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693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docx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35页精选文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选题说明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新课程实施以来疑难问题的探讨。

说实在,新课程以来也没系统上过新教材,对于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过多的直接体会。

这几天对我来说是个学习好机会。

那么谈什么呢?

我还是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新课程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不老又不新的话题呢?

这与本次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有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为什么要课改?

课改到底要求我们改什么?

我想大家也有想到过这些问题的。

大家是否注意到,经常有人问起:

你们高中实施了新课程,有什么变化?

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说:

我们历史变模块,三本必修书,政治、经济、文化,上专题史了,还有高考增加了模块考试。

老师们:

实施新课程,是否就是把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是否就是换上几套新教材?

难道把通史改成了专题史就是新课程了?

就是新课改了?

真正的新课程到底要新在哪儿呢?

我们的课改之路究竟通向何方?

个人认为,课程标准、新教材、模块等,这些是新课程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式。

实施新课程,进行新课改的重点、实质及核心应该是关注和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

但那些直接变化尤其是教材的大变化客观上需要我们去熟悉、去解读,化去了我们较大的时间的精力。

而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新课改。

如果课堂教学不变,教师教学方式不变、学生学习方式不变,只是拿到了一本课标,换了一套教材,那么就是穿新鞋走老路,那样的新课程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逐步改变。

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教学中,我们仍然偏重知识目标,忽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大都还是感觉学习历史:

学而无趣、学而无用。

所以说,如何真正的以课程理念为指导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从历史的学习中提升能力和素质。

这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课程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题目是: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是什么?

一、什么是探究?

——在英文中,探究inquiry一词,按照《牛津英语词典》解释:

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

所谓“探究”,就是指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之义。

——美国学生韦尔奇等亦指出“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

从广义上说,探究是一种思维方式。

——由此可见:

一切努力寻求答案、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都可以看做是探究。

二、什么是“探究学习”?

——就是“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意义或理解、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式:

问题解决式、文本解读式和材料解析式的探究式学习

——关注的焦点:

问题的解决,在教师帮助或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可见:

其立足点:

就是“问题”,及学生针对“问题”而对知识进行的“自主建构”

三、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课例1】《孔子》山东省实验中学

这是一节实践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历史课。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总结及引导。

【课例2】《百家争鸣》视频36:

15~44:

48

这是教参中附送的优秀课例,其中的一个片断。

它属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片断。

上述,两则案例都属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也就是围绕历史课堂教学基础内容而同步进行的“追问”式探究学习。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是这类学习方式。

另一类:

历史学科拓展性专题探究学习。

就是围绕特定的有意义的历史专题问题而进行的拓展性专题探究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

我们必修三册教材后,有8节探究课题。

就其归类看,编写者安排是课内上,应属于第一类。

如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艺术中的历史。

但实际上我们很少上,把它列入第二类。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从上述概念出发,结合案例,我们不难得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1.问题性。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2.实践性。

这有二层意义:

一是指探究式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对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引到鲜活的生活世界当中。

如刚才视频中的片断。

二是指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把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索,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从各个角度和途径学习到知识。

如《孔子》这一案例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就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展示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魅力。

开放的特点,使拥有不同智慧的学生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也为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传统教学则整齐划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约束。

4.民主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新问题,答应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

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看法,立体地看待历史史实。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4.互动性

师生要交流互动,互相探索,互相倾听,互相交流对历史上某一件事的看法,协同合作解决新问题。

为什么?

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的,有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为什么要特别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从创新人才培养看

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

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

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

纲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再次列入了重要工作。

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首先面对的是学习什么知识的问题。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中立性。

所以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特征,学生以学习、掌握或运用客观知识为基本任务,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剥夺了对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质疑和批评的权利,创造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束缚。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理解性,知识的获得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所以强调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实质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有了疑,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产生认识冲突,才有“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体验、记住结论。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对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探究,设计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围绕探究的新问题主动地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

通过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定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解决新问题。

所以探究教学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可以说,学生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是培新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从历史学科价值看

历史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记些历史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吗?

历史学科的价值究竟在哪?

学过历史与没学过历史的区别在哪?

历史学科是非凡的。

它的非凡性就是能让学习历史的人拥有非凡的“眼光”,成为一个有“眼光”的聪明人。

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

如:

又如今年上半年,《都市快报采访》绿城集团老总宋卫平,问他出身历史系与他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他就说学历史使他能看得远、看得透。

前二年,中史参还转载了一篇网上热点文章:

盛志年:

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

  在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中,历史系恐怕是最传统、最冷僻、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系科之一了。

但冷僻的历史系,却人才辈出,能在政界、文坛和商界纵横捭阖、叱咤风云?

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深思。

所绝不能小看历史学科。

那么,这里所说的“眼光”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探讨历史问题、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一门学科,从历史问题的探讨为现实问题的思考解决提供借鉴的一门学科。

且历史问题的探讨少则几年几十年、多则上百上千年。

历史让人看得远、看得透,让人独具慧眼。

这是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

探究是展示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

所以历史学科要多采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

从而展示学科的价值。

而且,这些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高一的始业课上,就应与学生交流探讨。

始业课尤其重要,这是我们给学生洗脑的一次机会,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起点。

现在的大部分高一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历史。

但错误认识已经形成。

历史就是过去的,没啥用的,死记硬背的没意思。

要改变学生先入为主的这种错误想法。

说没用任何一门课都可以说无用的。

语文、数学、英语。

要改变一些学生在初中时形成的历史是门副课,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考试时教师会划重点发讲义、上课可以休闲的错误认识。

让学生理解历史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历史学科是非凡的、有意义的一门课。

——从高中学生特点看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它会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探究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实践,主体体验,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

从而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另外,现在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合作性弱;电脑信息时代,都成宅男宅女。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将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合作,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探究成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分享和合作。

这对现在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

也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考试评价看

从近年会考、高考历史试题主要特征和趋向看,考题的学科性、发展性、引领性特征显著。

高考是国家意志,指向未来,选拔未来。

素质教育特征(高考选拔目标)日益突出。

1、考学习能力与方法

考查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考新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当场学习和运用能力。

←选拔会学习的人

2、考信息提取处理能力

→考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数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抗题海战术

(2019年高考全国)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

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

“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

(2009年浙江)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

(万贯)

非农业税

(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9年浙江)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019年高考全国)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

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

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

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10分)

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

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

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

(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参考答案】38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9.(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10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以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阐释和评价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难度中等。

【命题意图】:

命题类试题,通过未知、新颖材料或命题或定义等的给出,综合考察考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应用信息、解决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能力。

3、考知识背景和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意识不断增强

←选择良好背景的人

如近年的历史常识题。

北大清华复旦的自主招生试题。

总之,高中历史探究教学法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高中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符合高考实际的教学方法。

怎么样?

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教学是成了倍受老师重视的教学方式之一。

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教育理念。

当今历史教学迫切需要一种能展现学生自我、发展个性的教学方法。

但从现况看,远未达到每一位教师有着足够认识的程度。

听课时,也发现很多时候,历史课堂里风光依旧,老师们仍然一统天下,不肯让位。

在交流时,发现老师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和困惑,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现象严重。

首先:

现实的问题难以开展——困难与办法的思考

(1)基于应试的原因会考高考也没大的变化,我们的课堂也没什么大变化的需要。

教材后所附的拓展性探究课上过的极少。

探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研究性探究学习能给学生怎样的实际效能?

教学方式改与不改又没啥大区别。

但真的一个样吗?

大不一样的。

首先要改造我们课堂教学的话,要动脑思考想花样,要化精力投入,而走老路的话,熟门熟路,相对轻松。

其次只要切实去改了,相信不但利于应试,甚至有意想不到效果。

记得我离开学校教书的最后一届学生是02-05年。

当时我们从高一备课组开展行动研究。

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

《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一节课自主学习基础知识、一节课探究疑难问题、就《辛亥革命》成败问题每班组织了一次辨论赛、《新文化运动》课前预习提问、《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采用新闻发布会情境体验式学习等等。

这一届学生有三个理课实验班,结果许多学生要求来读文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