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483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湖北省恩施州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2019届高三年级2月教学质量检测

理科综合试卷(生物部分)

1.下列是与蛋白质、核酸相关的一些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核酸均可携带遗传信息,但只有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C.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与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无关

D.磷酸和五碳糖的连接方式在单链RNA和双链DNA的一条链中是不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类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键(-CO-NH-),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详解】核酸均能携带遗传信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核酸中的N存在碱基中,蛋白质中的氮主要存在肽键(-CO-NH-)中,B错误;氨基酸分子之间以脱水缩合的方式互相结合,与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无关,C正确;磷酸和五碳糖的连接方式在单链RNA和双链DNA的一条链中是相同的,D错误;故选C。

2.iPS细胞是通过对成熟体细胞“重新编程”培育出的干细胞,拥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分化潜力。

据“中国科学报”2018年11月20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借助基因技术,修改了iPS细胞中的基因,成功培养出只攻击癌细胞的T细胞——“杀手T细胞”,其效果已在小鼠实验中得到确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肿瘤是由于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引起的

B.因为iPS细胞能不断分裂分化,所以iPS细胞更易衰老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当T细胞中基因均不表达时,细胞开始凋亡

D.iPS细胞和杀手T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基因表达的过程也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iPS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修改iPS细胞中的基因,培养出的只攻击癌细胞的T细胞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发生改变,基因表达过程也没有改变,只是表达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详解】肿瘤是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使细胞无限增殖形成的,A错误;iPS细胞是干细胞,能不断分裂,不容易衰老;B错误;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T细胞凋亡时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C错误;iPS细胞和杀手T细胞都属于体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基因表达的过程也相同,都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D正确;故选D。

3.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明确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而明确感染状况又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只侵入T细胞,所以不能通过检测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HIV

B.人体初感染HIV后,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这两类细胞被激活的机理相同

C.HIV侵入人体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但不影响监控和清除功能

D.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可特异性地识别HIV,但只有前者能发挥免疫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HIV主要侵染T细胞,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可以通过检测HIV的抗体判断是否感染了HIV,A错误;人体初次感染HIV后,抗原刺激T细胞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T细胞把抗原传递给B细胞,同时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这两类细胞被激活的机理相同,B正确;HIV侵入人体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也影响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但能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D错误;故选B。

4.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虫卵、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其丰富度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详解】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调査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对弃耕前进行调查,因此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D。

5.下列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既能解释A=T、C=G的数量关系,又能解释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原型是已有的物理模型——DNA衍射图谱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而来的S菌和原S菌中的基因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包括: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

2、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既能解释A=T、C=G的数量关系,又能解释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故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之后又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均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才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原型是DNA衍射图谱,但该图谱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而来的S菌是在死的S菌DNA作用下,将活的R菌转化而成的,转化形成的S菌中,既有R菌的基因也有S菌的基因,而原S菌中只有S菌的基因,二者基因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A。

6.现有各自可随机交配、混合后也可随机交配的两个果蝇种群,其基因型及个体数量见下表,其中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仍只有AA、Aa两种,但将种群1和种群2中基因型为Aa的果蝇混合后,随机交配子代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均存活。

请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1和种群2中a基因频率相等

B.若种群1中A基因频率变化,则种群1肯定发生了突变与基因重组

C.若只将两种群Aa的雌雄果蝇混合,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

D.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只有AA、Aa的原因是含a的配子不能存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

种群1中Aa:

aa=1:

1,种群2中,AA:

Aa=1:

1,两种群混合以后AA:

Aa:

aa=1:

2:

1,在种群混合前后都可以随机交配。

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种群1中Aa:

aa=1:

1,Aa=1/2,aa=1/2,a=1/2×1/2+1/2=3/4;种群2中AA:

Aa=1:

1,AA=1/2,Aa=1/2,a=1/2×1/2=1/4,A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如果种群1中A基因频率变化,不能肯定发生了突变与基因重组,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将两种群Aa的雌雄果蝇混合,混合以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仍可以随机交配,且子代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均能存活,故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

Aa:

aa=1:

2:

1,A的基因频率=1/4+1/2×1/2=1/2,C正确;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只有AA、Aa两种,存在Aa基因型的个体,不可能是含a的配子不能存活,可能是aa基因型的个体不能存活,D错误;故选C。

7.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通过改变相关条件增加农作物产量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请你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作物栽培时“正其行、通其风”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过程。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该过程中两类色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物栽培过程中,对于板结的土壤应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其原因之一是松土透气有利于___________,加快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2)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分析,该实验应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等条件下测定的。

和30℃相比,温度在35℃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_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若细胞呼吸速率昼夜不变,该植物在20℃条件下,一昼夜光照10h,则该植物一昼夜向环境中释放的氧气量为___________mg。

【答案】

(1).暗反应

(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3).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好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4).相同(且适宜)的光照强度、相同(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5).不变(6).18

【解析】

【分析】

(1)“正其行,通其风”,可以增加植物间的二氧化碳流通,提高光能利用率;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有利于吸收无机盐。

(2)分析表格可知:

在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光照下O2释放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O2吸收量表示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

(1)作物栽培时“正其行,通其风”可以确保空气流通,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因此主要是增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参与光合作用的两类色素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类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作物栽培过程中,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使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加,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

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无机盐、水分等,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

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故除温度以外,其他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都应该是相同且适宜的,如相同且适宜的光照强度、相同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等。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为总光合量,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30℃时总光合速率=3.5+3.00=6.50,35℃时总光合速率=3.00+3.5=6.50,所以和30℃相比,温度在35℃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不变。

若细胞呼吸速率昼夜不变,该植物在20℃条件下一昼夜向环境中释放的氧气量为10小时光照条件下产生的O2的总量减去24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O2的总量,即(3.20+1.00)×10-1.00×24=18mg。

【点睛】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

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净光合速率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积累的有机物的量,而真正光合速率则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制造有机物的量。

净光合速率常见的指标有:

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氧气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积累量”。

总光合速率常见的指标有:

单位时间内“O2的产生量”“有机物的制造量”等。

8.下丘脑是人体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图表示下丘脑和相关腺体的关系,图中①~⑥表示相关信息分子。

请分析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⑤表示胰岛分泌的调节血糖的一些主要激素。

健康人血糖浓度在饮用一定量葡萄糖溶液后大约1h内会持续升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⑤的分泌情况是___________。

(2)人体短期压力效应是指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产生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到神经纤维末稍,释放___________最终使④的分泌___________,产生短期压力效应。

(3)从图示看,图中的垂体细胞表面至少有___________种信息分子的特异性受体。

信息分子③和⑥在调节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

(1).饮用的葡萄糖被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4).神经递质(5).增加(6).两(7).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④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⑤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⑥为神经递质。

【详解】

(1)胰岛分泌的调节血糖的主要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则⑤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健康人在饮用一定量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大约1h内会持续升高,其主要原因是:

饮用的葡萄糖被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因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所以在饮用一定量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升高的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2)在情绪压力刺激下,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神经纤维末稍,释放神经递质,最终使④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3)图中的垂体细胞表面具有识别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由于存在反馈调节,又有识别③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故图中的垂体细胞表面至少有两种信息分子的特异性受体。

信息分子③为甲状腺激素,⑥为神经递质,激素和神经递质在调节生命活动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特点,如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等。

【点睛】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故垂体细胞表面具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两种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2、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信息分子;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

9.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性染色体为WW的胚胎不能存活)。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处理了200个性染色体为ZW的鸡蛋,发现有76个鸡蛋孵化并发育成具有完整雄性生殖器官的雄鸡(发生性反转),该结果说明雌鸡的原始性腺可发育成___________。

遗传学家发现少数雌鸡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理论上雌鸡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概率是___________。

(2)某鸡场孵化同一代正常羽色鸡中偶然出现了3只白化羽雌鸡,让雄性正常羽鸡和雌性白化羽鸡交配,F1代全为正常羽鸡,F1雌雄个体白由交配得到F2代249只,其中63只白化羽鸡全是雌性。

若鸡羽毛的正常与白化羽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代雄性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___________个白化基因。

若工作人员要利用F2代大量繁殖正常羽个体,需要对F2代中的___________鸡的基因型做出检测。

(3)假设该鸡的体重(产量)大小是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和d与E和e控制,且D和E控制高产。

现有高产与低产两个纯系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F2中出现了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五个品系,若对F2的所有中产鸡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雄鸡或雌鸡的生殖器官

(2).4/5(3).0或2(4).雄性(5).中产:

中低产:

低产=1:

4:

1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于ZW型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用一定浓度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处理了200个性染色体为ZW(雌鸡)的鸡蛋,发现有76个鸡蛋孵化并发育成具有完整雄性生殖器官的雄鸡(发生性反转),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即伴性遗传,先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的位置,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然后根据亲本基因型解答问题。

(3)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熟练掌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纯合亲本杂交,F2代基因型及比例,即可解决本题。

【详解】

(1)由题意可知,性染色体组成同为ZW的鸡蛋用一定浓度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处理后既有雄鸡也有雌鸡,说明雌鸡的原始性腺可发育成雄鸡或雌鸡的生殖器官。

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若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是W,三个极体的染色体分别是W、Z、Z,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WW、2ZW,其中WW不能存活,若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是Z,三个极体的染色体分别是Z、W、W,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ZZ,2ZW,所以雌鸡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理论上雌鸡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几率是4/5。

(2)由雄性正常羽鸡和雌性白化羽鸡交配,F1代全为正常羽鸡,可确定正常羽为显性,白化羽为隐性。

又因为F2代63只白化羽鸡全是雌性,可确定控制鸡正常羽与白化羽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假设控制鸡羽色的基因用A,a表示,则亲代雄性正常羽鸡和雌性白化羽鸡的基因型分别是ZAZA和ZaW,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Za,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W。

F1雄性个体中的ZA和Za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故减数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一个含有两个A,一个含有两个a,因此F1代雄性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0个或2个白化基因。

因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Za,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W,故F2代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ZA、ZAZa,全为正常羽个体,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AW、ZaW,既有正常羽个体又有白化羽个体,若要利用F2代大量繁殖正常羽个体,可直接淘汰掉雌性个体中的白化羽鸡,保留正常羽鸡,但需要对雄性鸡的基因型做出检测,选出纯合个体。

(3)由题意可知,亲本高产鸡与低产鸡的基因型分别是DDEE和ddee,F1的基因型为DdEe,因此F2的表现型及对应的基因型分别是:

高产(DDEE),中高产(DDEe,DdEE),中产(DDee,DdEe,ddEE),中低产(Ddee,ddEe),低产(ddee)。

F2中产鸡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16DDee,4/16DdEe,1/16ddEE,三者比例为1:

4:

1,中产鸡测交后代表现型有:

中产所占比例为:

4/6×1/4=1/6;中低产所占比例为:

1/6×1+4/6×1/2+1/6×1=4/6,低产所占比例为:

4/6×1/4=1/6,因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中产:

中低产:

低产=1:

4:

1。

【点睛】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组成为ZW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Z,三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Z、W、W;也有可能是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W,三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W、Z、Z。

2、染色体组成为ZAZa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有ZA(或Za)基因的数目为0个或2个。

10.下面图一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比较,图二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上图一,你认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依据是___________。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按其食物联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研究发现有些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季节食物不完全相同,据此,你认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图二对应的草原生态系统除了图中出现的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输入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若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这里的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

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

图示中B表示___________的能量,在该生态系统“甲→乙→丙”这条食物链中,丙种群增加100kJ的能量,则至少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kJ的能量。

【答案】

(1).各生态系统中植物分布情况

(2).不是(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4).太阳能或现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5).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或生物的遗体残骸)(6).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7).2500

【解析】

【分析】

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分析图一:

由三种生态系统比较项目可知:

三种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植物的分布情况。

分析图二:

图二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详解】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比较图一表格中所列:

分布区域、主要植物、主要动物三项,可以看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依据是各生态系统中植物分布情况。

有些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季节食物不完全相同,食物的改变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二中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图二对应的草原生态系统除了图中出现的成分以外还应该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其能量来源是:

太阳能或现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在该过程中获得能量。

图二中,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

一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二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

图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甲→乙→丙”这条食物链中,甲为生产者,计算丙种群增加100kJ的能量,则至少消耗生产者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