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211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材料题4.docx

高考历史材料题4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

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1)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3)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

2、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

……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

……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

“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

自倍根(注:

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

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

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

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

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

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

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

”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6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

(2分)简述其背景。

(6分)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6分)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

(6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免除)之制,诸皇亲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唐六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卷一一八》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立法颇为单便。

——《明史·卷七十八》

材料四: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摇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卷一百二十一)

请问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4分)

(3)与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税制有哪些进步?

(2分)

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

(2分)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

(4分)其不同点说明了什么?

(2分

4、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

“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

《吴越春秋》中说:

‘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图6)

(1)依据以上材料和地图,说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长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都会。

隋唐前后,长安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书论述:

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关中相对落后日益明显。

大运河通到洛阳,贡赋便于长安。

皇帝常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就食”洛阳。

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在其后的政治动乱中,长安城又屡遭破坏,公元901年,朱温劫唐帝,毁长安宫室民舍,“长安自是遂丘墟矣”。

这一次长安的毁灭,是中国城市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五代至北宋,开封成为政治中心。

自此,长达千年的以关中地区渭河流域为全国城市重心的格局彻底解体,而东方则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

(2)依据材料分析长安衰落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影响。

(3)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进一步繁荣。

简要说明当时城市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市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5.(16分)

材料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克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耳矣!

”他又说“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保国会章程》指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翼保全。

……”其宗旨是“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顽固派攻击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回答:

(1)阅读材料一后,指出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与“亡天下”有何不同?

后人将顾炎武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材料一解释“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含义。

(2)材料二“国土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保国”与材料一的“保国”有什么不同?

从保国会宗旨看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规定与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根本政治主张相比有何不同?

材料三的规定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思想?

结合史实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87年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1872—1875年

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

“中学”包含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的办学宗旨。

……《京师大学堂规条》中规定:

“……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

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教育内容方面的特点。

(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指出材料一、二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点。

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教育变革的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长期以来汉藏两族人民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驻藏大臣衙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1)材料一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影响?

(3分)

材料二:

据有关史料表明,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

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5%。

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

藏族民谚中描写道:

“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

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

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

材料三:

西欧农奴制:

农奴(serf)一词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

农奴世代耕种庄园的份地,但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还必须为封建主服沉重的劳役。

从法律地位看,农奴是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且世代相传。

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可以解除这种身份。

主人可以将农奴买卖.转让.交换或赠送他人(实际上买卖农奴的情况并不很多)。

但是农奴的生命得到保障,主人不能随便将其杀害。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旧西藏农奴制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的异同。

(8分)

材料四:

1959年3月下旬,西藏民主改革正式开始。

开展了“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

在寺庙里,废除寺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

到1961年,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压迫西藏人民的西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被解散,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被废止。

广大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自己人身的主人。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他们踊跃参加选举,并由此产生了自治区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

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自治区各级领导职务。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3)根据材料四,分析概括自民主改革后,西藏的政治和人权状况有哪些改变?

(5分)

材料五:

八角街,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环形街道,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开始形成。

从某种程度上说,八角街也是拉萨的象征。

今天,从旅游者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拉萨老城区典型的藏族建筑的代表,也是一间间商业铺面,及一排排堆满藏族工艺品.纪念品的货架。

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新奇的纪念品,还可看到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在这里以各种方式与藏族商人砍价,同时还可体验到典型的藏族生活。

材料六:

外国游客在八角街繁华的八角街

(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八角街也是拉萨的象征”?

(4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

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

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

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

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

……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

……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

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

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摘自《文化地理学》

回答: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

(1分)有何积极作用?

(2分)

(2)在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向又有哪几种?

主要作用是什么?

(4分)

(3)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2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1分)

9.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

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

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

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1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3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

(5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

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

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5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

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3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3分)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3分)

1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对此学者余秋雨说道:

“所以我当时在分析山西商人人格的第一点就是,我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把商人做纯粹了,把商人当作一个最正经的社会事业来做,这是山西商人特别堂皇的地方。

材料三山西巡抚刘与义向雍正皇帝上奏折说到: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胜于重名。

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

”雍正皇帝看到山西巡抚的奏章后,批注了这样一段话:

“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均引自丁红阳《晋商的深宅礼义》

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项,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

(1分)他的根据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山西商人特别堂皇的地方”的原因?

(2分)

(3)从材料三,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4分)

(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推行的什么经济政策?

(1分)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1分)结合材料四、五说明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

其间虽经历了艰难与曲折,但融入世界是历史的必然。

汉唐文明以开放进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材料二明成祖时期,中国出现了“永乐之治”。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远洋期间,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这对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19世纪上半期,为了扩大商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

当时的清朝视其他国家为蛮夷,认为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与之交涉。

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初由两广总督兼职。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资政新篇》中规定:

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试以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说明汉唐对外交往是“开放进取”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