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复习要点77页.docx
《高考诗歌复习要点7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复习要点77页.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复习要点77页
高考诗歌复习要点
古代诗歌阅读
(一)考情分析
1.选材特点
2021年和2020年新高考卷两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均为律诗,2021年新高考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0年新高考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前者是一首寄赠诗,后者是一首赠别诗;前者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与劝诫之情,后者表现了杜甫对友人郑炼的惜别与祝福之情。
2.设题特点
在设题上,两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所设考题基本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
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其中,两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简答题分别考查了分析诗句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意象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命题上,两套新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3.能力指向
(1)体现出命题理念:
聚焦学科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有机融入试卷。
(2)连接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3)体现了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
古代诗歌阅读,关注古诗形象,突出审美鉴赏,强调个人体验。
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而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
这种趋势便提醒我们,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在于读懂诗歌。
下面我们就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二)文 体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类 别内 涵特 点
诗
古
体
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裁。
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近
体
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近体乐府等。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诗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等。
[文本阅读]
一、阅读指导
读懂古诗一是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目的态度)。
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解说。
读的
内容举 例解 析
1.读标题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标题承载着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此诗标题蕴含以下信息:
时间:
秋天。
地点:
长安。
事件:
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由此引发读者联想,进而找到解读的路径: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
他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2.读诗句省略成分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语序倒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古诗的正常语序往往需要调整。
主语后置,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宾语前置,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主宾互换,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词类活用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查慎行《早过大通驿》)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意象组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前三句,每句由三个意象组合而成,意象之间没有连接词,构成名词性并列叠加的形式。
互文见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意的理解。
蕴含情感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分析蕴含的情感。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诗人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客”“离恨”表达了诗人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读的
内容举 例解 析
3.读注释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伏〕服气。
注释,包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从注释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
首联,从注释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
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
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
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
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二、读文示例
[2019•全国新课标卷]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所谓题画诗,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或他人题上的诗。
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画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
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画作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大意是:
画面上满眼望去,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江边这苍苍茫茫的,是哪里的山呢?
向来浩瀚万里的山水景色,渺远意境,今日只在一窗的范围内便可领略。
树木都笼罩在苍茫夜色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这幅画里隐藏着妙不可言的诗意,而自己的诗作却不能表达出画作的美境。
首联入诗即介绍画面内容,属于宏观写意。
颔联通过对比来赞美画作的高超意境。
颈联虽仍写的是画面的内容,但在描写画中景色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借助拟人手法,赋予孤云以人的情感与灵性,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的温暖画面。
尾联是对画面内容的整体评价,也是诗人自己的感悟。
这首诗通篇白描却不失生动,言简意赅,平白朴实,无生僻字,无晦涩典,工整自然,一气呵成,仿佛许道宁的画通过作者的描写,浮现在眼前。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读标题
(1)把握标题信息:
交代了人物(陈与义,标题中省掉的主语;许道宁)。
点明了事件(题画)。
表明诗歌的题材(题画诗)。
(2)依据标题读诗:
陈与义观赏了许道宁画的什么内容?
陈与义对许道宁画有怎样的评价?
2.读诗句
(1)看“变”点:
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题许道宁画”,即省略了主语“我”;“许道宁画”交代题诗对象。
(2)看“情”点:
找名词,锁定意象,品味情感,如“江水”“木”“云”,指画中的长江水、树木、浮云;“窗”,代指窗户大小的画幅。
找动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如“吟断”,暗示作者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画作的诗意,只是字面意,内含的是对画作的赞赏之情。
找形容词,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如“佳”,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赞美之情。
3.读注释
提供写作背景,暗示主旨。
许道宁,北宋画家。
注释虽简,但意蕴深厚。
画家的画作当然有值得欣赏赞赏的地方。
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
对比,通过“万里意”与“一窗间”对比来赞美画作的高超意境。
拟人,写孤云“不还”,赋予孤云以人的情感与灵性。
(三)应考必备
一、形象鉴赏类知识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二、语言鉴赏类知识
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别:
平淡(质朴)、工丽、典雅、直率、委婉、自然、清新、雄奇、豪放、悲慨、洗练、沉郁、通俗(口语化)、隽永、绚丽、明快、简洁等。
三、技巧鉴赏类知识
(五)考点突破
[突破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向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1.方法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言行衬托主人公形象的特点。
(3)要特别注意诗人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2.步骤
第一步:
审题。
根据题目“人物形象”的特点,有的要“概括”,有的要“鉴赏”,这就要求我们答题时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
另外,“鉴赏形象”时,还要探讨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第二步:
分析。
依据人物的居住环境、行踪、行事等概括其形象特点,有时也要分析诗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
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
3.答题规范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句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4.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懋。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
〔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解析]
(1)审题。
题目明确要求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故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只要有观点就行。
(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
)
(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
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视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
(3)形象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
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然后再归纳概括。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概括的语言力求简而明。
[诗意赏析]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甲科进士。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思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首联写早春二月冰消雪融,溪水已涨,尽向东流。
这里透露出春的气息,也自然地引起了怀友访友的下文。
颔联上句写客子光阴,吟诗度日;下句写杏花系心,雨声存念。
和谐随意,清淡隽永。
颔联写己,颈联转而写友,己中有友,友中有己,二者交相为用,以见出心灵的相契。
颈联充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了解和体贴,从而暗扣诗题中的“怀”字。
尾联顺势而下,又切合诗题中的“访”字。
妙在诗人并不实写“访”,而是以虚笔写到意动为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纶巾”,用丝带做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制作的外衣。
“纶巾鹤氅”为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
细读全诗,诗人之“怀”与“访”,皆与禅有关。
冬之雪花、春之杏花,均是自己与友人悟禅之物;宁静洒脱、轻灵爽快之禅悦,也都融于“怀”与“访”中。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
(1)审题。
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
该题要求“鉴赏”,而不是要求“概括”,意味着答题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
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分析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查的问题。
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
所以,答题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
“菊”这一传统意象,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
(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
[诗意赏析]
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
陆鸿渐,即“茶圣”陆羽。
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
开篇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
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
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
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决定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
邻人回答:
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
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
“每日斜”中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部分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实际上还是为了咏陆羽。
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
全诗四十字,明白如话,别有隽味。
[即学即练]
1.[对应“鉴赏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 堂 春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注】〔霁山〕雨后山色。
〔桃叶〕晋代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
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用“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用“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格外显眼,也写出词人印象之深;“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的景象,显得稚嫩可爱。
如此就刻画出了一位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
[诗意赏析]
上阕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
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
当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情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
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在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
“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
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在似镜的湖面缓缓而行。
画桡,指画船。
迟,谓缓行。
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
下阕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
前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
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
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
“桃叶浅声双唱”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婉转的歌声。
“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的深。
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
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着,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
这时正当暑天,故着轻衣。
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
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像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的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
此词在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2.[对应“鉴赏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仲蒙夜坐
文 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安贫乐道。
乐享宁静,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诗意赏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文同所写的一首酬和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感情。
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诗人倦于尘劳,却能感到淡泊超然。
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只有冬夜闲居,才能感到悠然自得,获得内心的宁静。
颔联对仗工整,精巧地塑造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的景象,也反衬诗人内心的心情。
颈联,夜深之时,诗人饮茶失眠。
寒冷夜晚,诗人遣酒争豪。
这也体现了诗人的性格豪迈,安贫乐道,洒脱不羁。
尾联诗人“对群书”“拥敝袍”,乐享宁静,珍视友情。
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
同时也酬和友人仲蒙,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综上,文同的这首酬和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意。
[考向2] 鉴赏事物形象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特定主旨的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等。
1.方法
(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等),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鉴赏也要从“形”入手。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
因此,必须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
(3)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
所以,要从“形”到“神”体味所咏之“物”,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道理、抒发的情感。
2.步骤
第一步:
审题。
题目一般要求回答事物形象的特点。
只有审题准确,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步:
总结概括诗中描绘的事物形象,并结合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有时还要揭示事物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第三步:
用简明的语言作答。
3.答题规范
(1)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的神韵。
(2)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理、志)。
4.答题示例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
(1)审题。
“怎样的野菊形象”,就是要概括野菊的特点,但有范围限制,仅就颔联而言,不要涉及全诗。
(2)要明确诗中所描绘物象的特征。
颔联“在野有幽色”、不为“无人减妙香”,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
(3)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征即可。
[诗意赏析]
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本诗借菊抒怀。
首联写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点明野菊不与骚人作“夕餐”的落英,更何况是在重阳节时“随流俗”作为观赏的对象呢?
表现了野菊的不迎合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品性。
颔联写野菊之“野”,“在野有幽色”突出其生长的环境。
它生长在山野里,本自不媚俗。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
它散发幽香,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其香气,即无论有人无人,香者自香,香远益清。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天色已晚,相逢山野,于是,忙折“一枝黄”。
诗人不用“花”而用“黄”,这样写,既点明了“花”之意,亦表现了花之色,含蕴更加丰富,且“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