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043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docx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

恒源公司恒源煤矿

458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

生产技术部

2015年1月5日

 

一、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位于我矿-400m水平,45采区北翼西部。

工作面东部外段为于2013年6月份回采结束的457工作面,东部里段为采区边界及恒源煤矿2#陷落柱附近;南部为45轨道和运输上山;西部为于2014年6月份回采完毕的459工作面;北部切眼外侧为45采区辅助回风巷和泄水巷。

458工作面设计为倾斜长壁、综采工作面,走向宽为140m,倾斜长1810m(到设计收作线位置)。

工作面煤层无夹矸,厚度0.5~2.8m,平均厚1.60m,可采性指数为94%,煤厚变异系数为34%,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可采储量58.2万吨;另外,从工作面掘进情况和周围钻孔揭露情况看,工作面内3煤层不发育。

工作面风巷标高-336.5m~-489.4m;机巷标高为-331.7m~-498.5m,切眼标高为-489.4m~-498.5m。

458工作面对应地表整体处在65下部及Ⅱ61采区开采形成的采煤塌陷区内,标高为+29.1m~+

0.5m,无村庄,其它为复垦耕地、养鱼塘以及乡村小路等,切眼附近有季节性河流——丁河自东向西流过,预计458工作面地回采将进一步加剧地表沉降。

二、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1、煤层顶底板岩性

根据458工作面掘进实际揭露及内外部钻孔揭露资料情况分析,将煤层顶底板岩性统计如下:

(1)伪顶

工作面伪顶基本不发育,但在工作面机巷泥岩直接顶趋于缺失或厚度变薄到0.5m以下时,稳定性变差,形成伪顶。

(2)直接顶

从工作面掘进实际揭露情况看,机、风两巷直接顶岩性差异较大,机巷基本为泥岩直接顶,仅在其中下段局部顶板为细砂岩;风巷直接顶全部为细砂岩层。

其中泥岩直接顶为灰~深灰色,水平层理,泥质结构,断口平坦,略含粉砂质,具黄铁矿结核,可见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下部含炭质,层厚0~2.76m,平均1.35m;细砂岩为浅灰色,成分以长石为主,局部砂岩粒径较粗,相变为中砂岩,薄层~中厚~厚层状,张性裂隙发育,充填少量方解石,导水性、连通性较好,层厚2.74~7.07m,平均4.9m。

(3)老顶

工作面老顶自下而上分别为粉砂岩、细砂岩,厚1.47~21.92m,平均9.92m。

其中粉砂岩为深灰色,厚层状,局部有菱铁质鲕粒及条带,下部含细砂岩,见少量化石,此层粉砂岩基本随下部的细砂岩逐渐变薄而增厚,层厚1.47~8.22m,平均5.21m;细砂岩为厚浅灰色,成分以长石为主,局部粒径较粗,相变为中砂岩,层理由薄层逐渐变化到厚层状,张性裂隙发育,充填少量方解石,导水性、连通性较强,层厚2.01~13.7m,平均4.71m。

(4)直接底

工作面直接底为泥岩,深灰色,中厚层状,层厚1.02~18.66m,平均6.43m,偶见滑面及张扭性裂隙、炭化植物化石和少量镜煤条带。

(5)老底

工作面老底由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厚0.78~19.13m,平均8.59m。

其中粉砂岩为深灰色,上部含泥质,且植物化石丰富,下部含黄铁矿晶体,碳纹显示水平层理,层厚0~3.56m,平均1.91m;细砂岩为浅灰色,上部含较多碳纹及黄铁矿晶体,高角度裂隙发育,方解石不完全充填,层厚0~15.80m,平均6.68m。

2、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45采区范围内,没有钻孔做过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现把《恒源煤矿修编地质报告》中统计的4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成果列表如下:

4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成果表表1

顶底板

岩性

物理性质

岩石力学性质

密度

Kg/m3

含水率

(%)

孔隙率

(%)

单向抗压强度MPa

最小~最大/平均

单向抗拉强度MPa

最小~最大/平均

凝聚力

泊松比

普氏硬度系数

泥岩

2720

2.72

5.1

10.7~71.8/37.3

0.8~5.1/2.29

2.4

0.54

3.6

粉砂岩

/

/

/

43.4~74.8/59.1

1.19

3

/

4.04

细砂岩

2680

1.31

2.2

31.5~150.8/78.9

5.3~30.3/7.02

7.26

0.16

16.6

底板

泥岩

2663

2.67

4.2

7.3~46.7/18.8

0.6~3.77/1.52

3.68

3.05

1.56

粉砂岩

2696

2.64

2.5

16.3~121/56.2

/

3.38

/

/

细砂岩

2620

1.18

2.76

2.32~7.18/4.75

2.3~7.18/4.75

8.9

0.14

12.8

三、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分析

根据工作面掘进实际揭露及三维地震物探、钻探资料分析,工作面内部发育有褶曲、断层及煤层变薄区3类地质构造,不存在其它类型地质构造,而在工作面风巷外侧80m左右处发育了恒源煤矿2#陷落柱,现分述如下:

1、恒源煤矿2#陷落柱

此陷落柱为我矿在6煤实际掘进中揭露的第二个陷落柱,随后采用三维地震、井下物探及钻探手段,查明该陷落柱在6煤中长轴长218m,短轴长150m,面积60725m2,其柱体上边界处不导水,下边界存在一定的导水裂隙。

在458工作面掘进前,运用三维地震动态解释软件系统,对此陷落柱附近的4煤层进行切片研究,通过16条时间剖面上煤层反射波的追踪对比,重新解释圈出了该陷落柱在4煤层中的平面位置,柱体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长轴长144m,短轴长140m,面积17301m2。

而后,在458风巷掘进过程中,又对其实施了2次钻探探查、验证工程,累计施工钻孔10个,进尺743.9m,注浆22.6m3,探明了该陷落柱发育边界(距458风巷外侧80m左右),钻探中各孔出水均小于1m3/h,并进行了水质化验,结果为砂岩裂隙水,因此确定了此陷落柱在4煤层中和太灰、奥灰水不存在水力联系。

2、褶曲

458工作面位于丁河向斜西翼,工作面风巷中段基本沿向斜轴部施工,受地层纵弯作用影响,其附近煤层顶底板纵向裂隙较发育,煤岩层倾角变化较大,影响岩层的完整性,同时也给砂岩裂隙水提供储水空间和导水通道。

工作面风巷在向斜轴部掘进施工期间,巷道顶板局部出现淋滴水现象,单点出水量小于0.5m3/h,总涌水量在2m3/h左右。

3、断层

458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揭露断点22个,组成断层20条,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工作面中部存在掘进中未揭露的断层1条,因此判断,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揭露已查明的断层21条,但不排除其内部仍存在落差较小、尚未查出的隐伏断层。

在已查明的21条断层中,逆断层仅有2条,其余均为正断层;从断层规模上看,落差在5~6m的有2条,分别为DF5逆断层(H=5m)和F458-8正断层(H=6m),由于断层落差较大,造成工作面破岩范围较大,存在空顶煤现象,将给回采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DF5逆断层还造成风巷中下部、靠近机风联巷段存在一段长约40m的低洼区,使积水不能自流至切眼,给排水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除此,其余均为落差3m及以下断层,对回采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从巷道实际揭露情况看,21条断层均为不导水断层。

具体掘进揭露断层情况见下表:

 

序号

断层

编号

断层

性质

倾向

(°)

倾角

(°)

落差(m)

断层揭露位置

预计断层

延展长度(m)

1

F458-1

280

45

1.6

458风巷Q2点前30m

10~30

2

F458-2

206

45

2.0

458风巷F2点前63m

20~40

3

F458-3

345

50

1.0

458风巷F5点前24.5m

横穿工作面

4

F458-4

75

40

2.0

458风巷L4点前9m

20~40

5

F458-5

55

28

2.0

458机巷J6点前9m

20~40

6

F458-6

10

70

0.8

458风巷L11点前64.5m

10~20

7

F458-7

340

40

1.3

458风巷L12点前9m

10~30

8

F458-8

345

50

6.0

458机巷J9点前38m

横穿工作面

9

F458-9

52

30

5.0

458风巷L16点前9m

50~100

10

F458-10

210

60

1.0

458风巷L17点前10.5m

10~15

11

F458-11

330

60

0.4

458风巷L23点前13m

10~20

12

F458-12

6

45

1.5

458机巷J11点前19m

10~30

13

F458-13

6

45

2.0

458机巷J13点前29m

20~40

14

F458-14

318

40

1.3

458机巷J15点前13m

10~30

15

F458-15

355

40

0.7

458机巷J15点前71m

10~20

16

F458-16

345

40

1.5

458机巷J22点前5m

10~30

17

F458-17

140

40

1.8

458机巷J25点前25m

20~40

18

F458-18

130

40

1.5

458机巷J25点前60m

10~30

19

F458-19

140

40

2.0

458机巷J27点前15m

20~40

20

F458-20

5

40

1.0

458机巷J29点前45m

10~20

21

F458-21

195

40

1.0

458机巷J29点前62m

10~20

458工作面掘进期间揭露的断层情况一览表表2

4、煤层变薄区

在458工作面风巷中下段实际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段长约205m的煤层变薄区(自L18点后20m~L21点前30m之间),揭露4煤层厚度仅为0.5~1.1m,后通过三维地震动态解释软件系统,对工作面中下部的煤层反射波进行追踪对比,解释出一处向面内延伸呈不规则圆形煤层变薄区,面积约为58032m2,由于变薄区范围相对较大,给工作面回采将带来较大影响,被迫造成工作面进行改造。

四、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458工作面整体位于丁河向斜西翼,水文地质单元与相邻的457、459等工作面基本相同,而457、459工作面在回采期间只受到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7含)影响,因此判断,45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水患主要为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7含)影响,不存在老空水、陷落柱导水、断层导水、钻孔出水等其它类型水害威胁,具体分述论证如下:

1、老空水

458工作面相邻的工作面为457、459工作面,其中457工作面回采中砂岩水出水量在4m3/h以下,在回采结束后,位于其切眼附近有一处老空积水区,但在458风巷掘进期间已进行疏放完毕,现已无老空积水;459工作面自回采向前推进40m左右时,顶板砂岩裂隙水最大涌水量为40m3/h,回采3个月后,水量逐渐衰减至20m3/h左右,目前459工作面内尚存在一处老空积水区,积水面积约2000m2,推算积水量在860m3左右,积水高度5m左右,但积水区距离458工作面较远(80m外),且标高比458工作面低近10m,对458工作面回采没有安全威胁。

2、陷落柱导水性分析

458工作面风巷外侧发育有恒源煤矿2#陷落柱,经钻探验证,此陷落柱在4煤层中不导水,和下伏灰岩含水层、奥灰含水层没有水力联系,且458工作面和该陷落柱之间留设了约80m的保护煤柱,现采用以下公式对保护煤柱留设的安全距离进行论证。

假设陷落柱导通奥水含水层,沿煤层方向上使用如下公式计算:

d1:

理论安全煤柱长度;

k:

安全系数(2~5),取3.5;

m:

巷道宽度,取3.6m;

p:

奥灰水压,取4.9MPa;

kp:

煤柱抗张强度,取0.2MPa。

计算得出d1=54.01m

沿陷落柱法线方向上使用如下公式计算:

d2:

理论安全煤柱长度;

p:

奥灰水压,取4.9MPa;

V:

临界突水系数MPa/m,取刘一矿六煤工作面灰岩含水层临界突水系数0.103MPa/m

10:

保护带厚度,一般取10m。

计算得出d2=57.57m

458工作面与陷落柱间实际留设的防水煤柱值水平方向上大于80m,法线方向上为75m(陷落柱塌陷角按73°计算),两者均大于理论要求的安全临界计算值,因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不会受到陷落柱导水造成的水害威胁。

3、断层导水性分析

从458工作面两巷掘进揭露断层构造情况看,均无出水现象,所有断层均不导水,相邻的457工作面在回采揭露断层构造时也未出现出水现象,但459工作面在初期回采揭露断层构造时,由于其顶板砂岩裂隙水赋水较丰富,造成局部顶板出现较大集中淋出水现象(涌水量最大时为40m3/h左右),因此,预计458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揭露落差较大断层,且局部顶板砂岩层赋水较丰富时,可能导致顶板淋水现象,但由于459工作面的回采,使458工作面顶板砂岩裂隙水得到了较充分的疏放,因此估计出水量不大,并能很快疏干。

4、不良钻孔出水性分析

458工作面内存在17-B6、16-5共2个地面钻孔,且均已封闭。

根据钻孔封孔资料,17-B6钻孔封孔用料超过30Kg/m,属封闭优良钻孔;16-5为水文长观孔,进行了全孔封闭,钻孔评级为甲级孔,且458风巷从其附近穿过时(距离该孔2m左右),也无异常出水现象,因此,判断458工作面回采中不存在封闭不良钻孔引起的突水威胁。

5、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7含)

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7含)是458工作面回采期间的主要充水水源,其主要储存在和运移在4煤层上30m、下20m左右的砂岩裂隙中,以静储量为主,赋水程度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和砂岩含水层的厚度。

458工作面顶底板砂岩层发育较厚(厚22.6m),工作面风巷在掘进至中下部时,局部顶板略有淋滴水现象,单点出水量均小于0.5m3/h,总出水量在2m3/h左右,证明了工作面局部顶板岩层裂隙较发育,但工作面顶板岩层整体赋水性较弱,且458工作面周围基本为采空区,其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得到了较充分地疏放,因此,判断45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主要充水水源虽然为砂岩裂隙水,但仅限于局部地点,且水量较小,能很快疏干。

现采用“比拟法”、“大井法”对工作面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涌水量进行预测:

“比拟法”:

Q=Q0×

×(㏑S/㏑S0)

Q:

预计458工作面回采期间砂岩裂隙水最大涌水量,m3/h;

Q0:

被比拟的459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实测最大砂岩水涌水量,取40m3/h;

F:

458工作面面积,253400m2;

F0:

被比拟的459工作面面积,283635m2;

S:

458工作面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最大降深,166.8m(458工作面最高处标高为-331.7m,最低处为-498.5m);

S0:

被比拟的459工作面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最大降深,173.6m(459工作面最高处标高为-328.8m,最低处为-502.4m)。

458工作面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比拟法”涌水量计算表表3

F(m2)

F0(m2)

S(m)

S0(m)

Q0(m³/h)

Q(m³/h)

253400

283653

166.8

173.6

40

37.5

“大井”法:

Q=2.73KMS/(lgR0-lgr0),R0=R+r0,r0=

Q:

预计砂岩裂隙水涌水量,m3/h;

K:

渗透系数,m/d;(利用水12钻孔抽水实验资料,0.1583m/d);

M:

含水层厚度,22.6m;(取顶板30m内砂岩层平均厚14.9m,底板20m内砂岩层平均厚7.7m)。

S:

458工作面最大水位降深值,166.8m(458工作面最高处标高为-331.7m,最低处为-498.5m);

R:

影响半径,663.6m;

R0:

“大井”引用影响半径,675.57m;

r0:

“大井”引用半径,11.97m;根据2006年修编的矿井地质报告,淮北地区各矿工作面突水面积一般采用长a=30m,宽b=15m,计算得出r0=11.97m。

K(m/d)

M(m)

S(m)

R0(m)

r0(m)

R(m)

Q(m3/h)

0.1583

22.6

166.8

675.57

11.97

663.6

38.8

458工作面砂岩裂隙水“大井法”涌水量计算表表4

五、工作面水文地质探查成果

为查明458工作面顶板砂岩裂隙水赋水程度,在工作面下段实施了井下瞬变电磁物探探查工作,共发现4个C级富水裂隙水文异常区,等值线数值小于4Ωm,为相对低阻异常反应,对应煤层顶板局部富水裂隙发育,赋水层位位于4煤顶板上20~50m范围之内,向上富水性减弱,但这4个异常区富水性比459工作面要弱,物探建议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注意顶板淋水,加强排水。

而459工作面回采推过和458工作面物探异常区邻近区域时,也未出现出水现象,因此判断,这些物探水文异常区对回采不构成安全威胁。

具体探查情况见下图:

 

458工作面瞬变电磁物探水文异常区分布图图3

 

六、工作面水害分析结论

1、综合以上分析,认为458工作面回采期间受到的水文地质影响主要是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影响,不存在其它类型水害威胁,预计工作面回采期间4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7含)最大涌水量为38.8m3/h,且工作面基本为仰采,出水可顺老塘自流,对工作面回采不构成安全威胁。

2、工作面风巷中下部、靠近机风联巷段存在一段长约40m的低洼区,需安装排水设施进行排水。

七、工作面排水

1、工作面机巷内出水可自流至切眼直到二水平南大巷水沟内,无安全威胁。

2、针对风巷内存在的低洼段,已施工了一个集中排水水仓,并安装了有效排水能力不小于60m3/h的排水泵,铺设了一趟4寸排水管路至工作面下段水能自流处,可确保风巷排水通畅,将出水排至二水平南大巷水沟内。

八、水害防治措施

1、地测部门根据工作面回采进度及回采过程中实际水文情况,认真分析和预测推进前方水文地质情况,每月月末及时下发水文地质预报,遇到条件突然变化时,及时补充临时预报,以防范于未然。

2、458工作面下段机巷末端在施工封闭墙时,要预留排水孔,确保排水孔疏水能力不小于60m3/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