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427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docx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2021年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春节贴对联,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冬至吃饺子……每个节日,都有特色。

虽然我很喜欢吃饺子,但包饺子更盛我的心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转眼间冬天就悄悄走到了我们的身旁。

在冬至这一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可能是每个人都想要的。

吃饺子容易,而我要吃自己包的。

  清晨,我和妈妈走进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买饺子皮、饺子馅。

我们差不多把大半个菜市场都走完了,才把所有的材料给买齐了。

  回到家里呀,妈妈做一些配料,爸爸来剁肉做馅,而我们就等着包饺子。

  一切都准备好,终于可以开始包饺子了。

“我不会呀!

”我无奈地说。

“你不会呀,那么自信满满,我还以为你在哪学会了呢。

来吧,我教你。

”妈妈有点不可思议地说道。

这样说我不服气,我决定一定要把饺子包好。

  窗外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包饺子之旅也正式开始了。

“首先把饺子皮平放在手上,用食指和无名指沾一点水,涂在饺子皮外圈,就像画一个圆一样,这样是为了让最后的工序更方便,接着用勺子弄一勺陷,放在皮的中央,再把皮对折添彩就可以了。

  听见妈妈这样说,可真简单啊。

但是我动起手来,那简直比上天还难啊!

  每一次,我弄的馅都会很多,包起来肉总是出来。

这个好办,少弄一点就可以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还有第二个呢,还有第二个呢,包得总是瘪瘪的,立不起来。

像是一根棍子,哪怕立住了,还是总会倒下。

  我的眼睛瞟向了妈妈的手,看见妈妈手里的饺子,轻轻地就放了上去,怎么动都倒不下来,像不倒翁一样。

我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我只能向妈妈求救了。

  妈妈把饺子皮对折,将中间捏紧,两侧折了几个皱纹,饺子就像一个弯弯的月牙,立了起来。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

我立刻上手,果不其然,成功了,我高兴得都快蹦起来了。

  再接再厉,包一个又成功了,两个,三个,我越包越快,一个下午就包了100多个,我自己也没有想到。

这时窗外的雪已经大了起来,厚厚的一层雪,怎么也融化不了?

是对我的嘉奖吧!

  晚上,我们就煮了饺子吃。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锅内的饺子。

它一出锅,就被我拿到桌子上面,还是滚滚烫烫的就被送进了嘴里。

那味道妙不可言,一点点咸味夹杂着一点点肉的鲜美。

  一只老虎灵魂就被升上了天堂,这个饺子立刻走上天使的殿堂。

窗外的雪变小了,路边的积水也消失了许多。

仿佛被我们家里热气腾腾的饺子给融化了一般。

  屋外寒风呼啸,一碗碗饺子使我的小屋异常的温暖。

在这样的冬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自此,我学会了包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春节,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春节也好不热闹。

  腊月初旬,马路旁的大树就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景象,人们知道:

春节来了!

不久,家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了。

大人们忙着打扫房屋的各个角落,这里擦擦,那里扫扫。

连平时不大愿意打扫的孩子们,也主动参与这次家庭大扫除中,也许是被这种忙碌的氛围感染了吧。

  除夕,是最热闹的啦!

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早早的就起来干活啦。

贴春联,宰鸡鸭祭祖,准备年夜饭食材,都是全家总动员的。

午饭过后,厨房就是男人的天下啦,女人们就给小孩们洗澡穿新衣啦。

年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素菜,荤菜,汤菜,干菜和汤菜样样都不能少。

夜幕降临,一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团聚在餐桌,共享这一年一度最为丰盛的晚餐。

  晚饭过后,最令人兴奋尖叫的时刻到了——领红包了,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坐成一起,议论着红包的事儿——“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90多分,今年我肯定可以领个大红包!

”“完了,完了,我的红包肯定没戏了,谁叫我考砸了呢!

”……孩子们的小心思,早已被大人看在眼中,大人们是万万舍不得以成绩决定,红包决定面额的。

倒是给孩子们发红包时,大人们都会语重心长地笑道:

“今年你的成绩考的不错,要再接再厉哦!

”“新的学年,你的学习可要再努力点,更上一层楼啊!

”……于是,除夕夜又充满了温暖幸福的笑声!

  元宵上市,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到了。

这一天,也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家人们,又相聚在一起,张罗着元宵晚饭。

孩子们可按耐不住啦,一年一度的烟花盛会怎能错过呢?

他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上,点燃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烟花。

当五彩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的时候,就会引来孩子的一片欢呼声。

要是空中炸开了一朵最大、最响亮的烟花,欢呼声顷刻间就达到最高分贝。

  正月十六,春节结束了。

大人,小孩又重新开始忙碌而又充满希望一年。

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的家乡在乐陵南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有那里的过年习俗,那么作为一个在济南生济南长的乐陵人,就让我来一一阐述这里的习俗。

  第一,挂灯笼、放鞭炮:

先说一句题外话,济南的年味好淡哦!

鞭炮放的也少,至于灯笼吗,也就小区门前挂一两个。

而老家就不一样啦!

大年三十晚上五六点钟,家家户户挂上通红的灯笼,鞭炮也响得和打雷一样了。

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堆鞭炮,有大鞭炮、小鞭炮、烟花、钻天猴,大鞭炮震耳欲聋;小鞭炮清脆响亮;烟花五颜六色;钻天猴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后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把整个村庄照的跟白天一样;家家户户还燃放起了篝火,不是为了取暖,而是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第二,给逝去的祖辈磕头,在我们的老家,家家户户都供有家谱,上面列有逝去祖辈的名字,大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小辈子孙就要给祖辈磕头,希望祖辈可以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幸福。

看到大爷们磕得那么虔诚,我也跟着跪下磕头,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吃水饺,拜年,在我们的村里,大年初一这一天都起的很早,大概也就五六点钟就起床了,抱柴火,烧大锅,煮水饺,不知怎么的,感觉大锅里煮出的水饺格外的香!

吃完水饺大家都走街串巷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互致问候,那乡音不是一个亲切可以形容的!

  第四,扭秧歌:

扭秧歌的时间在大年三十后的几天,大概在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已经是锣鼓喧天了,敲鼓的敲鼓,打锣的打锣,剩下的都在扭秧歌,除了一些舞步熟练的老爷爷老奶奶,也不乏一些新手,他们依葫芦画瓢的扭着,倒也有模有样,其中数小孩子的舞步最搞笑了,简直可以当春晚小品看了,他们的舞姿张牙舞爪,把人逗得捧腹大笑。

突然有一个小孩自己绊到了自己的腿,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接着就是亲戚们的安慰声……

  我老家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祝老师和同学们春节过年愉快!

家乡的风俗作文4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说,各地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我们温州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来,大门就已经忙着买菜了—鱼、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

菜场里也是人山人海,路上还能看到许多红灯笼,一片红火。

接着便马上开始“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贴春联了。

许多户人家都拿出准备好的新的红对联,换下贴了一年的老对联,既是辞旧迎新,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对新年到来的期盼和喜悦。

  大概三四点钟,丰盛的年夜饭就开始做了。

先是准备十样冷菜,拿出晾晒好的酱油肉和蒸好的鸭舌等,用红色高脚碗盛,象征着“十全十美”和“步步高升”,并放上一片胡萝卜,以示讨彩。

到了烧热菜的时候,爷爷奶奶与父母便一齐开始忙活,烧鱼的专门烧鱼,煮肉的一心煮肉。

且这热菜也是很有讲究的,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高”的鱼或芋和年糕不必说,像红烧肉,金针鸡等通常也会出现在餐桌上。

  五六点钟左右,年夜饭也开始了。

十个冷盘陆续端上,放在冷盘中间,而年糕则往往是第一个。

菜上齐,那红红的排骨和淡黄的咸鱼飘散着两种不同的香气,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大人们也开始互相敬酒,祝贺对方“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亲戚长辈,一片喜庆热闹。

  吃饱喝足,春晚也拉开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观看,气氛融洽,时不时还在群里发个红包或是给远亲或是亲友送祝福,让喜庆通过络也能传递。

  一个多小时,小孩们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

各色鞭炮发出光芒和声响,有的是“噼里啪啦”的炸出绚丽的火花,有的点起来没有美丽颜色,但爆炸威力响声却非常大……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一场小型烟花秀。

  终于到了零点,钟声一响,四面都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与滚滚浓烟,而天上则是各色烟花。

望着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长大一岁的喜悦中。

  除夕活动也至此大致结束了,有的人睡觉,也有人守岁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开始忙着拜年。

  温州的除夕别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还不止于此,而是他的热闹,温暖和美好的亲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在我的家乡桐乡有一个习俗——“抢糖糕”。

每当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个黄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梁菩萨,同时要准备很多东西,比如:

糖糕、圆子、薯片、虾条,以及红包、一元硬币之类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东西抛下去,让四周的邻居来抢,俗称“抢糖糕”,据说是为让新房子聚人气。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着几个笨重的袋子气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为“抢糖糕”做准备。

这次我们村拆迁造新房,几十户人家一起“抢糖糕”,那可真是史无前例,那场面想想就叫人兴奋!

  十月一日是个好日子,也是上梁大吉“抢糖糕”的日子。

我们一家在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开始了拜上梁菩萨的仪式。

家家里面红通通,灯火明亮;外面人声鼎沸,四处得到消息的人陆续赶来,兴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动得睡不着觉,三点多就醒了,在新房子里窜进窜出,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拜好菩萨以后,重头戏“抢糖糕”开始了。

爸爸领着几个男亲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讲究,只能男人扔)“噼里啪啦”放了几个鞭炮,便开始撒东西了。

我呢?

早就把袋子顶在头上,准备接受“洗礼”。

  满天的零食犹如雨点般向地面袭来。

它们带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呼呼地飞向人群,面包、糖果、糖糕……还有鸡腿!

楼下的人一边欢呼,一边低着头,左右开工地在地上乱抓,有几个干脆顶着一个大筐在头上,看见东西往哪儿扔,就把筐子往哪儿移。

  相比汹涌的人群,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软了。

于是,我飞快地冲进家里,推出一个大纸箱,找准一块“风水宝地”,就仰着头朝爸爸他们大喊:

“这里,这里!

”果然,好东西像长了眼似的向我飞来,我不停地把落在身边的东西往纸箱里扔,满地都是五颜六色的东西,满眼都是伸来伸去的手和脚。

  半个小时左右,“抢糖糕”结束了。

人们拖着抢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路边上,有几个老年妇女还在互相拉开了袋子,比一比谁抢到的东西好,谁抢到的多;在有些乱糟糟的场地上,还有几个人在细细搜索,不时从隐蔽处找到了一只巧克力元宝,一块贴着红心的一元硬币……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一百英里不同于风,一千英里不同于习俗。

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数千万的风俗习惯,但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春节,一个家庭团聚的好节日。

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流传下来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个家庭都开心地贴春联,燃放鞭炮,开心地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山里都会有一个叫“年”的怪物,他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子里吃牲畜。

不仅如此,就连人们也不会放手。

所以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战斗,但是他们永远地走了。

有一次,一个男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

突然,竹子爆裂了,发出很大的声音,震惊了外面的世界。

当人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点燃竹子,最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音,在新年的第一天燃放鞭炮。

从那以后,它在新年期间从未受到任何攻击。

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燃放鞭炮,贴春联。

人们称之为元旦,也庆祝春节。

  在除夕夜,春节的前一天,大人会挂上对联和灯笼。

他们买了对联,贴在门口的台阶上。

妇女们打扫了房子,扫除了一年的灰尘。

孩子们帮助成年人当助手。

这一天,每个人都很忙,一家人在晚上围坐在一起:

在外面努力工作的父母回来了,在外面学习的孩子回来了,一些一年没见的亲戚回来了,只是为了在这一天吃一顿团圆饭,表达他们对家人一年的爱。

今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

一家人围着电视坐着,笑着,动着……“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希望的一天。

春节的早上,孩子们向大人致敬,并说了一些吉利的话。

大人给了孩子们压岁钱。

孩子们欣喜若狂。

在这一天,鞭炮不断爆炸,非常热闹。

中午,每个家庭都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欢笑,分享一年的成果和收获。

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

虽然1993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待和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

每年过春节的前一两天,我们家就会提前进入过年的那股紧张、欢喜、红红火火的氛围。

  为什么说紧张呢?

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

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

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

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

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

“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

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

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

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这些习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于是才说:

“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

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

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

特别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

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

你说神不神?

  花灯,现在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

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

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

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

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

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

这一天,可以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下午七点左右。

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

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

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

现在,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特别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

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

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9

  “铛铛,财神到”锣鼓喧天,冲破云霄。

我飞快的跑下楼梯,映入眼帘的财神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持大元宝,威风凛凛的,神气十足。

紧接着有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响起一声:

“金银财宝滚进来。

”那声音是如此的浑厚,随锣鼓节奏,从屋外跳到屋内,从柜台前跳到帐桌旁,分别表演招财、兜财、送财的动作来获取一些钱财,我看向爸爸问:

“为什么给跳财神的人钱呢?

”“你想啊,他们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走那么多路为我们带来祝福是多么辛苦啊,所以才给它们钱啊,就像你考试全优我会奖励你一样,为他人的劳动成果负责啊!

”爸爸推了推眼镜,语重声长的说,“那不跳财神不就是了”“跳财神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要把这个东西流传下去啊,而且他们也要赚钱养家。

”“我也要上了解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哦,原来跳财神中的财神取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啊!

”而且跳财神属于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百姓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逢年过节想讨个吉利,盼望财神光顾。

而且跳财神不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锣兼挑夫两人组合、一人独舞,一个司锣,一个挑夫的三人组合还有三人舞蹈,一个司锣,一个挑夫五人组合的呢。

而且跳财神的动作十分麻烦为手足并用。

手部许多动作有其特定的含意。

如招手示招财;托举示招到财宝亮于面前;扛肩示财宝多而重;推举示送出财宝;按掌示元宝置于钱柜银箱。

舞拂尘示指令方向。

脚上也有功夫:

高跳步表兴高采烈;蹉步表扛宝进门;弓箭步表进宝方位;摆腿左右摇臀为逗乐,指腿称为翘脚财神。

此外,还有“抖肩捧腹”、“捧宝转身”、“提襟藏宝”等动作。

跳财神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经济状态。

  原来跳财神有这么多知识啊!

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识!

傲游在知识的海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们溧阳有个习俗,新年来临前,家家家户户都“请祖宗”。

我家也不例外,我们会请“老祖宗们回家过年”,俗称“请祖宗”、“做羹饭”,这是一种祭祖形式,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请祖宗”的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

每年我都会跟着爷爷、爸爸一起“请祖宗”。

爷爷告诉我,“请祖宗”是为了祭祖、怀念祖先、先人。

奶奶负责准备好祭祖的食材,有猪头、雄鸡、鲤鱼、肉圆、豆腐、青菜、萝卜丝、小团子、苹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蜡烛一对、香一把、香炉……我和爸爸按照爷爷的指示,把八仙桌摆到大厅正中间,桌子上方放一条长凳,然后左右两边各放一条长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个草蒲团,磕头用的。

爷爷把食材、器具摆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摆放好了。

我好奇的问爸爸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东西。

爸爸娓娓道来,准备的这些材料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

食材一般是“三荤三素”,三荤一般是鱼、肉、鸡,三素一般为豆腐、青菜、萝卜。

还会有猪头、猪手、猪尾巴,鱼必须是一整条鲤鱼,不扣腮、不去鱼鳞,鸡必须是雄鸡而且要会打鸣的。

我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的点头。

  爷爷开始主持仪式,他先把香炉上的蜡烛和香都点着,大家要保持严肃不能说笑。

接着,爷爷拿了几个元宝在大门口点然,一边点元宝一边嘴里振振有词的说:

“老祖宗们,回来吃年夜饭啦!

”话音刚落,我看见爸爸开始给“老祖宗们”倒酒。

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个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头,一边磕头一边嘴唇不停地念叨着。

爸爸磕完头,我就立马跟上去磕头,一边磕头一边祈祷老祖宗们保佑我们大家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酒过三巡,爸爸给“老祖宗们”添饭。

我和爷爷在大门开始烧元宝,爷爷一边点元宝一边说:

“老祖宗们,拿去用啊!

”我不停地把元宝放进去。

爷爷说:

“烧元宝时要虔诚,元宝要慢慢烧。

不要用木棍去挑动元宝,否则会弄破元宝。

很快元宝都烧完了,“老祖宗们”都拿到了。

这时,我听到爷爷在说“老祖宗们,吃完饭,慢走啊!

”我抬头看到,爷爷一边说一边在挪动长凳。

  夜幕已经降临,“请祖宗”也接近了尾声。

我若有所思,“请祖宗”虽然是传统风俗,但是在举家欢庆之日将老祖宗们请回家,是对祖宗先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爷爷和爸爸的祈祷,是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我们后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愿。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广元市。

家乡人最看重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还有“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

家乡人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等到元宵节过了,才算过完了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宫,人们都希望他能上天给玉帝说些好话,便在这一天为灶王爷摆上,并且上香,烧麦。

过完小年就要准备大年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为过年的吃的,喝的,用的做准备。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白面馒头,炸油饼,果子,炖鸡,鸭,羊肉,备好下酒菜。

到了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年画,挂灯笼,屋里屋外一下子就有了节日的气氛。

晚上,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晚会。

在我们这里,吃饭或敬酒前,晚辈要给长辈磕头作揖,表示祝福。

午夜十二点钟,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小孩子就坐不住了,那自然要放烟花爆竹!

轻轻划然一根火柴,“嗖--”天空上开满了七色花。

似乎在向人们高呼:

“过年了,过年了!

  正月初一到初三的光景截然不同,孩子们要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孩子们拜年,自然少不了压岁钱。

可是,压岁钱不是白给的,要磕头,捣蒜,孩子们去拜年,一样也要一些糖,瓜子,花生什么的。

这才是重点呢!

  元宵节是广元人过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

春节年年要过,对联年年要贴,鞭炮年年要放,秧歌呢,年年也要扭。

在乡下,社火办的是红红火火,这儿是耍狮子的,那儿是舞龙的,最绝的当然是高台表演了。

瞧!

孙悟空扛着芭蕉扇,铁扇公主双手持剑立于扇上,许仙站在白娘子的剑上,夜晚,全城成了灯的海洋,有属相灯,宫灯,走马灯,还有印有动漫人物的卡通灯。

这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寓意:

团团圆圆。

  过完元宵节,全城冷清了许多,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如今,“年”早已离人远去,可是过年时的热闹,和家团圆的场景还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真希望快一点再过一次年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快点起床,快点,要吃早饭了。

  每当过年,我都会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就像星星,一直在我的耳边打转。

也许你们认为,是我赖床,大清早了还不起床。

  在我的家乡,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风俗,初一必须要早起,也就是我们那边说的“赶早”那天,我们都要在六点钟之前起床,并且还要尽早吃完早饭,在大约八点的时候就要出去拜年了。

而在初一的前一天早上,也同样的要“赶早”,但是不去拜年,这天的“赶早”似乎是在为春节准备。

  所以,当我爸爸在叫我起床的时候,还不到六点钟,这大冬天的,怎么起得来。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我每天都是六点起床啊。

那也没错,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六点多就起来了。

  可是不一样的是,在二十九和三十的晚上,几乎是睡不着的,深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