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751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docx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

聚氨酯涂料的配方设计及PVC计算

时间:

2014-02-0916:

49来源:

江阴大阪涂料有限公司作者:

徐支有李一新陈雷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溶剂型聚氨酯涂料在我国工业防腐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光泽高、丰满度好、优异的保光保色性、耐候性佳,以及优良的耐磨性、耐酸碱性、耐水性、耐化学品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飞机、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化工设备、管道、电厂、钢构件和海洋石油平台等领域。

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目前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原油的价格一路飙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溶剂型涂料的成本,如何开发出高性价比的聚氨酯(PU)涂料,也成为全国上万家涂料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考察颜基比(P/B)、填料、催化剂及紫外线吸收剂等因素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制备了高光泽、耐候性优异及低成本的双组分溶剂型聚氨酯涂料。

通过单一颜料涂料体系的颜料体积浓度(PVC)的计算,推导出PVC的倒数与P/B的倒数呈一次线性函数关系。

 

1实验部分

1.1原材料

羟基丙烯酸树脂AC101,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固化剂22A-75PX,金红石型钛白粉R996,超细硫酸钡,流变剂,分散剂,催化剂T-12,紫外线吸收剂,流平剂,二甲苯,醋酸丁酯,PMA(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1.2制漆工艺

先将部分树脂、分散剂、颜填料和混合溶剂低速分散均匀后,用砂磨机分散至细度20μm。

然后补加剩余的树脂、流平剂、流变剂、催化剂和紫外线吸收剂,高速搅拌分散30min后,用溶剂调节黏度至涂-4杯80~120s,用120目纱布过滤,出料。

1.3漆膜的制备

按配比混合甲乙组分,用稀释剂调节黏度至涂-4杯20~25s,空气喷涂制备漆膜。

检测单一涂层的常规性能,膜厚为(25±5)μm,80℃的条件下干燥2h;型式检验项目包括复合涂层的耐酸性和

耐碱性。

本文选用的配套涂料体系为环氧磷酸锌底漆(70μm)+聚氨酯面漆(50μm);干燥方式为50℃的条件下干燥48h。

1.4性能检测

依据HG/T2454—2006《溶剂型聚氨酯涂料(双组分)Ⅱ型涂料》的相关检验标准检测常规性能;依据GB/T23987—2009《色漆和清漆涂层的人工气候老化曝露曝露于荧光紫外线和水》进行涂层的QUV检测;按照GB/T1766—2008《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对涂层的耐老化性能进行评级,试验装置为QUV/Spray(Q-LabCorporation.U.S.A)老化试验箱;光源类型(LampType):

UVB-313,0.71W/(m2·nm)310nm,试验循环为4h紫外线照射,(60±3)℃黑板温度,4h冷凝,(50±3)℃黑板温度。

 

2结果与讨论

2.1成膜物质的选择

作为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用的羟基树脂主要包括聚酯、丙烯酸树脂、聚醚、环氧树脂、蓖麻油或其加工产品等。

聚酯树脂虽然具备耐热性佳、漆膜富有柔韧性、丰满度好、耐候性优异等诸多特点,但是,其干性和硬度逊色于丙烯酸树脂,而环氧树脂和聚醚树脂在光照条件下易粉化。

因此,本文选用羟基丙烯酸树脂AC101为成膜物质,其主要技术指标为:

固体分70%,黏度(25℃格氏管)200~400s,20℃密度1.03,羟基含量3.3%。

因该树脂的高羟基含量,保证了涂料的高反应活性和漆膜的交联密度。

2.2颜基比的确立

为了确保涂料优异的遮盖力及漆膜高光泽的特性,通过调节钛白粉与基料的质量比在0.4~1.0间变化,选择最佳的颜基比。

设定钛白粉与基料的比例P钛白粉/B=k1,主要通过涂料的遮盖力及漆膜光泽的比较,来确定钛白粉的最佳用量。

表1在不同颜基比时白色聚氨酯面漆的配方

表1列出了4种配方方案,PVC值可以按照公式

(1)进行近似的计算:

颜料体积浓度(PVC)=颜料及体质颜料的真体积/(成膜物质的真体积+颜料及体质颜料的真体积)

(1)

各组分的密度(g/cm3):

ρ钛白粉≈4.2~4.3,ρ树脂≈1.03;根据70%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密度为1.03g/cm3,其稀释溶剂二甲苯的密度为0.86g/cm3,计算得到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密度为1.13g/cm3。

配方1~4的PVC计算如下:

①PVC=(35/4.2)/(35/4.2+70%×50/1.13)=21.2%;

②PVC=(30.2/4.2)/(30.2/4.2+70%×54/1.13)=17.7%;

③PVC=(24.4/4.2)/(24.4/4.2+70%×58/1.13)=13.9%;

④PVC=(17.4/4.2)/(17.4/4.2+70%×62/1.13)=9.7%;

配方1~4以钛白粉为唯一的着色颜料,无填料,对于公式

(1)可以进一步简化推理:

PVC=(P钛白粉/ρ钛白粉)/(B/ρ基料+P钛白粉/ρ钛白粉)

倒数形式,得到:

1/PVC=1+(ρ钛白粉/ρ基料)×(B/P钛白粉)

(2)

设定y=1/PVC,即颜料体积浓度的倒数;x=B/P钛白粉,即颜基比的倒数;ρ钛白粉/ρ基料=3.7,为常数;

最终简化得到:

y=3.7x+1,为一次线型函数,x=0,计算得到y=1;其代表的含义为树脂的质量为0,颜料为1,因此颜料的颜料体积浓度为1,进一步证明这种推导是合理的。

根据PVC计算结果及一次线性函数取点(0,1)、(1,100/21.2)、(1/0.8,100/17.7)、(1/0.6,100/13.9)及(1/0.4,100/9.7)作图,见图1。

《涂料化学》一书中介绍,CPVC=1/(1+OA×ρ/93.5),式中OA为吸油量;ρ为颜料密度;93.5是亚麻油的密度。

试验测得金红石型钛白粉的吸油量为22g/100g;由此计算白色聚氨酯面漆的CPVC:

CPVC=1/(1+22×4.2/93.5)=50.3%因此,当PVC=CPVC=50.3%时,根据一次线性函数关系可以逆向计算得到P=55.1,B=14.9,P/B=3.69。

通过公式计算,所得数据进一步证实PVC、CPVC与P/B相互关联性密切。

比较可知:

配方1~4的PVC

2.3填料的影响

选用超细硫酸钡为填料,容易研磨分散、吸油量低、节约成本并起到骨架的作用。

试验测得超细硫酸钡的吸油量为12g/100g,此时,PVC的计算公式如下:

PVC=(P钛白粉/ρ钛白粉+P硫酸钡/ρ硫酸钡)/(P钛白粉/ρ钛白粉+P硫酸钡/ρ硫酸钡+B/ρ基料)

进一步计算推理得到:

1/PVC=1+(ρ硫酸钡ρ钛白粉/ρ基料)/(P钛白粉ρ硫酸钡/B+P硫酸钡ρ钛白粉/B)

设定P钛白粉/B=k1,P硫酸钡/B=k2,将ρ硫酸钡=4.5,ρ钛白粉=4.2,ρ基料=1.13代入上式,可简化为:

1/PVC=1+16.7(/4.5k1+4.2k2)(3)

由表2可知:

从涂料的遮盖力、光泽和成本因素考虑,钛白粉与基料的比例k1=0.6~0.8较为适宜,下文选用k1=0.7,当k2增加时,总颜基比P/B增加,PVC的值随之增大,颜填料的吸油量变大,漆膜的综合性能也随之改变。

假定各配方的质量固体分为70%,已知k1和k2,可得两个计算式,P+B=70,P/B=k1+k2为已知数,即可计算出颜料、填料及树脂的质量份。

表3列出了k1=0.7,不同k2值(0,0.3,0.6,0.9)下涂料的基本配方。

表3在不同颜基比时白色聚氨酯面漆的配方

配方5~8所制备涂料的各项性能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当固体分=70%,k1=0.7时,随着k2值的增大,填料的用量增加,涂料体系的总颜基比增加,树脂用量减少,溶剂用量增加,导致涂料体系的黏度变小,由超出涂-4杯测量范围的220s降低为70s;与此同时,由于填料用量增加,吸油量增大,漆膜的光泽由96°降低为91°。

为确保漆膜具有较高的光泽,可选用k2=0.3~0.6,配方体系中添加10.5%~18.3%的超细硫酸钡,因超细硫酸钡价格低廉,大大节约了涂料的成本。

2.4催化剂的影响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是聚氨酯涂料常用的催化剂。

由于HDI固化剂与羟基反应力弱,一定量的催化剂可缩短漆膜的干燥时间,实现快速固化,但是,催化剂用量过多,必然会导致涂料的混合使用期缩短,不利于施工操作。

与此同时,针对目前流水线涂装工艺,一般采用烘烤干燥方式,缩短工期,实现涂装工件的快速搬运。

因此,考察催化剂的用量对漆膜室温干燥时间、烘烤干燥时间及混合使用期的影响(表5、6),对实际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5催化剂用量对漆膜干燥性能的影响

由表5、表6可见:

催化剂的用量为0.02%时,可以大大加速漆膜的固化干燥速率,在25℃,48h和80℃,20min的条件下,漆膜都可以完全交联固化,硬度达到2H;催化剂用量过大时,混合使用期大大缩短,催化剂用量为0.10%时,混合使用期为45min,不利于施工。

因此,催化剂用量以0.02%为宜。

2.5紫外线吸收剂对漆膜耐候性的影响

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光波范围约在290~3000nm之间,其中波长为290~400nm的紫外光约占5%,它所具有的能量为314~419kJ/mol,而大部分高分子聚合物的自动氧化反应活化能约为42~167kJ/mol,各种化学键的离解能约为167~418kJ/mol,因此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能量足以破坏聚合物的化学键,引发自动氧化反应造成老化降解。

紫外线吸收剂是光稳定剂的主体,能够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热能释放出来,因此它可以大大减缓高分子聚合物的降解速率,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二苯甲酮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紫外线吸收剂,其用量一般为基料树脂的1%~3%。

本文考察了紫外线吸收剂用量为1%(大约为基料树脂的3%)时,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的漆膜PU101-additive与未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的漆膜PU101的QUV耐老化性(图2~4)。

由图2、图3可见:

PU101漆膜的原始光泽为94.5°,经过702h的QUV试验后,失光率为16.9%,评级为2级,漆膜轻微失光;光照时间延长为1000h时,失光率达到61.9%,评级为4级,漆膜严重失光。

添加1%的紫外线吸收剂后,漆膜的保光性大大改善,漆膜的原始光泽为94.5°,1000h的QUV试验后,失光率为24.4%,评级为2级,属于轻微失光。

由图4可见:

PU101漆膜随光照时间的延长,涂层的色差增大,1000h的QUV试验后,色差为2.38,评级为1级,属于很轻微变色;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后,对涂层的保色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光照各阶段的色差值可降低0.1~0.4。

 

3结语

(1)以羟基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质,钛白粉和超细硫酸钡为颜填料,配用合适的助剂和溶剂,制备了高光泽、丰满度好、耐候性优异及低成本的双组分溶剂型白色聚氨酯涂料。

(2)考察了P钛白粉/B(颜基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钛白粉/B的增大,涂料的遮盖力提高。

选择P钛白粉/B=0.6~0.8为宜。

(3)通过单一颜料涂料体系的PVC(颜料体积浓度)的计算,推导出PVC的倒数与P/B的倒数呈一次线性函数关系:

y=3.7x+1。

(4)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催化剂用量为0.02%时,可以大大加速漆膜的干燥速率,在25℃的条件下,48h后漆膜实现完全交联固化;在80℃的条件下烘烤干燥20min,漆膜完全交联固化;涂料的混合使用期为4.5h。

(5)考察了紫外线吸收剂对漆膜人工气候老化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1%的紫外线吸收剂后可以大大提高漆膜的保光性,漆膜经1000h的光照时间后,失光率由61.9%降至24.4%,保色性也有一定的改善,光照各阶段的色差值降低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