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623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江苏省姜堰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一、语言知识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边城》描写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真诚善良的民众。

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2)尽管地处火车南站商圈的黄金宝地,但由于管理体制以及人员基本素质等原因,该企业多年来。

(3)一些生产者发财心切,质量意识差,搞的是;法制观念较差,视法律、合同如儿戏,只想快速发财。

A.秀外慧中过屠门而大嚼一锤定音

B.秀外慧中捧着金饭碗要饭一锤子买卖

C.秀色可餐过屠门而大嚼一锤定音

D.秀色可餐捧着金饭碗要饭一锤子买卖.

2.下列对联与所咏传统节日不匹配的一项是

A.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清明节)

B.万户春灯报元夜,一天晴雪兆丰年(元宵节)

C.一曲霓裳传玉笛,四围云锦拥金徽(中秋节)

D.黄菊倚风村酒熟,柴门临水稻花香(重阳节)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B.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

C.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刘克庄《落梅》)

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4.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进入60年代,诗歌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

,:

,;,

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

①诗歌的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产生分化又重新整合的过程

②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

③另一些诗人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

④分化主要产生两种倾向

⑤一些诗人开始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

⑥努力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

A.⑤⑥③①②④B.②⑤⑥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⑥③D.⑤⑥③①④②

5.下列诗句中,与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A.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B.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D.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

寻以字行,更字徵仲。

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

“儿幸晚成,无害也。

”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

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

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

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

恸哭且绝,久之乃苏。

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

“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

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

“若不苦朝夕耶?

”先生曰:

“朝夕饘粥具也。

”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

“敝乃至此乎?

”先生佯为不悟者,曰:

“雨暂敝吾衣耳。

”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

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①,俞公顾曰:

“通此渠,若于堪舆②言,当第。

”先生谢曰:

“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

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

人或谓:

“王,今天下长者。

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

”先生笑而不答。

亡何,宁竟以反败。

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翰林待诏。

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

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

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

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

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

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

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③。

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

“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

“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

盍为一启封?

”先生逊谢曰:

“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

”竟弗启。

注:

①沮洳(jùrù):

低湿。

②堪舆:

风水。

③赫蹏(tí):

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幸晚成,无害也害:

妨害,妨碍

B.以文贽庄郎中昶贽:

掌握

C.可二年,修国史可:

大约

D.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亟:

多次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夜:

古代民间将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称为五更,《颜氏家训》将五更对应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丙夜一般指三更时分。

B.当第:

指应当能考中科举。

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C.庶人:

指无官爵的平民,古代对于平民的称谓有很多,如“布衣”“黎民”“黥首”等。

文中宁王因为叛乱被废为庶人,所以称“宁庶人”。

D.中贵人:

指为帝王宠信的内廷宦官。

明代法律规定藩王、宦官不得与外臣交通,所以文中文先生严格自律,不与藩王、宦官交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

“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

盍为一启封?

9.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寄情

李吕

脸上残霞酒半消,晚妆匀罢却无聊。

金泥帐小教谁共?

银字笙寒懒更调。

人悄悄,漏迢迢,琐窗虚度可怜宵。

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①。

注:

①这句话出自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豆蔻梢头二月初。

10.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

11.赏析这首词结句“几度春深豆蔻梢”的表达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_____________?

(孟子《当今之世》)

(8)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1)在店里住到第五天的晚上,我被幺厮引到另一间更黑暗更肮脏的屋子里,介绍给另一个陌生人同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及和我往天(几天前)晚上一块儿睡觉的那个同伴了。

因为我虽是讨厌他一身癞虾蟆似的疳疮,但我却忘不了他那待人和善而有礼貌的样子。

(2)“没店钱,赶出店外去了!

”幺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

(3)我打了个寒噤,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这样地想:

可怜他还是可怜我呢?

(4)我知道,我不久也会给人赶到街头去的。

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

(5)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也就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

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追想那给店主人赶在街头的旧同伴,这一夜不知蹲在哪儿,含着眼泪,痛苦地搔着他身上发痒的疮疤呢!

他的身世,我可不知道,只在夜里听见他一面搔痒一面这样愤激地说过:

“家乡活不下了,才来到省城的,哪知道省城还是活不下去呢!

”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所以我也就不曾追问,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

但这时我整个的心却为被赶的他悲哀了。

仿佛我已看见他荒凉不堪的家乡,在斜阳中躺着无数烧毁的破屋,没有一缕黄昏的炊烟,只有一队乱鸦,在空中飞鸣一会,散到远处去了……“老兄,吹灯睡吧!

”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

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

“你老兄可也是来省城找事做的么?

(6)“不,我明天是要到外县去!

(7)等我吹了灯上床睡的时候,他才深深地叹了一声:

(8)“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9)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

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

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

(10)第二天早上醒来,约莫九点钟的光景,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

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

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

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

(11)我不管他辩护的话,只觉得在他的屋里掉了东西,做主人的他,是应该首先负这责任的。

于是吵闹,吵闹,不息地吵闹。

(12)老板到底屈服了,就赔我一双半新的鞋子,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自然比我的旧布鞋子漂亮得多。

我便马上感觉到偷我鞋子的朋友,倒替我做了一件不无利益的生意。

但在老板交鞋子给我的时候,却严厉而忿怒地告诫,也许可以说是等于责骂吧,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快要爆出火花的光景。

(13)他说:

“限你今夜清算店账,不……”气得说不出了。

(14)“好的,”虽然我是回答得很不软弱,但心里却有点失悔我的吵闹,太过于凶悍了。

然而想到早迟都要给他赶到店外的,捉到一个可以难他的机会的时候,客气的和平那是用不着的了。

(15)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

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

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而我在街头走路的样子,也就更加狼狈更加滑稽了。

但这些,我全顾不到。

我只是一面拐出店外,一面就盘算:

在这一夜应该在哪儿寻得一块遮蔽秋风秋雨的地方。

(16)同时我想:

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

1931年冬  上海

(节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13.第(5)小节,面对新同伴,作者为什么说“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

请简要概括。

14.如何理解第(9)小节中“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这句话?

15.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老兄,吹灯睡吧!

(2)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16.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我”的“人生哲学的一课”的内容。

六、现代文阅读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沈善增

①“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

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②“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

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

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

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

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③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

“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

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

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④“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

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⑤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

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

“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

“需”是什么意思?

“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

准备什么?

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

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

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

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

常称“儒”是谦称。

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

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

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⑥“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

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

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

《礼记·经解》中说: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

“义者,宜也”。

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有删节)

17.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小节的行文思路。

18.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19.结合全文,分析“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原因。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承诺似金烦扰少!

承诺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别人的负责。

但承诺有时又像握在手中的冰激淋,甜美却又容易融化;承诺太多,到最后成为最动听的谎言……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附加题部分

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

“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邪?

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邪?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

选自顾炎武《亭林遗书》

2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6处)

22.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23.作者为什么不同意称韩愈为“近代之泰山北斗”?

二、名著阅读题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善用“火”攻,他出山的第一战就是火烧博望坡,后来又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彝陵、火烧藤甲兵、火烧司马懿父子。

B.哈姆雷特安排名为“捕鼠机”的演出,一方面是要试探克劳狄斯和王后的态度,希望他们认罪;另一方面也为检测自己是受到了父亲鬼魂的召唤,还是内心魔鬼的诱惑。

C.《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D.《家》在结构上以觉民和琴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E.《老人与海》中体形庞大的马林鱼、强大的鲨鱼、汹涌的海浪,与孤独的老人、飘零的船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映衬出老人躯干中蕴含的力量。

25.简答题

(1)《红楼梦》中,柳湘莲随道士走后,有个人城里城外找他,因不曾找见,还哭了一场。

这个人是谁?

并简要说明其性格的优缺点。

(2)《边城》中天保和傩送的父亲顺顺是如何看待“碾坊”和“渡船”的?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

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

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

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

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

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

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

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

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

选自《人类学是什么》有删改

26.第一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

请阐明理由。

27.简要概括“离我远去”的涵义。

28.根据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