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2888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善内控制度 发挥内控作用.docx

完善内控制度发挥内控作用

完善内控制度发挥内控作用

摘要: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我们每个企业不懈的追求。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内控制度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一个企业要切实发挥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在更新观念、加强会计控制、完善内审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和提高软件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关键词:

会计控制内审制度软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如何理解内控制度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人类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控制活动则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到实现,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类,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在内部控制中,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或因发展需要而拟定的标准,对属下的工作进行衡量、对比和评价。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或避免因浪费、管理不当等因素而遭致损失,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配合组织完成任务,使企业各项作业有条不紊,且更经济有效地运行,以促使企业各项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在上世纪40年代前。

这一阶段也称为内部牵制阶段,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实物牵制。

例如把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二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非同时使用这二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

二是机械牵制。

例如保险柜的大门若非按正确程序操作就打不开。

三是体制牵制。

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四是簿记牵制。

定期将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

2、40年代末至70年代。

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3、80年代至90年代。

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审计界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内部控制结构具体包括三个要素,它们是:

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4、90年代之后。

进入90年代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内部控制的涵义为:

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三是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成份,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功能和作用

1、内部控制的功能

传统的内部控制是上层权威制定公司政策,中层综合来自各层次的信息并指导监督和控制下层,低层人员处于被动控制地位,他们应完全遵循公司政策和程序,这种控制机制难以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现代内控制度具有维护企业财务安全,降低成本,避免资产损失,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的特征,因此,内部控制具备四种功能:

一是防护功能。

内部控制是以计划目标为依据的控制,内部控制对计划的鉴定与分析,使计划更加正确可靠,更有利于制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二是调节功能。

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一种职责,内部控制是为了制约标准的执行与平衡偏差,因此,控制的全部工作应包括设计标准、衡量差异、提出分析、采取措施、协助业务部门使其执行结果符合标准,以达到实现监督考核与制约的目的。

三是反馈功能。

由于内部控制一般采取闭环控制方式,有利于各种管理信息的反馈,因此,对管理目标的执行、差异存在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等能够及时准确的报告给有关管理者,有助于企业各项计划、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四是参谋助手功能。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是专职综合性经济监督机构,应能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随时了解经营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围绕调控中的热点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监督和协调经济管理各部门、各环节,使其更好的履行职责,并注意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2、内部控制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其主要作用有:

一是统合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虽有不同的作业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以发挥整体团队作用。

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定及有关信息、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二是制约与激励作用。

内部控制着眼于各项业务的执行是否符合企业以及既定的规范标准,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达到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管理活动能发挥制约作用;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并可以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促进作用。

内部控制要重视制度设计、控制原则的应用,了解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动态,及时发挥控制的影响力,使之扬长避短,如期达到管理目标。

传统的内部控制是上层权威制定公司政策,中层综合来自各层次的信息并指导监督和控制下层,低层人员处于被控制地位,他们应完全遵循公司政策和程序,这种控制机制难以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二、我国目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失效,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

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

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

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

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企业内控失效的原因分析

应该说我国管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一般说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说基本业务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

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特别突出的问题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一切以法定代表人的意志为转移。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问题。

主要是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和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些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经营上过分追求扩大业务规模,创新业务品种,而对随之而来的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导致内控理论探索的深度和实际作用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一些领导将内控制度和业务规章制度混为一谈,以至于形成内部无控制。

甚至认为加强了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就是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

尽管有些企业也设置了内部稽核部门,但稽核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相关知识缺乏,使内部稽核这一再监督,再控制的作用难以发挥。

2、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标准。

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新修订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的规范。

刚刚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征求意见稿,而且该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相当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判别标准,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就是一种非常不现实的要求。

即便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的意见结论也很难具有可比性。

 许多企业内控制度本身具有的缺陷和漏洞,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许多企业不管资本充足率如何,盲目扩张,无序竞争,内控系统疲软。

一些企业由于各项业务之间缺乏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对企业财务状况不能实行有效监督,经济责任控制机制没有真正实行。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能按传统的老一套办法进行,应当更加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更充分地发挥专家集体的智慧。

3、建立一套严密、可行、有效的内控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要原因:

一是内控制度的程度难以掌握,过严和过松的制度都将不利于管理需要。

二是界线不清,表述不明导致职责模糊,使控制流于形式。

三是对事中的控制与事后的评价容易做到,而事前控制显得乏力。

目前,企业内控方式方法上侧重于业务的事后监督和补救,忽视了风险的预测和规避。

缺乏连贯性的搜集,整理,比较,综合监测指标的组织运作体系及相应的监督方式方法。

内控制度应当重点关注前段控制,如科研投入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规划、材料采购计划、产品试制成本、人力资源投入等都必须进行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即必须有一个职责明确的内控体系。

内控制度运用应该有助于促进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在事前、事中、事后多方面发挥作用。

三、如何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一)加强企业内控必须要有创新观念。

进一步转变企业内部控制职能的现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随着企业制度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不断深化,企业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

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1、抓住内部控制中行为主体人的因素,实现观念上的创新 。

要解决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甚至失效的问题,根本的一条还得从解决第一因素—控制环境的主体人的问题入手。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份的基础,是由企业全体职工,主要是企业管理者所造就的,是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所以,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在思想观念上要转变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

制度创新要从思维创新开始,思维创新是对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对企业管理实践所进行的综合思维加工的产物,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摒弃传统观念的产物。

有了思维的创新,才会有创新的管理。

创新的能力,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是发展的标志。

 在当前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经营管理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下的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改变和完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目标是管理创新行动的导引,管理创新要在企业管理方式上勇于创新,改变那种粗放性的管理模式,要不断研究适应企业内部控制运作的管理方式。

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上来讲,要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即:

从现行的账项基础管理为主向财务内部控制基础管理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基础管理为主逐步向企业风险评估基础管理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因素,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特别是对经营、财务报告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作充分的估价,才能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严格责任制度,强化考核和监督,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企业会计控制,建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部控制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类,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这种授权是与完成组织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也是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的起点。

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资产保护、保证帐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

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

笔者认为,从现阶段企业实际情况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这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明确指出: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实践证明,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其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一些经营者视制度与规则为摆设,在管理决策中表现为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甚至营私舞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效益严重滑坡。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一事一物都循轨运行,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非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应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监督职能,实行财务公开,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这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

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

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应主要包括:

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实物资产控制制度、对外投资控制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

上述控制制度又可根据涵盖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具体控制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如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涵盖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内容,涉及到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授权审批以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等环节。

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商品(或劳务)的定价原则、信用批准及条件、收款结算方式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项控制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口径一致,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3、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

这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保证。

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双重身份,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单位内部的各项控制措施要通过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以贯彻,同时,会计人员又承担着监督经营者及其他参与经营活动人员执行会计控制规范的责任,会计人员作用发挥的如何,关系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成败。

单位内部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监督责任制。

在实施内部控制中,要形成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动态监控机制,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会计人员都要步步跟踪,监督到位,对于违反会计控制规定的行为,不管是谁,都要敢顶敢碰,及时纠正,否则,就违背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不负责任和渎职。

同时,为了使会计监督落实到位,应该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

如,实行会计人员上级委派制度,使会计人员处于相对独立、超脱的地位,较好地解决会计人员“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是非常有利的。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链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

会计记录是否按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报表能否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等。

它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考核与评价,应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具体负责。

要形成制度,坚持企业自查与上级单位组织检查相结合,至少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并且同对企业经营者的年度考核奖惩挂钩。

值得指出的是,检查、考核与评价只是手段,其意义在于,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主体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堵塞漏洞,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向厂长、经理负责,但是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有不少企业在人员的编制上,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企业会计人员兼任,或是兼管某一业务,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

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为了使内控活动制度化,必须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震慑性的内审机构,把一批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部门工作,配备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监管、评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进行重大决策的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监督会计报表,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成功地运用审计委员会员会协助董事会履行职责,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

在财会职能部门设置的审计部门,其工作向总经理负责。

审计委员会与财会部门内部的审计部门不存在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发挥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尽管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可靠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财产安全完整;其二是效益性,就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前一个层次是基础和前提,后一个层次是提高和进步。

这样,预算管理就应运而生,成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预算是用资金的形式把那种旨在达成企业预期目标的营业计划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

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一系列具有顺序的环节组成。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就需要实行全面预算体系,推行预算管理。

但是在推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业必须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如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预算的平衡、确定与控制,但是在实际中由于董事会在多数企业中如同虚设,缺乏权威性,所以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仅仅限于预算的审批,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预算的编制往往是由经理阶层负责。

2、在刚刚推行建立全面预算体系时,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

在实际中,往往有些企业尽管建立了许多预算管理制度,实行了多年的预算管理,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遵循“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的原则,没有区分重点预算和一般预算。

预算无论是编制还是执行都必须要有重点。

预算重点的确定与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有很大关系。

3、注重预算的执行,使其能够做到“有令必行”。

在实际中,尽管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预算制度,同时也编制了不同类型的预算,但是由于这些预算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往往出现预算目标被不断突破的现象。

造成预算执行随意性的主要原因有:

不少部门、不少人员缺乏预算意识,没有端正预算编制态度,没有理解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认为预算就是要卡人脖子,就是要控制人;有些预算编制不合理,往往是根据编制人员的主观经验来编制,缺乏科学的依据。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努力加以改变。

4、注重预算分析,加强预算结果的考核。

在实际中,有些预算分析主要停留在对部分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说明上,没有将财务分析制度化、规范化、表格化。

没有形成以增强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为目标的财务计析指标体系;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财务分析程序、方法、表格;没有建立财务分析岗位责任制。

另外对预算执行不力的现象没有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致使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5、必须澄清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误区,提高全员预算管理意识。

在实际中,有众多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对预算管理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尽管财务部门在预算的编制和控制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预算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相反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具有密切关系。

主要原因在于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并不是单一部门的管理行为,预算管理过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位员工,需要全员参与。

2)预算是对企业活动的限制。

预算管理并不是对企业活动的种种限制,而是改进企业决策与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

3)预算是可以随时调整和突破的。

正确、合理的预算本身并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严格执行预算,使预算成为企业的“硬约束”,才能真正达到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

总之,预算管理是一种涉及企业各级组织各个层次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其顺利通过需要企业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密切加以配合。

(五)、提高软件管理水平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预防性的、检查性的和纠正性的控制。

企业一旦检查出了错误和舞弊,应该纠正其影响;同时制定预防性控制措施以确保错误和舞弊不再发生。

如果能事先预防错误和舞弊而不是事后检查和纠正,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是根据已输出的会计信息在年末检查财务错误舞弊,大部分的内部控制的预防功能被限制了,这也同时影响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支持决策和改善业务与信息过程提供了战略机会,也提供了预防、检查和纠正错误或舞弊的机会。

我们今天的技术水平已能在计算机中加入芯片,随时监控你的工作和运行程序,在你犯错或程序出现问题时及时提示你该做什么,或与技术支持相联系,向他们报告问题。

因此,会计与审计人员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能力,打破传统上独产的、反映的和检查性的模式,而具备“实时”的控制思想:

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IT环境中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业务操作和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从传统管理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的做法,发展为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1、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

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

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