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698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A4打印版)

一、课外阅读。

种一片树叶

冰心

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

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

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

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

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吗?

人每走一步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也是最珍贵的。

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从画线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我”(   )的心理。

A.忐忑不安 B.认真严肃 C.紧张慌乱

2.“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中的“那件事”指的是________。

3.种树叶后,“我”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________。

A.说明儿童内心的幼稚B.表现童心的珍贵C.展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qíx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zăn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朝花夕拾》

材料二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后,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鲁迅《故乡》

材料三

这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

……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1.用“√”标出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阅读材料一,用“”标出与“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照应的一句话,从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材料一第二段中,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

用“﹏﹏﹏”标出,并说说你的体会

4.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讲了什么。

材料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色?

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中的“厚障壁”需要阅读材料_____和材料_____。

“厚障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厚障壁”是“可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美丽的歧视

①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

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

而我刚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②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③“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

你知道吗?

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我被强迫去复读——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吗?

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

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

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

张老师很生气,说:

“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糟蹋爹娘的钱,()耗费自己的青春。

()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没有文盲了。

”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

“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

”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

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④3年后,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

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

⑤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张老师突然老泪纵横。

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张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⑥张老师说:

“2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

‘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地向下转三圈……’”

⑦“后来呢?

”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

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⑧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⑨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购物。

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地那席话……

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⑪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

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对大伟和那位埃菲尔铁塔下留影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张老师的歧视肯定是最美丽最宝贵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第①段中的“这种境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张老师“老泪纵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第⑩段中,大伟“泪流满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的句子,写出“锋利的刀子”和“心灵的手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题目中的“歧视”,从文章内容上看是什么意思?

又为什么说是“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张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练习。

一盏灯下的爱

皮尔斯十二岁那年成了孤儿,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从此,他便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①无情的车轮不仅夺去了双亲的生命,也碾碎了他美好的少年时代。

于是大家常常能看见这样一个小孩,他面色阴沉,眼中射出冷冷的光。

是的,皮尔斯开始憎恨这个世界,憎恨每一个人。

那些日子,他不去上学,整日里东游西荡,欺负爱笑的小同学,给别人的汽车轮胎放气,夜里投石头去打路灯,他用种种极端的行为去发泄愤恨。

就在这时,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出现了。

那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当地人都叫她琼斯太太。

琼斯太太第一次闯进皮尔斯的生活,是在皮尔斯痛殴一个小男孩的时候。

②从那以后,这个琼斯太太竟然缠上了皮尔斯,经常在皮尔斯做坏事的时候突然出现,唠唠叨叨地讲一大堆废话,这让皮尔斯极为恼火.

有一天他悄悄地跟踪琼斯太太,知道了她家的位置,于是夜里便跑了过来。

他本想扔石头砸玻璃吓吓这个多管闲事的老太太,忽然发现她家的门顶有一盏极亮的灯,于是立刻改变了主意。

他一扬手,石头飞出砸中那盏灯,灯灭了,传来一阵碎片落地的声音。

皮尔斯有些兴奋地躲在黑暗中观察着,琼斯太太出来了,她抬头看了看,便回屋里搬出一把凳孑,颤颤巍巍地踩着凳子更换灯泡。

不一会儿,灯又亮了。

皮尔斯又捡起一块石头,想了想觉得这样做容易暴露,便停了手。

第二天夜里,皮尔斯又来到琼斯太太的门前,又轻易地打碎了那盏灯。

而琼斯太太依然像昨晚一样,艰难地换上了灯泡。

③这一下激起了皮尔斯的斗志,他心想:

我天天晚上来,看你能坚持多久。

于是一场拉锯战开始了,让皮尔斯不解的是:

这个老太太家里到底预备了多少个灯泡?

终于,在第十二天的夜里,当皮尔斯打碎灯泡,琼斯太太更换时,她被玻璃划破了手,从凳子上摔了下来,挣扎了半天也没能爬起来。

皮尔斯一见祸惹大了,转身欲逃,却听琼斯太太叫他:

“皮尔斯,你过来一下,我知道是你!

”皮尔斯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琼斯太太对他说:

“我屋里有灯泡,快去拿来帮我换上!

”皮尔斯还在犹疑,老太太说:

“快去呀!

你想让我控告你吗?

夜里经常有车经过。

你还记得你父母吗?

他们就是在这条路上被车撞到的,从那以后我就在门顶安了这盏灯,我不想再有人被撞到,也不想再出现你这样的孩子!

④那一刻,皮尔斯的心里轰的一声,他潸然泪下。

是的,琼斯太太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他的心灵,只是他不愿面对,不愿承认。

那一点一滴的关爱,就如雨水般浸润着他干涸的心田,又如春风融化了他心底的坚冰,他的心田开出了花朵,坚冰融化成清溪,他生命中的美好自此长流不绝。

1.文中画“”的这个情节和前文中______________这句话相照应。

2.下列对皮尔斯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有(多选)(_____)

A.父母双亡、孤独无依

B.性格忧郁,憎恨社会

C.报复心强

D.喜欢砸灯泡

E.痛恨琼斯太太

3.下列对文中画“______”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①说明皮尔斯有种种极端行为的原因是他的父母出了车祸,他成了一个孤儿。

B.②表明琼斯太太主动关心帮助皮尔斯,可皮尔斯不领情,很反感。

C.③中“这”指皮尔斯刚打烂灯泡琼斯太太马上便换上新灯泡;“斗志”指皮尔斯的战斗意志,他越来越憎恨琼斯太太,越战越勇。

D.④说明琼斯太太的善举使皮尔斯内心深受触动与震撼。

4.结合小说结尾的部分,想象一下,皮尔斯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

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

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

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

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

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

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

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______)

2.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

(______)

3.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

(______)

2.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写在下方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没有选对方向最后失败,短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为什么“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请你写一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

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族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

永不放弃。

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__________翻过或钻过障碍物,__________绕道而行。

总之,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二重:

未雨绸缪。

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

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

满怀期待。

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

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__________是少有的冬日暖阳,__________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

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

竭尽所能。

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

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1.在文字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再列举生活中一个这样的事例。

未雨绸缪:

________

事例:

________

3.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到“万物凋敝”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物?

请写一段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万物都充满了灵性,给我们生活许多启迪,作者从小蚂蚁身上发现了成功的秘诀,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不少的作者有这样的发现,请你列举出一篇,并写出作者的发现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则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平平,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他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即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

从1796开始,贝多芬耳朵日夜作响,听力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朱丽埃塔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幻想奏鸣曲》《充勒策奏鸣曲》)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强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但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

经济困窘,亲朋好友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的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乐坛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裕——(_______)漂亮——(_______)

增长——(_______)幸福——(_______)

2.贝多芬在最悲惨的时期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全文,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八、阅读理解。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

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

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生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

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山子他娘在家吗?

”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

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

______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

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

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对我说:

“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2元钱?

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1元钱呀!

望着这1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

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

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

”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1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

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1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本文题目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_________,而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

2.本文围绕“帮我筹学费”这件事,略写了______,详写了______。

这样安排是为了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缺少描写瞎婆婆外貌的句子,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在文中进行补写。

4.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③自然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理解。

皮箱与柿子

尤今

①从义乌搭乘火车到上海,历时三个小时。

②从来不把购物作为旅游重点活动的我,来到义乌后,却抵制不了诱惑,一头扎进商品海洋里,大买特买,原本携带的两只皮箱装不下,只好另外买了一只超大的箱子。

上了火车后,才知道“累赘”两个字怎么写。

把两只较小的箱子放到头顶上面的行李架上,那只超大的皮箱,只好硬塞在座位旁边的空间里——那个空间,原本是让乘客仲展双腿的。

③刚把一切安顿好,上来了一对日本夫妇,他们手拿着车票找座位,来到我们面前,对了对号码,座位正是对着我们的。

一看到挤在座位旁的大行李,他们便露出了不满意的神情。

④他们指着那件行李,叽叽咕咕地说了一大堆话,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嫌那件行李占据了应该属于他们的空间。

语言不通,我只好通过手势“说出”困境——行李架实在承受不了这件行李的重量呀!

他们虽然明白了,可是,脸却像一块铁,沉沉地坠着。

⑤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氛,我心想:

三个小时的行程呢!

不过,理亏的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呀。

⑥火车在奔驰,我们为了避免四目相对的尴尬,都极不自然地把脸扭向一边,假装看窗外的风景。

我的脖子因为长时间扭向一个方向,开始有点酸痛了。

⑦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前一天在义乌市场购买的四个柿子。

这柿子,皮极薄,红似火,饱满亮滑。

我把它们从手提袋里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将其中特大、特圆、特饱满的两个,给了他们。

⑧他们惊了一下,原本紧紧着的脸,出其不意地松懈了,还慢慢地注入了一点笑意。

然后,两个人齐齐伸出双手来接,以日语说道:

“谢谢啊,谢谢!

”僵持的气氛,全然扭转了。

两张硬硬的脸,変成了两团软软的棉花糖。

⑨他们一边吃一边竖起拇指称赞,甜甜的汁液自嘴角淌出。

⑩过了不久,有服务员前来兜售橘子,他们一买便是四包,投桃报李,送了两包给我们。

大家高高兴兴地剥着橘子吃,金黄色的橘子皮,化成了浮动在空气里一圈圈美丽的光晕,我们在淡淡的橘子香里对视、微笑。

⑪少顷,他们从皮包里掏出了一本袖珍字典——是日语和中文对照的——翻开来,指着一些日常用语,虚心地向我讨教汉语的发音。

我起劲地教,他们开心地学,有些卷舌音,他们怎么也无法发出准确的音,边学边笑,大家笑得几乎岔气。

⑫火车抵达上海后,夫妻俩见我们行李太多,自告奋勇地帮我们将那个累赘的大皮箱一步ー步地拖下火车去。

⑬站在绚丽的阳光下,他们用蹩脚的汉语喊道:

“再见,再见!

⑭那声音,蕴含着甜甜的笑意。

1.品读词句。

1.第⑩段中有“投桃报李”一词,“投桃”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报李”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与第④段中“他们虽然明白了,可是,脸却像一块铁,沉沉地坠着”前后照应的句子。

3.第③段中画“____”的句子,抓住了日本夫妇的进行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⑩段中“金黄色的橘子皮,化成了浮动在空气里一圈圈美丽的光晕”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橘子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