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705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docx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

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参考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的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本题选ACD。

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认识过程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本题选CD。

3.下列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孟母三迁D.坐井观天

【参考答案】AD[解析]A项是僵化的看问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唯物辩证法;B项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项说明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和延缓作用;D项说明看问题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本题选AD。

4.从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至今,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部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整体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BCD[解析]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祖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B。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制度,说明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选C。

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由香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AB[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义是说: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是新事物,“蓝”是旧事物,青出于蓝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A正确。

“胜于蓝”说明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正确。

新事物超越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绝对否定。

本题选AB。

6.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

【参考答案】AC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句话体现了量变和质变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一哲理。

即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跬步”、“足下”、“水滴”都是指量变,“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则是量变的结果即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本题选ACD。

7.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参考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

但并不是说量变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

故本题选AB。

8.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也存在局部的不适应。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B.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条件的

C.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

【参考答案】ACD[解析]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虽然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也存在种种矛盾,包括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

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正体现出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

故本题选ACD。

9.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10.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11.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偶然性是科学敌人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规律,抓住机遇往往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

这说明偶然性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故D项错误。

本题选ABC。

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参考答案】ABD[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但并不能说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选ABD。

13.“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

A.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是普遍联系的

B.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要全面地看问题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事物与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参考答案】ABC[解析]“盲人摸象”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错误在于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以部分代替整体,片面看待事物本身。

故本题选ABC。

14.“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

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行至浪最深的地方,要小心谨慎。

行到没有波浪的地方,也要像有波浪时一样小心。

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故A正确;而“无波”和“有波”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正确。

这首诗也在提醒人们在危险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即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有可能避免灾难,C正确。

本题选ABC。

15.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而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层次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结构性

【参考答案】BD[解析]在哲学中,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层次性特征是指系统与系统内的个体之间关联信息的传递路径是分层次的;整体性特征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整体性特征;开放性特征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又会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结构性特征是指系统内相互关联的个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框架存在的。

但只有整体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是系统的主要特征,其余都是次要特征。

故本题选BD。

16.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

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本题选ABD。

17.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故本题选ABCD。

1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故本题选ABD。

19.右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B.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

D.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BD[解析]“圆的自白”表达了不满足已有成绩,仍在继续追求奋进的态度,说明我们应该有批判意识,B正确。

“起点”和“终点”是一对矛盾,起点否定了终点的存在,这体现了辩证法中的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推动力量。

故本题选BD。

20.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参考答案】ABD[解析]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人民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万众一心,才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故A正确。

“危”与“机”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国民经济好转即验证了这一点,B正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审时度势,这一种做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D正确。

本题答案为ABD。

21.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参考答案】AD[解析]地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涉及的多行业、多专业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但这些相关的专业都是为地铁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

故本题选AD。

22.“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23.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这些条件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个部分。

人的认知结构也制约着认识的过程,表现在对认识目标、认识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整理的制约上。

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

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故C、D正确。

A、B说法都过于绝对,且是错误的。

24.2009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

这家煤矿从2008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

这说明()。

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参考答案】AD[解析]非法采矿这一主观行为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故D正确。

意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矿难的发生说明意识并不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故A正确。

C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

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本题选AC。

25.《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这表明()。

A.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总是向前进的

【参考答案】AB[解析]D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从题干中的“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则可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A正确。

过去和现在在时间上是一对矛盾,事物在这两个时间段中的状态等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发生改变的,这一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B正确。

C排除,题干中不涉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故选AB。

26.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二、综合题

27.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因此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8.“党中央提出‘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得出的结论。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现行路线和政策都是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的,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又不超越初级阶段。

2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政府制定政策与浙江发展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互为因果关系

D.政府的开明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BD[解析]政府制定了一些开明政策,这些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起到了作用,这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些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故BD对。

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制定政策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故A项说法不一定正确。

C项,政府制定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本题选BD。

30.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

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

“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

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

他认为:

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

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发展浙江精神正是其内涵的必然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立足浙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三、单选题

3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参考答案】C[解析]这是列宁说过的话,这句话指出了意识的起源,即物质决定意识,正是由于物质具有反映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意识,这说明意识是从自然界产生的,是一种必然。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故选C。

3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

A.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B.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C.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D[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如果这种反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则说明这种反作用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

故取决于生产力,本题选D。

33.以下哪一哲学范畴描述的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

A.原因B.结果

C.可能D.现实

【参考答案】C[解析]原因与结果,是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它们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是客观事物内部包含着的种种发展趋势,现实是可能的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变化发展着的各种客观实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故本题选C。

34.以下关于假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