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452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附着f注入遗传物质f复制f释放),一旦离开

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分三类:

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

疾病

病毒

途径

预防

流感

流感病毒

空气飞沫

流感疫苗

狂犬病

狂犬病毒

动物咬伤

:

破伤风疫苗狂犬病毒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

空气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

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空气

腮腺炎疫苗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免疫系统缺陷)

血液传播

母子传播

禽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

空气飞沫

禽流感疫苗

水痘

水痘病毒

空气飞沫

4、预防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1)、切断传播途径

(2)、注射疫苗(3)、注意卫生(4)、锻炼身体

5、病毒的用处:

好处:

疫苗-利用病毒制造碎色病毒--培育带白边的郁金香

矮小病毒--培育盆景

坏处:

病毒使人产生疾病

二、细菌

1、细菌无处不在:

空气中、水中、土壤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它们无处不在。

细菌按形态分为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好处:

(1)食品发酵:

醋酸菌f陈醋棒状杆菌f味精乳酸菌f泡菜、脱脂乳

(2)生物制药胰岛素f治疗糖尿病

(3)生产沼气甲烷细菌

(4)增加土壤肥力根瘤菌

坏处:

肺炎双球菌使人生病,细菌使食物腐败变馊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氧化碳、水、无机盐

(腐烂、分解)

动植物动植物遗体

5、细菌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20分钟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

1变2,2变4,4变8……一直分裂下去,一昼夜可以分裂72次,就能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个小时可分裂108次,产生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一尺多厚。

6、在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内脏埋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内脏消失了,土壤中的腐生细菌把内脏腐烂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三、馒头发霉了

1、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霉菌)

骨口.序号

环境

发霉情况

1

温暖邙阳台)、潮湿(滴水)

发霉发霉最早,面积大

2

温暖邙阳台)、干燥(烘干)

发霉面积适中

3

低温(冰箱)、潮湿(滴水)

发霉面积适中

4

低温(冰箱)、干燥(烘干)

发霉发霉晚,面积小

2、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面包、腐烂水果散发的酒香),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生产药品,青霉素、红霉素制造抗生素、。

(2)生产食品,例如腐乳、酱油、葡萄酒、面包。

(3)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使食品和衣服发霉。

4、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

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冷藏或冷冻法、放干燥剂

5、防止衣物发霉的方法:

勤洗勤晒、干燥通风、真空包装

四、食用菌

1、有的蘑菇有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

采集时要用镊子将采集的蘑菇及时装入塑料袋中,采集完及时洗手。

不要食用采集的蘑菇,以免中毒。

2、

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发现:

会有许多小黑点掉下来,生有抱子的结构是菌褶

3、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4、食用菌:

金针菇、平菇、香菇、双抱蘑菇、银耳、灵芝、猴头菇、木耳5、怎样识别有毒蘑菇:

一看颜色。

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

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

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

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五、蜡烛的变化

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

2、形态变化:

捏橡皮泥、弯折铁丝、打碎玻璃、冰融化、布制作衣服、折叠纸玩具产生新物质:

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划火柴、纸燃烧、铁生锈

3、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有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

1、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少许其他杂质。

2、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一一烟。

六、食盐和水泥

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

食盐水水泥凝固(水泥块)

3、生活中的可逆变化:

玻璃的变化、水的三态(水变冰、冰变水、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水、冰变水蒸气、水蒸气变冰)变化、金银首饰

4、生活中的不可逆变化:

树-椅子、种子发芽、花生-花生油、土壤-砖、西瓜-西瓜汁

5、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废品(不可逆变化)、森林大火(不可逆)、废水(不可逆)

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

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坩埚

实验步骤:

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实验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分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

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水泥变化的实验

试验步骤: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

实验现象:

、将水泥块放入干锅,加热,观察现象。

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材料:

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坩埚

七、铁生锈铁锈是产生的新物质从颜色(棕红色)、形状(易折断)、磁性(无)、导电性(无)铁钉生锈的条件:

空气与水同时存在(空气与水的交接处)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

4、铁生锈的害处:

浪费资源、引发事故、引发疾病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1、

2、

3、

、酸、碱、盐加重生锈。

喷漆、加瓷、镀金属(铬)

等。

铁生锈

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

砂纸。

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实验步骤:

2.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

1、空气,

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

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

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加快生锈。

八、牛奶的变化不能同食(空腹不能喝饮料)

不能同食(喝酒前后不能喝牛奶)

2、装满水,3.半瓶水,4、盐水,5、碱面

1、牛奶(四分之一)+醋=混合物凝集现象牛奶牛奶牛奶料)

3、

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一)

+啤酒=絮状

+食盐=没有变化

+柠檬汁=沉淀生成(形态变、产生新物质)

不能同食(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

牛奶的营养:

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

科学饮用牛奶的方法:

(1)不宜空腹喝牛奶

(2)不能和酸性食物同食(3)不宜放置时间过长(4)晚上喝比早上喝好(5)注意保质期

4、过期牛奶利用:

擦皮鞋、擦拭地板、除去衣服上的墨迹、美容护肤、浇花、擦拭皮制家具……

牛奶的变化

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1、

第4页共15页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牛奶(四分之一)+醋=混合物凝集现象

牛奶(四分之一)

+啤酒=絮状

牛奶(四分之一)

+食盐=没有变化

牛奶(四分之一)

+柠檬汁=沉淀生成

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九、静止和运动

位置发生了变化。

若物体相对

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

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从宏观上讲,自然界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此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不改变,此物体是静止的;

十、距离和时间

1、距离=速度邓寸间

2、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方面

3比较沿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远,速度快;距离近,速度慢。

相同距离内,时间少,速度快;时间多,速度慢。

4、骑自行车速度20千米/小时,汽车的速度110千米/小时,飞机的速度1000千米/小时,子弹的速度3000千米/小时十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3、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会前运动

4、汽车突然开动,乘客向后倾汽车突然刹车,乘客向前倾左拐弯,乘客向右倾右拐弯,乘客向左倾

5、当我们把盛满水的盆沿水平方向快速移动的时候,水不容易泼出去,水受到盆壁的阻力。

实验名称:

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

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

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现象:

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

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十二、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

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第5页共15页

运动方式

特点

运动轨迹

物体

移动

直线运动

P•A

转动

围绕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II

风车

风扇扇叶

滚动

滚动=移动+转动

<—

车轮的转动

摆动

不固定点做来回往复运动

丨厂

fX丿人

钟摆、雨刷

2、锯木头:

振动+移动风扇:

转动+摆动

跷跷板:

移动+摆动火车:

移动+滚动

直升飞机:

移动+转动

十三、动物的运动

1、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动物在水中适应环境运动方式是游泳(鱼),在陆地上适应环境运动方式是爬行(蛇、蜥蜴)、行走(人)、奔跑(豹子)、跳跃(袋鼠、兔子),在空中适应环境运动方式是飞行(鸟)。

器官钢毛。

4、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

5、蜗牛速度:

50厘米/小时,蛇的速度:

1.5米/小时狗的速度:

55-60千米/小时斑马速度:

80千米/小时马的速度:

20千米/小时猎豹的速度:

113千米/小时鸵鸟速度:

60千米/小时藏羚羊速度:

80千米/小时人最快奔跑速度:

36千米/小时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十四、白天与黑夜

1、17世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

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被称为地心说。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均匀围绕太阳运行。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

3、地球每天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因此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3、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的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4、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都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东升西落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实验名称:

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

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

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

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十五、昼夜与生物

1、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2、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3、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睡莲白天开,昙花晚上开。

4、喜鹊、燕子、蝴蝶、蜜蜂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

蝙蝠、猫头鹰、蟋蟀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

它们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活动、休息、生殖。

科学家通过改变光照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

昼行性在明亮环境15分钟,它们活跃。

明亮灯照夜行性动物,很快睡眠。

养鸡场制造人工白昼提高产蛋数量。

十六、四季更替

1、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

变。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2、当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形成四季

3、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4、我们根据气温、昼夜长短来判断四季。

5、四季中,白天的时间不断变化,在我国,白天最短是冬至,白天最长是夏至。

验名称:

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

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轴的倾斜,

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十七、弯弯的月亮

1、月亮有时圆,有时缺。

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

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

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3、月相:

V—阳

一光

月相规律:

上半月亮面在右侧,面积越来越大。

下半月亮面在左侧,面积越来越小

十八、日食和月食

1、日食:

地球月球太阳

三球一线,月球在中间

2、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在月影中,月球挡住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

日食发生时,

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球。

3、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西

边结束。

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4、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月食的类型:

月全食、月偏食

5、

A为日全食;移动到B时为日偏食;移动到C时为日环食

6、红月亮是因为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太阳光被地球全部挡住,但地球的大气层仍然折射了一部分太阳光,因此会出现“红月亮”。

十九、登上月球

1、月球是个球体,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

月球比地球小得

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

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部分是看上去是平原,看上去阴暗部分是高山,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以上,

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度一下。

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

多,只有地球引力的1/6。

2、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

3、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耗时20年。

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4、假如我们去月球旅行,应该作哪些准备:

液态水、压缩食物、燃料、氧气、太空服等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二十蚯蚓找家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实验名称:

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

蚯蚓5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

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上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3.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纸盒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在盒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4.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

1.蚯蚓都爬到阴暗处。

2.蚯蚓都爬到湿土里。

实验结论: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生物都必须生活在适宜的环境里,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沙漠(干旱):

骆驼、仙人掌

南北极(寒冷):

北极熊、企鹅

4、、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鲨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5、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6、在我国北方:

苹果、小麦;在南方:

柑橘、水稻;说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二^一、变色龙

1、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2、保护色:

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

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螳螂,枝叶上绿色,枝干上褐色。

青蛙绿草丛中是绿色,泥石和枯草堆是土褐色。

海参、石斑鱼、比目鱼、斑马

3、警戒色:

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不要吃它

如:

刺蛾毛虫、猎蝽、飞蛾

4、拟态:

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拟。

5、如:

竹节虫(竹枝)尺蠖(树枝)无毒蛇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6、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保护方法):

放毒汁(眼镜蛇);放电(电鳐、电鳗、水母);放毒气(黄

鼠狼);喷墨汁(章鱼);断肢残体(壁虎、螃蟹、水星);甲、壳、刺(乌龟、贝壳、刺猬、);假死;

7、我解放军反恐部队到东北深山老林执行任务,当时白雪皑皑,为了不让敌对分子过早发现,解放军应穿的服装棉衣外面加白色的斗篷。

(保护色)

二十二植物向哪里生长

1、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实验名称: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材料:

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其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幼苗的旁

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侧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的温度、天气等情况。

实验现象:

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玉米粒的根向下生长

 

2、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向光性。

3、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地性(地球引力)。

植物的根还有几种生长反应:

向着有肥的地方生长,即向肥性;在干旱土壤中根也会向有水处生长,即向水性。

4、把两盆花向不同的地方倾斜,过一段时间观察到:

植物的茎和叶向上生长,根向下生长。

二十三、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界。

2、每条食物链的源头都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肉食动物,

食物链的箭头指向猎食者,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至少由三种生物组成。

消费者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植物在食物链中称作生产者,动物在食物链中称作消费者。

4、如果不采用农药灭虫,怎样防止植物遭受虫害?

答:

用生物防治的办法防治虫害是最好的•具体措施有:

1.应用天敌

2.灯光法3.转基因作物4.焚烧、松土

(1)用可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天敌(细菌和病毒),当然这些天敌对人必须无害.

(2)从药用植物体内提取一些天然杀虫物质,既能杀虫又对人无害.

(3)养些捕食害虫的动物去消灭害虫

5、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6、用食物链表示出青蛙、草、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