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350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

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

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A.工人罢工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起义

D.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实事求是

C.阶级性D.科学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新陈代谢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D.消灭两极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文艺复兴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儿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斯密B.李嘉图C.马歇尔D.萨缪尔森

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D.费希特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9.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

A.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B.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

C.防止和反对实用主义D.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主管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

6.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活动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9.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这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替代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0.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1.“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2.“携泰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轮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14.恩格斯认为:

“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充分说明了()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5.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16.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政治实践

17.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18.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唯一的

B.人脑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C.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19.“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这种观点属于()

A.反映论B.不可知论C.先验论D.唯心论

20.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能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抽象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

2.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说,“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于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3.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4.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主观性

6.马克思说:

“最蹩脚的建筑师丛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受理论的决定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7.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克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意思沮丧:

“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

“记录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的发展规律

C.凡是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

“这是留给喜鹊的礼物”。

每年冬天,喜鹊都会来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9.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10.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外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的人

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

A.一切客观存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论路线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反映论是(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逻辑性和综合性

C.间接性和抽象性          D.真理性和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真理是指(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世界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真理发过程中珠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A.具体化B.理论基础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D理论形式

2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与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的动力

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2.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学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如果,它们说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 )

A.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B.认识的客体会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D.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3.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

A.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

B.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一致

C.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D.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绝对统一的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打基础

5.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放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

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

6.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

A.占有丰富需真实的感性材料

B.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D.感性材料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8.任何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具体性

9.真理具相对性,下列选项中属于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

A.真理都包含错误,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某些事物有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D.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10.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与已有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D.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1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12.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

C.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3.真理和价值的对方统一与众不同在(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须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D.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

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

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在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3.阶级( )

A.阶级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4.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A.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5.先进生产力有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者D.管理方式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政治制度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C.决定社会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8.地理环境( )

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的性质       D.是社会生存与发的必要条件

9.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

A.活跃的.革命的因素     B.相对稳定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D.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10.“手推磨产生的中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

A.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2.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人的需要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

A.道德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决定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16.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

A.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D.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寻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于( )

A.它自身的完善B.它的阶级性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

18.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人些人是必然的,有些我是偶然的

19.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