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2990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2.了解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辨识通假字

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目标

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教育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

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

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知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

1.祭文:

祭文也叫悼词。

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工”的境界。

2.古文运动:

“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世通逝,去世

4.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有两个特点:

①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②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

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

(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

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古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

二、古今异义

1.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

安家

今义:

成立家庭

2.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

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

十到十五六岁

3.而齿牙动摇

古义:

牙齿松动

今义:

不稳固,不坚定

4.未可以为信也

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5.志气日益微

古义:

精神

今义:

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气概

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

过不了多久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7.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

成长立业

今义:

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形容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名词,困厄,困境

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形容词,尽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困

⑤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形容词,幸运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动词,希望

3.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

②诚知其如此副词,如果,果真

4.视

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名词,视力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动词,对待

5.意

①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名词,心思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词,情趣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情

6.衔

①乃能衔哀致诚动词,怀着

②衔远山,吞长江动词,衔接

7.省

①不省所怙动词,知道

②汝来省吾动词,看望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

②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来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赴,去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就职上任

③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

④三窟已就动词,完成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动词,预知

②死而有知名词,灵魂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动词,知道

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动词,了解

⑤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

11.孤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动词,幼年丧父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形容词,孤单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名词,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

12.信

①其信然邪?

其梦邪副词,真实,确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相信,信任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动词,讲信用

④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实在,确实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代词,指嫂子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副词,表反诘语气

③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连词,表选择,是……,是……,还是……

④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

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推测,大概

14.而

①长者衰者而存全乎连词,表转折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连词,表并列

③死而有知连词,表假设

15.以

①未始以为忧也介词,把……(作为)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介词,在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顺承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东亦客也东:

在东边居住

客:

客居

②吾书与汝曰书:

写信

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

继承……家业

(2)名词作状语

①中年兄殁南方中年:

在中年

②莫如西归西:

向西

③恐旦暮死旦暮:

在早晚之间

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

一天天地

⑤吾力能改葬力:

尽力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奠:

祭品

②而视茫茫视:

视力

③其传之非其真邪传:

传来的消息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将成家而致汝致:

使……来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

使……早死

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

使……死亡

④长吾女与汝女长:

使……长大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

诚意

②其传之非其真邪真:

真实情况

③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苍苍:

黑白相间的头发

白:

白发

④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穷:

尽头

(2)形容词作动词

①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衰:

变得衰弱

微:

变得微弱

②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

保全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东亦客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其(于人世)无意矣”)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当(于伊、颍之上)求数倾之田”)

3.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惟……是……”结构,宾语前置的标志。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依兄嫂”)

②何为而在吾侧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为”即“为何”)

③其又何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尤”即“尤何”)

4.省略句

①从嫂归葬河阳(“葬”后省略了“于”)

②未可以为信也(“以”后省略了“之”)

一、了解行文脉络

结语→叙写内心真情→哀思(12)

二、把握文章主旨

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③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④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⑤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⑥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③⑥D.④⑤⑥

解析:

选B①是叙述家境情况,提供“孤苦相依”的背景;⑤是韩愈嫂嫂的话,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祭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第2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C.第3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以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解析:

选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叙手法”。

二、阅读课文4~1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作者“疑梦非真”的一句是()

A.其信然邪?

其梦邪B.其传之非其真邪

C.梦也,传之非其真也D.其然乎?

其不然乎

解析:

选DD项是作者揣测十二郎具体的死亡日期。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

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

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B.第6、7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

上段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

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C.第8、9段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

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

D.作者深知:

对逝者的最大安慰莫如做好其未了之事,在第10段,对以后的打算进行叙述,深表其与侄子的心灵之谐,感情之深。

而在第11段中又叙“生不能……,殁不能……”;最后还不能亲自收敛整理侄子的遗物随棺下葬,对此深深遗憾,又一次见出叔侄情深。

解析:

选D“收敛整理”错误。

“敛”,通假字,通“殓”,给死人穿衣下葬。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

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而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古文观止》评此文: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素材主题

亲情

[课内·提炼]

骨肉亲情

韩愈写《祭十二郎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作者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依靠哥哥嫂嫂抚养长大,幼小的韩愈与老成在孤苦伶仃中相依为命、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也”,彼此成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顺风顺水中的亲情固然让人艳羡,但大风大浪中的相依更让我们动容。

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作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他们,更明白双方对于彼此的意义所在。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悔恨,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课外·延伸]

1.母亲,只有一个

恩格斯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一笔巨额遗产。

按照法律,长子恩格斯应该得到一笔遗产,但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求恩格斯放弃继承权。

这时,恩格斯的母亲正患重病,为了不使母亲因兄弟间的财产纠纷加剧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

一年之后,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恩格斯才把真相告诉母亲:

“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使我让您在晚年时因家庭纠纷而悲伤。

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

2.名言警句

(1)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黄宗羲

(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3)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

——英国谚语

(4)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

——威·布朗

[运用·点拨]

韩愈在文中强调了与老成的骨肉亲情关系,虽为叔侄,但情同手足。

老成之死让韩愈仅存的一点点希望失掉了。

恩格斯将母亲视为唯一,不计较个人得失。

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

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心灵紧紧相拥。

(时间:

40分钟分值:

47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善刀而藏之

C.乌江亭长

船待

D.又可冀其成立邪

解析:

选DA项,羞,通“馐”,B项,善,通“缮”,C项,

,通“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与汝俱少年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解析:

选D古今义相同,无穷。

A项,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到十五六岁。

B项,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C项,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

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C.左右欲刃相如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解析:

选DD项是名词作状语,A、B、C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B.惟兄嫂是依

C.其又何尤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

选A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C、D都是宾语前置。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2分)

译文:

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2)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2分)

译文: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

(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2分)

译文: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

还是不知道呢?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至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

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

“望兄归否?

”强应曰:

“诺!

”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

而竟已乎!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略有删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使汝不识诗书使:

B.或未必艰贞若是或:

或许

C.适先生奓户入适:

正好,恰逢

D.聊资一欢聊:

姑且

解析:

选A使:

假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汝差肩而坐序八州而朝同列

B.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其如土石何

C.一旦长成,遽躬蹈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虽为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

选C都是代词,代指某种道理。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B项,代词,代指蟋蟀/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D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段写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重点是回家时妹妹“从东厢扶案出”等情景。

B.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一个转折句说明妹妹的死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自己害了她。

C.作者在文中把“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和“殓汝葬汝”对比来写,更加凄婉动人。

D.作者记叙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叹息,这一悔一叹更直接抒发了无限的眷恋,以及无可挽回的哀痛。

解析:

选B作者承认他妹妹的死是天命。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3分)

译文:

一旦长大成人,你就亲身实践这些贞节的道理。

(2)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3分)

译文:

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3)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4分)

译文:

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这些事情作证的人了。

参考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季,在上元县羊山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作文祭奠她说:

唉!

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的家乡七百里呀。

当你出生的时候,即使做离奇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

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你就亲身实践这些贞节的道理。

唉!

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

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书斋,(一起)温读《缁衣》一章。

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这是七月望日(十五)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

我刚成年经广东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相互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

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

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

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这些事情作证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指望着你办理。

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

所以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伤,其实又替我自己高兴,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

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

唉!

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

你患病时,我听信医生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

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知(你的病情)。

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

“盼望哥哥回来吗?

”你才勉强答应一声:

“好!

”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

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

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

唉,悲痛啊!

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

即使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

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除了我死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

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