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6211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训诂学试题1汇总.docx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

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

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

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笃:

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

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

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

《易说》《书况》

2.刘熙:

释名、孟子注

3.张揖:

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

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

尔雅注

6.服虔:

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

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扬雄著。

今存13卷。

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

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

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

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

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古人有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

“僵,偾也。

”足部:

“踣,僵也。

”都是倒义。

《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

“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

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

三月,树卒自立故处。

”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

《文选》卷52曹《六代论》: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李善注引《鲁连子》: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方言》:

“跌,蹶也。

”是蹶亦有倒义。

单项选择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

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

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

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

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

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

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

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

《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

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

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

《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

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

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

《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

《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

《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

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

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

证实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

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

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

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

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名词解释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

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顾炎武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

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

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

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他的著作有:

《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

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

他的著作有:

《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

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

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

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

他的著作有:

《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

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

他们的著作有: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

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他的著作有:

《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

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

影响至今。

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

他的著作有:

《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

代表: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

代表:

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义疏类注释

   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代表:

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

代表:

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征引类注释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

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代表: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方言》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

《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

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

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

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

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

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

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

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

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

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

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