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673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docx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

如何进行有效观察

LT

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

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

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

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

很多省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结题。

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被一线骨干教师所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逐渐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化研究。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如:

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

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通过课堂观察,

一是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

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

二是学会上课:

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

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如:

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

如:

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

三是学会教学:

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

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改变了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

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

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

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

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

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4.明确课堂观察程序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

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

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

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

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支架”。

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维度: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关注教和学的内容,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

课堂文化维度(主要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

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

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

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

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

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

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

☞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

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

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

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

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

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

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

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

(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它的意义在于: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

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

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

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

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1)、课前会议。

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被观察者说课。

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3)说学情。

(4)说教法、说学法。

(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

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第四、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

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

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

(2)、课中观察。

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

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

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

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

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被观察者进行反思。

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

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

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成功之处;

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

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四结果呈现形式:

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

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

☞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

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

例如:

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

(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

(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