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833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docx

盛源矿初验报告正文修改

前言

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盛源煤业),为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合矿井,由原宝丰县大营镇宋坪村办煤矿和宝丰县大营镇双鱼山二矿整合而成,为低瓦斯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3MT/a。

2008年5月,盛源煤业委托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对矿井整合进行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和编制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分别于2008年6月和2008年8月完成了《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和《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设计和编制,2008年8月5日,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豫煤规〔2008〕560号、2008年9月29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豫南监察分局以豫南煤安监〔2008〕219号分别予以批复;2008年10月盛源煤业委托河南省中南煤炭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施工组织设计》,2008年10月28日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郑煤集团技字〔2008〕64号文批准了技术改造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事项给予批复,2008年10月22日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达了开工通知单,盛源煤业进行技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在技术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及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盛源煤业委托河南省中南煤炭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对原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和原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进行修改和补充,2009年6月完成了《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修改初步设计》,2009年11月26日,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以豫能局综合〔2009〕48号对《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修改的批复》予以批复。

2009年11月完成了《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修改初步设计安全专篇》,2010年1月13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豫南监察分局以豫南煤安监〔2010〕7号进行了批复。

盛源煤业严格按照批准的技术改造初步设计、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和技术改造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矿井技改,至2010年1月20日,矿井技改矿、土、安三类工程全部完工。

盛源煤业技术改造工程施工,均由营业执照和施工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承担,矿建工程由福建华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河南国通路桥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建;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由平煤建工集团第六工程处承担;土建工程施工由广厦集团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建设。

主要工程均以工程招投标方式承包、监理参与的方式组织管理。

工程施工由武汉汉中监理公司实施监理,由煤炭工业郑州矿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实施质量监督。

截至2010年1月20日,盛源煤业矿建工程完成工程量3797米,完成工作量2940.82万元;土建工程完成工程量8412m2,完成工作量1032.30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完成单位工程19项,完成工作量2085.62万元;其它完成工作量1077.67万元,矿井共完成投资7136.41万元,完成概算投资的81.35%。

2010年4月29日,郑煤集团公司由资源整合矿井技改工程竣工预验收领导小组组织,资源整合矿井管理部、项目建设部、安全监察局等23个成员单位参加,分为4个预验收组、12个预验收专业组,对郑煤集团(宝丰)盛源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矿井技术改造工程竣工预验收。

 

第一章矿井设计概况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地理位置、交通情况

矿区位于宝丰县西,大营镇宋坪村西南,行政隶属宝丰县大营镇管辖。

矿区东距平顶山市石龙区2km,距宝丰县城19km,东南距平顶山市50km,207国道从矿区大门口穿过,距平煤铁路专用线高庄站1.5km,交通较为便利。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矿区属山前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面标高+287~+207m之间,相对高度差80m,地貌起伏变化不大。

区内无河流,冲沟相对较发育,泄水条件良好。

矿区范围内有赵庄村,东部边界有宋坪村,南部边界有李家庄等村庄。

(二)水文

该区属淮河水系,区内无河流,冲沟相对发育,泄水条件好。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主要补偿水源,如做好塌陷区及地表裂隙的填堵和地面排水系统的疏通,对矿井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三)气象

该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根据宝丰县气象台历年的观测记录,年平均气温+14℃,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1.7℃。

高温集中在7月,霜冻期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最大冻土深度22cm。

年平均降水量为772.7mm,最大降雨为1235.5mm,最小降雨量为550mm,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5%。

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24m/s,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

(四)地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平顶山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三、地质特征

区域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渑池~确山地层小区,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属华北型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豫西的北西西向拗褶带(伏牛山)韩梁矿区,主要构造形态以断裂为主,次为褶皱。

岩浆岩为燕山期的闪长岩。

(一)地层

矿区属于丘陵地区,地表基岩露头很少,基岩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根据附近地表露头、钻孔和井筒揭露,矿区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第四系等。

其中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总厚度为380-450m,共划分为8个煤段,含煤30多层,其中二1(己16~17)属可采煤层,一4(庚21)、一6(庚19)局部可采,厚度不稳定。

寒武系(ε3g):

主要岩性为灰~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鲕状白云岩、泥质白云质和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本组未见底,厚度100~130m,与下伏寒武系中统张夏组整合接触。

石炭系(C):

出露上统本溪组(C2b)和太原组(C2t)。

1、本溪组(C2b):

下部发育紫红色“山西式”铁矿,中部为浅灰~灰色铝土矿,具鲕状及豆状结构,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粘土岩,全组厚度约9.80m。

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太原组(C2t):

与本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呈整合接触关系。

下自一1煤层底板泥岩底,上至山西组二1煤层底板砂岩底,平均厚度60.40m。

主要由灰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一煤段)组成。

依据岩性组合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部灰岩段:

自太原组底界至L4灰岩顶界,岩性主要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夹薄层泥岩及薄煤层,L1~L4每层灰岩下都伏有一层薄煤,一1~一3三层薄煤不可采,一4为局部可采煤,其中可见丰富的蜒科及腕足类化石。

L1、L2灰岩发育较好,层位稳定,一般厚2—5m。

灰岩底下压薄煤层。

一1煤厚0~1.26m,平均0.29m,煤层不稳定,为不可采煤层。

一2煤层厚0~1.58m,平均厚0.41m,其中夹三层厚0.09~0.24m矸石,无可采厚度。

一3煤层厚0~0.34m,平均0.13m,沉积不稳定,有时仅见煤线。

一4煤层厚度0.70~1.50m,平均厚度0.80m,局部在可采厚度以上,煤层结构较复杂,有夹矸1~3层,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一1煤层底板为本溪组铝质泥岩,是一1煤层的良好标志层。

该段平均厚18.50m。

中部碎屑岩段:

自L4灰岩顶至一7煤层底。

以碎屑岩为主,其岩性主要为灰一深灰色泥岩、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不稳定的薄层灰岩(L5~L6)及不稳定的薄煤二层(一5、一6)。

煤层不可采。

本段平均厚15.00m。

上部灰岩段:

自一7煤层底界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底界。

由灰色至深灰色灰岩、泥岩、砂质泥岩及薄煤层组成。

灰岩有两层(L7~L8),L9灰岩不发育,L7灰岩相当稳定,位于上部灰岩段底部,含黄铁矿结核夹燧石条及结核,厚3.53~9.42m,一般厚7~8m,为矿区内重要标志层之一,灰岩为薄层泥质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

该段含不稳定的薄煤两层(一7、一8),均不可采。

本段平均厚约17.00m。

二叠系(P):

出露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二者间均呈整合接触关系。

1.山西组(P1s)

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下以二1煤层底板砂岩底(Ser)为界,上至下石盒子组砂锅窑砂岩(Ss)底界。

厚65.00~85.00m,平均厚73.50m。

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和煤层组成。

依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四段。

(1)二1煤层段:

自太原组顶界至大占砂岩底,平均厚度17.0m。

下部为灰、深灰色粉砂岩,局部相变砂质泥岩,具脉状、透镜状层理,层面上可见较多白云母和动物潜穴。

中部为炭质泥岩及泥岩,含有大量植物根化石,上部为二1煤层,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2)大占砂岩段:

自大占砂岩(Sd)之底界至香炭砂岩(Sx)之底,平均厚度46.2m。

下部为大占砂岩(Sd),岩性为灰、浅灰色,细一中粒石英砂岩,正粒序,层面分布丰富的白云母片和炭质,夹有砂质泥岩条带,厚3.08~18.58m,平均厚8.5m;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不可采煤线(二2、二3),含大量植物化石。

(3)香炭砂岩段:

自香炭砂岩(Sx)之底至二4煤顶板之底,平均厚度8m。

下部为灰、深灰色细、中粒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偶夹煤线(二4煤),砂岩中含较多菱铁质假鲕。

(4)小紫泥岩段:

自二4煤顶板至砂锅窑砂岩(Ss)底,平均厚度19.3m。

岩性主要为紫灰、浅紫色泥岩,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其中泥岩具紫斑、暗斑,含铝土质及菱铁质假鲕(小紫泥岩),该段偶夹不稳定的煤线(二5煤)。

2.下石盒子组(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Ss)底,上止田家沟砂岩(St)底,含三、四、五3个煤段,含煤34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度260.00~300.00mm,自东向西有变薄趋势。

(1)三煤段:

厚70.00~90.00m,平均厚80.0m。

岩性组合划分为三个差异明显的岩性段:

下部砂锅窑砂岩为灰、浅灰色中至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硅质胶结,含石英细砾,泥质岩砾及硅质细砾,分选性差,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正粒序,其底部多相变为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及硅质细砾岩,该砂岩层位稳定,厚6.76~32.41m,平均厚18.08m,是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分界砂岩。

中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泥岩,具有紫斑及豆粒、鲕粒构造(俗称大紫泥岩),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纽粒砂岩,局部夹不稳定炭质泥岩或煤线,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

煤层赋存于本段的中上部,共含煤17层(三1~三17),其中三9-10煤属可采煤,煤层厚1.0~3.0m。

(2)四煤段:

本段自四煤底砂岩底至五煤底砂岩之底,平均厚约94.80m。

下部四煤底砂岩(S4)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含少量岩屑,泥质胶结,偶见泥质团块,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局部相交为岩屑石英砂岩或粉砂岩,该砂岩层位稳定,厚1.13~20.44m,平均14.07m;中部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及薄煤二层(四1、四2)。

泥岩、砂质泥岩,偶见紫斑,含菱铁质假鲕。

该段含煤11层,四3煤层局部地段厚约1m左右,可开采,其余均不可采。

(3)五煤段:

本段自五煤底砂岩(S5)至六煤底砂岩(S6)之底,平均厚95.20m。

岩性组合底部为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硅质胶结,含泥质及泥质包体,夹薄层泥岩,不稳定,多相变为粉砂岩;中部为灰、深灰色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和薄煤一层,含少量岩屑,次圆状,硅质胶结,有时相变为细砾岩;该段含煤四层(五1~五4),其中五2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4)六煤段:

下部为浅绿灰色中~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具大量紫斑,夹粉砂岩、细粒砂岩透镜体,本煤段平均厚度56m。

矿区钻孔和井内煤系地层保存有四煤段以下地层,距二1煤层210.00~27.00m,含可采煤层1~3层。

第四系:

该区多为第四系覆盖,厚度10.00~20.00m,平均厚15.00m,与下伏各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松散的砂砾层、亚砂土、砂质粘土及黄土,黄土中常夹似层状钙质结核。

(二)地质构造

矿区主体为一弧形单斜构造,F1断层以北地层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地层倾角7~8°;F1断层以南地层走向呈弧形,倾向55°,倾角13°左右。

井田范围内见2条较大的断层,其中F1断层位于井田中部,走向310°,倾向220°,倾角40°左右,落差1~3m,为正断层,在全井田内呈近北西一南东向通过。

F2断层位于井田北东边界,走向305°,倾向215°,倾角50°左右,据调查,地层落差100~150m,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620m,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另据该区煤矿开采及周边矿井了解,矿区小断层较为发育,平均80m范围内可见小断层一条,延伸10~20m,断距一般为3~5m。

综上所述,矿区为一单斜构造,发育有两条断层,并发育一些小规模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构造中等类型。

四、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为低山丘陵,大面积为第四系覆盖,冲沟发育,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其中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降水量一般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年平均降水量60~70%,据井、泉及生产矿井资料,此间水位上升,水量增加。

由于区内含水层组合关系和所处位置不同,往往通过风化带、导水构造使各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使部分含水层得到补充。

(一)主要含水层

矿区主要含水层分别为:

寒武系上统崮山组(ε3g),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和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第四系。

1.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灰岩含水层

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本组厚60~130m,野外观测结果裂隙、岩溶不甚发育,无泉水出露,抽水试验结果,单位涌水量0.0002~1.344L/s.m,渗透系数0.0045~4.55m/d,水质类型HCO3-CaNa,矿化度0.19~0.5g/L。

该层为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水压较大,含水性强,但极不均一,地下水水质为HCO3-Ca-Mg型,正常情况下,一4、二1煤层下部的砂质泥岩和致密泥岩层可有效阻隔地下水上涌,对矿井安全不会造成较大的威胁。

根据相邻平煤集团高庄矿资料,寒武系上饶崮山组灰岩水文标高为-35.11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

含水层由L1~L8薄层状灰岩和中粒砂岩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结晶灰岩,其中L1灰岩厚1.19~22.40m,L2灰岩厚0.32~15.75m,分布普遍。

这些灰岩含水层,岩溶裂隙较为发育,为岩溶裂隙承压水,水压高,富水性好,水量较大,但不均一。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单位涌水量0.005~1.344L/s.m,渗透系数0.0075~4.55m/d,水质为HCO3-Ca.Mg水,矿化度小于0.5g/L。

一4煤层底顶板的L3、L4灰岩为该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

二1煤层底板为泥岩、细粒砂岩夹泥质务带,多数地段砂岩不发育,L8灰岩成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层,以岩溶裂隙水为主。

据对相邻平煤集团高庄矿调查,太原组上段灰岩静水位标高为-130m,对本矿井无影响。

太原组下段灰岩静水位标高为+46m,对本矿井一4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3.山西组砂岩含水层

主要由二1煤层上部山西组大占砂岩段和香炭砂岩段中的粗粒砂岩组成。

属裂隙承压含水层,是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抽水实验单位涌水量0.003~0.019L/s.m,渗透系数0.0004~1.51m/d,富水性较弱。

煤层开采后由于采动裂隙,初期会造成少量涌水或淋水,但易于疏干,后期仍以淋水为主。

本矿二1煤层回采后顶板塌落成碎块状,可能会造成该含水层有导水性增强,但因其富水性弱,水量有限,对开采二1煤层影响不大。

4.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

由下石盒子组下部中、粗粒砂岩组成,砂岩总厚度一般14.19m。

该含水层在井田内有出露。

历次施工中少数钻孔发生漏水现象。

据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68L/s.m,渗透系数0.0003~1.3m/d。

该层含砂岩裂隙承压水,富水性较差,一般不会威胁二1煤层开采。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0.336~0.645g/L,水温16~18℃。

5.新近系、第四系含水层

由冲洪积的砂、砂砾石、砾卵石及半固结砂砾岩组成,厚0~299.15m,该含水层直接覆盖在下伏地层上,与下伏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对矿井开采有一定影响。

(二)主要隔水层

1.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隔水层

主要由铝土岩、铝质泥岩、泥岩组成,厚度2~13m,该隔水层位稳定,隔水性能良好,一般可阻止寒武系灰岩含水层中的水进入矿井,但遇断层破碎带及薄弱带将失去隔水作用,可以导致下部含水层与太原组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

2.太原组中段隔水层

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细砂岩,平均厚18m左右,层位稳定,分布广,透水性及含水性差,隔水性较强,正常情况下,可阻隔太原组上、下段灰岩水发生水力联系。

3.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

系指二1煤底板至太原组上段灰岩顶界之间,为砂质泥岩、泥岩、粉、细砂岩,厚3.00~13.00m,平均8.00m,层位较稳定,含水性及透水性很弱,正常情况下可以阻止太原组上段灰岩水进入二1煤层,遇薄弱地带及构造带将失去隔水作用,对矿井产生突水威胁。

4.二1煤层顶板隔水层

主要指二1煤顶板至大占砂岩之间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细粒砂岩,该隔水层平均厚25.00m,该隔水层厚度大较致密,透水性差,一般情况下可阻上、下含水层的沟通。

但在采空区、冒裂带的影响下可能失去隔水作用。

(三)矿井充水因素

矿井充水因素主要分为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两个方面。

1.充水水源

充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窑及小煤矿水,分述如下:

(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

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大气降水补给诸含水层,丰水季节使地下水水头增高,造成矿井涌水量增大;其二是大气降水通过浅部采空区所产生的地表裂隙直接进入矿井,使矿井涌水量增大。

据矿井调查丰水季节矿井涌水量比枯水季节大1~2倍,枯水季节涌水量为5m3/h。

(2)地表水:

井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仅在丰水季节沿地表低凹处形成溪流,由于第四系较薄,且导水性较好,当顶板冒落裂隙发展至溪流底部时,地表水可直接进入矿井。

(3)地下水:

能直接影响二1煤层开采的含水层主要是二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顶板直接含水层中地下水通过冒裂带直接进入矿井,但因其富水性较差,一般不会威胁矿井生产。

太原组含水层与二1煤之间存在隔水层,且受高庄矿和大庄矿疏干的结果,水位已大幅度下降,对矿井生产威胁不大。

(4)老窑水:

由于该矿区属于老采矿区,邻边乡镇小煤矿较多,采掘边界不准确,有采空区存在,往往积水较多,采矿至老采空区边缘时,要随时提防老窑水进入矿井。

2.充水通道

依据充水速度主要可分为渗入性和溃入性两种通道,分述如下:

(1)渗入性通道:

是指各水源水沿裂隙以入渗和淋水方式进入矿井的通道,如二1煤顶板含水层中地下水对矿井的充水通道多为渗入性通道,渗入性通道使地下水进入矿井的速度较慢,故一般不会威胁矿井生产。

(2)溃入性通道:

是指能使各种水源水迅速进入矿井的通道,主要包括冒裂带发展致地表所形成的通道,断层破碎带所形成的通道,小煤矿采空区水与矿井联通通道和岩溶突水通道等,由于这些通道的导水能力强,各种水源遇到这些通道均可给矿井生产造成影响,所以开采时应给予足够重视。

另一种溃入性通道是未封闭钻孔。

由于多期施工,钻孔封闭质量有时不好,故在接近钻孔采煤时要做好预防工作,以免由于钻孔封闭不好而造成矿井突水。

3.生产中遇到的涌水问题

该区整合的几个矿山,开采二1煤层生产过程中井下实际涌水量约为20~40m3/h,一般为30~40m3/h,预测矿井最大涌水量60m3/h左右。

矿山以往没有发生突水淹井事故。

临近的高庄煤矿、娘娘山煤矿多年也未见突水现象。

其中高庄矿二1煤已开采完毕,进入一4煤开采阶段。

(四)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该区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很差,水量很小,对矿井充水影响大的是二1煤层底板的灰岩岩溶裂隙水,是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钻孔抽水资料,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层单位涌水量0.005~1.344L/s.m,在0.1~2.0L/s.m之间,属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床,从生产涌水量看,矿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与煤层之间隔水岩较稳定,隔水性较好,断裂带导水弱。

二l煤层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第三类二亚类第二型,即以底板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矿床。

矿区一4煤层顶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岩溶裂隙水,单位涌水量0.005~1.344L/s.m,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第三类第二型。

即以顶底板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矿床。

(五)涌水量的确定

该矿资源整合后,新整合矿井下涌水量较大,依据矿方提供的《关于区域排水井涌水情况的说明》,该矿井田范围内的排水井为原宋坪村办煤矿专用排水井,为区域排水井,自二〇〇一年三月至今从未停止过排水,根据历年排水记载,汛期最大排水量为200m3/h,干旱季节最小排水量为100m3/h。

为此,预测该矿区正常涌水量130m3/h,最大涌水量为260m3/h。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一)工程地质

1.二1煤层顶板特征

据井田内有关钻孔统计资料,二1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以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厚度1.00m左右。

间接顶板为灰色细~中粒灰色砂岩,厚度3~7.00m,分布稳定,刚性较强。

岩石物理测试结果,泥岩容重2.71t/m3,抗压强度为40.4Mpa,抗拉强度1.8Mpa,砂质泥岩容重2.55~2.67t/m2,抗压强度19.7~47.0Mpa,平均30.6Mpa,抗拉强度1.4~2.8Mpa,平均1.9Mpa;细砂岩容重为2.65t/m2,抗压强度20.3~58.3Mpa,平均26.36Mpa,抗拉强度1.3~4.1Mpa,平均2.33Mpa,中粗粒砂岩容重为2.61~2.68t/m3,抗压强度19.8~182.3Mpa,一般大于85Mpa。

从岩性及物理力学测试结果分析,二1煤层直接顶板总体上属较稳定型。

间接顶板岩体质量分类为Ⅱ类,属稳定岩层。

2.二1煤层底板特征

据井田内有关钻孔统计资料,二1煤层底板为深灰色致密泥岩、粉砂岩,厚度10.00m左右,分布稳定。

矿区测试数据抗压强度平均82~268Mpa,底板岩体质量分类为Ⅲ类,属中等稳定岩层。

(二)环境地质

1.瓦斯

(1)钻孔瓦斯分析

依据该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区内二1煤层仅在CK105孔中取了两个瓦斯样,现场进行解吸,均无解吸气体,室内脱气总量分别1203.4、1354.9毫升,解2样品甲烷成分73.17%,每克可燃物沼气含量为3.35毫升,瓦斯分析结果见表。

CK105二1煤层瓦斯分析结果表

样品

瓦斯成分(%)

瓦斯含量(ml/g.daf)

氧含量(%)

A(%)

样重(g)

真1

25.97

6.76

67.27

0.93

0.24

2.42

2.28

14.13

360

解2

18.03

8.80

73.17

0.82

0.40

3.35

2.96

24.48

345

(2)矿井瓦斯情况

据宝丰县煤炭工业局文件宝煤[2005]第61号《关于呈报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资料的报告》,盛源煤业技改和维修时的瓦斯绝对涌出量分别为0.25m3/min、0.56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分别为2.14m3/t.d、3.48m3/t.d,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2.煤尘

据国家安全生产洛阳矿山机械检测检验中心2008年10月所做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二1煤火焰长度20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75%。

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一4煤层无煤尘爆炸性鉴定资料,可能有爆炸危险。

3.煤的自燃性

据国家安全生产洛阳矿山机械检测检验中心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