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795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docx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

《园林历史与理论》考试复习大纲

(参考书籍:

《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园林史》)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史》P18—19)

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为:

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分为: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P26—34)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1)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2)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3)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4)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正如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1)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2)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三)诗画的情趣

1)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通常所谓“诗情画意”。

2)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与“沧浪"之说暗合。

(四)意境的含蕴

1)物境、情境、意境

2)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3)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

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3、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及概念(P41—44)

囿:

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除了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之外,还兼有“游”的功能,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周文王灵囿)

台: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观,高而不四方的台;榭,台上有屋)

功能:

观天象、通神明,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台的两层意义:

其一,指个体建筑物“台”而言;其二,指台及其周围绿化种植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即“苑台”

园圃: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也用于观赏.

4、殷周时期的园林的性质及典型代表(P54,P59-60)

园林性质:

贵族园林,尚未完全具备皇家园林性质,但却是后者的前身。

典型代表:

商:

鹿台、沙丘苑台;周:

灵台、灵沼、灵囿;春秋战国:

章华台(楚,高台榭之典型)、姑苏台(吴)

5、秦代重要的离宫御苑有哪些?

(P66-68)

上林苑:

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宫殿建筑群阿房宫是大朝所在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的核心。

宜春苑:

为皇帝苑内游赏、游猎时歇憩之所

梁山宫:

环境优美、气候凉爽的避暑胜地

骊山宫:

温泉、狩猎、游赏

林光宫:

甘泉宫别称,避暑休闲胜地,地势险要,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兰池宫:

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堆山蓬莱摹拟神仙境界。

6、甬道、复道、驰道、一池三山(P64,P65,P86)

甬道:

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在两侧筑墙垣以保证皇帝之安全。

复到:

为两层的廊道,上层封闭、下层敞开.

驰道:

皇帝的专用车道,其他人没有权利走。

始于秦,秦汉时期最为流行,规定的宽度是五十步,两旁种有树。

一池三山:

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表现封建帝王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完整的一池三山始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的建章宫的太液池。

最早为兰池宫筑岛象征蓬莱。

7、秦代兰池宫(P68)

1)秦始皇时引水为池,就近建筑兰池宫,筑岛蓬莱,刻石为鲸,可视为秦代的水景园.风景佳丽,是游憩的好去处。

也是皇家的游乐场所,秦朝末年,兰池宫遭毁弃.

2)秦始皇十分迷信神仙方术,曾多次派遣方士到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最终无果。

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园林里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的形象以满足秦始皇接近神仙的愿望,这就是“兰池宫”。

3)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其一,引渭水为池,池中筑岛山,乃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其二,筑岛名为蓬莱山以摹拟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又多了一个求仙的功能。

(《元和郡县图志》:

“秦兰池宫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

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

"

《秦记》:

“秦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处也.”)

8、西汉上林苑(P70-80)

(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汉武帝建元三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

(二)上林苑内容综述:

1)山水:

“关中八水”贯穿于苑内辽阔的平原、丘陵之上,自然景观极其恢宏、壮丽。

昆明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还有“蓄水库”的作用;影娥池、琳池;太液池,建章宫内,池中筑三岛摹拟东海三仙山。

2)植物,动物: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天然植被极为丰富,并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无异于一座特大型的植物园.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某些区域相当于皇家狩猎区,各种珍贵鸟兽及外国动物,上林苑则有相当于一个大型动物园。

3)苑:

苑即园林,有三十六处“园中之园”,一部分为秦代旧苑,大部分为武帝时期及以后陆续兴建,一般都建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段作为游憩场所.如宜春下苑、乐游苑、御宿苑、思贤苑和博望苑。

4)宫:

宫即宫殿建筑群。

《关中记》所载上林苑宫殿建筑群共计十二处,分别为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浦陶宫、黄山宫、扶荔宫。

5)台:

上林苑内有许多台,仍沿袭先秦以来在宫苑内筑高台的传统。

如眺瞻台、望鹄台、神明台、凉风台、灵台等。

6)观:

观、馆二名往往互相通用,是汉代对体量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

《三辅黄图》记载了上林苑内如昆明观、蚕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等二十一观的名字。

7)生产基地:

类似一座庞大的“皇家庄园”。

9、宫和苑的区别(P94)

宫:

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建章宫),一般建在都城或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经营。

苑:

建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建筑散布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上林苑),是多功能活动中心。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P138)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总体特征:

追求自然,寄情山水,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

创作方法趋于写意,进入艺术创作时期.

1)园林规模比较小,规划设计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技艺已达到一定水准。

建筑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亭以点缀园景的园林建筑的形式开始被引进宫苑;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3)皇家园林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创作方法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称谓,除宫、苑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就园林性质而言,宫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占重要地位。

11、寺观园林的建置类型和作用(P159)

建置类型:

一、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至于邸宅(南北朝佛教徒盛行“舍宅为寺”的风气,宅园保留为寺院的附园);

二、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绿化;

三、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作用:

城市寺观不仅是不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各种宗教节日、法会、斋会等都吸引大量群众参加.群众参加宗教活动,观看文娱表演,同时也游览寺观园林.有些较大的寺观,它的园林定期或经常开放,游园活动盛极一时.

12、隋唐西苑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园林史上的意义(P193-195)

隋之西苑即显仁宫,又称会通苑,在洛阳西侧,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唐代,西苑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神都苑"。

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

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

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海北的水渠曲折萦行注入海中,沿着水渠建置十六院。

西苑大体上仍沿袭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

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则作为游赏的景点,五湖的形式象征帝国版图.

意义:

西苑内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的规划

方式。

五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摹拟天然河湖的水景,开拓水上游览内容。

苑内大量建筑营造,

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

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

它的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

林全盛期的到来.

13、唐代主要的私家园林有哪些?

(P214—234)

城市私园:

归仁里宅园(宰相牛僧孺)、履道坊宅园(白居易)

郊野别墅园:

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方便,而风景优美地带。

平泉庄(李德裕)、浣花溪草堂(杜甫);

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庐山草堂(白居易);

三、依附庄园而建置。

辋川别业(王维)、嵩山别业(卢鸿一)。

14、唐代主要的公共园林有哪些?

(P250-255)

乐游原(青龙寺,以佛寺为中心的公共游览胜地)

曲江,又名曲江池(芙蓉苑、杏园、昆明池)

15、艮岳造园艺术的成就。

(P282-284)

筑山:

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其西的万松岭为侧岭,其东南的芙蓉城则是延绵的余脉,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着山水与万岁山遥相呼应.筑山特点:

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即把天然山岳做典型化概括,有体现了山水画所谓“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置石:

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故艮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理水:

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保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

河、湖、沼、溪、涧、瀑、潭等的缩影。

水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

植物配置:

园内植物已知的共数十个品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草本花卉、以及农作物等。

建筑:

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

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

据各种文献看来,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16、宋代江南主要的私家园林有哪些?

(P305—316)

沧浪亭、南园、研山园、梦溪园、沈园、水乐洞园、水竹院落、后乐园、廖药洲园、云洞园、水月园、环碧园、湖曲园、裴园、南北沈尚书园、俞氏园、赵氏菊坡园、叶氏石林、乐圃、盘洲园

17、论述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P318-320)

1)简远:

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创作方法趋向写意的表征。

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像外之旨。

2)疏朗:

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

3)雅致:

追求不同于流俗的高蹈、沉湎隐逸的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山水花木,通过拟人化的手段表现出来.(竹、菊、梅、石)

4)天然:

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18、

杭州西湖十景的名称及位置(XX)

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19、明清主要的造园家及造园理论著作(P426—432)

造园家:

张南垣、张然、张南阳、计成

造园著作:

《园冶》计成、《一家言》(《闲情偶寄》)李渔、《长物志》文震亨

20、圆明三园、三山五园(P513、P573)

圆明三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

三山五园:

是北京西北郊一带皇家离宫御苑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

21、圆明园四十景名称(P514-515)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22、经过水系整理的避暑山庄地貌环境特点(P387-388)

1)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大小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2)湖泊与平原纵横交错,地势由平缓趋向险要,此地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

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

3)周边有奇峰异石,为山庄提供了良好的借景条件;

4)山区的大小山泉沿山峪汇聚入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5)山岭屏障于西北,阻挡了冬天的寒风;加上山峰、树木、湖泊等的有利条件,使该地具备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

23、避暑山庄的总体布局和分区(P529—545)

总体布局:

按“前宫后苑"规划形式进行规划.

分区:

1、宫廷区,宫廷区包括三组平行的院落建筑群:

正宫、松鹤斋、东宫.

2、苑林区,苑林区包括三个大景区:

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

总体布局:

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

(1)湖泊景区,人工开凿的湖泊及其岛堤和沿岸地带.

景观特点:

①整个湖泊由洲、岛、桥、堤划分为若干水域。

其中最大的是如意洲4公顷;

②建筑:

在全园中相对建筑密度比较集中.建筑布局与水域有机结合.

(2)平原景区,南临湖、东界院墙、西北依山,呈狭长三角形地带。

景观特点:

①建筑密度较低;

②植物配置丰富。

(3)山岳景区,面积较大,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二。

景观特点:

①以山体为主,各山峰形成起伏连绵的轮廓线。

②建筑布局,建筑密度低,起点缀作

用,以突出山庄天然野趣的主调。

24、比较清漪园与杭州西湖造园手法的异同(P566-567)

同:

除园林的山水地形整治,还表现在前山前湖景点建筑之总体布局乃至局部设计之中。

摹拟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略师其意、不舍己之所长”。

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清漪园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

异:

1)杭州西湖的景点建筑自由随宜地半藏半露于竖柳淡烟之中,显示人工意匠与天成自然之浑为一体;清漪园前湖的景点建筑则以一系列的显露形象和格律秩序,于天成的自然中更突出人工的意匠经营。

2)杭州西湖湖面辽阔,三面近山环抱,一面是城市屏障,因而总的地貌呈现以湖面为中心的一定程度的内聚性和较强的封闭度,较少“园”外借景可能;清漪园的前山前湖成北实南虚之势,湖东是一望无际的平野,湖西则是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南面和东面的虚景一直往东,往南延伸而消于天际。

景观的开阔度很大,外向性亦很强,为园外借景创设了极优越的条件。

(借景玉泉山、西山、平畴田野、僧寺农舍、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诸园等)论借景之广泛,借景内容之多样,清漪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实为首屈一指,借景手法之出色范例。

25、试述清漪园中央建筑群的布局特色和作用(P560—561)

平面上,前山前湖景区景观轴线突出.主轴线的东、西两侧还有转轮藏、慈福楼和宝云阁、罗汉堂两组建筑群构成的左右两条次轴线。

在次要轴线外侧,又分别由寄澜亭与云松巢、秋水亭与写秋轩的对位而构成两条辅助轴线。

五条轴线的安排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立面上,建筑群大都控制在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的几何关系中,把整个建筑群的立面串缀为一个类似金字塔那样稳定的整体;造园匠师利用前山坡势比较陡峭把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的五条轴线所形成的由近及远、由强而弱、由严整而自由的退晕式渐变关系,全部反映在立面形象上.

中央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点景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它的观景条件。

26、拙政园主要景点及位置(P625)

27、

网师园主要景点及位置(P620)

28、郭庄主要景点及位置(P595)

29、岭南四大名园是哪些?

余荫山房的空间布局特点?

(P671,P677)

岭南四大名园: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

余荫山房空间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

主要厅堂建筑体量稍嫌庞大,东半部“玲珑水榭"的大尺度与小巧的山水环境不甚协调,相形之下,后者不免失之拘板。

园林南部为相对独立的一区“愉园”,一系列小庭院的复合体,以一座船厅为中心。

30、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XX)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倾向上看,总是尽量地亲近大自然和融入大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追求浑然天成的美。

这种通过精心创设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原则,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园林是一门关于环境美化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的享用方面。

相对于诗画等纯艺术,园林艺术中的实用成份构成了园林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载体,同时,也使它与人的文化心理的联系更为生动可感,并成为文化心理自然流露的产物。

因此,其实用成份也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价值。

3)有限空间与无限时空的统一:

园林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

4)写意性的创作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赋予有限形象更深远的寓意,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

5)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思想基础,在园林布局中保持事物的自然形态,可追求其审美意义的高洁,强化它们的天然属性,可以展示其独特的品味;表现方式,植物、山石等。

6)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设和欣赏。

31、古埃及园林类型(《西方园林史》P8-11)

宅园:

采用几何形构图,以水渠划分空间。

园子采用对称式布局,中央的水生植物中种着水生植物、水禽,水边有芦苇和灌木,石榴无花果等果木呈行列式间植。

此时的埃及宅园完全是游乐生活的场所。

圣苑:

大片林地围合着雄伟而神秘的庙宇建筑,形成附属于神庙的圣苑.

墓园:

陵墓周围有可供死者享受的、宛如其生前的活动空间。

设有水池行道树等。

32、古埃及的宅园特点(P8—9,P12)

1)古埃及的宅院一般建造在临河流或水渠的地方,园内地形平坦,少有高差上的变化.

2)总体布局上有统一的构图,采用严整的对称的布局形式,园地呈方形或矩形.围有高墙,起到隔热作用,园中各部分以矮墙分隔成若干个独立并各具特色的小空间,互有渗透和联系,显得严谨有序。

入口处理成门楼式建筑,成为塔门。

大门与住宅建筑之间是笔直甬道,构成明显中轴线.甬道两侧及围墙边行列种植着枣椰、棕榈、无花果及洋槐等.两边对称布置凉亭和矩形水池,池水略低于地面,呈下沉式.

33、古巴比伦的园林类型(P15-17)

猎苑:

不同于可供狩猎的天然森林,而是利用天然林地并经过人为加工改造形成的娱乐场所。

圣苑:

在寺庙周围大量植树造林,形成圣苑。

宫苑-—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并非悬于空中,而是金字塔形的数层平台堆叠而成花园。

34、古希腊园林类型(P21-25)

按类型分:

(1)早期的宫廷庭园

(2)住宅庭院:

1、柱廊园2、屋顶庭园

(3)公共园林:

1、圣林2、竞技场3、文人园——哲学家的学园(Academy)

按形式分:

(1)柱廊园

(2)屋顶花园(3)圣林(4)竞技场

35、古罗马园林类型(P29)

1)古罗马庄园:

1、宫苑--—哈德良山庄

2、贵族庄园--洛朗特丹别墅庄园、托斯卡那庄园

2)宅园-—柱廊园:

通常由三进院落构成。

用于接待宾客的前庭;供家庭成员活动的列柱廊式的中庭;真正的露坛式花园。

———庞培城、潘萨住宅、维迪住宅

3)公共园林

36、古罗马园林的特征(P38—39)

1)相对选址:

地势地貌以丘陵为主,庄园别墅多依山而建,常常将坡地辟为数个台层,布置景物。

也由于夏季山坡上气候较平地更为宜人,又可眺望远景,视野开阔,更促使人们在山坡上建园,这也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发展的基础。

2)园林布局:

整形规划式。

罗马人把花园视作宫殿和住宅的向户外的延伸部分,在规划上采取类似建筑的设计手法。

地形处理上形成整齐的台层;园内装饰着整形的水体,如水池、水渠、喷泉等.有着雄伟壮观的大门、洞府;直线和放射线形的园路,两边是整齐的行道树,做为装饰物的雕像置于绿荫树下。

几何形的花坛、花池,修剪的绿篱,以及葡萄架、菜圃、果等,一切都体现出井然有秩的人工美。

只是在远离园林中心的地方仍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面貌。

3)造园要素:

1.重视植物造型的运用,整形造景。

常用的植物为黄杨、紫杉和柏树。

2.花卉种植除一般花台、花池的形式外,开始有了蔷蔽专类园(Rosarium).此外,还兴起了“迷园”(Labyrinth)的建造热潮。

3。

古罗马花园中常采用矮篱围合的几何形花坛种植花卉。

4。

当时已运用芽接和裂接的嫁接技术来培育植物。

5.冬季,罗马人一方面从南方运来花卉,另一方面在当地建造暖房。

当时用云母片辅在窗上,这是西方最早出现的“温室”.

6。

罗马人还从希腊运去大师的雕塑作品,有些被集中布置在花园中,形成花园博物馆。

花园中雕塑应用也很普遍,从雕刻的栏杆、桌、椅、柱廊,到墙上的浮雕、圆雕等,为园林增添了装饰效果。

37、中世纪欧洲园林类型、修道院庭园布局特点(P41—45)

前期是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寺院庭园,后期是以法国和英国为中心完善起来的城堡庭院。

1)寺院庭园

1。

从布局上看,寺院庭园的主要部分是教堂及僧侣住房等建筑围绕着的中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