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016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docx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仙协[2012]8号

 

打造提升文化特色品牌 促进仙游文化繁荣发展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9月份,县政协组织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县文联等单位部门有关人员,围绕如何打造提升文化特色品牌,促进仙游文化繁荣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通过实地察看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博览城、县文庙、鲤声剧团、李耕国画研究所等基地,召开相关乡镇、县直部门和艺人代表座谈会,着重就我县文化资源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对策建议进行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源现状

仙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之称。

来自中原的华厦文化与当地的闽越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代名人辈出。

尤其是近几年,古典工艺家具、油画、古玩等特色文化彰显,品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一)古典工艺家具文化。

由“六编六雕”传统工艺发展的古典工艺家具文化产业颇具规模,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六园”、“三条走廓”为点、线、面相融并进的区域特色布局。

全县有古典工艺家具生产厂家3600多家,从业达15万人,2011年产值200亿元。

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红木集散地之一,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

“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制作技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与苏作、京作、广作并称的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二)戏剧文化。

莆仙戏是全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仅次昆曲、梨园戏之后,位于传统戏剧类中的第三位。

我县民间剧团有16个,其中颇有代表性的鲤声剧团曾六度晋京献演,两度赴台湾香港演出,2011年12月,鲤声剧团代表莆仙戏,代表福建,参加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献演,轰动法国文艺界,获最佳传统剧目奖,被誉为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

(三)国画油画文化。

以李霞、李耕、黄羲为代表的仙游画派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国画大师李耕与齐白石并名,有“南李北齐”之称,生前曾为人民大会堂国宾厅绘制巨屏《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其作品《达摩》、《春夜宴桃李园》分别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文化异军突起,有专业油画师5000多人,从业人员5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开办的油画企业、画廊达700余家,批量生产装饰画、家居装饰艺术品销往海内外,每年绘制出80万张“行画”,年创产值20多亿元,已成为国内行画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全国著名的“国画之乡”。

(四)九仙梦文化。

九鲤湖是我国汉族居住区乞梦(祈梦)风俗的发源地,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

且九鲤湖流传的祈梦民俗活动程式为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为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梦文化之乡”。

(五)生态旅游文化。

仙游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木兰溪中、上游,北部环山区森林植被茂密,景色秀丽,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九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菜溪岩、中国工农红军108团革命遗址麦斜岩。

尤其是木兰溪源头常绿天然阔叶树生态体系完备,有许多珍希的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福建沿海县区少有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旅游文化区域。

(六)历史名人文化。

自唐以来,登进士第者657人,其中宰相4人、文武状元5人,宋代科第鼎盛,几甲八闽,有进士598人。

蔡襄是历史上备受后人推崇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郑纪曾任翰林院检讨、南京左通政等职,后人称其为明朝经济名臣。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莆仙戏、枫亭元宵游灯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仙作”制作技艺、九鲤湖祈梦习俗、仙游青靛提炼技艺、仙游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大济坑北村九品莲花灯、枫亭麟山宫皂隶舞、度尾鼓吹乐等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丰富,共有文物575个。

有国家级文物凤山无尘塔、枫亭天中万寿塔;省级文物龙华双塔、东门石坊、仙游文庙等,凤山的九座寺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昭教授考证为南少林的发源地。

(七)古玩工艺文化。

以仿古石雕、木雕、家具为主体的文化企业发展迅速。

从业人员2万多人,交易商店150多家,生产、经营企业600多家,2011年全县古玩交易额达3亿元,仿古工艺品产值突破20亿元。

有“六编六雕”工艺品4000多个品种,较大厂家有600多个,从事“六编六雕”生产与销售的有1万多人,年创产值上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相对滞后、宣传乏力。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特色品牌文化发展的社会效应缺乏深层次认识,忽视了它对推动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作用,缺乏对特色品牌文化科学规划、统筹部署,计划性、前瞻性不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文化当作一种负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意识化、自觉性,让其自生、自发、自灭。

全方位的宣传不够到位,特别是对特色品牌文化的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共创、联手促销意识。

如“中国梦文化之乡”授牌已过两年,如何策划、包装、推介、促销,至今尚未启动。

由于

宣传乏力,品牌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品牌效应不强、关联度低。

我县有些文化品牌不仅是仙游独特的的区域品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如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国宾厅的《松青鹤白东方红》,国家重大国事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有其珍贵镜头;鲤声剧团演出的莆仙戏、枫亭元宵游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山无尘塔、枫亭天中万寿塔为国家级文物等,均是仙游独具一格的无形资产。

由于缺乏有效研发、打造、提升、推广,缺乏与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开发,共融并进,导致特色品牌文化目前仍处于无序状态。

资源价值和市场价值得不到体现,品牌效应差。

(三)、管理方式传统、设施落后。

目前我县文化企业基本上处于“小、弱、散、乱”的状态,缺乏应有的企业成长战略、品牌战略、营销战略和竞争战略,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原先位于县城中心的县图书馆、文化馆、李耕国画研究所、电影院等文化公共设施重建工作也刚刚启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人才比较匮乏、投入不足。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人出现断层、后继乏人现象,且人员结构呈老化、青黄不接趋势。

由于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善,导致工艺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缺乏活力。

如我县目前从事工艺产业的员工大多是初、高中以下学历,基本上是通过拜师学艺以后上岗的,如何使这个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人才建设已迫在眉睫。

由于县财力有限,目前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等公共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少,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很有潜力的文化特色品牌无力做大做强,一些名人故居、名贵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

如郑纪故居房屋除了屋架梁柱檐木上粗壮杉木隐现出当年大户人家的气势,其他部分已破损严重,很难凸现与主人曾经有过的辉煌联系在一起。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确立特色品牌文化新理念

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地方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是地方文化无形资产的浓缩。

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是实现文化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此,务必深化认识,拓宽思路,确立特色品牌文化新理念。

1、确立“特色品牌文化是绿色产业”的理念。

特色品牌文化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特征,是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产业。

发展特色品牌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发展信心,而且有利于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特色品牌文化当作“绿色产业”来经营,既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确立“特色品牌文化是精神产品”的理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

特色品牌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引领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务必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把特色品牌文化当作人民必需的精神产品来生产、培育、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确立“特色品牌文化共建共享”的理念。

文化是一种影响,更是一种担当。

特色品牌文化打造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辛勤耕耘,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为此,必须倡导“大文化”的理念,立足地方特色,打破行政区域制约与壁垒,实现互通有无、相互融合。

机关、单位、企业、团体、农村、学校等都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共建,实现共享,真正形成人人都是“文化使者”。

(二)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文化特色品牌

当今时代,品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根据中共仙游县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仙游”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特色品牌文化作为“文化仙游”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1、全面展示古典工艺家具文化特色品牌。

借助“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特色品牌文化,加快仙游工艺创意产业园、盖尾工艺产业园、坝下工艺产业园、度尾艺雕产业园、赖店古玩产业园、油画产业园建设;组建1-2家能够涵盖产品研发创新、品牌营销、人才培养、市场信息、抗风险能力强的品牌文化集团公司;举办“中国·仙作”古典工艺家具高峰论坛,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工艺美术产品专业会展、博览会、展销会,展示仙游工艺精品;广泛宣传“仙作”品牌,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全民化普及“仙作”知识,把《老何侃仙作》作为学校学生读本,做到机关干部、市民、学生人人懂“红木”、爱“红木”、宣传“红木”,扩大仙游古典工艺家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倾力打造祈梦文化特色品牌。

编制仙游文化旅游规划,成立“中国梦文化研究中心”,准确定位“九仙梦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

着手修建祈梦楼、解梦馆,扩大祈梦场所;组织编写祈梦程序、典故传说、历史名人祈梦动漫故事片;建立中华梦文化园、梦仙广场、九仙雕像、游圣广场、徐霞客雕像、梦诗碑廊、梦文化展览馆;开设游客共同参与的法会活动项目等,追溯梦文化起源,阐释梦文化历史,丰富梦文化内涵,寓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为一体,激发游客祈梦愿望,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同时通过举办梦文化节、开展梦文化研究、开发九仙纪念品,提高九仙文化影响力,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3、培育发展生态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加强生态文化研究整合,开展全县特色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建设。

做好木兰溪自然保护区申报跟踪工作,争取2013年创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力争九鲤湖、菜溪岩书峰兰石绿缘名贵植物园创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蜚山、老鹰山、聚仙堂创国家级森林公园;九仙溪水库、木兰溪流域、抽水蓄能电站创国家级湿地公园;书峰百松、锦峰、钟山南湖等创全国生态文化村。

加快对森林资源、生态观光的挖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化精品工程。

以九鲤湖、菜溪岩、仙水岩、十八股头为依托,大力发展名山名川游,建设成闻名国内外的自然山水旅游文化工程;以聚仙堂、金钟水库、老鹰山、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等为依托,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绿色文化的潜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文化工程;以榜头坝下红木和林产品加工等为依托,大力开展生态文化企业创建,建设一批既有林业特色,又有文化元素的多元化林业企业文化工程,拓宽生态文化建设的外延,丰富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生态文化建设的层次,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4、传承提升莆仙戏文化特色品牌。

加大莆仙戏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培育新生艺术人才;突破体制困境,深化剧团改革,整合全县戏剧资源,推进市场化运作,创新创作空间,发展现代文明小戏,做大鲤声品牌;学习泉州黎园戏、南音做法,将莆仙戏纳入文化旅游项目,宣传培育艺术精品,提升莆仙戏品牌;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投入戏剧文化,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参

与莆仙戏建设,提高莆仙戏市场层次和文化品位。

5、创新发展油画国画文化特色品牌。

加快建设仙游国际油画城,为全国画家、画商提供配套齐全的生产、展销平台,争取在2015年建成全国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油画创作与交易基地;抓好“中国油画之乡”申报工作,争取设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油画专业委员会;依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仙游职业中专职业学校,培养一批画工精湛的美术人才;在北京、深圳、厦门、浙江、上海等油画集聚地,通过举办艺术博览会、油画论坛等活动,扩大宣传推介,实施油画人才回归。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强化研发,不断拓展市场。

创新营销手段、开发创新产品,实现产品由原来主要以临摹为主向创作转变,市场由过去以出口为主向国内市场、家居市场转变。

加快建设李耕美术馆,融合画家力量,将分散的画家个体,整合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画家群体,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开设画廊推介画家作品,与油画产业园联姻,与古典工艺产业园联手,优势互补,通过艺术节、文化节、高峰论坛,强强联合,全面展示仙游的国画实力。

6、宣传保护名人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积极实施名人品牌战略,悉心打造名人文化,邀请知名专家、作家以蔡襄、郑纪、李耕等历史名人为题材,编写历史小说、剧本、拍摄影视、舞台作品;依托蔡襄陵园、郑纪府第、李耕画院等分别建设名人纪念馆,雕塑名人石像,以扩大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对“枫亭元宵游灯、九仙祈梦、度尾大鼓乐、枫亭皂隶舞

”等民俗文化内涵探析研究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仙作”制作技艺、“九仙祈梦”和“枫亭元宵游灯”国家级商标,设立民俗文化展示厅,常态化进行表演展示,使民俗文化转化为巨大的商业价值。

7、包装开发文物遗产文化特色品牌。

旅游是文物遗产的重要经济依托,文物遗产是旅游的灵魂和引力来源,二者相辅相成。

我县文物资源丰富,要坚持文物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采取灵活的市场手段,包装、开发天中万寿塔、龙华双塔、东门古坊,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一些现代科技元素,打造成魅力不减的旅游观光品牌,实现品牌市场扩张的最大化。

重建凤山九座寺,将九座寺、无尘塔与仙水岩、十八股头、木兰溪自然保护区捆绑在一起,打造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区。

8、拓展深化对台文化交流特色品牌。

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定期谋划筹办海峡两岸“甜柿文化交流节”、“枇杷节”、“文旦柚节”等活动,深化海峡两岸文学、文艺创作交流,创作一批反映两岸题材的优秀作品,扩大区域性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台创园的知名度,拓展深化对台文化交流。

(三)统筹兼顾,着力提升特色品牌文化保护和开发水平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推动仙游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在规划定位、宣传导向、人才培育、资金投入、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统筹互动,确保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科学规划,推动特色品牌文化协调发展。

结合城市规划,新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以点带面,统一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做好特色文化村(镇)的规划,加强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好特色文化村(镇)的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乡镇(街道)、特色文化村组,特色文化团体和特色文化企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

实施特色文化项目,结合专业村的现实基础,逐步形成以古典工艺家具文化产业为主导、“九仙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为骨干、民俗文化为辅助的仙游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格局。

2、广泛宣传,扩大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编写仙游特色品牌文化知识读本,开设“仙游特色品牌文化之窗”、邀请专家名人系列讲座等,充分激发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豪和参与热情。

通过组织文化专业会展、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形式,展示仙游特色品牌文化,拓宽产品市场,提升仙游特色文化品牌效应。

3、优化环境,加快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把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我县人才规划,构建专门的文化人才数据库,定期编制发布文化人才开发目录,建立包括人才认证、人才资源咨询和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等在内的文化人才服务体系,汇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特色文化创意人才。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文化人才评价制度,推行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一次性奖励、税收利润提成、成果入股等多种形式,探索产权激励机制

设立文化人才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创造和技术人才予以奖励。

鼓励企业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仙游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类院校合作,开展长期学历教育和短期非学历教育,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文化专业人才。

4、拓宽渠道,加大特色文化经费投入。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工作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投资格局。

建立品牌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适量县级财政资金,对发展特色文化项目给予补贴,贷款贴息,配套资助。

允许以版权、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价参与组建品牌文化公司,对政府鼓励的新办特色文化企业,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促进银企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品牌文化无形资产评价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实现版权、著作权、收益权、销售合同、设计创意及个性化服务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拓宽特色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

5、加强协调,健全特色文化工作机制。

建立特色文化专门工作机构,统一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审定优秀文化发展项目,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品牌文化建设社会监督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处理。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报品牌文化建设的信息,宣传和报道特色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

建立品牌文化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特色品牌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目标考评体系,作为评价乡镇(街道)部门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

课题指导:

何锦驰      

课题负责:

余文德

课题组成员:

朱扬发 张毅劼 陈德铸

郑志忠 陈麟河 黄玉坤

执 笔:

朱扬发 张毅劼

政协仙游县委员会

2012年11月7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