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2963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docx

1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件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江苏省作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第二批实验省份,在2005年秋从高一年级开始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5年秋季起,我校也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颗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苏教基[2001]86号]精神,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为了切实高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尚湖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尚湖高级中学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倡导新教育理念并付诸于实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二、目标和任务

   1、实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各科《课程标准(试验)》,促进方案和标准完善;实践新课程教材,提出新教材修订和完善意见,为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性意见。

   2、建立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在全国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3、按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编排合理有序,必修课开齐开足,并能按要求开设多种门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在选修二部分中能开设出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根据学校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与学生建立相对稳定而长久的联系,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地配合学生选课,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5、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

   6、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化学生评价改革。

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实行学生学习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发展性评价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8、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包括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

   9、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10、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并按此要求配备和管理好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使学校装备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题改革的要求,并充分发挥效益。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探索外聘教师、师资共享等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服务。

加强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撑,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12、重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作广泛宣传,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各界了解学校课改,支持学校课改,参与学校课改。

  三、课程开设的基本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改“积极而稳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精神,考虑目前我校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条件,2005学年我校采取所有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的思路,2006学年开始全面采用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选择学什么),必修课程也由学生选择(选择什么时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使课程方案更人性化,更体现逐年推进,以人为本的精神。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我们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的对待,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思想先行的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同学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和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是一所学校工作的全部,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的标志。

3、科研引领的原则。

新课程试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

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和其他实验区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试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验将要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验的蛮干,要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原则。

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原则。

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课程结构和管理

   1、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由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共八个学习领域、12或13个科目、100多个模块。

   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选修又分为两个部分:

选修一为国家设置的课程,选修二是学校课程。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教育部制订的16个学科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确定新课程实验的内容、计划,并组织实施。

(见附件一)

五、新课程组织领导和人员分工

  

(一)、课程改革指导小组:

   组 长:

翁和弟

   成 员:

殷伟康、钱建新、张治中

职 责:

负责领导和管理我校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工作,组织制定《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和领导新课程实施工作。

   

(二)、课程实施小组:

组 长:

殷伟康

成 员:

马夑炎袁志强时卫忠金冬华周敏红

职 责:

负责实施《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工作。

   (三)、课程改革监察小组:

   组 长:

陈平

   成 员:

周昇 姚惠清 钱栋梁  朱晨霞  各班家长代表

   职 责:

负责对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过程进行监督,接受咨询、建议和意见等。

   (四)、课程改革评价小组:

   组 长:

周东俊

   组 员:

各学科教研组长及大学科备课组长

   职 责:

负责对课程改革进行评价工作。

组织、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

六、新课程排课方案(见附件三)

七.各学科课程结构及开设要求(见附件四)

八、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

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

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对此学校将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并将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将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形成本校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

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

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最大限度地接受省和市两级所提供“面对面”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同时,引导教师自学、自修与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5、加强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九、学校新课程实验教学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高中新课程的管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为了积极地、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1、学校组建课程方案制定小组

   2、由学科组提出科目开设方案。

各科组根据学校实际及本科组的具体情况、学科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和预测的学生修读情况,提出三年学科开设方案、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3、学校公布课程开设表。

学校课程管理中心对各学科提交的科目开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并在高一第一学段公布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开设表。

   4、学生选课。

学校在公布课程方案后,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及选课指导意见,并对学生提供选课辅导,学生根据意愿和学校课程方案进行选课,填写高中课程修习计划表。

  5、学校课程表

  班主任及有关教师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结果上报年级汇总,学校对全校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排出学校总课表。

(1)学校按每周40学时进行排课。

(2)每周安排三学时的研究性学习,三年内共完成5个课题的研究。

(3)每学年安排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提供12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高一年级安排军训,时间7天。

  (4)社区服务由学生在假期进行,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8小时。

6、学生个人课程表。

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含有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名字等要素的个性化课程表。

7、学校课程方案形成后,学校形成了学校学段(或学期)课表、学生个人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场室安排表。

(二)学分的认定

1、学科类学分的认定

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分值进行认定。

学生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的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可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

   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省市有文件执行。

   3、相关学分认定

   学生在社会上认证机构获得技术、技能证书、或者参加国家、省、市政府或教育部门、教育学会举办的各类竞赛获得奖励,可认定学生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

具体方法参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4、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学科考核负责人---课程学科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评价得出学分---教务处复核---学分认定小组审核---主管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挡。

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5、学分认定的纪律

   学校严格执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

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6、不予认定学分的规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①学生参加学习时数少于该模块规定的学习时数六分之五的;

   ②未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模块考核、或者模块考核不合格的;

③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或者缺少必要的活动记录的

④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7、转学与课程补修

(1)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原有的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志向,或者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相符,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转系列。

转系列后,课程的组合将发生变化,这时,将要进行转系列后的学分认定,并确认是否需要

   ①新系列内容与原来已选修的内容相同且要求相同者,原来的学分有效。

   ②新系列内容与原来已选修的内容相同但要求不相同者,新系列要求高的,需补修:

新系列要求低的,直接转换。

   ③新系列内容与原来选修的内容不相同,则需补修。

(2)学生所学模块在考试或考核中不能达到合格要求时,可申请一次补考或重新考核机会,补考或重新考核仍不合格,必修模块可进行重新补修,选修模块可放弃此模块改选另一模块。

(3)学生转学以学校性质相同、年级相衔接为原则。

省内学生转学,学分互认;外省转入学生,由学校根据其学习情况和成绩记录参照本校的课程方案,提出学分转换、认定意见书,经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转学手续参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学生档案

   1、学生档案主要包括:

学籍表、健康状况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等。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

   2、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

学生在校期间,学生成长记录袋、作品、实物由学生自行保管,其档案统一由教导处归口管理。

(四)学生毕业资格

1)凡具有我校学籍(省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完成了高中规定的修业年限,综合素质评价达到毕业要求,予以毕业。

(2)普通高中毕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以下四项:

   ①德育考核合格;

   ②身体素质达标;

③在规定的学习领域总学分达“144分以上,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语文、数学、英语各10学分,思想政治、技术各8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各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和28个以上的选修学分(其中选修二至少6学分);

   ④参加全市学科毕业水平测试获合格或以上等级。

(3)学科毕业水平测试办法

   ①学科毕业水平测试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学生只有在获得某学科所有的必修模块的学分后,才能申请参加该学科的毕业水平测试。

   ②学科毕业水平测试的内容是各学科的全部必修模块。

成绩评定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表示。

   ·

   ③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毕业水平测试进行闭卷纸笔考试,由市统一组织命题、评卷、公布成绩。

命题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我市选用的教材版本。

考试不合格者,可以参加补考;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的毕业水平测试,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毕业水平测试,由学校采取考试或考查的形式组织进行。

 (4)毕业资格由学校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认定,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印刷并统一验印。

(5)凡不合综合素质评价四项要求之一者,只发肄业证书,符合普通高中毕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评价四项中①②③项要求者,可在肄业后两年内回学校申请学科毕业水平测试,获合格后可将肄业证书换发毕业证书。

   (五)班级管理

   1、学生管理模式:

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建立“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

由班主任协调相关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2、行政班的管理

   

(1)高一年级必修课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

   

(2)进入高二后,行政班要进行部分调整,根据新高考方案,采用倾向于理(向理、工、医类发展的学生)或倾向于文(向文、史、经济类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学生进行班级重新组合,尽量达到教学班与行政班的统一,少数模块可走班。

   (3)行政班的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外,要注重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

   (4)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课档案,学生毕业时,写出综合评价意见。

   (5)建立班级教育小组。

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指导和考核,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6)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值日班长制度,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设计意识,锻炼增强学生自主、自强、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7)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学生传统美德的继承、价值判断的取向、人生规则的遵守情况:

方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奖励。

评价的主要方式除了原来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班主任评价之外,要重视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综合活动手册等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并填好《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

3、教学班的管理

教学班由导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了解学生各科学习情况与学生单独谈话,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联系,学段末写出每个学生的评价。

(1)教学班由选修相同模块的一定量学生组成。

(2)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

导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指导,二是班级管理。

导师传授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指导学生建立选课档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学分、成长记录等)。

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纪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有关档案资料交班主任留存。

(3)教学班的制度建设、班级管理可参照行政班执行。

选修科目时间较长、相对稳定的教学班,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或竞聘产生。

选修科目学段较短的教学班,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产生临时班委。

(4)教学班的学生在导师和学生干部的带领下从事教学班的班级日常活动。

(5)教学班的学生要主动把自己在教学班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情况向行政班班主任汇报。

由班主任把学生情况向班级教育小组汇报,以获得更好的评价、教育和激励。

       

   4、班级建设

   德育处、教导处和团委要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

   

(1)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

   

(2)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在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的基础上,对管理优秀的教学班及任课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不断调整和完善我校的奖励制度。

   (3)政教处、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如:

升旗、运动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

   (4)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

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运用现代技术,对学生进行即时管理。

班主任、导师、科任教师、学校教务处、团委等,要把学生的各种情况及时输入电脑,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

   (六)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方法是:

   1、成立校本教研指导小组,在小组的指导下,由学科组和备课组定期组织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2、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研方法,采用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的形式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七)教师评价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

   1、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新课程需要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

新的教师评价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开课能力、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开发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水平。

   

(1)教师开课能力的评价

   教师开课能力的评价,从教师的开课申请表中进行反映,教师开课,必须填写开课申请表,评价的内容主要从课程开设的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介绍和课程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

这项评价为定性评价。

   

(2)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能力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能力评价,从教师写出的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和对学生的管理中进行反映,教师必须写出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从指导和管理效果上对教师指导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这项评价为定性评价。

   (3)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

一是教学基本功和学科内容的科学性;二是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是容量恰当,组织合理,突出重点,抓准关键和难点,策略和方法选择合适、环节合理,手段符合实际,适时、适量、适度、有效;四是教学气氛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恰当,效果好;五是教学有个人特色与创新。

这项评价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评价。

   (4)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将从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初始状态,主要从发展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5)教师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的评价

   教师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的评价将从教师能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及开发的水平进行评价。

该项也为定性评价。

   (6)课题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