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598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24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1页
亲,该文档总共1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三年级教案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诗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板书:

让我们荡起双桨)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初读指导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波浪环绕红墙

凉爽洒悄悄地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

浪lang边音;爽shuang翘舌音;洒sa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

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

倒映环绕(欣赏)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五、作业:

1.描红书后生字。

2.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

(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

(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

”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

(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

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

(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

迎洒望听(唱歌)

三、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

为什么?

(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这里的“谁”指什么?

(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

问谁安排(感激)

四、指导背诵

1.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第一小节:

"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2.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3.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

3.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4.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

要求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

二揭示课文题目,释题

1.板书课文题目: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

诗句的意思是:

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诗的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逢(fénɡ)维(wéi)街(jiē)插(chā)挽(wǎn)绪(xù)

(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近字比较:

峰一逢晚一挽唯一维

组词扩展:

街:

街道街市插:

插手倒插绪:

情绪思绪

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

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欢聚

独在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

(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

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茱萸:

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天各一方:

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思绪万千:

想法很多。

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

1.提示要点。

携:

十三笔写成,倒数第二笔是横折折钩,最后一笔是撇。

2.示范书写。

3.学生仿写。

(教师巡视)

2每逢佳节倍思亲

jiābèifúxiédēnɡdúyì

佳倍扶携登独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细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两句)说了什么?

③小结: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

④齐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②这一段有几句话?

(四句)

③前三句说了什么?

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

理解:

扶老携幼

④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⑤齐读第二自然段。

⑥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渡:

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

具体想了哪些事?

请读第三自然段。

(3)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兄弟们插茱萸,登高。

a.讲述:

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

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

b.问:

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第三、四句话。

a.理解:

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

c.讲述:

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

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④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

⑤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

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的呢?

好,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

4.理解。

(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

(点明了重阳节)

板书:

重阳节

(2)“忆”是什么意思?

(指思念。

(3)提示:

“山东”是指华(huà)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4)小结:

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5)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

3.完成课后练习。

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

一检查学习效果

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指导书写

1.幻灯片显示字样

2.告诉学生:

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三指导造句

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理解词义。

(1)重阳节:

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2)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3)家家户户:

每家每户的意思。

3.口头造句。

(1)小组内讨论。

(2)说给大家听。

①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

②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

3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难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读古诗,识字。

2.学习《池上》,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3.背诵这首诗。

教学课件

一、积累引入,破题入文。

1.童年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课内课外阅读了一些古诗,描写童年生活乐趣的诗句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板书课题:

《池上》)

3.读题解题

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

(池塘上发生的事)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诗作、诗风。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热爱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

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相机正音:

读准平舌音“踪”,翘舌音“撑”,前鼻音“莲”,后鼻音“艇、萍”。

指导“迹”“萍”的写法:

“迹”是半包围结构,先写“亦”,后写“辶”;“萍”上下结构,上面的“艹”写宽些。

盖住下面的字。

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

(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

(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

(工具书、注释、图片等)

(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词语的意思,如:

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

(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再次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样的荷塘?

怎样的白莲?

用自己的话描述。

2.提问:

假如你是诗中的小娃,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读出不同的感受)

3.想象画面,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韵味的诵读前两行诗。

(二)品读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2.通过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顽皮等。

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

(三)品析词语。

诗意大致了解了,那我们回过头看看全文,请大家默读课文,作者在诗中运用哪些动词,同学们圈一圈。

1.说出这些动词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用换词、解词、做动作等形式理解。

2.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个词,好在哪里。

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3.再次品读这首诗,加深理解

四、由情导读,由读成诵

1.哦!

原来荷花池上发生的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呀!

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2.此时白居易自己来读这首诗,我想他会这样读!

(师范读。

3.谁想当白居易来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

4.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来给画面和音乐配出朗诵。

5.全班背诵古诗。

五、练习巩固,课外拓展

1.默写古诗

2.练习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小故事。

(可以随意想象,加上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3.背诵《所见》这首诗。

教学课件。

一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集体背诵《池上》。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自读《所见》,初步了解大意

三、读诗解意

(一)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

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

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

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

(板袁枚)

(二)检查预习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

听老师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拿好课本)要求:

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

指名带读

意欲、振林越、鸣蝉、忽然

(2)去掉拼音认读。

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意、欲、振、忽、樾、蝉

“蝉”看图学习。

比较字形:

“思——意”“震——振”。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

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

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

(板书:

读)

师范读一行,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整体感知,知大意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

看、听)

2.小结:

看!

多美的夏日风景啊!

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

”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

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

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

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

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

板书:

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

一起来吟!

(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

(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

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

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

多美啊!

多舒服啊!

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

那歌声怎么样?

(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

(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

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

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

大家听!

(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

(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

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

(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

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

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

想)。

想什么呢?

(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

这么想捕到这只蝉?

那还能唱歌吗?

(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

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

(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

(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

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

(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

)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吟诵诗句,感情朗读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

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

这画面还会动呢!

(课件:

“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

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

为什么?

(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

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

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

(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

捕到之后,心情如何?

(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

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

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

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

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

读“意欲——”反复捕。

师: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

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

(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

大家来听听!

……(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吟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

(板书:

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指导书写

书写“振”、“意”、“欲”与“忽”。

引:

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振”、“意”、“欲”与“忽”,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

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

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

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四、积累背诵,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之所以)忽然,(是因为)。

(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

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

(音乐起)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4荷花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文

1.猜谜语。

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桨。

猜一种水生植物)谜底:

荷花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

荷(hé)园(yuán)冒(mào)幅(fú)仿(fǎnɡ)佛(fú)止(zhǐ)昨(zuó)记(jì)

注意读准:

平舌音“昨”,翘舌音“止”,前鼻音“园”,后鼻音“仿”。

3.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本课生字的。

形声字构字规律:

识记“荷园幅仿佛、记”,左边都是形旁,表义,右边的都是声旁,表音。

组词扩展:

“冒出冒烟停止停车昨天昨晚”。

4.出示词语卡片和课后词语卡片。

莲蓬饱胀破裂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