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4794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ppt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传习录,背景:

其一:

朱学为当时官方之学,主张先知后行,知行分为两段。

其二:

社会上重知轻行的风气严重。

“知行不一”现象盛行。

习近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爱曰:

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二)爱曰:

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

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着落。

先生曰:

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三)夫人必有食欲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未曾行,却不去禁止。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一)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普遍性)良知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若谓良知亦有起处。

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本体之谓也。

(持续性)知善知恶是良知。

(无善无恶绝对性)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内发行)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广泛性),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有何乐可代?

(本源性?

)道即是良知,良知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知致则意诚。

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

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所谓之义。

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只是致良知。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以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良知也。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

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

须矣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

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入,黑窣窣自能光明也。

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工夫。

致者,至也。

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

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

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慎独即是致良知。

良知即是乐之本体。

“厚薄”之说,出自大学首章的最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意思是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也就是修养品性为本。

这个“本”乱了,一切居于“末”的方面想要治是不可能的。

如果应当厚的却薄、应当薄的却厚,想要一切井然有序、天下大治,那是没有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