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191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docx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

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服务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5〕1号)、《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委发〔2017〕33号)等文件精神,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为主线,强化产业要素集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产业特色品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进本市创意与设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升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水平,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

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力争未来五年,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3个百分点;到2030年,成为卓越全球创意城市。

1.设计之都建设目标:

加快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握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契机,整合利用全球创意设计资源,围绕创意设计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形成一批名品、名家、名企、名牌和名园,获得一批国际设计奖项。

未来5年,设计类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基本建成要素资源更加集聚、市场主体更加活跃、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国际合作更加开放的国际设计之都。

2.时尚之都建设目标:

加快消费品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未来5年,消费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0%。

推进时尚产业价值链中设计、品牌、贸易、市场、零售、展示、人才等各环节有机融合。

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时尚领域的地位,基本建成品牌荟萃、市场活跃、消费集聚、影响广泛的国际时尚之都。

3.品牌之都建设目标:

构建上海城市品牌、行业(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品牌共同发展的框架体系,加快本市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未来5年,新增3-5个千亿级品牌企业和一批百亿级品牌企业。

基本建成以品牌集聚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为特征的国际品牌之都。

二、产业布局

(一)强化设计驱动,着力建设国际“设计之都”

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交互设计为手段,聚焦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平面与多媒体设计等重点领域,发展服务设计等新业态,发挥创意与设计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4.做强工业设计。

倡导“大工业设计”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推动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应用,加强工业设计战略趋势研究及行业标准制定。

打造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工业设计转化平台、联接国际工业设计资源服务国内市场需求的设计大交互平台,将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CIDI)大奖打造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奖之一。

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中央设计研究院,推进民营企业建立设计研发中心,推进第三方设计企业提升设计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推进培育和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重点布局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等建设。

5.做优建筑设计。

围绕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室内装饰、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等高价值环节产业。

加快国有建筑设计企业改革创新,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积极探索建筑师负责制。

通过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融合,大力推进绿色设计发展。

支持中国室内设计周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与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深度合作。

重点布局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8号桥、世博最佳实践区等建设。

6.做大服务设计。

支持以跨界融合、系统集成为特点的“集成创新设计”,支持对传统经营管理和服务流程进行研究和再设计的“流程创新设计”。

顺应国际化大都市在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安全、城市更新、生态环保和老龄化等方面需求,支持各类“智慧生活设计”。

重点布局江南智造、800秀、昌平路创意设计集聚带等建设。

7.做实广告设计。

以广告创意、品牌策划、企业形象、包装设计等为重点,鼓励原创广告作品,提高上海广告业的创意、创新能力和水平。

鼓励广告企业开拓新阵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布局新媒介。

推动网络、数字和新兴广告媒介发展,形成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

培育具有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大型广告企业集团。

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广告创意设计大赛,为广告创意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重点布局支持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上海多媒体谷等建设。

(二)引领时尚生活,加快建设国际“时尚之都”

顺应消费新趋势,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进时尚设计咨询、贸易流通、时尚传播、趋势发布等时尚服务业发展,构筑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等跨界大时尚产业要素平台,不断增强上海时尚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引领时尚、健康、绿色、低碳、智能的生活方式。

8.转型升级时尚服装业。

加强新产品创意设计、工艺流程改进、品牌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原创设计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加快营销模式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支持发展高级定制、个性化定制、设计师品牌和中间商品牌。

重点布局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尚街LOFT、时尚谷等,推进上海时装周、上海高级定制周等重点平台建设。

9.提升发展工艺美术业。

推动珠宝首饰业由规模化向精品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玉雕、木雕、艺术瓷大师作品涌现,推动景观瓷、琉璃、珐琅产业化应用,推动日用瓷、水晶、漆器、绒绣、丝毯等结合现代审美扩大市场。

推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匠杯”手工艺精品评选工作落户上海,推进上海工美艺术品交易中心等要素平台建设。

重点布局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豫园国际黄金珠宝功能区等。

10.延伸发展美丽健康业。

围绕护肤美容、旅游、健身、户外活动等消费需求,培育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

注重将东方文化与科技研发相结合,重点发展源自天然的护肤、彩妆、香精香料产品以及可生物降解的护理、洗涤产品,发展智能健身运动器材等。

重点布局以“东方美谷”为核心的“一核两片五联动”美丽健康产业集群等。

11.创新发展时尚家居业。

坚持科技与时尚的理念,以海派家具、家纺、家电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化品牌自主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时尚家居和智能家居,加大人工智能在家居生活中的场景应用。

重点布局上海木文化博览园、文定生活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国际家纺产业园等,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家纺企业总部、设计中心落户。

12.培育发展时尚数码业。

打造以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电子播放器、电竞设备等为支撑的时尚数码产业集群,加强时尚设计与科技创新对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产业链资源配置能力、培育自主数码产品品牌。

重点布局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金桥出口加工区、松江G60科创走廊等。

(三)迈向品牌经济,大力构建国际“品牌之都”

以创意设计为支撑,围绕“诚信立本、科技创新、质量保证、消费引领、情感维护”内涵,构筑多层次品牌经济发展体系,服务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加快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13.塑造上海城市品牌。

不断沉淀、形塑和传播由历史积淀、产业支撑和国际认知形成的上海城市品牌,传承和弘扬上海工商业的开放、契约、工匠和首创精神。

把握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契机,塑造上海卓越全球创意城市品牌,通过相关行业、园区、地标、企业、活动、产品、人物等品牌打造,充实城市品牌形象和内涵。

14.打造行业(区域)品牌。

为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提供创意与设计服务的智力支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提升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促进“制造服务化、服务文化化”和“产业集群化、集群品牌化”,进一步夯实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发展基础。

指导行业和产业集群积极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推动行业和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权益保障和价值提升。

推进“上海设计”“上海制造”第三方认证试点,试点特色产业小镇命名工作。

以创意设计为引领,促进城区、街区、园区“业态、形态、神态、生态”和谐统一,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进一步提升张江、虹桥、临港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推进“江南智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世博最佳实践区“铂金级绿色街区”等建设。

15.培育产品(企业)品牌。

提升一批强品牌、振兴一批老品牌、培育一批新品牌、引进一批好品牌,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和市级自主品牌发展梯队。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牌建设能力。

举办好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等重大展会,进一步提升上海品牌服务全国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培育发展各类品牌专业服务市场,引导并支持企业依托上海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受理窗口开展商标国际注册。

发展咨询服务业,推进专业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管理、营销策划等服务。

(四)把握时代机遇,努力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16.保持本市会展规模世界领先水平,继续提高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

吸引一批行业影响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际知名品牌展会落户,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展会自主品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大力提升在沪举办的国家级展会的能级和水平。

积极吸引国际会展相关组织在沪设立机构,吸引国际知名会展企业落户,提高本市经国际组织认证的展会和机构数量。

鼓励本市展馆通过输出品牌、管理和资本等形式,完善运营机制,加强品牌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发挥国家会展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五)紧扣前沿科技,建设信息技术支撑高地

17.加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深度融合应用。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应用软件的易用性、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聚焦数字版权保护、隐私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安全软件研发及产业化。

创新平台服务,加强底层技术和引擎开发,推动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内容发布流通平台、实现高清播放的内容播控平台。

完善移动支付产业链,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进一步推动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向高端发展,着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18.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

围绕重点领域产业链,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以设计业增长带动制造业发展。

近期聚焦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领域,设计开发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及操作系统,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

设计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

逐步突破智能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卫星导航、工业控制、金融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产业载体建设

19.提升文创园区发展能级。

推进以创意与设计为特色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市级文创园区、文创楼宇和空间建设。

推进相关文创园区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积极开展公共技术、资源信息、投融资、交易展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等公共服务建设。

20.推进产业渠道载体建设。

以外滩、南京西路、淮海路、陆家嘴、徐家汇等时尚商业街区为重点,发挥引领时尚风向作用。

发挥世贸商城、新天地等区域展示交易功能,形成时尚发布相关产业集聚地。

积极发展高级定制、体验式消费和线上线下结合等商业模式,鼓励打造设计师品牌、原创设计品牌集聚的集成消费空间,鼓励各类Showroom(订货会)发展,进一步强化上海时尚消费体验中心的地位。

21.发展创意设计众创空间。

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办公商务楼宇和高校建设众创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开源软件、硬件和仪器设备共享,提升创意设计软硬件设施水平。

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和产业化对接。

(二)推进跨界融合发展

22.推进创意设计与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建立健全创意设计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

通过应用虚拟/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4K超高清、交互设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促进文创与科技融合发展,带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与内容制作平台。

加强“工业云”平台建设和推广,为中小企业提供仿真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辅助工艺设计、辅助制造等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