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191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师大附中安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师大附中、安庆一中2019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

安庆一中高三语文组2019年1月26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①历史证明,人类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创造物。

语言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它常常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②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大概是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创立新教。

他虔信上帝,但痛恨教会的专横和教士的腐败。

他宣扬一种新信念:

每个信徒都能够和上帝沟通,不需要教皇、教会、教士在中间传递信息。

路德把自己一生中的许多时间花在翻译《圣经》上,有了人人可读的德文本,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就被打破了。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白话文运动,为什么发动白话文运动的胡适能爆得大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地位。

语言的社会作用是如此之大,语言变革有时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③人类对语言的关注在二十世纪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希望这种对语言的过分热情也是绝后的)。

看一看这个世纪顶尖级思想家: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创了英美语言分析的传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世界,是人类的栖居之地;伽达默尔认为,世界本身体现在语言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当代最富盛名的社会批判家、新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把他的理论称为交往行动理论,提倡一种所谓语言交往的伦理学。

他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压迫方式已经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扭曲,变成了伪交往,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基础都存于语言交往的作用中。

他的社会批判集中于文化批判,而文化批判则深入到语言的层面,他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④把问题提到语言的高度来看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这就是许多人理解的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所谓“语言转向”。

在这种思路下,二十世纪的第一显学便是语言学。

语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

而在文艺批评中,传统的艺术理论几乎完全把地盘让给了语言分析。

审美心理学成了弃妇,新宠是各式各样的话语理论和文本分析。

其实,在五光十色的话语理论和使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后面,很可能并没有深奥的思想,只有一大堆文化泡沫。

这应该引起国人的警觉。

因为中国人中趋赶时髦者也为数不少,他们肤浅的把“语言转向”当成语言戏法,以为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就是一种深刻。

语言的无所不在往往是障眼法,掩盖的是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

文本分析和话语策略表面深奥复杂,技术性十足,其实是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当你无话可说,或者必须发言而三缄其口时,你可以用语言对付语言,让他们厮杀,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对某些人而言,语言是学术上发家致富的资本,“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捷径。

这种泡沫当然不会持久,但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的破坏却已经是明显的。

⑤语言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给舞文弄墨之士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而在于语言的隔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

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

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是语言的隔绝,人类的得救,一定包括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鸿沟。

在技术上解决语言意义的传达与交流问题并不难。

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这一个一千年的第一个世纪中,人类将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

但种族、宗教、文化的矛盾,利益之间的冲突,却不会轻易消除。

⑥地球上一共存在5000多种语言,但人类却只有一种。

语言是分歧的,而理性却是普遍的。

人类能否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

(节选自徐友渔《语言》,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语言转向”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空前地步,语言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B.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

C.语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

D.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以此掩盖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中以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打破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和胡适因发动白话文运动而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地位为例,说明了语言变革必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B.文章第③段以几个顶尖级思想家为例说明了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空前地步,第④段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地批评由所谓的“语言转向”而形成的文化泡沫现象,并指出它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造成了明显破坏。

C.文章第⑤段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在于语言的隔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

这同第①段内容形成了照应。

D.文章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祥和与幸福的祈盼,但以问句收束全篇又表明作者对人类能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极度怀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却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B.“语言转向”常常成为中国人趋赶时髦时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并以此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

C.人类能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因此也能依靠理性减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

D.语言的隔绝是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一定要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鸿沟,人类才能得救。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争礼数

冯御史静山家一仆,忽发狂自挝,口作谵语云:

“我虽落拓以死,究是衣冠。

何物小人,傲不避路?

今惩尔使知。

”静山自往视之曰:

“君白昼现形耶?

幽明异路,恐于理不宜;君隐形耶?

则君能见此辈,此辈不能见君,又何从而相避?

”其仆俄如昏睡,稍顷而醒,则已复常矣。

门人桐城耿守愚,狷介自好,而喜与人争礼数,余尝与论此事,曰:

“儒者每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

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

苟道德无愧于圣贤,虽王侯拥彗不能荣,虽胥靡版筑不能辱。

可贵者在我,则在外者不足计耳。

如必以在外为重轻,是待人敬我我乃荣,人不敬我我即辱,舆台仆妾,皆可操我之荣辱,毋乃自视太轻欤?

”守愚曰:

“公生长富贵,故持论如斯。

寒士不贫贱骄人,则崖岸不立,益为人所贱矣。

”余曰:

“此田子方之言,朱子已驳之。

其为客气不待辩,即就其说而论,亦谓道德本重,不以贫贱而自屈。

非毫无道德,但贫贱即可骄人也。

信如君言,则乞丐较君为更贫,奴隶较君为更贱,群起而骄君,君亦谓之能立品乎?

先师陈白崖先生,尝手题一联于书室曰: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斯真探本之论,七字可以千古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作谵语云谵语:

胡话

B.狷介自好狷介:

正直,有操守

C.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视:

比较

D.又何从而相避相:

副词,偏指一方

5.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虽落拓以死不以贫贱而自屈

B.如必以在外为重轻益为人所贱矣

C.而喜与人争礼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信如君言,则乞丐较君为更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写冯静山家的仆人发狂自挝谵语,看似与下文“礼数”论无关,实则恰恰通过仆人发狂描述阴间鬼魂“争礼数”自然引出现实中门人喜与人争礼数,从而才有“我”与门人的“争礼数”之论,可见第一段并非多余,而是后文的重要铺垫。

B.桐城耿守愚认为,儒者每盛气凌人,以邀人敬,是自重的表现;否则,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清高和自尊,更会被人瞧不起。

C.纪昀与耿守愚都强调个人操守德行的重要,但纪昀认为自尊自重并不需要凭借自己的贫贱自傲;重与不重,视所自为;可贵者在我,外者不足计。

D.《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继承魏晋志怪风格之作,内容广泛而多样,文字简洁锋利。

本文叙述简淡,不求文辞华美,但说理透彻周密。

首段引人入胜,颇显志怪之风。

7.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0分)

(1)人敬我我乃荣,人不敬我我即辱。

(4分)

(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分)

(3)斯真探本之论,七字可以千古矣。

(3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

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

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

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

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注〕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济南章丘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

本曲写于弃官归隐后。

8.请找出本曲的“诗眼”,并说说其内涵与作用。

(4分)

9.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本曲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4分)

10.从甲、乙任意选做一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甲: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2)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濯清涟而不妖。

 ( 周敦颐《爱莲说》)

(5)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6)师者,所以。

(韩愈《师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汨罗之思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

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

不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准备顺湘江而下,回归河南故里。

然而,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

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

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③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即至杜甫墓。

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

杜甫生地是河南,死所为湖南。

黄河之南与洞庭湖之南,他和水结下的真是生死缘,更何况他一生坎坷,最后除了飘泊于西南天地之间,就是将自己一家老小满怀忧愤托付给水上的一叶孤舟。

他晚年流落湖湘,虽然兄弟音讯不通,然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的浩阔景象也曾一度鼓舞了他已老的壮心;虽然李白、高适、孟浩然等老朋友皆已先后故去,自己也老而多病,然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

岁云暮矣,思之如何?

在一年将尽之时,他忧心如焚的仍是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黎民。

他的绝笔诗固然多有身世之悲,托孤之痛,但却仍然不忘时代的动乱和人民的痛苦,这就不仅是“穷年忧黎元”,而是生死以之了,这是何等高远博大的襟怀啊!

我们临来匆匆,未及准备香烛,只好在墓前久久默然低首,燃点一炷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心香。

   

 ④秋风吹来,墓草萧瑟。

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

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

忠厚谦逊的他,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对那些诗名不盛官位不尊而确有才华的诗人呢?

他同样是乐道人善,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宽广,厚以待人,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珠。

 他死后不久,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到大历末年二十六位诗人的作品,杜甫竟然未能入列。

⑤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

然而,有些人却僭居高位,浪得虚名,肥马高车,锦衣玉食,一辈子似乎活得有滋有味。

怀才不遇而困顿一生的杜甫,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暮年,他得到郭受与韦迢的赞扬,虽说他们是文坛的无名之辈,虽说杜甫和他们是浅友而非深交,但在杜甫凄凉寒冷的岁月,那不是如同两盆炉火温暖了他那颗已经冻僵的心吗?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

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土一堆,青碑一块。

    

⑥于是,在汨罗江的上游,在拜别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一诗,权当专程来谒的心祭:

“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作者:

李元洛,选文有删节)

11.文章追怀杜甫,为什么开篇却引出与汨罗江魂魄相依的伟大诗人屈原?

(6分)

12.联系上下文,请体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哪些思想感情?

(6分)

13.纵观全文,在作者的深情追思中,杜甫是个怎样的诗人?

请简要概括。

(6分)

14.从全文看,请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发的议论文句的深刻内涵。

(7分)

第Ⅱ卷表达题(83分)

四、(23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伺候/窥伺蹒跚/心宽体胖得心应手/应届毕业

B.强迫/倔强媲美/偏裨将校忝列门墙/暴殄天物

C.体己/剔除解元/解甲归田事有蹊跷/另辟蹊径

D.机杼/纾困稍息/稍纵即逝曲径通幽/曲高和寡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推脱责任,任何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必须当仁不让,国际社会应当协调行动。

B.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坊间出版物琳琅满目。

一本名为《季羡林谈人生》的书,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凸现了季先生晚年的思想精华,展示给人们一个大师的至高至纯的精神境界。

 

C.陈寅恪先生的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他仿佛引领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D.此前,对于中国足坛假赌黑事件,许多知情人都是睁眼瞎子,沉默不语。

不过令我们欣慰的是,有人提出,“在司法机关的支持下,我们一鼓作气,把中国足球整个行业的风气扭转过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的原则,语文学习必须摆脱本本主义,而与生活接轨,实现语文学习课堂与生活的全息互通。

B.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意见:

2019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可以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C.语文上的“误读”,就合理的一面说,不失为一种创造;但不合理的“误读”常常表现为随心所欲,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固执己见,有失偏颇,失之公允。

D.村落就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包括上叶古村落在内的徽州五千村,就是一个个荷载各种徽文化信息的真实遗存,就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情结。

18.请你对下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以学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份会议通知。

(5分)

①学校将于2019年5月4日上午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宣誓仪式”活动。

②学校团委于2019年4月30日发出开会通知。

③学校团委定于5月2日(星期一)下午团活动时间召开高三各班班长和各团支部书记会议。

④会议地点是在学校团委办公室。

⑤会议商讨并决定“成人宣誓仪式”的内容和程序。

⑥由于会议重要,与会者不能缺席,不要迟到。

19.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域约有920头,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

2019年,长江流域多个江段出现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段、安庆江段、南京段等总计发现30多头江豚死亡。

对此,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说,食物链中间环节的生物灭绝可能造成食物链崩塌,作为长江生态系统里的顶级物种,如果江豚也消失,则标志着整个长江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发生严重改变。

专家又介绍,长江中下游流域内,渔民的酷渔滥捕导致渔业资源大幅减少。

而且长江干流货船作业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

另外,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应该建设生产性设施,但是科考人员沿途却发现,很多豚类保护区成了航运要道,航运、渔业等活动很难避免。

一些江段隔不远就有采砂点,沿江两岸的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危化码头等重污染企业也很多见。

(——选自2019年1月14日《光明日报》)

(1)根据上面的材料,可知导致江豚数量锐减的三个主要原因是:

(请分别用短语概括,不超过15字)

(2)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生态,政府应该

(请提一条建议,不超过20字)

20.请选择下面的任何一项拟写广告词,要求使用对偶手法,不超过20字。

(4分)

(1)黄山

(2)《文汇读书周报》

五、(60分)

阅读下面两则名言,按要求作文。

1说大人(向地位显贵的人进言),则藐(藐视)之,勿视其巍巍然(这里指地位显赫)。

——战国孟子

②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西晋左思《咏史》

这是作者在咏荆轲时抒发的感慨,即对那些自以为贵的权贵,作者把他们看得像尘土一样渺小;而对地位不高但有志气的人,则看得像千钧一样贵重。

根据上面的文字,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安徽师大附中、安庆一中2019届高三联考

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姓名

―――――――――――装―――――――――――订―――――――――――线―――――――――――

高三语文答题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答案

7.(10分)

8.(4分)

9.(4分)

10.(6分)甲:

乙:

(1)

(2)

(3)(4)

(5)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

11.(6分)

12.(6分)

13.(6分)

14.(7分)

18.通知

19.(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

21.(6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3分)

2.B(A少了限定词“有时”;C原文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扩大外延;D“极度怀疑”过于绝对。

)(3分)

3.D(A原文为“但它常常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B由“中国人中趋赶时髦者也为数不少”可知不是所有中国人;C二者无因果关系。

)(3分)

4.C(视,看)

5.C(连词,却;A以连词表修饰/介词,因为;B为动词译为衡量/介词,被;D那么/就是)

6.B(桐城耿守愚认为贫寒之士不以自己贫贱自傲,那就不能树立操守,更要被人轻视的)

7.

(1)别人尊敬我,我才感到荣耀;别人不尊重我,我就感到耻辱。

(2)对事情很知足那么心里就常常感到惬意,人到没有欲求时品性自然高洁。

(3)这真是探求根本的高论啊,七个字就可以流传千古了。

8.“诗眼”是“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或“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写出了过去为官的艰辛险恶,交代了辞官归隐的原因;强烈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谴责。

9.这首元曲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为官的艰辛险恶与退隐后生活的悠然恬适。

首二句总写,对比官场的险恶与退隐的悠闲;接着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用“鸡声赴早朝”的艰辛对比“晌午犹然睡”安适,用“秉笏立丹墀”的恭谨对比“把菊向东篱”的超然,用“俯仰承权贵”的屈辱对比“逍遥谒故知”的自得,用“笞杖徙流罪”的风险对比“风花雪月题”的闲适。

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厌恶官场向往山林的思想情感。

(答排比、对偶也酌情给分。

10.甲:

川泽纡其骇瞩,舸舰弥津,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响穷彭蠡之滨

乙:

(1)哀民生之多艰

(2)塞上风云接地阴(3)奈何取之尽锱铢

(4)出淤泥而不染(5)吾尝跂而望矣(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参考答案:

①这样写与杜甫形成对比;②两人都是伟大的诗人,都与汨罗江结缘,由屈原起笔很自然;③但境遇天壤之别,屈原受后人厚待,而杜甫却少人拜谒,进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参考答案:

①这里既写出了杜甫病亡平江僻壤时的凄清、孤寂与无奈,②饱含作者的体恤之情;③又抒写了自己“心向往之”而又不能及时拜谒杜甫墓的歉疚之情。

13.参考答案:

①杜甫才华卓著,有至高成就却遭遇坎坷;②杜甫忠厚谦逊,乐道人善,对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褒扬、提携;③杜甫胸怀宽广,“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自己老而多病,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和黎民百姓。

14.参考答案:

这里作者内心的愤懑袒露无遗,这些文句的深刻内涵即如果一个民族冷落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够让才华卓著的人用于当世而仅有千秋万岁之名,那么这个民族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作者在为杜甫鸣不平时进行了一种文化的反思,这反思发人深省。

15.D(A项cì/sì;pán/pán;yìng/yīng。

B项qiǎng/jiàng;pì/pí;tiǎn/tiǎn。

C项tī/tī;jiè/jiě;qī/xī。

D项zhù/shū;shào/shāo;qū/qǔ。

16.D(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