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308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24古诗九篇

24 古诗九篇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总领全词,为下文赞美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 [C项,“小乔初嫁”属于侧面描写。

]

2.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

【导学号:

********】

A.君自故乡;,应知故乡事。

;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C.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人。

(宋之问《渡汉江》)

D.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B [B项,表达的不是思乡之情,而是爱恋之情。

]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

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主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

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

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

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

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

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诫当权者:

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

借典故;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

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B [“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

【导学号:

82160061】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C.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王勃《滕王阁序》)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B [A项,刘裕典故;C项,终军典故;D项,庄生梦蝶和杜宇的典故。

]

三、《氓》

5.下列诗句中,感情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热烈、痴情)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理性、坚强)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沉痛、哀伤)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哀怨、无奈)

D [D项,是“刚烈、决绝”。

]

6.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B [B项,应为“比”的手法。

]

7.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 [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

]

8.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D [D项,信誓旦旦:

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

9.对《氓》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D.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B [B项,“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有意拔高,应为“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

10.下列对《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诗。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采用追忆和对比的写法,揭露了一个喜新厌旧、对爱情不忠的负心郎形象。

B.《氓》作者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有着美好幻想、温柔多情但又清醒、刚烈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氓》全诗以赋为主,兼用比兴的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主人公年华正茂、容颜靓丽的青春面貌。

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引出对姐妹同胞不要沉溺迷恋负心男子的忠告。

D.《氓》中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如“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仅起到摹声绘貌的作用,而且读;朗朗上口。

D [D项,《氓》没有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而是用比兴、对比的手法,所举例是叠词,没有重章叠句。

]

四、《离骚》

11.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这种诗体被人们称为“楚辞”。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后人将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C.《楚辞》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总集,由汉代刘向编成。

宋人朱熹有《楚辞集注》。

D.《离骚》的意思就是“罹忧”(遭受忧愁),是屈原晚年被放逐到江南时期的作品。

C [C项,《楚辞》中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

]

12.下列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82160062】

A.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的后代,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

B.从“苗裔”;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

C.由“朕”“皇考”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

D.表明屈原出身于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

D [A项,“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不当;B项,“苗裔”意思是“后裔”;C项,“朕”意思是“我”,“皇考”意思是“父亲”。

]

13.下列对《离骚》开头八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自己高贵的出身:

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写自己出生的祥瑞:

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感。

C.写自己美好的名字:

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D.开头八句,叙述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自豪感,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骄傲与炫耀之情。

D [D项,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

]

14.下列对《离骚》第二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B.“内美”句承上,就是指前文所说的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

包括诗人的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C.“修能”句启下,说明诗人对上天与先人的恩赐感到很满足,采集香花美草,表达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

D.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

C [C项,并未满足,采集香花美草是为了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

]

15.下列对《离骚》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表达了作者一心爱国,但是最担心时光流逝,怕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的情感。

B.“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思念诗人的人。

诗人忧国忧民,害怕岁月流逝而自己功业未成;又担忧“美人”对自己的理解滞后。

C.“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

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

D.“何不改此度”,诗人用商量的语气,婉转地说话,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这就是“意婉”。

B [B项,“美人”喻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以致政治混乱。

诗人虽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一说“美人”自喻。

]

16.下列对《离骚》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B.《离骚》是屈原在战国纷争、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之后写的,他虽遭遇厄运,但仍然崇仰高尚品格,坚信真理在握。

C.屈原在诗中高唱“;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明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D.《离骚》开头部分,不惜笔墨从各个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和崇高人格,这体现了屈原因为自己是楚王同宗有点自恋情结。

D [D项,对自我价值的发现,意味着他的觉醒,体现强烈的自我意识。

]

五、《蜀道难》

17.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开篇十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A.诗人开篇就以“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抒发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

B.诗人运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等神话传说,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C.开篇十句诗句,诗人强调了蜀道的;之不易,叙写了蜀道的起;。

D.开篇十句诗句,领起全文,感叹山高道难,为全文奠定了“旷达”的情感基调。

D [D项,“旷达”的情感基调错了,应是“豪迈”或“雄放”的情感基调。

]

18.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D [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

19.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第二部分前八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A.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在北宋初《唐文粹》中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

从对偶看,后者较为工整;从气魄看,前者更为壮健。

B.诗人列举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都怕蜀山之高险;衬托人攀越蜀道之不易。

C.诗人选择由秦入蜀的必经地——特别迂回盘绕的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以显示蜀道之崎岖难行。

D.末句写在高险的山路上行走,从秦入蜀,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手摸星辰。

行人按着胸膛,坐着长叹。

D [D项,“坐”的意思是“徒然,空”,而不是“坐着”。

]

20.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D [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

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实则写仕途坎坷”也无依据。

]

21.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第二部分后六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A.此处前二句描绘峰高连天,绝壁倒悬枯松;中间两句描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势猛如万壑雷声。

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一形一声,无不彰显险状。

B.此处“其险也若此”中的“若此”,指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C.此处末句一个问句,既可以从蜀中人的立场;理解,又可以从送行人的立场;理解:

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这里/去那里呢?

D.“连峰去天不盈尺”用了夸张手法写连峰之高,“飞湍瀑流争喧豗”用拟人手法写湍流之急,“砯崖转石万壑雷”用比喻写出崖石经湍流冲击发出声响之巨。

B [B项,“若此”,指的不止此两句,更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是指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

]

22.诗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作者的用意是(  )

A.诗人一开篇就以此句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B.诗人反复使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蜀道之难,增强全诗的气势。

C.诗人以这句诗作为发语词,以便为下面写各个景点作铺垫。

D.在诗的感情转折处,诗人用此句拓展出蜀道上的奇丽景色。

A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诗。

其中B、C两项都只从一个方面说明作用,而D项则在原诗中找不到依据。

]

六、《登高》

23.下列对杜甫《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 [C项“缠绵悱恻”情感错。

]

24.下列诗句中,语言风格与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82160063】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李白《将进酒》)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C.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D.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B [B项,诗风清新;A、C、D三项诗风豪迈。

]

七、《虞美人》

2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82160064】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历;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春花秋月,也成了恼人的东西,这是因为李煜过去风流享乐的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已如过眼烟云。

今天看到,只能勾起心中的无限痛楚。

所以他怨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才能有个完结。

B.往日极尽铺张、富丽堂皇的金陵宫殿,应该依然存在,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宫殿犹在,词人却从至尊帝王沦为备受屈辱的囚徒。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留恋,感情十分强烈。

C.“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D.全词将眼前景和忆中事交织,笔法跌宕起伏,通篇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是愁,令人拍案称奇。

D [D项,“通篇不着一个‘愁’字”错。

]

26.下列诗句中,塑造的形象与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B.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D.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军城早秋》)

B [B项,塑造的是“思乡怀远的戍边将士形象”;A、C、D三项塑造的是“舍身卫国的戍边将士形象”。

]

八、《雨霖铃》

27.下列对柳永《雨霖铃》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D [D项,“经年”呼应“今宵”不对,一个时间太长,一个时间太短,没法呼应。

]

28.下列诗句中,抒情方式不同于其他诗句的一项是(  )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C.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B [B项,直抒胸臆;A、C、D三项,借景抒情。

]

九、《琵琶行并序》

29.对《琵琶行并序》中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A [A项,“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应是烘托悲凉的气氛。

]

30.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初次弹奏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A.琵琶女校弦试音,就先声夺人,流露了情韵,展示了她卓越的才华与不凡的个性。

B.“弦弦掩抑声声思”是琵琶女在弹奏中抒发思乡的情感,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基调。

C.“低眉信手”“轻拢慢捻抹复挑”正面描写了弹奏时的神态和具体娴熟的指法技巧。

D.“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B [B项,“思乡的情感”错,该是“幽怨的思绪”。

]

3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演奏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技艺娴熟的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生动的比喻,形象的通感,抽象的音乐写成具象可感的视觉形象,是诗人艺术才华的展示。

C.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D.这部分描写琵琶声惟妙惟肖,酣畅生动,情景交融,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C [C项,“乐景写哀情”错,应该是“凄景哀情”,表现乐曲终了,余韵悠悠,听众还都沉浸在凄凉的音乐声中。

]

3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抒怀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A.前面写琵琶女前后身世的鲜明对比,是为此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抒怀作铺垫。

B.“地僻无音乐”写环境恶劣、生活孤寂,“黄芦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凄楚景物衬托愁闷心情。

C.“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水寒衬心寒,抒写琵琶女被弃后孤寂悲凉的心境。

D.“山歌”“村笛”是民间的音乐,“呕哑嘲哳难为听”彰显诗人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

D [D项,“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错,该是表达环境的恶劣、心境的苦闷。

]

33.对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身世的询问和肖像描写,采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表现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和难言之痛。

B.文中着力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情态,意在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