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6192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单元评估检测(四)

(本试卷共六大题,24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辟/裨益  教唆/疏浚 殷实/殷红

B.渣滓/浸渍寒暄/渲染奔波/投奔

C.隽永/眷恋提防/堤堰牢笼/笼统

D.贞烈/箴言旋风/漩涡妥帖/字帖

解析:

选B。

A项,分别读bì,suō/jùn,yīn/yān;B项,分别读zǐ/zì,xuān/xuàn,bēn/bèn;C项,分别读juàn,dī,lónɡ/lǒnɡ;D项,分别读zhēn,xuàn/xuán,tiē/tiè。

2.下列文段中画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关于雄浑之美是如何产生的,前人语焉不详,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结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休戚相关。

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A.语焉不详      B.休戚相关

C.肃然起敬D.慨然兴叹

解析:

选B。

B项,“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以后,罗阳同志就一直从事飞机研制、生产、设计工作,30年里尽心竭虑、无怨无悔,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B.我们的事业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支持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根本要靠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C.自1月中旬以来,英国、爱尔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已检测出掺有马肉的牛肉食品;到目前为止,“马肉变形记”的详细过程,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

D.在市缉毒支队的大力支持下,新丰公安局刑侦部门经过缜密侦查,成功侦破两起贩卖毒品案,缴获疑似毒品70多克、赃款一万余元和吸毒专用工具一批,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

解析:

选D。

A项,语序不当。

应是“设计、研制、生产”。

B项,不合逻辑。

实现目标“根本要靠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C项,成分残缺。

应改为“对于‘马肉变形记’的详细过程,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问再高深的人,也注意从最基本的传统经典开始学习,并用在教育下一代方面。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但是现在这种敬畏我们不但没有了,而且相去遥远,连个踪影都看不到了。

①像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有的需要扬弃,也有的可以借鉴,不妨拿过来好好用一下

②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

③里面有一些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是过于严格了

④有了这样的思维,难得不去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传统,难得不产生敬畏

⑤但想一想有的是巩固文明的,有的是意旨深远的,都通向了伟大民族的精神源路

A.②④①⑤③B.②③⑤①④

C.①③⑤②④D.①②③⑤④

解析:

选C。

①③⑤是一组,③⑤分别从“扬弃”和“借鉴”角度承接①;②句从语气上看,应为感叹,故在⑤后;④句和横线后面的语句都集中谈“敬畏”。

二、本大题共7小题。

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元符三年进士。

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

禾曰:

“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复劾经臣:

“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

“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

“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

“留以旌直臣。

”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

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

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谓其失对,禾曰:

“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

愿得分贤者罪。

”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

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

”力辞,改汝州。

辞益坚,曰:

“宁饿死。

”黼闻而衔之。

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上曰:

“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

太学名。

②宦寺:

宦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

预料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

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详:

详细

D.黼闻而衔之衔:

怀恨

解析:

选C。

“详”通“祥”,吉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戒不虞 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B.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C.此而不言命下而卒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愿亟窜之远方

解析:

选A。

A.连词,表目的;B.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C.连词,表假设/连词,表承接;D.助词,的/代词,他。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B.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C.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D.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解析:

选A。

准确理解“谒”的含义,抓名词,区分主语和宾语即可。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

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

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

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解析:

选C。

从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

“留以旌直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

①判断句、“黜(罢免)”“陟(提拔、提升)”、“奈何(怎么)”。

②易,换;却,拒绝;旌,表彰。

答案:

①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②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

“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刚强正直”即可。

答案:

①未拜命,首抗疏劾贯;②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③辞益坚,曰:

“宁饿死。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

考中元符三年进士。

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陈禾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陈禾说:

“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

”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又弹劾黄经臣:

“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

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一样。

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而是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衣袖被撕落,皇上说:

“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陈禾说: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

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

”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变了脸色说:

“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

“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

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皇上)把他贬为信州监酒。

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瓘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关系友好,他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

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瓘也被逮捕。

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罪行不敢逃避。

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

“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

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

”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被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

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

“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

”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

他辞职更加坚决,说:

“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

”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

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却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他也不接受。

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

皇上说:

“这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

”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他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

【注】 牛山何必独沾衣:

《韩诗外传》: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

美哉,国乎!

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俯而泣下沾襟”。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1)“江涵秋影雁初飞”中“涵”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是词语的使用,要理解这个词的本义和在诗中的意思,同时注意表达的意境和起到的效果。

答案: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登高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一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这优美的景色,读来使人神往。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景物,以及诗歌结尾处的语句,结尾句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

“牛山何必独沾衣”,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悲伤,又有自我宽慰。

答案:

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感叹,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感慨。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节选)》]

答案: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4)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

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

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

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

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

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

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宣战的战斗队伍。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

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

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

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

“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

”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

在辛亥志士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

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中山先生曾说: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

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

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

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孙中山先生本人,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到“以俄为师”,从依靠某些军阀势力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始终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前进。

同时,辛亥志士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早在1904年,孙中山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就满怀信心地说: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

”他们坚信,一旦革命成功,中国一定能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类似这样的言论,在革命派其他人物的口中也屡见不鲜。

一百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

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

B.清王朝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还向帝国主义列强俯首称臣。

C.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明鲁迅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有着执着不屈的追求。

D.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孙中山认为“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E.“中国一定能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当时社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解析:

选BE。

B项,“向帝国主义列强俯首称臣”属于无中生有;E项,“中国一定能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革命派对革命成功后的设想,并非当时社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革命派只是少数人。

13.下列关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的表述,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B.为了振兴实业,成立了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C.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D.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解析:

选D。

D项,没涉及题干中“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

14.作者认为百年前的这场辛亥革命,有哪些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是这篇文章的分论点,也是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答案:

①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②“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③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

④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15.根据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请说说辛亥志士们之前的爱国主义是怎样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句话是为前文的总结,在前文中有“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鲜明”处,正是以往的“爱国主义”所没有的,参照文中三点回答即可。

答案:

①爱国主义没与民族的独立要求相结合,没看到独立自由是国家成为国家的首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没与民主主义相结合,没意识到建立共和政治的重要性。

③爱国主义没与国家的统一相结合,没认清国家的统一独立是国家的兴盛的前提,没认识到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到革新国家社会之目的。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还到哪一个乡呢?

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

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

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

犹记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