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5981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docx

公共管理学思考题汇总

公共管理学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汇总

第一章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者

1、简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答:

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讲,公共管理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经济危机,市场失灵,凯恩斯主义;70年代,政府失灵);二是从时代背景和现实困境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而来的国际化全球化挑战、科学技术的新问题、政府效能、官僚腐败、经济财政压力等等都促使了公共管理的变革;三是从实践角度将,从七八十年代,为回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全新形式的行政改革开始了,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美国里根总统改革等等。

2、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是什么?

答:

客体为公共事务;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营利机构、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

3、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

主要包括管理性、公共性、社会性。

4、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主要包括公共问题的确立、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管理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等。

5、公共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

答:

基本素质:

要有良好的品行、较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智能、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工作经验的积累、具备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基本技能:

技术技能、沟通协调技能、规划与决策技能。

6、简述公共管理者和传统公共管理者有何不同?

答:

传统的官僚体制下,公务员实行职务常任、政治中立;工作中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没有创新精神与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低下,只重视工作工程即程序的合法性而不重视工作的有效性;公务员对外界的变化与公众的要求反映迟钝,官僚习气严重。

而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者不仅是政治政策的忠诚执行者,而且肩负着更大的政治责任,其存在的价值与工作意义更大。

公共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民众的管理者,而变成了谁会利益的主动维护者和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保护着。

第二章公共部门的角色与定位

1、简述公共部门的概念。

答:

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

2、简述公共部门的功能。

答:

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二是提供公共产品;三是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四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如何定位?

答:

一方面是把市场能够做得事情交给市场,而政府致力于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协调宏观经济运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部分公共物品、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来;第二个方面:

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管不了的、管不好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自身承担。

4、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的目标是怎样的?

答:

政府和市场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两种机制、两种手段,但是这两种手段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因此改革目标就是要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紧密结合,相互配合使用,弥补二者的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

5、论政府与社会间关系的模式。

答: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概括起成一句话,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

“小政府”是指一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不应该包揽一切,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之政府的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同时要明确政府机构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大社会”是指要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培育第三部门或非营利部门组织,让其和政府一起,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

第三章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与管理

1、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它有哪些特点?

答:

非营利组织就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社会组织;特点是:

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

2、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答:

一是世界发展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危机、转型国家的国家社会主义危机、第三世界发展模式危机和世界环境危机等等,都是对政府主导社会事务能力和意愿的怀疑,在这一背景下,非营利组织趁势而起)。

二是对市场机制的反思(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相继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处于市场和国家之外的独特地位的非营利组织)。

三是世界通讯革命(通讯革命使人们跟容易组织起来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争取权利)。

四是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公民参与(中产阶级崛起后非常关注公共权利的运用,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更强了)。

五是社会背景(各种因素作用,公民对政府主导社会事务的能力缺乏信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政府展开了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这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营利部门的关系如何?

答: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有四种:

对立的、互不信任的关系;非营利组织自行其是,不同政府发生关系;非营利组织依赖于政府;合作关系。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作用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制约政府权力、提供政府的合法性、沟通政府与公民的桥梁;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服务提供也具有很大影响,主要有:

法律法规、政策提供、财政支持。

非营利组织与盈利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对企业的作用表现在:

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培育和规范市场;另一方面企业对非营利组织也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对企业合作组织产生促进作用;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基础;促进产生了鉴证类组织;企业的合作精神启发;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扩张。

4、西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

一是法律制度框架方面: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作了分门别类的管理规定,通过“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登记注册规定,严格控制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并加强日常监管,此外实行有利于其发展的捐赠减免税政策。

二是政府管理制度方面:

(1)双重管理体制,即登记注册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的原则。

(2)分级管理原则和非竞争原则,即实行分级登记和分级管理的原则;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产生恶性竞争,禁止同一区域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类似的非营利组织。

5、非营利组织有哪些局限性?

答:

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被称为“志愿失灵”,包括非营利组织的非志愿性(开支和收入不足,导致慈善缺口,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失去志愿热情);非营利组织的非独立性(资金不能自给自足导致依附于政府主管部门);非营利组织的狭隘性(只针对某一特定人群提供服务,缺乏公共性);非营利组织的家长作风(掌握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影响组织的工作方向);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组织内的志愿者大多未经过正式培训)。

6、试分析非营利组织发展对公共管理社会化的意义。

答:

一是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供社会服务;二是建立社会保障的科学模式;三是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公民参与。

第四章公共企业

1、简述公共企业的性质。

答:

公共企业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公共性”上,包括企业所有权的公共性;企业产品的公共性;企业宗旨的公共性;企业手段的公共性;企业领域的公共性。

2、简述公共企业的类型。

答:

公共企业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适合垄断,同时承担着巨大公共责任的公共企业。

包括:

自然垄断企业;政府的管制机构。

第二类是适合垄断,但并不承担直接公共责任的公共企业;第三类是适合竞争,但由于承担着直接的公共责任,政府有不得不进行一定管制的企业。

第四类是适合竞争,但不承担直接公共责任的公共企业。

3、简述公共企业的功能。

答:

公共企业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纠正市场失灵。

主要表现在:

一是纠正市场机制中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垄断;二是解决外在性问题;三是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四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五是协调宏观经济运行。

4、通常公共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一是公共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二是公共企业承担促进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工具,为了完成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牺牲效率;三是公共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

5、简述民营化的现实依据。

答:

一是民营化可以提高公共企业的效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这是民营化的最主要依据;二是公共企业民营化能吸引私人资本参与;三是公共企业的特征和责任并不会随民营化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四是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外部压力也迫使各国政府对公共企业进行民营化;五是产业结构升级客观上要求部门公共企业民营化。

6、民营化的具体方式和真正内涵是什么?

答:

具体方式:

一是出售公共企业;二是委托、承包经营;三是特许经营。

真正内涵:

民营化的具体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否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民营化和国营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

区别:

在多元化的股份构成情况下,如果政府独资或者控股权最大,同时自己经营或者聘请代理人进行经营就是国营;如果政府独资或股权最大,但把企业承包给私人经营,或者私人股权最大,或者私人独资都该算作民营。

这就是国营和民营在形式上的区别。

联系:

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都不仅限于政府或者私人全部拥有全部股份,国营公共企业和民营公共企业的股份构成完全可以多元化—政府股份、私人股份、公众购买企业股票获得的股份等。

另外政府在保持国有公共企业的基础上,赋予公共企业更多的自主权等改革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自主经营、放松管制、引入竞争。

其与民营化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使公共企业市场化,以提高效率。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1)未来长远性

(2)全局整体性(3)协调一致性(4)现实可行性(5)相对稳定性(6)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战略的利弊有哪些?

(1)战略确定了方向

利:

战略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组织绘制出了航线,以便组织能齐心协力地行驶在市场这个环境中。

弊:

战略方向也会像眼罩那样遮住潜在的危险。

在不熟悉的水域中航行,采用预定的航线最容易使船撞上冰山。

(2)战略注重集体努力

利:

战略促进了行动的协调性,如果不是战略强调集体行动的话,那么人们就可能朝不同方向用力,结果必然导致混乱。

弊:

行动的过度的集体化将导致“团体思维”,这就失去了外围眼光,也就失去了其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3)战略定义了组织

利:

战略给人们提供了理解自身组织的捷径,这条捷径使该组织有别于其他组织;战略提供了理解组织行为的方式和便利手段。

弊:

过分清晰地定义组织也就意味着过于简单,有时就容易模式化,从而丧失整个组织体系的丰富性。

(4)战略提供了一致性

利:

战略可以减少模糊性,提供有序性,能简化和理解整个世界的认知结构,并能使行动变得更加快捷。

弊:

非一致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每一种战略就像一种理论,总是偏离现实的简化,都有可能错误地反映先是或歪曲现实。

存疑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学者认为导致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管理的内外部因素主要有:

(1)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的挑战;

(2)政府改革的产物;(3)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推动;(4)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示范性影响。

具体而言,公共部门管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来自于以下两方面的压力:

(1)环境变迁的压力;

(2)角色变化的压力。

存疑4简述保罗.纳特和罗伯特.巴可夫战略管理过程的分类。

(这道题有点疑问,书中只是提到了二人战略管理类型的分类,没提到战略管理过程的分类)

5简述斯蒂芬.罗宾斯对战略管理过程的分类。

(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2)分析环境;(3)发现机会和威胁;(4)分析组织的资源;(5)识别优势和弱点;(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7)制定战略;(8)实施战略;(9)评价结果。

6简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主要类别。

主要有两大主流分类:

(1)保罗.纳特和罗伯特.巴可夫的分类:

①高行动性战略②低行动性战略③行动与回应度的结合④战略转化

(2)戴维.奥斯本和彼得.普拉斯特里克的五C战略:

①核心战略:

明确组织目标②后果战略:

创设绩效后果③顾客战略:

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④控制战略:

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⑤文化战略:

创造企业家文化⑥战略组合:

实施战略推行的“最优化”

7你是如何评价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

公共部门需要战略管理,而且战略管理已经给公共部门带来显著的积极效果,当然,反对和批评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积极效果和主要批评意见如下所述:

(1)公共部门应用战略的积极效果:

①明确了战略性发展方向。

战略管理对组织未来发展的远景提供战略性的、前瞻性的思考,为组织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正确的战略方向。

②掌握了配置资源的优先顺序。

通过战略管理,组织可以掌握如何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领域。

③强化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战略管理重视对环境的感知和分析研判,有助于组织在多元、复杂环境下的运作和管理,强化组织的适应能力。

④制定了追求卓越的标准。

战略管理为组织设计了一套未来发展的远景,可以为组织的运作制定追求卓越的标准。

⑤具备了控制和评估的基础。

战略管理重视战略执行与评估问题,为组织的绩效评估、实施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公共部门英语战略管理的批评:

①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差异。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界限是明显的,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区别,虽然战略管理在私营部门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模式,但如果完全照搬到公共部门,肯定会产生问题。

②责任问题。

如果战略是组织制定的,其内容损害了政治官员的利益,就会造成追究责任的问题。

③公共部门目标设定的困难。

有些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含混不清。

④政府任期的短暂很难发展长期战略。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的特征有哪些?

答:

1.利益倾向;2.目标取向;3.权威性;4.普遍性;5.稳定性与变动性;6.预见性

2.简述政府在公共问题列入其议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答:

政府在公共问题列入其议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由放纵。

即政府放任其产生,表现为政府对来自公众议程的诉求不作任何反应,而是任由利益集团自行定义自身问题、提出政策主张、设定政策目标、扩散舆论影响、寻求创立政策议程的途径,并彼此之间展开竞争。

政府并不进行调查、确认事实、分析利弊,建立价值标准和确定行为准则。

(2)鼓励扶持。

表现为政府为使公众理解和支持某一既定的政策,由政府创始或由政府支持的社会团体提出,政府推行一定的旨在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计划。

(3)促使其产生。

表现为政府不考虑公众议程是否提出了政策诉求,而是根据价值认定排列政策顺序,直接界定政策问题,设定政策目标,解释政策目的,采取政策行为,并为此优先调用公共资源。

(4)阻止其产生。

表现为政府以社会公众和国家利益的名义对那些被认为违背宪政原则或危害社会的政策诉求采取多种形式的封杀行为。

这时政府充当“卫道士”的角色。

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名义下,政府有可能采取激烈的政策方式阻止既定的政策诉求的形成、提出和扩散,更不允许这类政策诉求进入制度议程。

3.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答:

政策方案设计包括方案轮廓和细节设计两步:

(1)政策方案轮廓的构想。

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多种实现政策目标的思路和方案轮廓。

政策方案的轮廓至少包括行动原则、指导方针、基本措施和政策发展阶段等主要内容。

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了达成既定目标,可设计方案的大致数量;二是各种方案轮廓的构想,避免出现包含与被包含的情况。

(2)政策的细节设计。

就是将政策方案具体化,确定实现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如政策界限的规定和相关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和物资经费的保证等。

在方案的细节设计中,应掌握好“细”或“具体”的尺度。

4.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

政策执行机关要努力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宣传实施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正确有效地执行政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政策分解。

就是制定政策执行的计划。

要使政策顺利进行,就必须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物质与组织准备。

就是要作好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两方面的准备。

(4)政策实验。

政策实验既可以检验政策,发现政策偏差,及时修正和完善政策,又可以从中得到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实施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为政策的全面实施取得经验。

(5)全面实施。

要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5.简述政策评估的过程。

答:

(1)评估的组织和准备。

在组织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有:

第一,根据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确定评估对象;第二,针对所要评估的政策,根据实际需要或有关部门的要求,明确评估目的;第三,确定评估标准,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第四,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的时间、进度,以及评估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等情况;第五,确定和培训评估人员。

(2)评估的实施。

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根据评估标准,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总结和撰写评估报告。

总结是通过对政策评估活动的全面回顾,评价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优点、缺点,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政策活动提供借鉴。

撰写评估报告是将评估结论以书面报告形式反映出来,提交有关政策参与者或实际部门,使其应用于以后的政策实践,为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服务。

6.何为政策周期?

有哪几种类型?

答:

所谓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其内涵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的。

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有其功能性的生命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的,它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第七章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与再造

1.简述官僚制的特征。

答:

官僚制具有专门化、等级化、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等特点,体现了官僚组织内蕴的理性精神。

2.官僚制面临的现实挑战有哪些?

答:

(1)官僚制对规则和程序的过分追求,导致组织的僵化、臃肿和效率低下、功能失调。

(2)官僚制对规则和程序的过分追求导致的组织结构刚性使其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迅速、变化急剧的特征。

(3)官僚制对规则和程序的过分追求导致对人的自由、创造性和个性的压抑。

(4)强烈的专业技术崇拜和固定的专业化分工,使拥有专业知识的文官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易于形成“文官专政”,给民主政治带来危机。

(5)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

(6)由于政府组织膨胀、功能增加,导致公共开支规模日趋庞大。

3.简述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

答:

(1)维护组织的动态平衡。

1)足够的灵活性,为组织确立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可行目标。

2)足够的稳定性,以实现组织目标。

3)足够的稳定性,以保证在目标和方法方面进行有秩序的变革。

4)足够的适应性,以便及时对外部的机会和要求以及内部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

5)足够的革新性,以便使组织在条件适宜时能够主动去进行相应的变革。

(2)完善组织的静态结构。

1)确立和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

2)建立合理、系统的组织结构。

4.结合实际,分析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答:

动力:

1.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不稳定时,政府官员会用更为低调保守的官僚主义作风使组织出现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2)经济环境。

公共组织的决策者经常被迫以给定的资源完成更多的任务,这使决策者重新考虑组织体制和策略,从而推动组织创新与变革。

(3)社会环境。

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会给组织变革提供动力与灵活性。

敌对性的社会环境可能使官僚们抵制改革或者为赢得公众支持而采取激进性的改革措施

(4)技术环境。

技术革新会促进组织变革。

一是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二是影响组织的职责和结构。

2.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内部因素。

(1)目标与价值观。

价值观和目标的变化将改变组织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引起组织变革。

(2)结构。

组织的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会引发组织结构的改变,这是组织变革的表现形式,也是组织变革的动因。

(3)管理。

管理是组织变革不可或缺的实质条件,也是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变革动力源,管理方式的变化会促进组织变革。

管理水平的提高会使管理层次的减少、管理结构和管理人员的精简撤并、职责范围的重新划分。

(4)社会心理。

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相一致的群体效应会推动组织变革。

阻力:

1.来自个体的阻力。

(1)知觉。

人类本性中的惰性。

人们可能通过一些行为抵制变革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2)教条主义和依赖性。

信念的僵化和依赖性都可能形成变革阻力。

(3)习惯。

变革可能会改变人们原来熟悉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们在心理上、行为上不适应,从而产生不快或抵触情绪。

(4)对未知的恐惧。

工作环境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不确定因素。

(5)守旧和安全感。

有保守心理的人会以各种借口反对变革。

(6)求全。

人们面临组织变革中的问题惊慌失措、求全责备,希望整个变革不出一点错误。

(7)经济原因。

人们抵制可能减少他们收入的变革。

2.来自组织和群体的阻力。

(1)对权力和影响的威胁。

当既定的权力影响分配格局时,人们会抵制那些降低他们权力和权位的变革。

(2)组织结构。

在一个既定的僵化的组织结构中,一些可能会触犯组织某一阶层利益或威胁组织现状的好主意,会因为经过过多的信息传递层次而被抵制。

(3)资源限制。

资源供给的不足会限制人们的变革欲望。

(4)组织文化。

文化不容易变化。

(5)组织间协议。

组织在行使雇佣和解雇的权力、分配任务、提升或降级的权力时,会受到劳动协议或合同的约束。

5.公共组织再造的途径有哪些?

答:

公共组织的再造,应以组织创新作为组织再造的基础,以公共组织典范变革作为组织再造的核心,以完善组织工作流程作为组织再造的保障。

1.组织创新层面。

政府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加具备弹性和适应性,努力把机械式的官僚组织转变为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2.公共组织典范变革层面。

(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3)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

(4)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5)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6)从人治到法治。

3.公共组织的工作流程再造层面。

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和优化,重建政府治理模式。

第八章公共部门的领导

1.领导影响力的作用模式有哪些?

答:

按照影响力发生作用的途径不同,可以把其作用模式分为如下几种:

(1)制度化服从。

影响力来源于被影响者对影响者权力合法化的认同。

(2)模仿。

领导者通过塑造某种行为模式,供被影响者模仿,并通过努力模仿,赶上或超越被模仿者,达到同等业绩。

(3)建议。

领导者通过被领导者提供主意、建议或计划,使被领导者按照领导者的意图行事。

(4)劝说。

领导者通过理性说服,使得被影响者相信他所提供的目标、行为或途径。

(5)强制。

通过强迫性的限制的方式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包括肉体上的强制和奖酬等其他形式。

2.领导方式有哪几种分类?

根据领导者对权力的控制程度,可将领导方式分为:

(1)集权型领导。

也称独裁型或专制型领导方式。

将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完全依赖权力与权威强迫下属服从自己的意愿。

特点是独揽决策权、权威至上、结果至上、严密监督、主观臆测。

(2)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