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687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笔记.docx

《中药化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笔记.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化学笔记.docx

中药化学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

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

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

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1煎煮法:

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

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

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

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

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

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

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

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

C02

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

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

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

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

1)结晶形态和色泽:

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

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

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

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

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

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

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10.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1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

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2正相色谱:

固定相极性>流动相。

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3反相色谱:

固定相极性<流动相。

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11.硅胶:

适用于分离酸性成分。

硅胶、氧化铝属于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可逆吸附,属于极性吸附剂。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极性强的物质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增强,反之亦然。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12.氧化铝:

适用于分离碱性成分。

13.活性炭:

非极性吸附剂。

1吸附行为与硅胶和氧化铝相反:

水中吸附能力强,洗脱剂的洗脱能力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2应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糖、黄酮苷以及环烯醚萜苷的分离纯化。

14.大孔吸附树脂:

1吸附原理:

①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②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

2影响吸附的因素:

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②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③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

4洗脱液的选择:

①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②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③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④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⑤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15.聚酰胺吸附色谱:

属于氢键吸附;适用化合物类型:

酚类、醌类、黄酮类。

1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

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②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2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水<甲醇或乙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记忆:

水甲乙丙氧,甲酰二甲尿)

3聚酰胺色谱的应用:

①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

②可用于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③对鞣质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

16.凝胶过滤法:

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7.膜分离法:

利用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应用:

①精制药用酶时,用透析法脱无机盐。

②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中药注射剂和大输液可以明显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生产工艺。

③有效地去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树脂等大分子物质及其微粒、亚微粒和絮凝物等。

④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口服液、药酒和其他制剂。

18.离子交换色谱:

1离子交换法原理:

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质:

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

①母核部分:

由苯乙烯通过二乙烯苯(DVB)交联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

网孔大小用交联度表示,交联度越大,则网孔越小,质地越紧密,在水中越不易膨胀;交联度越小,则网孔越大,质地疏松,在水中易于膨胀。

②离子交换基团:

阳离子交换树脂有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种;阴离子交换树脂有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种。

(阳酸阴碱)

3离子交换法的应用:

①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

天然药物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

②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

依据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不同分离(碱性强弱:

Ⅲ>Ⅱ>Ⅰ;弱酸性树脂吸附强弱:

Ⅲ>Ⅱ>Ⅰ)。

19.分馏法:

利用中药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1)沸点相差在100℃以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达到分离的目的。

2)沸点相差在25℃以下,则需要采用分馏柱。

3)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

如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

20.纸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在中药化学成分纯度测定中的应用:

1用PC或TLC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样品只有在3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才可以确定其为单一化合物。

2个别情况下,须用正相和反相两种色谱确认。

3HPLC不受条件限制,用量少,时间快,灵敏度高,准确。

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

1)π→π*及n→π*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见光而引起,吸收光谱出现在紫外及可见区域(200~700nm)。

2)UV光谱主要可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可据此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用于推断化合物骨架,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

3)对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重要手段。

22.红外光谱(IR):

1)红外吸收范围:

4000~625cm-1

2)可确定其分子中的官能团的种类及其大致的周围化学环境:

①4000~1500cm-1为特征频率区:

官能团吸收,如羟基、氨基、重基、芬环等出现此区域。

②1500~600cm-1为指纹区:

可做真伪鉴别依据。

23.核磁共振谱(NMR):

1)氢核磁共振(1H-NMR):

分子中有关氢质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化学位移:

识别不同的类型的氢。

②峰面积:

判断每个信号的氢质子数。

③裂分与偶合常数:

判断相连接的氢的情况。

2)碳核磁共振(13C-NMR):

化学位移也取决于周围的化学环境及电子密度,并可据此判断13C的类型。

在决定中药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有重要作用。

24.质谱(MS):

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和求算分子式,及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二、生物碱

1.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情况:

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

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1)双子叶植物:

①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②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③罂粟科(罂粟、延胡索)④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⑤马钱科(马钱子)⑥小檗科(三颗针)⑦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

2)单子叶植物:

①石蒜科②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③兰科。

3)少数裸子植物:

①麻黄科②红豆杉科③三尖杉科④松柏科。

4)低等植物:

①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②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

③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

④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

2.生物碱的分类方法:

按植物来源、生源途径和基本母核的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有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3.吡啶类生物碱:

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主要有两种类型。

1)简单吡啶类:

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烟草中的烟碱,胡椒中的胡椒碱。

(记忆:

简定狼烟焦)2)双稠哌啶类:

由两个哌啶环共用一个氮原子稠合而成的杂环,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如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野决明中的金雀花碱等。

(记忆:

双定苦金花)

4.莨菪烷类生物碱:

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如莨菪碱、古柯碱等。

(记忆:

莨菪浪荡河

5.异喹啉类生物碱:

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主要有四种类型。

1)简单异喹啉类:

如鹿尾草中的萨苏林,(记忆:

简异萨苏林)

2)苄基异喹啉类:

苄基异喹啉类又分为1-苄基异喹啉类和双苄基异喹啉类。

①1-苄基异喹啉类:

异喹啉母核1位连有苄基。

如罂粟中的罂粟碱,乌头中的去甲乌药碱,厚朴中的厚朴碱。

(记忆:

一变英武后)②双苄基异喹啉类:

两个苄基异喹啉通过1~3个醚键相连接。

如防己科北豆根中的蝙蝠葛碱,汉防己中的汉防己甲素和乙素。

(记忆:

双变蝙蝠防甲乙)

3)原小檗碱类:

由两个异喹啉环稠合而成,又分为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

①小檗碱类:

为季铵碱,如黄连、黄柏、三棵针中的小檗碱;(记忆:

小檗百练针)②原小檗碱类:

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

(记忆:

原小乙元胡)

4)吗啡烷类:

具有部分饱和的菲核,如罂粟中的吗啡、可待因,青风藤中的青风藤碱等。

(记忆:

吗啡可青风)

6.吲哚类生物碱:

来源于色氨酸,主要分为四类。

1)简单吲哚类:

如板蓝根、大青叶中的大青素B,蓼蓝中的靛青苷等。

(简引大青蜓)

2)色胺吲哚类:

含有色胺部分,结构较简单。

如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

(色引吴茱萸)

3)单萜吲哚类:

结构较复杂,如萝芙木中的利血平、番木鳖中的士的宁等。

(单引历史)

4)双吲哚类:

由两分子单吲哚类生物碱聚合而成的衍生物,如长春花中具有抗癌作用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

(双引长春)

7.有机胺类生物碱:

氮原子不在环状结构内。

如麻黄中的麻黄碱,秋水仙中的秋水仙碱,益母草中的益母草碱等。

(有仙母马)

8.生物碱的性状:

1)多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晶形粉末,少数小分子生物碱(烟碱、毒芹碱、槟榔碱)为液体。

2)具有固定的熔点,有的具有双熔点,个别的仅具有分解点。

3)多具苦味,少数呈辛辣味或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

4)一般无色或白色,少数有颜色,如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药根碱、小檗红碱呈红色等。

个别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血平。

5)个别小分子固体及少数呈液态的生物碱(麻黄碱、烟碱)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6)个别生物碱(咖啡因)具有升华性。

9.生物碱的旋光性:

1)含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都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2)影响生物碱旋光性的因素:

手性碳构型、测定溶剂、pH值、温度、浓度等。

①麻黄碱在水中呈右旋性,在三氯甲烷中呈左旋性。

(蚂蝗游水)

②烟碱在中性条件下呈左旋性,在酸性条件下呈右旋性。

(烟油酸)

③北美黄连碱在95%以上乙醇中呈左旋性,在稀乙醇中呈右旋性;在中性条件呈左旋性,在酸性条件下呈右旋性。

(黄连又酸又细)

10.生物碱盐的溶解性:

1游离生物碱的溶解性

1)亲脂性生物碱:

多数仲胺碱和叔胺碱氮原子的生物碱具有较强脂溶性,易溶于乙醚、苯和卤烃类(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尤其在三氯甲烷中溶解度较大;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不溶或难溶于水,但溶于酸水。

2)亲水性生物碱:

①季铵碱型生物碱:

为离子型化合物,易溶于水和酸水,可溶于甲醇、乙醇及正丁醇等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②含N-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

具有配位键,可溶于水,如氧化苦参碱。

③小分子生物碱:

少数分子较小而碱性较强的生物碱,既可溶于水,也可溶于三氯甲烷,如麻黄碱、烟碱等。

④酰胺类生物碱:

由于酰胺在水中可形成氢键,所以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如秋水仙碱、咖啡碱等。

3)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

①具有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

具有酸、碱两性,即可溶于酸水,又可溶于碱水。

具有酚羟基的生物碱(又称酚性生物碱),可溶于氢氧化钠等强碱性溶液,如吗啡。

具有羧基的生物碱,可溶于碳酸氢钠等弱碱溶液,如槟榔碱。

②具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

在强碱性溶液中加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羧酸盐而溶于水,酸化后环合析出,如喜树碱、苦参碱等。

2生物碱盐的溶解性

1)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类,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2)无机酸盐的水溶性大于有机酸盐;

3)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性大于卤代酸盐;

4)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性大于大分子有机酸盐。

5)有些生物碱盐难溶于水,如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等。

11.生物碱的碱性:

碱性是生物碱的重要性质之一。

生物碱因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接受质子而呈碱性,能与酸结合或盐,生物碱盐遇碱又可转变为游离生物碱,这一性质是进行生物碱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理论依据。

12.生物碱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生物碱碱性强度统一用其共轭酸的酸式解离常数pKA值表示:

pKa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反之,碱性越弱。

根据pKa值大小,可将生物碱分为:

①强碱(pKa>11),如季铵碱、胍类生物碱;(强记挂)

②中强碱(pKa7~11),如脂胺、脂杂环类生物碱;(中指)

③弱碱(pKa2~7),如芳香胺、N-六元芳杂环类生物碱;(弱流放)

④极弱碱(pKa<2),如酰胺、N-五元芳杂环类生物碱。

(极弱无限)

13.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氮原子的杂化方式、电子云密度、空间效应以及分子内氢键形成等有关。

14.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sp3>sp2>sp。

15.生物碱的电性效应:

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能影响氮原子上电子云的分布,因而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大小。

(1)诱导效应:

供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减弱。

如麻黄碱的碱性强于去甲基麻黄碱。

 

(2)共轭效应:

当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π电子基团共轭时,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弱。

常见的有苯胺和酰胺两种类型。

①苯胺型:

苯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π电子形成p-π共轭体系后,其碱性减弱。

如环己胺的碱性大于苯胺。

②酰胺型:

酰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羰基形成p-π共轭效应,使其碱性极弱。

如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碱等。

16.生物碱的空间效应:

若生物碱氮原子附近取代基存在空间立体障碍,不利于其按受质子,则生物碱的碱性减弱。

①麻黄碱>甲基麻黄碱②莨菪碱>东莨菪③莨菪碱>山莨菪>东莨菪)(记忆:

浪荡山东)④利血平的碱性较弱。

17.生物碱的氢键效应:

当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如有羰基、羟基等取代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其共轭酸稳定,碱性强。

如钩藤碱碱性>异钩藤碱。

18.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

  

沉淀反应的条件和阳性结果的判定:

1)反应条件:

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在酸性水溶液中进行(苦味酸试剂可在中性条件下进行)。

2)阳性结果的判断:

一般需采用3种以上试剂分别进行反应,如果均能发生沉淀反应,可判断为阳性结果。

3)沉淀反应的应用:

①主要用于检查中药或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的有无。

②在生物碱的定性鉴别中,这些试剂可用于试管定性反应,或作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显色剂(常用碘化铋钾试剂)。

③在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中还可作为追踪、指示终点。

④个别沉淀试剂可用于分离、纯化生物碱,如雷氏铵盐可用于沉淀、分离季铵碱。

⑤某些能产生组成恒定的沉淀物的生物碱沉淀反应,还可用于生物碱的定量分析,如生物碱与硅钨酸试剂能生成稳定的沉淀,可用于含量测定。

20.生物碱显色反应:

1显色反应:

某些生物碱能与一些试剂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产物,这些试剂成为生物碱显色剂。

2常用的生物碱显色剂:

  

 

21.生物碱的提取:

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可升华的生物碱如咖啡碱可用升华法提取;亲脂性生物碱用溶剂法(水或酸水、醇类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性生物碱常在提取脂溶性生物碱后的碱液中用沉淀法或溶剂法提取。

22.生物碱提取方法:

1水或酸水提取法:

1)阳离子树脂交换法。

2)萃取法。

2醇类溶剂提取法:

游离生物碱或其盐均可溶于甲醇、乙醇,可用醇类溶剂,渗漉、浸渍、回流等方法提取。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大多数游离生物碱都是亲脂性的,故可用二、三氯甲烷、苯、乙醚等提取游离生物碱。

可采用浸渍、回流或连续回流法提取。

23.生物碱的分离:

1)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强碱在弱酸性条件下能形成生物碱盐,易溶于水;弱碱则需在较强酸性条件下形成生物碱盐而溶于水。

②成盐后,弱碱盐在弱碱条件下即可转变成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强碱盐则需在较强碱性条件下转变成游离生物碱,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③总碱中各生物碱的碱性不同,可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

④对于碱性有差别的两种生物碱,可采用调pH后简单萃取法分离。

2)利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①游离生物碱:

如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分离,可利用氧化苦参碱极性稍大难溶于乙醚,苦参碱可溶于乙醚的性质,将苦参总碱溶于氯仿,再加入10倍量以上乙醚,氧化苦参碱即可析出沉淀。

②生物碱盐:

不同的生物碱与不同酸生成的盐是溶解度也不同:

如麻黄中分离麻黄碱、伪麻黄碱,即利用二者草酸盐的水溶性不同,提取后经处理得到的甲苯溶液,经草酸溶液萃取后浓缩,草酸麻黄碱溶解度小而析出结晶,草酸伪麻黄碱溶解度大而留在母液中。

3)利用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

①含羧基的生物碱能与碳酸氢钠生成羧酸盐而溶于水,可与其他碱分离;②酚性生物碱的酚羟基具有弱酸性,可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盐溶于水,而与其他非酚性生物碱分离。

③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可在碱性水液中加热开环生成溶于水的羧酸盐而与其他生物碱分离。

4)利用色谱法进行分离:

①吸附柱色谱:

利用总生物碱各组极性差异,吸附剂吸附的强弱不同达到分离。

常用氧化铝或硅胶作为吸附剂,有时也用纤维素、聚酰胺等。

以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以其为主的混合溶剂系统作洗脱剂。

②分配柱色谱:

对某些结构特别相近的生物碱,可采用分配色谱法。

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

可用硅胶吸附色谱柱或C18反相色谱柱。

④制备型薄层色谱、干柱色谱、中压或低压柱色谱等也常用于分离生物碱。

24.分离水溶性生物碱的常用方法:

水溶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常在提取脂溶性生物碱后的碱液中用沉淀法或溶剂法进行分离。

1沉淀法:

利用水溶性生物碱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从水中沉淀析出,与留在滤液中的水溶性杂质分离,以获得纯度较高的水溶性生物碱或其盐。

实验室中常用雷氏铵盐沉淀试剂纯化季铵碱。

2溶剂法:

利用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溶于极性较大而又能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如正丁醇)的性质,用这类溶剂与含水溶性生物碱的碱水液反复萃取,使水溶性生物碱与强亲水性的杂质得以分离。

25.生物碱的色谱鉴别方法:

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

一、薄层色谱法

(1)吸附薄层色谱法:

1)吸附剂:

吸附剂常用硅胶和氧化铝。

①硅胶为酸性吸附剂,易造成拖尾或复斑,影响分离效果。

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②氧化铝本身显弱碱性,不经处理便可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一般较常用,特别适合分离亲脂性较强的生物碱。

2)展开剂:

展开剂系统多以亲脂性溶剂为主,一般以三氯甲烷为基本溶剂。

(2)分配薄层色谱:

适用于分离有些结构十分相近的生物碱。

1支持剂与固定相:

1)通常选用硅胶或纤维素粉作支持剂,以甲酰胺或水为固定相。

2)甲酰胺适合分离弱极性或中等极性的生物碱;水适合分离水溶性生物碱。

2展开剂:

1)分离脂溶性生物碱,应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作展开剂,如三氯甲烷-苯(1:

1)等;2)分离水溶性生物碱,则应以亲水性的溶剂作展开剂,如BAW系统(正丁醇-乙酸-水=4:

1:

5,上层)。

3)在配制流动相时,需用固定相饱和。

3显色方法:

1)有色生物碱可直接观察斑点;2)具有荧光的生物碱在紫外光下显示荧光斑点;3)大多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可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显橘红色斑点。

二、纸色谱:

生物碱的纸色谱多为正相分配色谱。

1固定相(三种):

1)水:

2)甲酰胺:

3)酸性缓冲液。

2展开剂:

1)以水作固定相的纸色谱,宜用亲水性溶剂系统作展开剂,如BAW系统。

2)以甲酰胺和酸性缓冲液作固定相的纸色谱,多以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为主组成的溶剂系统作展开剂。

3)展开剂在使用前也需用固定相液饱和。

3显色剂:

纸色谱所用的显色剂与薄层色谱法基本相同,但含硫酸的显色剂不宜使用。

三、高效液相色谱:

1)生物碱的高效液相分析可采用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其中以分配色谱法中的反相色谱法应用较多。

2)根据生物碱的性质和不同的色谱方法可选择相应的固定相。

3)由于生物碱具碱性,使用的流动相以偏碱性为好。

4)具有挥发性的生物碱可用气相色谱法检识,如麻黄生物碱、烟碱等。

27.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

1.苦参:

1《中国药典》指标成分: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2结构分类:

属于双稠哌啶类,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结构,

3性状:

①苦参碱有α-、β-、γ-、δ-四种异构体。

其中,α-、β-、δ-苦参碱为结晶体,常见的是α-苦参碱,为针状或棱柱状结晶,②γ-苦参碱为液态,③氧化苦参碱为无色正方体状结晶。

3碱性:

苦参中所含生物碱均有两个氮原子。

一个为叔胺氮(N-1),呈碱性;另一个为酰胺氮(N-16),几乎不显碱性,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比较强。

3溶解性:

1)苦参碱既可溶于水,又能溶于三氯甲烷、乙醚、苯、二硫化碳等亲脂性溶剂。

2)氧化苦参碱具半极性配位键,其亲水性比苦参碱更强,易溶于水,可溶于氯仿,但难溶于乙醚。

可利用两者溶解性的差异将其分离。

3)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羟基苦参碱具内酰胺结构,可被水解皂化生成羧酸衍生物,酸化后又环合析出。

4)苦参生物碱的极性大小顺序是:

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洋枪库)

3苦参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1)苦参以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总生物碱。

2)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利用二者在乙醚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4苦参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具有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抗缺氧、扩张血管、降血脂、抗柯萨奇病毒和调节免疫等作用。

5苦参生物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苦参碱可致胆碱酯酶活性下降,静脉滴注苦参碱引起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产生倦怠乏力、纳差等不良反应;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