人物通讯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2680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物通讯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通讯范文.docx

《人物通讯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通讯范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物通讯范文.docx

人物通讯范文

2015人物通讯范文

第1篇:

人物通讯范文  

追溯到多少岁月的顶峰,千百年风云变换,是发展指使这科技,是思想酝酿着传奇。

千百年来的想象空间,一个个连成的精神片段交织在一起,动画的孕育而生满足的不是一个人的私欲,而是一群人的最求。

  

提到动漫,不难想到的是动画片导演——宫崎骏老师。

  

他,一个在全球动画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他,一个被迪尼斯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一个获奖无数的动画片导演。

也许不用我多说你们也知道,对于一个动画片爱好者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这位"白胡子"老爷爷。

  

宫崎骏老师的个人魅力。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的预言:

"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琪罗的活力。

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

"八十年后,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首推宫崎骏。

  

宫崎骏老师是日本动画界的传奇。

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

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人物。

宫崎骏在打破"手冢治虫"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

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

  

宫崎骏老师影响力很大。

宫崎骏的动画片是能够和迪尼斯、梦工厂共分天下的一支重要的东方力量。

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题材虽然不同,但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

他这份执著,不单令全球人产生共鸣,更受到全世界所重视,连美国动画王国迪斯尼,都要斟介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发行版权(亚洲地区除外)。

  

宫老师在动画电影事业上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金钱衡量的范围,从1989年,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第1位开始至今无数的嘉奖榜首人,一路谱写着他汗水的结晶。

他的作品总那么的和蔼,那么的亲切。

宫老老师的影片背景的画风始终是清新浪漫的,总有一种能让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感觉。

尤其是影片中出现的天空背景,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使人不禁生出一种遐想,似乎想要到那背景中去寻找远离城市污浊空气的清新中,去感受自然之美。

这一切一切,都表现出宫崎骏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也颇富有意义。

  

宫老师有着自己的思想,绝不顺波逐流,"这实在是日本的耻辱"————-宫崎骏对前首相麻生太郎念错汉字的看法。

我想这能足够表明了吧。

  

宫崎骏老师,一个动漫事业的佼佼者,一个在生活中挖掘出金子又为别人照明的人,一个在现实与幻觉中徘徊的人,一个打破安静又充满激情的人,一个我们在动画片的创造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

这个头,带得好  

访"冬暖式大棚菜之父"王乐义  

李海燕齐淮东  

身着昌潍平原农村寻常可见的白衬衣黑裤子,黝黑的脸上透着山东大汉标志性的忠厚。

眼前这位农民,就是被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乐义。

  

2015年4月7日下午,正在先进性教育联系点寿光市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三元朱村。

在一间蔬菜大棚里,听完菜农王友德讲述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种大棚"发大财"的经过后,总书记说:

"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体现在带领农民致富上。

"  

"王乐义引发了蔬菜生产的'白色革命',进而引发了餐桌上的'绿色革命'。

  

他是蔬菜界的袁隆平!

"  

刘良琪,寿光市农业局蔬菜站站长。

说起"菜王"王乐义,像在讲述一个传奇。

  

情牵蔬菜,缘自王乐义对知识的渴求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强烈使命感。

  

早在1978年,王乐义刚担任村支书,就"冒冒失失"闯进山东农学院请来园艺专家李正之教授,将400亩荒岭改造成了"花果山",村民们从此吃上了饱饭,有了点闲钱。

可王乐义不知足,一直在找一个土里刨金的好法子。

  

当地有种菜的传统,也有不少农户用塑料大棚反季节种菜,但老式的大棚保温效果差,一冬烧五六吨煤加温也只能出些叶菜。

王乐义不信邪,上北京,跑周边,大大小小的菜棚、温室看了无数个,笔记记了几十万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乐义打听到辽宁瓦房店农民韩永山的大棚大冬天能出黄瓜。

大棚依山向阳,保温好,不用烧煤。

1989年大年初六,王乐义就奔赴瓦房店。

韩永山的家,他三进三出,撵走了再回去。

终于,王乐义为百姓谋富路的真诚感动了韩永山,把"姐夫来了也没教"的技术传给了他。

后来韩永山干脆"移民"寿光,和王乐义一起研究推广冬暖式大棚。

  

"共产党人过去带领群众打天下,现在最大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致富,  

这个头党员干部不带谁带?

"  

徐少华,时任三元朱村团支部书记。

回忆起他们17名党员带头建大棚的经历,感慨万千。

  

从瓦房店回村,王乐义一头钻进冬暖式大棚的研究里,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五项技术改进。

胸有成竹的他召集群众开大会,兴冲冲地号召大家建新式大棚,却没有一人报名。

有人还编了顺口溜:

"乐义傻,乐义贱,想带咱们去要饭......"  

支部会上,王乐义发了话:

"乡亲们不愿种,那是不认识,咱不能怨人家。

除了年岁大的、身体不好的,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建大棚!

"  带这个头意味着什么,党员们心里清楚:

建一个棚得五六千元,一旦试种不成功,都得成困难户。

但这个头,他们带定了!

  

当年10月,17个新式冬暖大棚在三元朱村建了起来,17名党员像照料孩子一样没白没黑粘在棚里。

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开秤每公斤20元。

入夏算账,棚均收入2.7万元。

三元朱沸腾了,群众眼热了,第二年没用动员,一下子上了181个,户均1个多。

  

王乐义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1992年,无公害大棚蔬菜大面积试种成功,开全国先河;此后不断引进新品种,种大棚果树、花卉,搞无土栽培......去年,王乐义又与来自美国、以色列等八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达成协议,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民不出国门就能学到国际先进技术,取得发达国家认可的技术证书。

  

"为推广大棚,王乐义遭的罪一点不比发明大棚少。

"  

马金涛,寿光市委常委、秘书长,曾任三元朱村所在的孙家集镇镇长。

  

1992年,从孙家集调到五台镇当书记的马金涛,心急火燎地请王乐义来帮着推广大棚,连续两天开了四场千人大会,讲得王乐义嗓子直冒烟。

1995年,革命圣地延安要求派技术员,王乐义刚到就发起了高烧。

吊瓶挂到凌晨一点多,早上吃点药他就上了讲台,一口气讲到过晌。

讲完要走,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1978年,王乐义因患癌症做了直肠切除手术,从此腰间挂了个粪便袋。

为推广大棚四处奔波,他默默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和不便。

  

王乐义同样也经历过心灵的煎熬。

当初对外推广大棚技术,他不是没犹豫过。

第一茬黄瓜刚下来,就有人找上门:

"老少爷们儿可要指望它挣大钱了,你得把技术捂住!

"  

就在这时,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也来找王乐义:

"我想让你把技术推广出去,一丁点儿不留,你看怎么样?

"王乐义吸了口凉气,没吱声。

送走王伯祥,王乐义辗转反侧:

"我是三元朱的村支书不假,但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党的宗旨不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吗?

"他拿定主意:

向全县推广!

  

1990年,寿光县成立冬暖式大棚推广领导小组,王乐义任技术总指导,挨乡挨村跑,当年建起5130个大棚。

从此一发不可收,他跑遍全省,走进全国15个省市区。

村里的上百名技术员则像种子一样,撒往20多个省份。

  

1993年起,王乐义用3年时间在新疆各民族同胞中推广大棚菜,结束了那里一年8个月靠外地供菜的历史。

王乐义的三弟王乐泉1995年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的百姓都说:

"这回可是小书记帮了大书记的忙!

"  

"你问我最盼乐义啥?

我最盼着他快点退休,我们好一块儿在家吃顿安生饭。

"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真不敢相信,妻子梁文荣对王乐义就这么点要求。

  

王乐义一年有三四个月在外传技术,回到村里也是忙得团团转,家里的活指望不上他。

身为"大棚书记"的妻子,梁文荣却没能亲手种过一个棚,因为乐义没工夫,她一个人忙不过来。

  

自打王乐义当上村支书,家里人就和"好事儿"绝了缘。

1979年,王乐义把公社"戴帽"分给大女儿月荣的招工指标让给了别人,16岁的女儿想不开喝了农药,没能救过来。

到如今,王乐义已是64岁的老人,提起这,眼眶仍不由一红,自言自语道:

"只能怪孩子不懂事啊。

"  

其实,在王乐义的熏陶下,孩子们早就"懂事"了。

老三下岗两年,卖了两年包子,没向当爹的张嘴要求安排个工作。

女儿王茜、媳妇月桂都跟着娘在家种过地、育过苗。

  

"以最低标准追求生活欲望,以最高标准搞好工作。

共产党员如何永葆先进性,王乐义是面镜子。

"  

寿光市委书记徐振溪对王乐义如是评价。

  

王乐义在村里当了20多年家,三元朱从集体积累2800元的穷窝子,变成了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集体积累180多万元的小康村。

但王乐义自己并没有发财。

  

这些年来,王乐义领过的奖金不知有多少笔,但花在家人身上的只一次。

那是1990年,王乐义领了400元奖金,正准备交给集体,从不开口的老伴梁文荣发了话:

"先别捐了,我想买个三轮车,从家到地里三里多地呢。

"那辆三轮,梁文荣一直骑到现在。

  

注册"乐义"牌商标后,来找王乐义合资合作的人很多,目前已甄选了6家。

他立了条规矩:

分红归村集体,个人一分不要。

  

走在三元朱村里,乡亲们对王乐义的亲热劲儿让人眼热。

85岁的王耀明老人扯着自己身上的衣服 

说:

"这是老人节时乐义给做的,村里老人都有,还发钱发蛋糕呢!

有了乐义,俺们活不够啊!

"  

告别三元朱时,王乐义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事,就是怎么完成好总书记的嘱托:

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农民,把教育抓好。

如今这事已有了眉目:

由他牵头的鲁光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即将在新疆、贵州等地开办,西部农民不用大老远跑过来,就能学到先进、实用的蔬菜种植技术了。

 

第4篇:

人物通讯范文  

英雄赞歌  ——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冯春梅朱玉张东波  

201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与丁晓兵亲切握手,并勉励他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荣誉,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出征——为了祖国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战况惨烈。

一个手雷砸在丁晓兵身上。

  

他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

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

突然他发现,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后撤,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

他又一次拔出了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

  

整整在山里跑了近4个小时,一看到迎面跑来的接应人员,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上!

  

呼吸没有,脉搏没有,血压没有,心跳没有......有人开始为"烈士"丁晓兵换衣服。

  

战友们把着担架,不许将"牺牲"的丁晓兵抬到烈士陵园:

"他没有死,刚才还和我们一起跑回来......"  

野战医疗队恰好路过此地,一位老医生切开了丁晓兵小腿上的静脉,强行压进去了2600毫升血浆。

  

两天三夜后,丁晓兵睁开眼睛,看到了医院的白色天花板。

然后,他发现了右大臂上包着一大团还在渗血的纱布......  

"我的手呢?

"  

"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

"  

"带我去找我的手!

"大夫护士怎么忍心说出口呢?

一个为国立了大功的功臣,要终生面对没有右臂的生活!

  

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整100枚,是那一年为嘉奖边疆儿女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

受奖名单已经确定,颁奖仪式即将举行。

为褒奖丁晓兵的壮烈表现,上级为他颁发了第101枚金质奖章......  

壮士断腕,动地惊天——这是为年轻的侦察兵特意增设的一枚奖章!

  

进攻——直面困难  

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

他向组织要求,一要学习,二要继续留在部队工作!

  

部队满足了丁晓兵的要求,他被送往军校学习。

  

在军校的第一次考试,丁晓兵没做完试卷。

  

丁晓兵向老师申请延长20分钟,一个惯于右手执笔的人,左手的写字速度怎么能与他人相比?

  

出乎意料,老师认为,学员丁晓兵能上学,就必须用左手按时答完答卷!

  

为了赶上别人写字的速度,倔强的他天天到图书馆抄书,一个月抄断了9根钢笔!

之后,他独臂绘丹青,在书画界多次获奖;一手好书法,足以让绝大多数右手写字的人惭愧。

  

两年后,优秀学员丁晓兵做出了更让人瞠目的选择:

下基层带兵去!

  

一次紧急集合,让刚到连队的他很没面子。

  

打背包是当兵的基本功,可是负伤以后,一只手怎么能干别人两只手做的事?

  

他用一只手好不容易把背包捆了个大概,跨出房门,傻了!

全连官兵百十口子在等他一个人!

  

丁晓兵在全连面前扔下一句硬话:

"今天我让大家丢脸了,一个月后,我一定再把这个脸给大家争回来!

"  

嘴脚并用,丁晓兵开始练着单手打背包。

背包带硬,用牙叼着拉的力度一大,就像刀子一样,拉破了嘴角,拽裂了牙齿。

  

背包带上沾满了血迹。

10多天后,丁晓兵单手打背包速度在全连数得着。

  

投手榴弹,全连只有丁晓兵一人不及格。

丁晓兵天天跑到操场上,用教练弹砸。

  

时间到。

丁晓兵一出手:

58米!

  

系鞋带、越障碍、整内务、洗衣服,切菜、做饭、包饺子、蒸包子,一切都是单手操练;射击,包括立、跪、卧3种姿势,涵盖自动步qiāng、冲锋qiāng、手qiāng、轻机qiāng、火箭筒等多种武器;甚至,极高难度的单杠单臂引体向上、单臂大回环,丁晓兵都能高质量完成,8门军事训练课目,7门优秀,1门良好!

  

无法计量他到底吃过多少苦,这是一个把所有困难嚼碎了统统吞到肚子里、消化成为动力的人!

是一个扔在地上丁当作响、站起来虎虎生风的男人!

是一个永远呈进攻姿势的军人!

  

所有的高标准严要求,都是英雄下达给自己的死命令!

丁晓兵说,一个军人,战时要忘死,平时要忘我!

  

突围——超越荣誉  

荣誉得到不易,超越荣誉更难。

  

丁晓兵所在的师,可以毫无愧色地叫做英雄的"主产地"!

这个人称"皮旅"的师,仅列在红色光荣榜上的一等功、特等功以上的英雄就有63  

人之多。

英雄只能成长在孕育英雄的土壤中,这土壤,必须识英雄、爱英雄、育英雄而不能宠英雄!

  

一天,还当着连指导员的丁晓兵没有带着部队出早操,被团长发现了。

  

"全连集合!

"团长招手叫来也是功臣、正带队跑步的侦察排长,开始问话。

  

"你打过仗?

"  

"报告团长,我打过仗!

"  

"你,立过一等功?

"  

"是,我立过一等功。

"  

"噢!

一等功......"团长狡黠地问:

"还用出操?

"  

站在连队前列的丁晓兵几乎羞死!

  

在这样的集体里,丁晓兵必须学会遗忘过去的辉煌。

战斗——中国军人  

作一个带兵人,丁晓兵不能只让自己成为英雄。

  

一个有点捣蛋的兵打靶打得一塌糊涂。

丁晓兵说了他一句,这个兵回头看看:

"来,你给我们做个示范!

"  

丁晓兵看了这个兵一眼,向前跨出一步,左手撑地,一个利落的匍匐动作,一只手射击,"铛铛铛铛铛",5发子弹47环!

  

团机关干部5公里越野跑,丁晓兵特地让自己的妻子跟在队伍后面。

跑到一半,他一挥手:

"超过他们!

"  

妻子逐个超过。

丁晓兵大喊:

"你们怎么还跑不过一个老太太!

"  

部队军事演习,徒步拉练返营。

行至离营区还有5公里多路的时候,已经走了两天半的官兵极为疲惫,战士脚上全是水泡,丁晓兵脚上也有一个分币大小的鸡眼肿痛不堪。

  

卫生员劝丁晓兵上车,丁晓兵发威:

"我不许上车,你不许上车,全营不许一个人上车!

最艰难的时候是胜利的前夕,奔袭回营!

"  

所有的官兵,被激得眼睛都红了!

已经没有力气的兵,顿时变成了一群奔出草丛的豹子!

  

全团的军人大会上,丁晓兵下台走到黄麒面前,这是个以爱兵出名、肯给受伤战士揉脚的班长。

  

"什么样的人最可爱?

把别人装在自己心里的人最可爱。

你是我敬重的人,我要向你敬礼!

"  

立正!

一个恭敬、标准、不打一丝折扣的军礼!

  

敬礼——向着人民  

中国在变。

丁晓兵在变。

但他不允许自己变化的,是对于利益的不当谋求——-他依然不爱钱,不收礼。

如果有人胆敢在干部提拔之际尝试,丁晓兵的火就会一下子被激起来,面沉似铁:

"平时不好好工作,靠这些来讨好领导......"送来的钱和东西会从门口直接飞出去。

  

有的人不解丁晓兵的举动,把扔出来的钱再加上一沓,继续送,丁晓兵也继续扔!

  

英雄曾经回答过别人这样的问题:

"别人升官发财,你平衡吗?

""平衡,我是军人,军人就是流血牺牲的。

"  

丁晓兵习惯于去烈士陵园走走,站在先烈们的墓碑前,寻找共产党人为何奋斗、为谁牺牲的答案,聆听那些从未走远的伟大心灵的回响。

  

成千上万的人能慷慨赴死、前仆后继,支撑他们的,惟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之火!

  

2015年,安徽寿县瓦埠湖堤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

  

丁晓兵急了眼!

冲上去与战士们一起运土扛包领着官兵喊号子,唱军歌,所有的人嗓子都哑了!

  

5个多小时后,管涌堵住了。

丁晓兵觉得自己的断臂痛不可忍:

原来假肢与断臂的接合处,经水一泡,一小块乌黑的残留弹片从皮下露了出来!

  

如果说,20多年前的丁晓兵成为英雄还有偶然因素,那么,今天的丁晓兵,是把自己的英雄业绩归零后,再一步步地在和平环境中,把自己又一次塑造成为英雄!

  

1987年,南京航空学院大学生王明给丁晓兵来信:

我认为你成为英雄,只是过了第一关;假如10年、20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英雄的称呼你才当之无愧!

  

当年的大学生,你在哪里?

你是否听到了这首一直奏响的英雄赞歌?

第5篇:

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

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

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

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

这里缺医少药。

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

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

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

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

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

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

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

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

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

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

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

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

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

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

  

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

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

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

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

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

  

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

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

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第6篇:

人物通讯范文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

  

傍晚,就地宿营,在原始森林的一面山坡上,大家燃起篝火,扯成圈儿跳起了舞。

他有些羞涩地被拉进了跳舞的人群,一曲未了,竟如醉如痴。

"我太高兴了!

我太高兴了!

"他嘴里不停地说着。

"今晚真像做梦,20年里,我在这条路上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

如果天天有这么多人,我愿走到老死,我愿......"忽然,他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黝黑的手指间淌落下来......  

这就是那个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20年中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

我流泪了。

  

在这个高原的夜晚,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苗族名字:

咪桑。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他就是为这首"绝唱'而生的使者  

王顺友的话不多,却见心见肝。

他说,他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走邮路才来到人世上的。

  

马班邮路在正式文字中被定义为"用马驮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

在21世纪的中国邮政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唱",而在木里人的眼里,这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

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半人。

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

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

  

王顺友至今记得,他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做乡邮员的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

"雪烧伤了我的眼睛。

"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

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

他把邮件包往马背上捆。

母亲抱着他的腿哭。

父亲骂她:

"你懂什么!

县里的文件不按时送到乡上,全乡的工作就要受影响。

"  

11年后,父亲老了,他把邮包和马缰绳交到了19岁的儿子手上,那一刻,王顺友觉得自己长大了。

他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负责木里县至白碉乡、三桷亚乡、倮波乡、卡拉乡的马班乡邮投递,邮路往返584公里。

  

年轻的乡邮员第一次感受到了马班邮路的遥远和艰辛。

他每走一个班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365天,他有330天走在邮路上。

他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1000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或啃几口冰块,晚上蜷缩在山洞里、大树下或草丛中与马相伴而眠,如果赶上下雨,就得裹着雨衣在雨水中躺一夜。

同时,他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突来的自然灾害。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叫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