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词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493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说明文的词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的词语.docx

《说明文的词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的词语.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的词语.docx

说明文的词语

说明文语言

特点:

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

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

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

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

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

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

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

软、硬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

1.说一说“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一句中的“适当”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如果问“适当”的表达效果?

二、关系罗列

(一)、一般与特殊

“通常”、“往往”、“一般”等强调一般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之下”、“只有------才”强调特殊情况。

(二)、全部与部分“所有的”强调全部,表示没有例外。

“大部分”、“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

(三)、主要和次要“主要”、“次要”;“其次”、“再次”

(四)、精确与模糊

“大约”、“左右”、“约”、“上下”、“可能”:

大概、不确定,表示一种猜测、估计。

(五)、限制与形容

1、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分别针对“早”、“多”作程度限制。

2、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惊人”突出了其地位影响。

(六)、依据与论断

“据推算”、“在当时”:

限制时间、条件。

例如:

1、“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2、“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第一种题型:

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

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

(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二)第二种题型: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

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

?

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

?

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

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例题展示。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向沙漠进军》

练习:

1、“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这句话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2、“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这句话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性阶段”一句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去?

为什么?

4、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

为什么?

5、“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三)第三种题型: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技巧:

“?

?

”这个词表示?

?

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这句表示?

?

(结合句意)的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

请你说说“有可能”一词的表达作用。

2、我国猪肉消费名列世界第一,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

结合语境,说说“似乎”一词的作用。

(四)第四种题型:

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

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

1不可以;

(2)因为原词表达?

?

意思,换了就变成?

?

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

(1)不能;

(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2)、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

上面句子中的词语“发明”改为“发现”可以吗?

为什么?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

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

准确、

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

(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

(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

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

?

(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

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

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

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

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答:

(2)以上文段有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三句分别反映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4、试题演示(b)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

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

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

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

?

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段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5、试题演示(c)

近海吃海,蟹是少不了的海鲜。

湛江是美食天堂,更是吃蟹的天堂,每年九月十月,都是嗜蟹者最快乐的日子。

而这时的宾馆饭店,酒楼食肆,蟹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主菜,蟹的种类,菜式也非常的多。

除名贵的膏蟹外,也有较便宜清甜的肉蟹、花蟹。

清蒸油焗,生炒酥炸;酱醋油盐,甜酸香辣,蒜茸姜葱,椒盐药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任君选择。

外地客人到湛江,总希望品尝湛江蟹的滋味,也以此为一乐。

他们学着湛江人.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

到湛江吃海鲜,品尝螃蟹,大饱口福,如今已成了到湛江旅游的一大乐趣。

《复习指导》p.40《湛江的美食——螃蟹》

▲▲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末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答:

“不能删去。

因为“适当”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删掉后成了完全停止,与实际不符。

“适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答:

“适当”起限制作用。

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一限制。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一种题型

(1)“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种题型:

(1)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

(1)不能;

(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种题型:

3、

(1)不能。

(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平实与生动语言

试题演示a

(1)特点:

细微而难以看见、捉摸;平实说明:

尘埃非常细小,小得让人难以捉摸。

(2)第一句:

准确简明(简洁),第二、三句:

形象生动。

(运用比喻、拟人)

b【答案】

(1)从表达方式看:

第③段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前者如“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后者如“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

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

(2)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和拟人化的写法,修辞上还运用了排比、引用的手法,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如“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停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

?

c【答案】文章末段多用整齐的短句,如“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还运用了口语,如“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使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篇二:

说明文--词语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分)

答案:

1.b

2.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分)

dna证据也可以伪造

(1)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

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3)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

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

(4)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

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

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中的13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

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只需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

据悉,只要收集425个不同的dna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信息。

(5)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

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

(作者:

鹏致,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12期,有删节)

10.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dna数据?

(2分)

11.文章第

(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12.第(4)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

(2分)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

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

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

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

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

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

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

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

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

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

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

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

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

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作答。

(3分)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2分)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

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3分)

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3分)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的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改变的影响;③对国人心中皇权意识的强化。

(一点1分,共3分。

语意相近即可)

2.(2分)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1分),突出其变化,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1分)。

(语意相近即可)

3.(3分)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1分),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1分),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1分)。

(只有判断,无阐释不给分。

语意相近即可)

《微晶玻璃》

①微晶玻璃是一种我国刚刚开发的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学名叫做玻璃陶瓷。

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

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

而微晶玻璃象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②把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

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的墨汁可以轻易的擦掉,而大理石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

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

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③爹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的配比和工艺的设计。

其中,工艺的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

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