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勤人员公共课程考试大纲答案通用版.docx
《福建省工勤人员公共课程考试大纲答案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工勤人员公共课程考试大纲答案通用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工勤人员公共课程考试大纲答案通用版
第一篇政治基础知识第一章政治概述
一、重点掌握
1、政治概念:
P1
2、哲学的基本问题P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一性或意与物第一性。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P6: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4:
决定;反作用;矛盾运动
5、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7: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同一形态量变;防和反两种倾向;
6、国家职能P20:
7、和谐世界的措施P26:
从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奉行开放战略;推动建立和谐世界从周边地区做起。
二、一般掌握
1、政治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P2答:
1、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
2、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
3、塑造政治人,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4、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
5、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
2、意识:
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主观映象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9?
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P13答:
存与意是辨证统一。
存在决定意识,意是存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存。
存是意的客观来源,意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反映。
意是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还有自己的特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决定;反作用;矛盾运动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5:
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起特殊作用;评介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哪些特征?
P24答: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
1、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目标,都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间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8、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P25答:
1、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3、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重点掌握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P28
2、三个代表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P32: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P40答: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
P40答:
第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变化中实现人的发展;第二,人在发展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P43:
一般掌握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见书P28
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31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P36: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利益
4、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篇经济基础知识第三章经济概述
一、重点掌握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1、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控制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
8、经济生活国际化。
2、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P50?
价值是内容,交换价值是形式。
没有价值的物品,仍然有使用价值。
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产品不是商品。
作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货币的本质和一般职能是什么?
1、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一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4、什么是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取决于三个因素:
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5、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说明价格量虽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为价值所决定。
2、基本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3)价值规律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一般掌握
1、商品经济是如何产生的?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生产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如何转变为市场经济P49
3、纸币的流通规律P52: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更自觉的宏观经济调控,发展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或任务有哪些P74:
4、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1、计划手段2、经济手段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
二、一般掌握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是什么P61:
3、如何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1、建立统一市场2、建立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3、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重点掌握
1、如何把握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的体现P64:
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P65:
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3、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二、一般掌握
1、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P66:
2、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发展P66:
3、什么是按劳分配,作用P66:
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数、质分配个人消费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点掌握
1、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政策有哪些P74?
手段:
1、计划手段2、经济手段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
政策:
1、财政政策(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发放国债)2、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3、产业政策4、就业政策5、收入政策(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
2、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P79
二、一般掌握
1、为什么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3、是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具有负面的作用。
2、如何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1、完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3、为实现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1、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4、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5、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6、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第七章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一、重点掌握
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及其改革的方向有哪些?
缺陷:
1、美元霸权横行,世界经济面临严重风险。
2、汇率波动剧烈,严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3、全球的金融监管问题。
改革:
1、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
2、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3、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
3、经济区域化的组织类型。
1、优惠贸易安排(英联邦)。
2、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欧共体)。
4、共同市场(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欧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4、如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对外水平。
P90
二、一般掌握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P89
2、
第三篇法律基础知识
第八章法理概述
一、重点掌握
1、法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
P93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答: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条例、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3、如何建设法治国家P96:
弘扬法治理念;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水平;加快法治政府;深化司法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二、一般掌握
1、法律精神是什么?
法律精神就是法律在根本上所追求的价值与目标,是法律的灵魂所在。
包括:
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秩序。
2、法的作用是什么?
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作用和规范作用两个方面。
3、法治的基本内涵。
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第九章宪法
一、重点掌握
1、宪法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
答: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本阶级革命的产物,它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国家根本法。
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
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不同的特征: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2、宪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主权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3、什么是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答: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
4、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有何特点?
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和决定国家生活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概括起来:
第一,修改宪法;第二,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中央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第四,决定国家生活中重大问题;第五,应当有最高国家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P101
二、一般掌握
1、什么是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力和义务?
答:
公民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并保障的公民某种行为的合法性。
公民的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
1、平等权。
2、政治权和自由。
3、社会经济权。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
2、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3、遵纪守法。
4、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依法纳税。
7、其他义务(主要包括:
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义务;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赡养义务。
)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有哪些基本特征P100:
核心,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领导力量;阶段基础;重要特点。
3、我国的国家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答:
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
第十章民法
一、重点掌握
1、我国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基本原则有:
1、平等原则;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什么是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如何对其分类的?
答: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民法根据公民的年龄和精神状况的不同,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以下三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UP16UP劳动)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3、无民事行为能力。
(10以下,不能辨认精神病)
3、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答: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答: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
(四)行为的形式符合法律规定。
(口头、书面、其他)
4、无效的民事行为有哪些?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5、什么是民事责任?
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其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
2、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违反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二、一般掌握
1、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
2、什么是监护制度P110:
监护人对无或限制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监管和保护。
3、什么是物权?
答: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完全物权-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用益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担保物权)什么是债权?
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合同关系上的权利就是最典型的债权。
债权包含:
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保护请求权。
4、什么是人身权?
人身权包括哪些内容?
答: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通常分为人格权与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是以权利人的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为客体的权利,(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身份权是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
(配偶权、亲权)
5、什么上诉讼时效,它具有哪些特征P117:
在法宝期间内不行使权利,丧失了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特征:
起诉权在时间上的效力;消灭时效;届满之后权利人仍有权起诉,
第十一章刑法
一、重点掌握
1、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什么是犯罪?
犯罪构成有哪几个方面?
答:
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构成1)社会危害性,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2)刑事违法性,即犯罪行为应当是刑法中禁止的行为。
(3)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什么是正当防卫?
符合哪些条件才构成正当防卫?
答: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条件1、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
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3、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
5、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伤害。
(对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其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时,不存在防卫过当)
4、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答:
刑罚分成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从轻到重包括: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附加刑包括: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5、什么是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有哪些P126: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二、一般掌握
1、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1、空间上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用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
2、时间上:
公布法律时同时生效与公布后一段时间生效(1997年3月14日,10月1日);刑法效力的终止时间采用明示废止与默示废止;溯及力问题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2、什么是紧急避险?
具备何种条件才能适用紧急避险?
答:
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生、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条件1、必须遭遇现实的危险。
2、必须在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
4、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
5、必须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什么是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答:
预备: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终止。
4、什么是数罪并罚?
我国刑法对数罪并罚是如何规定的?
P132审判机关对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5、什么是假释?
假释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
其一,在罪犯被判处的主刑刑种上,适用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而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和死刑的罪犯不适用假释;但对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相关规定的,也可以适用假释。
其二,在罪犯的身份或犯罪的性质上,除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外,其他罪犯可以适用假释。
其三,在罪犯刑期的执行上,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可以适用假释。
其四,在罪犯的改造表现和社会危害性上,罪犯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第十二章行政法
一、重点掌握
1、行政法的概念是什么?
行政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与监督关系,对行政活动过程特别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加以规范、监督,并对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加以救济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基本原则主要有:
1、行政合法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
3、行政应急性原则。
2、什么是行政行为?
它们可作哪些分类?
答:
行政行为时指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分类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这是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而作的区分。
2、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行政裁量行为,这是以行政行为受法律法规拘束程度的不同而作的区分。
3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这是以行为是否必须具备法定形式为标准而作的分类。
4、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5、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这是以行为是否需要相对人的意识表现而作的分类。
3、国家公务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
义务:
①模范遵守宪法、法律;②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⑤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⑥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⑦遵守纪律,格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⑧清正廉洁、公道正派;⑨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权利:
①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②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③获得工资报酬和享受福利、保险待遇;④参加培训;⑤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⑥提出申诉和控告;⑦申请辞职;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4、什么是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
P139:
公民、法人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权益,依法向上一级提出申请,纠正,由行政机关审查并作出的法律活动。
合法、正开、及便
二、一般掌握
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公务员制度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