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336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docx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核心素养

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综合治理措施。

1.知道我国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分布区,能结合区域图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2.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要约束自身的活动,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

基/础/梳/理►

一、认识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年降水量

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

土地生

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 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 生产力 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 潜在荒漠化 的威胁。

(2)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 生产力 。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水资源 。

(2)利用 生物 措施和 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 问题。

(5)控制 人口 增长。

教/材/拓/展►

1.斑点状荒漠化圈

斑点状荒漠化圈出现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

在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通常集中了大群牲畜,过牧尤其严重,使周围的草场被破坏,从而形成圈状荒漠。

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看到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荒漠化圈一旦连接起来就会形成荒漠化景观。

2.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3.石质荒漠化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4.包兰铁路宁夏沙坡头段的草方格沙障

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

主要作用:

能使地面粗糙,消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教/材/释/疑►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2.荒漠化与沙漠化不同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荒漠化还包括:

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形式。

3.荒漠化并非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不只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渍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4.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非只在西北地区有分布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016·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

(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解题思路]

1.审题干

(1)图示为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图。

(2)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受人为干扰少,说明生态以自然演化为主。

2.析图表

[答案] 

(1)C 

(2)B (3)D

1.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

―→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

源利

用不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1.C 2.D [第1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导致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第2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

]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

A.东进B.南下

C.西扩D.北上

解析:

C [总体看,耕地重心向西移动了,说明耕地布局呈现西扩态势。

]

4.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

解析:

C [2000~2005年耕地重心自西向东移动了,说明西部耕地减少了。

该地耕地资源紧缺,一般不会出现摞荒现象,同时在5年时间内不会突然沙化,故最有可能是因为实施退耕还草。

]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

C.丙D.丁

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5.D 6.C [第5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

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

第6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

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

考点二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

(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

C.祼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解题思路]

1.审题干

(1)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覆盖率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但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

(2)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当月共有6次降水过程,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同一流域两次降水形成的洪水特征不同,说明是由于洪水位不同导致。

2.析图表

(1)从表格可以看出,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

(2)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的影响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

[答案] 

(1)B 

(2)B (3)D

1.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因素:

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发生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

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土层薄,表土一旦被冲蚀,很难恢复;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防止水土流失必须研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下面为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和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上面三幅图说明(  )

A.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和地形坡度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差异很小

B.随横坐标的数字增大,土壤侵蚀强度由小增大再减小

C.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三大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D.年降水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大小起主导作用

2.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除了上述三项外,还有(  )

A.土壤的干燥度和疏松度

B.岩层的性质和厚度

C.地壳活动的强度和频度

D.河流水的流速和流量

解析:

1.B 2.A [第1题,图中显示年降水量300~600mm之间对土壤侵蚀影响显著,故A项错误;年降水量与地形坡度二者之间基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图中显示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和地形坡度三者对土壤侵蚀都影响很大,而且随横坐标的数字增大,土壤侵蚀强度由小增大再减小,故D项错误,B项正确。

第2题,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有风力大小、植被覆盖率、降雨量、土质疏松程度、坡度(坡度越陡,土地被侵蚀得越快)、人类活动等;与岩层、地壳活动、河流水等无关,故A项正确。

]

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  )

A.侧蚀B.下蚀

C.沟头崩塌D.溯源侵蚀

4.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为(  )

A.A点B.B点

C.C点D.D点

解析:

3.D 4.B [第3题,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阻止坡面暴雨径流由坡面进入沟道或有控制的进入沟道,阻止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切割破坏。

侧蚀、下蚀发生在河流的干支流沿线,不是在沟头位置。

防护工程的目的不是防止沟头崩塌,主要是防止溯源侵蚀。

第4题,防护埂可用来拦蓄水流,使得泥沙在这里沉积,减少水土流失,调蓄水流速度,减少对沟头坡地的侵蚀。

在A、C、D处种树,不能减少对沟头B坡的侵蚀。

在B处种树可以减少防护埂上下来的水流对B坡的侵蚀,减少溯源侵蚀的力量,起到防护作用。

]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区域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

据此完成5~7题。

表1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44.1

2.4

12.9

40.5

0.1

18.1

11.6

36.8

33.4

0.1

10.1

19.6

36.8

33.4

0.1

表2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

较(%)

径流量

比较(%)

土地利用

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后

100

100

57

57

64

52

50

88

50

40

48

112

5.与生态效益出现此消彼长的是(  )

①短期经济效益 ②长期经济效益 ③森林和草地的覆盖率 ④农耕地比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通过实验方案的对比,在该生态脆弱区(  )

A.侵蚀量大的方案短期效益好

B.经济效益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一致

C.果园比农耕地的环境效益差

D.果园比林地的环境效益优

7.对该区域的调整方案,说法正确的是(  )

A.Ⅰ方案径流量比较大,是因为该地降水量大,暴雨多

B.Ⅱ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C.Ⅲ方案最有利于该地产业链延伸

D.三种方案的草地比重都比较大,说明该地降水少,属于绿洲农业

解析:

5.D 6.A 7.C [第5题,从表中数据可知,短期经济效益和农耕比重越小,生态效益越好;长期经济效益和森林、草地的覆盖率越大,生态效益越好;反之亦然;故与生态效益出现此消彼长的是短期经济效益和农耕地比重。

第6题,由表可知,侵蚀量大的方案短期效益好;Ⅲ方案短时间内经济效益较差,但长期效益好,所以经济效益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不一致;果园比农耕地的环境效益优,比林地的环境效益差。

第7题,Ⅰ方案径流量比较大,是因为该地植被被破坏,水土保持能力较差;从“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表”可以看出,Ⅲ方案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因此Ⅲ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该地草地比重大,不属于绿洲农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