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117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docx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一、名词解释【1-3章】

1、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知觉、记忆、6、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0、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3、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

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5、意识:

意识是一种觉知。

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6、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7、催眠:

催眠就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

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9、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

将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1、韦伯定理: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

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13、三色论:

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14、对立过程理论:

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

红-绿,蓝-黄和黑-白。

名词解释【4-6章】

1、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2、陈述式记忆:

所谓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或知识的记忆。

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

3、程序式记忆:

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也被称作组块。

5、精细加工:

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8、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

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

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

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14、电报式语言:

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

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为电报式语言。

名词解释【7-9章】

1、情绪:

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

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

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7、驱力:

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

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平崔克认为,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

1

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名词解释【10-12章】

1、人格:

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

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

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

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

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的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

二、简答题【1-3章】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答:

(一)描述和测量

(二)解释和说明(三)预测和控制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答:

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

(1)感觉通道的特性。

(2)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3)人们的兴趣和动机。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答:

这类线索包括:

(1)线条透视

(2)相对大小(3)阴影(4)遮挡(5)纹理梯度

简答题【4-6章】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答: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答:

语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性

(二)语言的产生性(三)语言的意义性(四)语言的社会性

基本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二)交流和表达的功能(三)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答: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

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

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答: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

2.生理变化。

3.无关动作停止。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特征?

答:

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这种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受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

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如果说直接兴趣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那么间接兴趣则对随意注意有巨大影响。

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排除各种干扰,对活动对象保持随意注意。

例如,一个人刚开始学外语时,常常觉得背单词、学语法很枯燥乏味,但一想到学好外语就能直接阅读国外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在学习时,就能克服困难,刻苦攻读外语了。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特征上,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类似于随意注意,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随意后注意实际上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开始从事某项生疏、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

这时,随意注意就发展成了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几种注意的品质?

答:

(一)注意的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答: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答: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

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答:

遗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编码和提取失败;

(二)消退说;(三)干扰说;(四)压抑说

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理论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答: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

(一)及时复习

(二)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三)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答: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有: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代替的功能。

4.生理调节的功能。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那些步骤?

答: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④尝试新的子目标。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答:

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重要特征:

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致性。

创造性思维包含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2

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11、语言产生包括那几个阶段?

答:

语言产生包括

(一)构建阶段

(二)转换阶段(三)执行阶段

简答题【7-9章】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答:

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

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答:

情绪体验都在两个维度中,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

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

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后来人们称之为詹姆斯—兰格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c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d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

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

a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b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c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e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

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

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

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

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答: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

(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b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d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答: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

b人格特质学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与卡特尔。

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

c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倡以人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并相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朝着正面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d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塞利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5、简述自我概念的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

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

良好的师生沟通有助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学生对自己所尊敬的老师的一切言行往往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仿效。

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交流和友谊,也能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2.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如果缺乏同伴沟通,儿童的社交需要和情感得不到满足,常常会引发一些不正常的问题状态和行为表现。

研究发现,在学校环境中,社交状况不良的儿童会表现出高焦虑、低自尊、情绪不稳、出现回避行为或攻击行为等一系列不正常行为。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同伴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演习、观摩及模仿的机会和场所,提供了榜样和强化的作用,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学习、巩固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则。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影响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有效地获得信息,有效地综合信息,建设性地解决人际间冲突,有效地解决团体中的问题,能与人合作。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许多研究表明,同学之间的友好或敌对的交流,对学习有很多影响。

在友好的、相互关怀的同伴关系中,同学之间相互得到支持和鼓励,更能发挥学习的潜力。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

比如,在课堂上增加讨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项教学目标,体会彼此交流、指导与支持的重要性;组织课外的兴趣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使他们优势互补。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能力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

a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概括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何?

答:

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下:

1.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2.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4.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个方面。

简答题【10-12章】

1、人格有哪些特征?

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有哪些成分组成?

答: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四)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