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469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云南省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工程——泥炭保护与恢复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1~2015)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

西南林业大学

二○一○年十二月

第一章总论

项目名称

云南省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工程——泥炭保护与恢复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政府

1.1.3项目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

1.1.4建设年限

建设年限为5年,即2011~2015年。

1.1.5建设宗旨

云南省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是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湿地保护的通知》重要精神,履行《湿地公约》的重要举措。

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洱源西湖湿地公园的管理能力,保护、恢复洱海源头这一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湿地多重功能效益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湿地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1.6建设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依据低纬高海拔高原湿地生态结构特征,从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出发对高原湿地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及对退化湿地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

(2)科技创新原则

坚持多学科交叉结合,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原则

广泛学习或引进国内外先进湿地管理经验,内外兼蓄,为我所用;

(4)开放性原则

搭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紧跟国际湿地科学发展趋势、推进项目建设;

(5)注重社会效益原则

积极利用科学研究成果,为高原湿地的有效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7建设目标

针对洱源西湖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管理状况,探索湿地环境保护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重点是泥炭保护与恢复的措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8项目建设范围

建设项目位于洱海源头的西湖湿地及其流域,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0′04′′~100°04′56′′,北纬25°59′43′′~26°02′10′′之间,范围北至波头村下端、西至起始河水库及砚池水库汇水山岭、南至温水村并沿罗时江向东南延至西河埂下方水面、东至右所镇西缘。

1.1.9建设内容

泥炭是洱源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其性状特征及变化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因其是大气CO2的“汇”,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还发挥了稳定区域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作用,因此,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应以泥炭为核心,以保护项目、恢复项目和监测项目为主体。

各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保护项目:

●项目提出缘由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而西湖湿地所处的滇西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云南重要的泥炭集中分布地,其储量达390×104t,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在区域温室气体减排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迄今为止,西湖泥炭仍是湿地社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相应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

鉴于泥炭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保护泥炭的最好办法自然是禁止泥炭利用。

但考虑西湖泥炭地上的农业利用现实,提出如下保护项目。

●项目内容

1保护设施建设----保护界碑1座,界桩224棵;管理局建设办公用房面积500m2。

2泥炭地保护----改变泥炭地的利用方式(禁止湖中泥炭岛屿上的农业利用,通过加强湿地公园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泥炭地农业利用为旅游利用);

3泥炭沉积环境保护----建设生态防护缓冲林带50hm2,湖堤湖岸护堤林带0.75hm2;湖心泥炭岛屿入湖污水控制净化过滤带10hm2。

4泥炭防火----防火瞭望台1处,同时配备防火设备。

(2)恢复项目:

●项目提出缘由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疏干排水,使西湖水位下降了2m以上,大量泥炭出露水面成为湖心小岛或使原有岛屿面积扩大,改变了泥炭厌氧环境,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CO2的释放。

不断在露出的湖心泥炭岛屿上建盖房屋、开垦种植,以及在季节出露的湖心小型泥炭岛上开垦种植大蒜等农作物,增加了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削弱了泥炭本来的碳库功能。

●项目内容

①退耕、退塘还泥炭湿地----退17.81hm2耕地及41hm2鱼塘,解决泥炭利用带来的CO2排放问题;

②泥炭保护的水位恢复与保持----建水位调节闸一座,保持泥炭地较高地下水位,减少CO2排放。

③泥炭发育的植被恢复----构建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100hm2。

(3)监测项目:

●项目提出缘由

洱源西湖是滇西北泥炭富集地之一,也是洱源县相邻湖泊湿地中唯一大面积分布泥炭的湿地,不仅在区域温室气体减排格局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地质变迁、湖泊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近年来,泥炭破坏对气候的影响都缺乏科学资料加予说明,因此,应开展动态监测。

监测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干扰影响下的碳(CO2)积累与释放动态,以及项目实施后的泥炭保护与恢复状况、泥炭沉积环境的变化等,为洱源西湖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监测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正调整实施方案的过程,使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项目内容

①泥炭碳通量变化监测----建设碳通量观测站(点)1处,配备OPEC开路涡度相关测量系统1套;设立1个植被群落及其生物量变化监测点。

②泥炭沉积环境监测----建设水质、水文变化监测点共8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径流场)2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发办〔2004〕50号文件);

●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1);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3);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2005;

●国家林业局等10部委《关于印发<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

●《云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7;

●《大理州洱海保护条例》;

●《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9;

●其它相关文件。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投资共2977.50万元,其中保护项目投资1151.75万元,占总投资的38.68%;恢复项目投资1132.15万元,占总投资的38.02%;监测项目投资251.00万元,占总投资的8.43%;其他费用及不可预见费共投资442.60万元,占总投资的14.86%。

西湖是滇西北重要的泥炭分布地,又处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其所沉积的温室气体对于稳定大气环境,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泥炭所形成的水陆交替的湿地环境,为众多物种提供了栖息生境,其中哺乳类动物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包括湿地植物115种)。

这些动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种,特有种6种。

同时,洱源西湖湿地也是我国紫水鸡的最大种群分布地,维系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滇西北这一生物多样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西湖储量巨大的泥炭有利于净化洱海入湖水质,均衡下游水量,在流域生态安全的维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是西湖湿地公园保护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高原湿地保护及多重生态功能效益维持、人类湿地资源利用的重要生态因子-泥炭保护、恢复和监测开展项目建设为主体,项目实施将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生态意义,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和提高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国际声誉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经认真论证,该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低纬高海拔高原湿地保护、管理及湿地资源利用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其项目建设成果将有助于我国同类高原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有利于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是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是贯彻国家相关湿地公园管理、湿地保护精神的重要举措,项目意义重大,建议主管部门尽快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尽快启动相关建设程序。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我国政府对高原湿地保护极其重视,2000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与有关部门共同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国家重要宏观规划,推进了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经过多年努力,首次完成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掌握了湿地的基本情况,为其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云南省于2007年完成了《云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并随“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云南高原湿地的保护;四川省于2008年编制完成《四川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对四川湿地的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划。

此外,于2005年形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在“十一五”期间,投资90个亿用于湿地保护。

依托国家投资,相关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对湿地进行了保护或治理,如国家投入约75亿元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云南滇池和洱海湿地的治理保护投入已近100亿元。

这些工作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实践案例。

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湿地公园发展和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把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促进湿地公园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是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是贯彻国家相关湿地公园管理、湿地保护精神的重要举措。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国家正式批准建立,鉴于泥炭在湿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洱源县人民政府拟申请单独立项,故委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1)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基础、最根本的举措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地球物质循环,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使地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并诱发了全球变暖、大气CO2浓度升高、空气污染、氮沉降增加、臭氧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挑战。

科学研究证明,全球变化环境效应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影响人类社会。

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和温室气体重要的“汇”,湿地生态系统备受关注,成为国际湿地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第六届国际湿地大会、第11届国际泥炭大会、第21届湿地科学家学会年会和第12届国际沼泽保护协会学术会议均将全球变化大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重要议题。

国际生物圈(IBP)计划将我国的青藏高原列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域。

因此,贯彻“保护优化”方针,保护好现有湿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基础、最根本的举措。

(2)西湖湿地地处气候变化敏感地带,保护意义重大

云南西湖湿地所处的滇西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全球变化敏感区。

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104t,是重要的碳汇,在全球减排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西湖湖盆低平、便于利用,加之湖区人口密集,生产力水平较高导致湖区过度开发,大量泥炭露出水面,改变了泥炭厌氧环境,丧失了碳汇功能。

此外,随滇西北旅游热的兴起,游客涌入湿地人数的激增也加重了湿地泥炭的逆向骤变。

(3)保护湿地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泥炭形成的水陆交替的湿地环境是流域内众多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孕育了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rugulosa)、大壁虎(Gekkogecko),灰雁(Anseranser)、普通鵟(Buteobuteo)、大鵟(Butasur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cyaneus)、.燕隼(Falconidaesubbuteo)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以及大眼鲤(Cyprinus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鸟类,并成为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对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干扰的日益加剧,改变了泥炭形成、发育的湿地环境,进而改变了生境条件,许多外来入侵种,如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aquaticum)、红车轴草( Trifolium pratense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牛蛙(Ranacatesbeiana)等分布面积日益扩大,不利于生物多样保护。

(4)保护西湖湿地是保护水源、水质的关键举措

西湖是洱海及国际河流澜沧江重要水源地之一,为洱海提供了入湖总水量的13%,是澜沧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洱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区域,在洱海水质保护及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泥炭,因其巨大的吸附能力和储水能力,在净化洱海入湖水质,均衡下游水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利用,泥炭储量的减少削弱了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威胁流域生态安全。

(5)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于缺乏对泥炭重要功能价值的认识,缺乏相应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迄今为止泥炭仍是西湖湿地社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对湿地资源的利用虽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湿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原本较为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施加了过多的人类活动压力,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多种功能效益构成了极大威胁,反而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以及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减缓湿地资源利用的压力,维系湿地生态功能效益的正常发挥尤为迫切。

(6)西湖湿地保护可为我国树立国际形象、兑现国际承诺增光添彩

西湖湿地是洱海和国际河流澜沧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保护好它,不仅利国利民,而且有利于下游国家,能充分体现我国是个负责任国家的形象。

此外,西湖湿地虽小,但它地处气候敏感地区,其影响不可小视,也是兑现温总理在国际气候大会上“减排承诺”不可忽略的一份子。

所以,我们应该加紧努力做好湿地保护工作,为祖国添光增彩。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自然条件

地理区位

洱源西湖湿地为断陷而成的高原淡水湖,湖面海拔1965m,地处洱海源头、苍山第一峰云弄峰山麓,北距大理地热国18km,距离丽江120km,距离香格里拉县250km;南距大理市60km,距离昆明市350km。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0′04′′~100°04′56′′,北纬25°59′43′′~26°02′10′′之间。

范围北至波头村下端、西至起始河水库及砚池水库汇水山岭、南至温水村并沿罗时江向东南延至西河埂下方水面、东至右所镇西缘。

洱源西湖湿地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州旅游特色的标志性景区,是洱源县地热、水乡、古镇三大支撑性旅游资源的骨架。

由于地处大理—丽江旅游热线,以及滇西北大旅游区的中心位置,与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形成旅游资源互补,旅游线路共享的时空格局,旅游区位十分优越。

地质地貌

西湖湿地所在地右所镇东、西部以山地为主,中部低洼部分为高原平坝,坝区平均海拔1971m。

弥苴河由北向南穿过坝子北部的山谷,从中部将右所坝子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湖即位于弥苴河西边。

右所坝子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南接江尾坝子临洱海,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穿越境内,绿玉池、西湖、东湖等湖泊点缀其间。

地质构造上右所坝子主要为第四系的湖积、河湖相堆积,河流冲积地层;汇水面山山地多属古生界二叠系、泥盆系及中生界三叠系的变质岩体。

3.1.3气候

洱源西湖所在区域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一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750~900mm,无霜期240天,干湿季明显,降雨集中在7~9月。

3.1.4土壤

西湖面山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西湖湿地土壤类型为泥炭土,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104t,部分泥炭出露水面,形成3个大岛,88个零星小岛。

其化学性质见表3~1。

表3~1西湖泥炭土化学性质

K2O(%)

Na2O(%)

CaO(%)

MgO(%)

Fe2O3(%)

MnO2(%)

TiO2(%)

Al2O3(%)

有机质(%)

89

续表3~1

腐植酸(%)

吸氨量(%)

粗灰分(%)

纯灰分(%)

碳酸钙(%)

全氮(%)

全磷(%)

吸湿水(%)

苯萃取物(%)

pH

引自中国沼泽志

3.1.5水文

西湖属澜沧江水系,是断陷而成的天然淡水湖泊,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及地下涌泉形成的地表汇水,包括绿玉池出水、西南面汇水面山凤藏涧泉水,以及西面水库及其波中沙沟汇集的泉水。

湖面积340.41hm2,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8.3m,集水面积11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74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5mm。

常年蓄水位1965m,蓄水量593万m3,罗时江为西湖出水口,流量13~1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1×108m3,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108m3的13﹪,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

按照大理州环境状况公报(2001~2008),西湖水环境质量2001~2003为Ⅳ类水,2004~2005降为Ⅴ类水,2006~2007恢复为Ⅳ类水,2008年提高至Ⅲ类水,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

3.1.6植物资源

(1)维管植物组成特征

西湖及其面山共有维管植物306种,隶属83科219属。

其中蕨类植物7科7属7种;种子植物76科212属299种。

在76科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74科209属296种。

湿地植物共有115种,其中湿生植物81种,挺水植物9种,沉水植物17种,浮叶植物2种,漂浮植物6种。

在76科种子植物中,含10种或以下的科共有71个,占该区总科数的93.42%,表明该区植物科级组成的相对复杂性,其中2~10种的科共有36个,占47.37%;1种的科有35个,占46.05%。

这种“科多种少”的数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其区系的古老性;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植物进化的历史和现状。

西湖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本亚区有着最丰富、最古老的温带、亚热带至热带北缘的植物区系,种类复杂多样。

但是,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使西湖湿地种子植物区系相对贫乏,科的演化进行到终极,属种已大量消亡。

西湖湿地及面山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构成中,热带分布85属,占总属数的40.09%,温带分布91属,占总属数的42.92%,属水平的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比为:

1,热带成分的属略少于温带成分的属,表明西湖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温带性质。

(2)植被类型

西湖的自然植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湿地植被和面山植被。

1)湿地植被类型

规划范围内湿地植物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和种类结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湿地植被类型。

按照云南省湿地植被类型分类单位和系统,以及湿地上层优势种的差异,西湖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包括1个植被类型和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3个亚型、3个群系组、11个群系(菰-轮藻群落Ass.Zizania latifolia –Charanitella,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australis,菱-小眼子菜群落Ass.Trapa Incisa-Potamogeton pusillus,尖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 oxyphyllus,轮藻群落Form.Charanitella,微齿眼子菜-光叶眼子菜群落Ass.Potamogeton maackianus -Potamogeton lucens,微齿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 maackianus,小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 pusillus,光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 lucens,苦草群落Form.Vallisneria natans,穿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 perfoliatus)。

2)陆生植被类型

湿地面山的陆生生态系统是西湖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状况与面山植被状况息息相关。

在《云南植被》区划中,湿地周边区域陆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面山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海拔2300m以上分布的森林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但周围山地的原始植被包括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曾遭到大量砍伐,目前,除有少量次生林外,大多为岩石裸露的荒山荒坡和人工栽植及飞播的新造林,现存自然植被主要为针叶林和灌丛,林分结构单一,不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

3.1.7动物资源

(1)哺乳类

西湖湿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其中啮齿目有2科7种,占全部种类的38.89%;食肉目有3科4种,占22.22%;食虫目2科3种,占16.66%;翼手目有2科2种,占11.11%;树鼩目与兔形目各1科1种,分别占5.56%。

西湖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分别归属于古北型、东洋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和南中国型,4个分布类型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22%、50%、5.56%和22.22%,具有以下区系特征:

1)以东洋型物种为主,同时融合南中国型和古北型。

2)种类较贫乏。

3)湿地种类少。

仅在湖滨和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