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698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

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主要阐明行业发展基本思路,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政策措施,是未来5年民航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民航全行业的行动纲领,是民航行政机关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

      “十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战胜“非典”疫情,克服“9·11”恐怖事件和航油价格大幅上涨等消极影响,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

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比“九五”期间加快3.9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1.38亿人次,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期间加快了9.9个百分点;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年均增长13.8%,与“九五”期间基本持平。

“十五”期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比“九五”期间加快7.4个百分点。

二是安全、质量提高。

“十五”期间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29,比“九五”降低了0.36。

通用飞行万小时事故率0.06,比“九五”降低0.12。

2005年航班正常率82%,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效益良好。

“十五”期间全行业利润总额100亿元,比“九五”增长156%。

2005年正班客座率71.5%,正班载运率65%,分别比2000年提高10.3和7.7个百分点。

四是基础建设加强。

“十五”期间完成机场建设工程73个。

2005年末我国运输机场142个,比2000年增加21个。

空管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保障飞行245万架次,比2000年增加140万架次。

航油供应921万吨,储油能力166万立方M,分别比2000年增加453万吨和38万立方M。

五是科教成绩突出。

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科研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

信息化八大工程进展顺利,计算机离港系统基本覆盖全国运输机场。

2005年民航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较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六是管理体制转型。

“十五”期间实施了行业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

经济性管理政策进一步放松,国内航空运输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七是国际地位提升。

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第9位提高到2005年的第2位,大型航空公司和机场地位也有所提高,我国以高票当选国际民航组织第一类理事国。

航空大国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为航空运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民航呈现航空运输自由化和航空企业联盟化。

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在航空发达国家启动。

亚太地区将是航空运输增长最快的地区。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5%的速度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航空运输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中西互动、全方位发展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将发挥更大作用。

祖国统一大业和两岸“三通”不断推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将对航空运输产生旺盛的需求。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将会促进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0年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

“十五”年均增长(%)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122.5

205

261

15.3

旅客运输量(亿人次)

0.67

1

1.38

15.5

货邮运输量(万吨)

196.7

280

307

13.8

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3

2

2.8

16.6

货邮吞吐量(万吨)

399

560

633

9.7

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21.6]

[27]

[33.7]

11.7

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

[0.65]

<[0.5]

[0.29]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万时率

[0.18]

<[0.04]

[0.06]

航班正常率(%)

78

85

82

全行业运输飞机(架)

527

807

863

通用航空飞机(架)

301

400

383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121

179

142

全年航油供应(万吨)

469

710

921

飞行员增加(人)

[3012]

[2500]

[2858]

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1.6

2.6

2.7

注:

带[]的为5年累计数。

      民航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石油价格高居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等,对航空运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还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空域资源紧张、基础设施滞后、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航空市场需求旺盛与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生产快速增长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竞争能力不强的矛盾。

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起步时期。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造和优化提升现有民用航空服务体系,是我国航空运输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在质量上也有较大提高。

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又快又好、由大到强的发展。

第二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民航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航空安全为前提,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为支撑,促进民航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施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民航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要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保持航空运输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改善发展环境,积极促进通用航空发展。

——要确保安全发展。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民用航空的全过程。

坚持安全第一,保证航空安全、空防安全和地面安全。

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较高的安全水平保障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发展。

——要全面协调发展。

优化民用航空结构,统筹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旅客运输与货邮运输的发展,统筹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的发展,统筹区域民航事业的发展,统筹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的发展,统筹科技教育与生产建设的发展。

——要转变增长方式。

由主要依靠航空资源投入扩大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航空资源利用效率增加航空运输供给。

通过转换机制和改进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要实施科教兴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重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民航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要深化改革开放。

完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航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和开放促进发展。

第三节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

航空运输快速增长,质量有较大改善;通用航空总量扩大,结构趋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体制和法制基本完善,行业文化基本形成。

到“十一五”期末,行业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在国家综合交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世界民航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运输能力持续提高。

预期“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以上。

客运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所占比重提高约6个百分点。

通用航空年均增长10%左右,全面满足社会需求。

民航运输机场服务覆盖的县级行政单元和人口比例均提高约10个百分点。

——运输质量较大改善。

航空安全水平更加接近航空发达国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航班正常率达到85%左右,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减少15分钟以上,延误处理机制比较完善。

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分别上升3~5个百分点,吨公里燃油消耗降低10%左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大中型机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航油供应能力满足需求。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能力显著提高,飞行、空管和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改善。

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展开,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法制趋于完善。

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民航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修订民航法为龙头,以完善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法规规章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航法规体系。

——行业文化基本形成。

形成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民航特点的行业文化体系,民航行业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行业文化的作用在民航改革、发展建设和安全、正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体现。

专栏2“十一五”时期民航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发展规模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261

500

14

旅客运输量(亿人次)

1.38

2.7

14.5

货邮运输量(万吨)

307

570

13

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8.5

14

10

客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

11.8

17.8

航空安全

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

[0.29]

<[0.29]

空管原因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

<[0.15]

<[0.1]

运输质量与效率

航班正常率(%)

82

85

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分钟)

58

<43

载运率(%)

65

>70

运输飞机日利用率(小时/天)

9.4

≥9.5

吨公里燃油消耗(公斤)

0.336

0.302

保障能力

飞行保障架次(万)

245

>460

13.5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142

190

全年航油供应(万吨)

921

1750

13.7

飞行员增加(人)

[2858]

[9100]

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2.7

4.9

12.7

注:

带[]的为5年累计数。

第二章 促进民航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预期201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5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旅客运输量达到2.7亿人次,年均增长14.5%;货邮运输量达到570万吨,年均增长13%。

      保持国内航空运输快速均衡发展。

坚持枢纽轮辐式和城市对航线相结合,支持航空枢纽建设,完善航空运输网络。

提高国内干线运输能力,扩大省会(首府)和重要开放、旅游城市之间的互连互通,加强中、东、西部地区的航空联系,增加航班密度,强化大型航空枢纽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

搞好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航空运输与地面运输的有效衔接。

积极发展公务、旅游、包机等运输业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促进港澳航线运输稳定发展,扩大内地与港澳航空运输合作。

积极务实、持续推动两岸空中直航进程,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加快发展支线航空运输。

要按照保证安全、全面推进、因地制宜、重点支持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发展环境。

实施分类指导,放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加强支线机场建设,对部分支线运输和机场经营实行政策性补贴。

鼓励干线与支线联运,大型机场带动小型机场发展。

在航班时刻紧张的机场,合理安排支线航班时刻。

利用通用航空运力资源,开展支线运输。

      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运输。

根据国家“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和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国际航权管理机制,实现国家航权机制,实现国家航权资源最优配置和利用。

加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国际枢纽机场建设,逐步开放业务权市场准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

优化国际航线布局,实现与中南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通航,与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主要航空运输市场国家之间的航线和航班持续增加,西部、东北部国际航线和航班数量明显增多,中部开始具有一定数量的国际航线和航班。

改善和优化航空运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外向型发展,支持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加入航空联盟和实现代码共享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积极发展航空货邮运输。

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方向,通过市场引导、竞争推动,培育和拓展国内航空货运市场。

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发展航空货运,支持发展全货运航空公司。

引导建设货运枢纽,积极推进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深圳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简化、放宽国内货运经营许可。

进一步完善航空货运市场监管,规范国内航空货运市场秩序。

建立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空物流市场环境,加速由单一航空货运向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一体化服务的物流转型,加快航空物流产业化。

      逐步优化运输机队结构。

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为基础,以航空运输安全为前提,增加飞机总量,满足运输需求。

机队配置要与航线网络结构相匹配。

鼓励增加大座级、大吨位飞机,以适应发展国际航空运输和缓解飞行员短缺、空域紧张状况的需求。

鼓励增加支线和货运飞机,以满足支线航空和航空货运发展需求。

重视民航经济安全,实行飞机来源多元化国别政策,支持使用国产飞机。

预计“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运输飞机达到1550架,年均增长12%。

第二节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充分认识通用航空在工农业生产、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和抢险救灾等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扩大通用航空规模,优化发展结构。

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通用航空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发挥社会各方面兴办通用航空的积极性,鼓励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及保障设施建设。

大力扶持能源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公益性通用航空作业,积极配合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继续扩大农林(草)病虫(鼠)害防治、护林防火、飞播造林等传统作业。

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

推动和规范经营性航空俱乐部的发展,促进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开展,鼓励开拓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国际通用航空市场。

推动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创造宽松空域环境。

第三节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改进运输质量。

推行人性化航空运输服务,进一步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质量和旅客服务设施水平。

服务设施和流程设计要便捷化。

降低旅客等候时间和行李分拣差错率。

大力减少航班延误,缩短延误时间,完善航班延误处置机制。

改善进出机场的地面交通,力争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邮无缝隙衔接。

加强客货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旅客和货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鼓励航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简化商务过程,完善和提升旅客订座、全球分销、电子商务、离岗、货运等系统功能。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无序竞争,实现有特色发展。

      节约能源资源。

加强机场总体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使用,保护机场净空。

在机场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等各环节体现节能原则,落实节能要求。

改革空域资源管理,提高空域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和支持航空公司建设气象和运行控制系统,优化航路选择,科学制定飞行计划,合理选择备降机场,建立节油鼓励机制。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建设航空枢纽、优化航线结构、完善航线网络、简化联检手续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等,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减少机场建设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研究控制机场航空器噪声影响和污染物排放。

建立行业风险防范机制。

第四节全面建设行业文化

      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宗旨,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升华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文化,培养和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形成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营造学习型行业氛围,不断提高员工思想文化素质。

扶持和引导行业文化载体健康发展,发挥行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对民航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

通过持续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公众更多地了解航空旅行和航空安全知识。

要将行业作为一个窗口,向世界宣传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第三章 大力提高航空安全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以完善安全法规规章、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重点,着力建设法制、科学、综合和积极主动式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目标是:

每百万运输飞行小时飞行重大事故率低于0.29,努力降低通用航空重大事故率,力争杜绝非法干扰造成的航空器重大事故发生,控制和减少航空地面事故。

第一节加强航空安全管理

      依据《民用航空法》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参照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结合我国民航实际,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飞行标准、适航审定、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运行和航空保安等法规和标准建设。

建立航空安全法规和标准反馈及分析系统。

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监管有力的政府安全监管体系和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和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加大政府安全监管力度。

大力加强安全审计和审定工作。

航空企业要建立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实时主动的安全风险管理。

第二节建立航空保安机制

      落实国家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规划,建立民航自上而下、趋于完整的航空保安体系,形成有效的行业保安管理机制。

民用机场要设立机场保安和应急机构,完善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

航空公司要加强对航空保安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定应急预案,随机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提高航空保安人员专业素质和处置各种事件的能力。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空保安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设航空保安信息系统。

2010年前,航空保安机构全面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和航空保安人员培训考核及持证上岗制度。

第三节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指挥高效、装备先进、操作一流、功能全面、资源共享运转灵活的符合中国民航行业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

设立民航总局、民航地区管理局和机场三级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

建设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应急救援专家库。

组建民航专职事故调查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充分发挥事故调查对改进航空安全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夯实航空安全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支持和推动航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应用。

全面开展安全理论研究,深化防空中相撞和人为因素的研究。

加强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建立具有统一基础数据库和工作平台的航空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安全信息工作一体化管理,实现安全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推进自愿报告系统建设。

鼓励航空公司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运行控制系统,完善内部与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体系。

支持机场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在一定规模的机场建立保安监控和反应系统,对交运行李和货物进行全程监控。

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处理技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建设民航运行指挥系统、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和大型机场运行控制系统的有效联动机制。

研究开发航空运行监察系统。

专栏3航空安全工程

航空安全管理——建立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并适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安全管理体系。

航空保安——研究探索建立高效、透明、多层次、非干扰的机场安全检查系统。

应急救援——建设民航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区域救援基地、培训基地和应急救援技术支持系统。

航空安全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分析和鉴定实验室”和航空安全实验基地,逐步建成若干国家级航空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

航空运行监控——研究开发航空运行监察系统,建立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

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与治理——防止可控飞行撞地、进近和着陆事故,防止双机空中相撞。

大型运输飞机审定——开展大型运输飞机型号审定的研究。

注:

专栏中的工程建设工程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整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下同)

第四章加快建设民用机场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至2020年,民航机场布局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发展红色旅游战略,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按照东部提升,中部加强,西部加密的方针,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

加强机场设施建设,着重缓解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努力提高机场的安全保障能力、运输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适应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一节优化民用机场布局

      “十一五”期间,民用机场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坚持全面协调,发挥航空运输优势,与其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与民航运力结构和航线网络布局相协调,体现国防建设要求。

实现枢纽战略,建设若干国际和国内航空枢纽,提高客货集散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推进普通服务,落实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中小机场建设,逐步普及航空运输服务。

      依据客货吞吐量规模、机场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机场在航空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将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划分为枢纽、大型、中型、小型机场4类。

到2010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90左右,比2005年净增约50个。

其中枢纽机场3个,大型机场8个,中型机场40个,小型机场140个左右。

第二节加快民用机场建设

      “十一五”期间机场建设总体要求是:

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各类设施布局合理,预留发展空间。

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满足国防要求。

航站楼建设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标准适度、流程合理。

注重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机场。

大力强化安全和服务设施,增加科技含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自动化水平。

      2005年已饱和的机场,尽快安排建设。

2010年前饱和的机场,“十一五”前期建设。

主要建设经济发展和边远地区交通急需的中小型机场。

有条件的要兼顾周边城市,提供区域性服务。

积极争取军方支持,利用军用机场开航。

小型机场要标准适当,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辅助设施适当从简,充分利用市政资源。

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安检消防等设施要配备齐全,提供可靠保障。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中转设施,提高货物、行李运输的自动化水平。

合理安排机场选址和建设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