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293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docx

地理高考总复习第十一章第3讲《中国地理概况》练习

课时跟踪练 中国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19·成都摸底)“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

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

C.800mm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

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

解析:

第1题,图中500万人次以下的主要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区。

据图可看出其界限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答案B正确。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mm等降水量线和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以上均与图中的界限不符。

第2题,重庆市为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

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为支撑,故答案选D。

答案:

1.B 2.D

(2019·哈尔滨模拟)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实际降雪初始日期与同一年度9月1日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同一年度8月31日与实际降雪终止日期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终止日期越早。

降雪初始日至降雪终止日为雪季。

下图示意1962-2012年青海省平均降雪初始、终止日期等值线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青海省四地中,雪期最长的是(  )

A.五道梁B.冷湖

C.贵德D.格尔木

4.影响冷湖雪季长短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D.地形

5.近些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省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提前

B.大部分地区降雪终止日期提前

C.大部分地区雪季延长

D.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增加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降雪初始日期数值越大表示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数值越大表示终止日期越早;五道梁的降雪初始日期数值介于0~10之间,降雪终止日期数值介于0~15之间,在四地中,降雪初始日期最早,降雪终止日期最迟,雪期最长,故选项A正确。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冷湖的降雪初始日期较迟、降雪终止日期较早,雪季较短;由于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盆地较封闭,水汽不易进入,降雪少,雪期较短,故选项D正确。

第5题,近些年全球气候有变暖增强的趋势,受此影响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提前,雪季缩短;由于冬半年气温有升高的趋势,且雪季缩短,因此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变薄,故选项B正确。

答案:

3.A 4.D 5.B

(2019·河北武邑中学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四个地区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分布的四种农作物。

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下列地区与农作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②冬小麦③春小麦④甜菜

B.①天然橡胶②玉米③咖啡④亚麻

C.①春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大豆

D.①油棕②甘蔗③玉米④春小麦

7.③④两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B.粗放经营

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

D.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解析:

第6题,图示是北极点俯视图,共分为18格,每一格为20°,那么四点的坐标依次约为①(0°,110°E),②(23.5°N,110°E),③(23.5°N,90°W),④(40°N,130°E),①位于东半球热带适合橡胶种植,②位于东半球亚热带适合玉米种植,③西半球热带适合咖啡种植,④东半球亚热带适合亚麻种植,B正确。

冬小麦适合在中温带暖温带种植,而春小麦、甜菜、大豆喜温凉,适合在寒温带种植,A、C、D错。

第7题,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③地位于美国,④地位于中国东北,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特点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C正确;在经营方式上,美国是家庭经营为主,中国东北是以国有农场为主,A错;商品谷物农业集约化程度高,B错;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D错。

答案:

6.B 7.C

(2019·福建南平市高级中学模拟)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天的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

候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据中国天气网站报道,2013年我国曾出现“三季同现”的奇妙景象,即冬、春、夏同时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如下图所示),a、b两地所在区域与周围季节不同。

据此,完成8~10题。

8.出现图示现象的时间,最有可能介于(  )

A.大寒与春分之间B.春分与小满之间

C.小满与大暑之间D.小暑与白露之间

9.图中a、b两地相比(  )

A.候温a=bB.气压a

C.夜长ab

10.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相比,c处入夏早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地貌形态

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解析:

第8题,“三季同现”的奇妙景象,即冬、春、夏同时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是春季,南方出现夏季,东北和青藏地区存在冬季。

出现图示现象的时间,最有可能介于春分与小满之间,B对。

大寒与春分之间无夏,A错。

小满与大暑之间、小暑与白露之间无春,C、D错。

第9题,图中a位于东北平原,属于中温带,b位于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两地相比候温a

气压a>b,B错。

此时北半球是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夜长a

a平原在第三阶梯,b盆地在第二阶梯,海拔a

第10题,c处是四川盆地,北部山脉阻挡,减轻了冬季风的影响。

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相比,c处入夏早的主导因素是地貌形态,B对。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与东部地区相同,A、C错。

人类活动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D错。

答案:

8.B 9.C 10.B

(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题。

11.图中太行八陉交通意义最为重要的陉及其主要功能的是(  )

A.飞狐陉——交通通道、农业基地

B.井陉——交通通道、关隘要冲

C.白陉——农业基地、人口集聚区

D.轵关陉——人口集聚区、关隘要冲

解析:

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在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因此它是迁徙、贸易的交通通道、是古代征战的关隘要冲;人口集聚区、农业基地要求大面积平坦的地形,该地不符。

选B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2.(2019·黑龙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其周边地区是北疆重要的粮棉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北疆铁路途经湖泊的西侧,在西北阿拉山口与中亚对接。

近年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湖面面积急剧萎缩,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湖区水位年内变化十分显著。

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阿拉山口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分析原因。

(2)分析阿拉山口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3)沙泉子、黑山头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分析近年来该处沙源增多的原因。

(4)近年来本地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提高,你是否赞成该地大面积发展棉花种植业并说出理由。

解析:

(1)西北风主导风向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峡谷地形密切相关。

该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因艾比湖地势低,相比周围地区气温较高,进而形成相对的低压区;加上阿拉山口地处西北—东南方向的狭长谷地,受到地形的控制而盛行西北风。

(2)阿拉山口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影响因素较多,地形的狭管效应对加剧风速关系影响最大;还有冬季本地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阿拉山口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导致风力强、地势起伏导致冷空气顺势而下加剧风速及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影响风力。

(3)沙源增加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入湖水量减少导致干涸湖底扩大,进而增加沙源;因人口增加而过度开垦,进而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增加风沙,因植被破坏而增加的沙源;也有可能通过西北风携带的来自中亚地区荒漠的沙粒。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或不赞成都要依据自然与经济社会两个因素,考虑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答案:

(1)艾比湖因地势低而形成盆地的聚热效应,进而形成相对的低压区;加上阿拉山口地处西北东南方向的狭长谷地,受到地形的控制而盛行西北风。

(2)阿拉山口东北部是玛依力山,西部是阿拉套山,是一个西北东南向的狭长谷地,地形的狭管作用,是形成当地西北大风的主要原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冷空气顺势而下加剧了风速;该地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植被覆盖率低,风阻力小;离冬季风源地近,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3)干涸的河床底部,入湖水量减少,干涸湖底扩大,增加了沙源;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耕地强度加大,风力侵蚀加强;湖滨沼泽植被、草甸植被及荒漠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增加了沙源。

(任答2点)

(4)赞成。

夏季日照长、晴天多,光照、热量充足;棉花品质好,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成本低;种植历史悠久。

不赞成。

水源不足,加剧水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劳动力不足;远离市场,价格波动大;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

13.(2019·乌鲁木齐市三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达30.8%,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该省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坡地石漠化现象较严重,地表水资源也较缺乏。

下图为贵州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近年来,贵阳已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中心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电商龙头和知名高技术企业的巨额投资。

数据中心电力成本占整个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是机器设备散热需要的空调费。

(1)描述贵州的地形特征。

(2)分析贵州土地贫瘠且缺水的原因。

(3)评价贵阳能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的条件。

(4)说明众多电商龙头和知名企业集聚贵阳的理由。

解析:

(1)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100m左右,石灰岩大面积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省内山脉绵延,河谷深切,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崎岖。

(2)从图中可看出贵州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和溶洞,地表水渗漏多;人口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稻种植需水量大。

(3)贵阳能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的条件,可以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回答,有利条件可以从能源、气候等方面回答,不利条件从技术、资金等方面回答。

(4)众多电商龙头和知名企业集聚贵阳,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共享国家优惠政策、共享大数据信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

(1)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崎岖。

(2)贵州高原地貌,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降水多,流水速度快,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层薄,土壤贫瘠,导致土壤养分难以积累;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多溶洞,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

(3)有利:

贵州蕴藏有丰富的水能、煤炭等能源资源,能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充足的电力;贵州气候凉爽,可减少机器设备散热消耗的电能;远离地震高发区,地质条件稳定;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等。

不利:

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高科技人才短缺等。

(4)共用基础设施;共享国家优惠政策;共享大数据信息(加强企业间技术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