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664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docx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准确理解口语交际的内涵

口语交际教学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对口语交际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入而导致的。

为使口语交际教学不致误入歧途,有必要对口语交际的概念进行基本的界定。

1.口语交际是“口语”的交际,而非“书面语”的交际。

有老师认为,口头说出来的就是口语,在口语交际课上,只要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只要学生在听、在说,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在发展,其结果是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口头作文课。

以一年级上册“好看的书”为例,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可能会讲述这样的内容:

“大家好!

我今天想跟大家介绍一本好看的书,书名叫《白雪公主》。

这本书讲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从前……听了我的介绍,你喜欢这本书吗?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版本的讲述:

记忆中读过的书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然而有一颗最璀璨夺目,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深刻印象。

它便是《白雪公主》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听了我的介绍,你喜欢这本书吗?

从以上记录下来的两段文字看,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内容,但是展现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第二段文字呈现出典型的书面语色彩,显然不是口语交际课所提倡的方向。

口语交际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强调口语交际的特殊性,明晰口语和书面语的界限。

另外,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情急之下说出方言土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交际语言的问题并作规范的引导,切不可以放任自流。

2.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

交际是每一个社会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交际的意义在于达成理解,进行沟通。

所以,基本的交际能力,不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更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与过去的听说活动相比,这是根本的、价值取向上的转变。

其区别在于,口语交际是在真实的交际状态下发展听和说的能力,所有的口语交际,都直接指向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功能,即使是独白式的表达,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为了谋求某种理解和沟通,是为了达到与人交往的需要。

在介绍、讲述这些看似单向传递的口语交际活动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身处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的交际技巧,还可以通过目光的交流、语速的调整、语调的变化、讲述中的打断和质疑、以及讲述之后的提问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人和听众达成信息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听说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交际技巧、交际方法、交际策略、交际心理等因素。

听说能力是交际的基础,听不明白、说不清楚,交际无从谈起;但是只会听说,也不一定能达到交际效果。

要想成功交际,还要考虑交际对象,考虑语言环境,如身份、场合、时机。

后者不可或缺。

如,有的人表达能力很强,认识事物也很深刻,但在表达观点时表现出争强好胜的性格,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伤害了别人的情感,别人无法接受他的观点,他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交际任务。

抓住口语交际中的“交际”这个核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定位。

二、准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在实践中,只重视话题内容,不重视交际目标的情况大量存在。

其结果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一次次口语活动的机会,但却没能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

这也是导致一部分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不重要、口语交际课可有可无的原因之一。

1、口语交际应教什么

口语交际要“教什么”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教师对此的认识是很模糊的。

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买和卖”的交际话题,因为教学中交际目标偏颇,交际要求不明确,这个话题很多时候被演绎成怎样与小商贩讨价还价,并且以最低价买到文具为评价标准,从而呈现出市侩气、庸俗化的不良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由此可见,较之于以往的“听”“说”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对言语综合素养的要求提高了,这就需要一种动态把握的能力,即在人际交互作用、思维对流的情境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一个口语交际话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着力点不应主要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做某件事,不应主要在于学生在交际内容方面有怎样的收获,而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有哪些发展,学生锻炼了哪些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

口语交际课的目标,不应主要定在交际内容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确定和达到语言发展的目标和交际的目标。

还是以“买和卖”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知道买卖东西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买或卖的愿望,文明购物,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应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交际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场景让学生表演:

购买了不合适的商品如何退换?

售货员少找了零钱怎么办?

顾客过于挑剔,售货员应该如何应对?

这样的障碍其实是生活的必然,障碍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学生想办法完成购物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交际策略。

2、口语交际应怎么教

口语交际的“交际”特性,要求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围绕“交际”来构建,以真实的交际活动为依托,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1).创设适合的交际情境。

首先,我们创设的交际情境,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不应该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制。

如果只是简单重复生活,不但达不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反而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以教材中的生活类话题“打电话”为例,其课堂操作模式,其课堂活动的主体部分,不应该是模拟打电话,而应该是一系列反思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打电话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并归结出打电话的一般性原则。

如给别人打电话,应该先介绍自己是谁,而不应该先问别人是谁;要使用礼貌用语;别人午睡时间或不方便的时间不应该打电话……围绕这一交际话题进行教学,关键点在于打电话的普遍规则,而不在于这次打电话都说了什么,是不是说清楚了。

唯有这样,围绕生活类话题展开的口语交际课才是有教学意义、有迁移价值的。

如果仅仅是模拟教学,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打电话,是严重缺失语文课程价值的。

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一定要避免这种“生活秀”,避免这种不真实的“伪交际”。

(2).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课中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口语交际?

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交际者之间、不同发言者之间的语言有内在的联系。

遗憾的是,现在,这种内在的联系大都通过老师来实现。

如在一些独白性的话题中,学生讲述完毕,老师就会提出:

“有谁想向他提问题?

”有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又会转回讲述者:

“你怎么回答他的这个问题?

”……老师总是不自觉地把双边关系变成多边关系,一切交际的因素都要在老师这里进行中转。

事实上,这样的交际状态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真实性,实际的交际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口语交际不应是回答问题式的口语表达。

毋庸置疑,回答问题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但是,回答问题时的独白不能等同于正式场合的独白式口语交际。

从交际对象来看,回答问题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交际,而且是主导权在老师手里的问答式交际,与独白式口语交际经历的心理过程是不相同的。

正式场合的独白式口语交际,突出强调“正式场合”“当众表达”,特别强调交际的对象。

强调“当众”,其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就是“面向大家”。

故事讲给谁听?

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向老师,将老师作为交际对象,讲给老师一个人听,还是站在讲台上、面向大家,将全班同学作为交际对象,讲给全班同学听?

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把口语交际从回答老师的问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面向大家、当众表达的乐趣。

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的教学形成常规:

既然学生是在和全班同学交流想法,那就理应面向全班同学,而不是老师一个人;也就是说,口语交际不是站在座位上面向教师的、与教师之间的一对一的交流,而是面向全班的、当众的口语表达。

这一形式上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口语交际的正确认识——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不是针对老师提问的被动的回答,而是面向特定对象的主动的交际。

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尽量不要当“第三者”,不要插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

如学生讲述以后,可以自己请同学提出问题,并选择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完全可以让这种交际模式成为惯例,成为班级交际常规。

(3).给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氛围,还需认真考虑一些教学细节。

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体现老师口语交际意识的强弱,体现老师对口语交际的基本认识。

因此,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要进行慎重的考虑,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

如导入口语交际课时,不宜出现“口语交际”之类的专有名词。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之类的导入语,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学生步入自然的交际状态。

又如,在某一个特定的交际环节中,如果某个学生的交际对象是全班同学,那么,让他站在座位上面向老师一个人就是不恰当的,应该让他走上讲台,面向他的真实交际对象——全体学生,并引导他练习相应的交际策略:

足够响亮的声音,适当的目光交流……

三、改进口语交际评价的角度

现在的口语交际评价取向,很多时候停留于“当众说话”,满足于“说得好”,而不关注交际的效果。

实际上,我们不应只是评价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只是评价谁“说得好”。

说好只是第一步,不得体依然不行。

会说话不等于会交际,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我们还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关注实际的交际效果怎么样,关注是否实现了交际的意图,关注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得体。

所以,口语交际的评价,既要评价听说的内容、评价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也要评价交际时的行为和态度。

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可能直接决定着交际的成败。

如,有的孩子能言善辩,但是声音特别大,经常摆出一副不压倒对方势不罢休的架势,这不能说是一种得体的交际。

在讨论、辩论类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是否尊重他人的观点,是否使用恰当的语气,是否有真诚的态度,都应该是口语交际评价中重点关注的方面。

要通过我们老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成为有礼貌的、讲文明的现代公民。

另外,评价要关注全体。

在评价的时候,是考虑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

是“看谁说得最好?

”还是“看谁比以前说得好?

”我们当然选择后者。

我们要避免少数人占据课堂的局面,要关注全体,追求机会均等,追求教育公平,让“沉默的大多数”也有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指向,都应该致力于所有儿童的发展,致力于所有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提升口语交际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对口语交际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把口语交际因素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1.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因素。

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口语交际资源。

如果我们有足够强烈的口语交际意识,我们就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

如,在阅读教学的角色扮演环节,也可以努力体现交际性。

如,让上台表演的同学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将要表演的故事内容,介绍每个人的不同角色;表演之后真诚地向观众表示感谢;观众要自发地给表演者以掌声,等等。

2.创造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常规做法。

常规的口语交际活动是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保障。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方法的传授和技巧的点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做支撑。

可是,每学期仅有的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对于大班教学的几十个学生来说,确实是捉襟见肘。

现实状况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不到充分的练习,大多数学生在课上得不到当众表达的机会。

如果一个学生在整个小学六年期间,在语文课上发言(包括回答提问和当众发言)的次数只是屈指可数的话,很难想象这个孩子会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些班级常规,持之以恒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建立常规的班级交流机制,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在每个学期里都拥有面向全班、当众表达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比如,我们可以开展每天3分钟讲述活动,学生轮流当众发言,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低年级可以讲故事,中高年级可以讲见闻、谈感受、说看法。

每天安排一个孩子讲述,提前排好顺序,让孩子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老师还可以和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准备,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活动看似简单,却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我们还可以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交流寒暑假见闻,交流学习经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书,和同学分享读书的体会,然后大声朗读一段给同学听。

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学六年长期开展的常规班级活动。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希望在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口语交际这一“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