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758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8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docx

李村中桥U型桥台首件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国家和项目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文件

(1)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广西贵港至隆安公路项目核准的批复(桂发改交通[2015]1446号);

(2)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广西贵隆高速公路局指挥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函件、会议纪要等。

1.2设计文件

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广西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GLA合同段(K41+600~K56+700)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3本工程采用的技术规范、质量检验标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12);

(7)《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8)《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

(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交通部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

(12)广西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

2编制说明

2.1主要内容和重点

本方案为李村中桥U型桥台实施性施工方案。

方案中以施工图纸为根本,结合桥址现场实际情况分析了重、难点,重点对桥台础分项施工方法进行编写,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进度、环保、文明施工等措施进行描述,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2.2其他事项

现场施工过程中,实际情况如与方案不符,在获得批准后进行调整,并以交底及补充交底方式进行补充。

3分项工程概况

3.1工程概述

本工程行政区所在地隶属于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李村。

本桥位于整体式路基段,平面位于直线上,纵面位于i=-0.529%的下坡段,上跨当地既有村道(改路G41),左右幅中心里程桩号为K53+960,桥长27m。

其左右幅上部结构均采用1×2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小箱梁,桥面半幅宽度13.5m。

下部结构桥台采用U型桥台,基础采用扩大基础,前墙、侧墙、扩大基础混凝土等级均为C25,背墙及帽梁、侧墙顶及挡块混凝土等级均为C30。

3.2分项工程量

3.2.1桥台工程量

本桥台为U型桥台,基础采用扩大基础。

前墙、侧墙、扩大基础混凝土等级均为C25,混凝土总方量为1043.4m³,背墙及帽梁、侧墙顶及挡块混凝土等级均为C30,混凝土总方量为138.4m³;钢筋总量为12921.48Kg。

图3.2-1李村中桥平面布置图

桥台工程量表表3.2-1

墩台位置

钢筋量(kg)

混凝土方量(m3)

左幅

0号桥台

3230.370

298.4

1号桥台

3230.370

292.5

合计

6460.74

590.9

右幅

0号桥台

3230.370

298.4

1号桥台

3230.370

292.5

合计

6460.74

590.9

总计

12921.48

1181.8

图3.2-2桥台一般构造图(标注单位:

cm)

3.3分项工程的相关要求

3.3.1工期要求

开工日期拟定2016年11月5日,竣工日期2017年1月27日,共计84天。

3.3.2质量要求

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分项质量评定为合格。

3.3.3安全要求

安全目标确保施工现场零事故。

3.3.4文明施工要求

按照《广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现场施工满足文明施工要求。

3.4自然条件概述

3.4.1地形地貌

桥址区属于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区坡脚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桥梁主要跨越地方路,两岸桥台均位于平地上。

桥轴线地面高程在110~110.9m,相对高差0.9m。

桥址区有地方路穿过,可用作施工便道,交通条件较好。

3.4.2地质条件

桥址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Q4al)卵石土,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下统郁江组(D1y2)中风化灰岩。

本区发育的区域性构造为龙山鼻状背斜,桥址区地表为第四系层广泛覆盖,未见断层发育痕迹。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桥址区岩层产状为175°∠32°。

桥址区地表水较发育,地表分布沟渠。

桥址区地下水含水岩土组主要为第四系覆盖层和泥盆系下统郁江组基岩岩组。

含水介质为卵石土和灰岩,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勘察期间测得桥址区的稳定地下水位为2.3m,相当于标高为108.33m。

不良地质情况:

桥位区未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桥址区基岩为灰岩,需注意隐伏岩溶问题。

3.4.3水文、气象

本项目位于广西中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为21.7℃,最热月平均为28.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7℃,历年最低温度都在4℃以下,年平均降雨量为1433.7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雨量的79%。

项目区域内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高温、干旱、大风、低温阴雨、雷电等。

4分项工程特点分析

4.1施工管理重点

(1)本工程为覃塘区先期开工点,工期要求紧,须合理进行人机组织;

(2)桥址处地表附近为灌木林、桉树林,须做好机械设备的规划、管理工作。

4.2施工管理特点

(1)施工场地基岩主要为卵石土,且开阔平整,利于施工机械施工;

(2)施工场地位于当地既有村道旁,施工交通便利。

5分项工程施工总体安排

5.1施工顺序

因左右幅桥台的间隙太小,为了方便模板的安装及后续梁板的架设,先一幅施工完毕后,进行另一幅的施工。

5.2临时设施施工安排

5.2.1施工驻地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施工总体安排,以施工管理方便的原则来安排施工驻地。

施工驻地采取租用现场附近村民房屋,当地村道发达,均与7#便道相交,距离现场施工工地较近,便于施工管理。

5.2.2临时用电

本工程先期采用150KW发电机组临时供电,待永久用电接通后,主要采用线路供电,临时供电为辅,永临结合供电。

5.2.3临时用水

施工用水取自现场附近自然沟渠,并按照标准化要求设置蓄水池;生活用水采用自来水。

5.2.4施工便道

从混凝土拌和站至现场的道路(拌合站—北环路—G324国道—7#便道)畅通,满足混凝土、钢筋等进场要求。

因G324国道到7#便道入口段有市政工程施工,道路变窄,施工车辆需合理规划出行时间,避免在高峰期出入,影响施工进度。

5.3机械设备总体配置

为保证桥台施工顺利开展,根据工程内容、工期要求,按照经济适用、合理配置的原则,安排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数量充足的施工机械,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能力和施工质量。

主要机械设备数量表表5.3-1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

设备性能

备注

1

汽车式起重机

25t

1台

良好

2

自卸汽车

40t

2台

良好

3

挖掘机

日立360

1台

良好

4

发电机

150Kw

1台

良好

5

插入式

2台

良好

6

2台

良好

7

1台

良好

8

1台

良好

9

1辆

良好

10

2辆

良好

11

3台

良好

12

1台

良好

13

1台

良好

14

1台

良好

15

1台

良好

16

1台

良好

测量仪器数量表表5.3-2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

设备性能

备注

1

全站仪

莱卡TC1201+

1台

良好

2

水准仪

莱卡NA724

1台

良好

3

GPS

天宝

1台

良好

5.4材料组织与运输

根据规范要求,选定的主材来源均需取样检验,检验合格并上报监理同意后方可使用。

本项目所有工程材料均为局指统一采购,为了李村中桥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对所需材料进行反复核算,提前上报局指挥部,尽早进行采购。

5.5劳动作业组织

选用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组织施工,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交底及安全教育,使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熟悉施工方法及安全、质量、环保控制要求,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具体人员配置计划见下表:

项目部李村中桥施工管理人员表5.5-1

序号

姓名

职务

职称

主要责任

1

唐亮

生产副经理

高级工程师

负责各工序的协调

2

杨光

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全面负责技术、质量工作

3

李欣

工程部部长

中级工程师

全面负责施工现场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并负责材料及人力资源的调配及施工中技术指导控制工作

4

王敏

质量部部长

工程师

负责质量检测工作

5

刘志勇

试验室部长

中级工程师

负责试验检工作

6

李强

试验员

助理工程师

负责拌合站及现场作业指导

7

韩树刚

安全部部长

助理工程师

负责安全、环保方面工作的落实

8

于光泽

测量班班长

高级工程师

负责测量、放样及验收

9

杨良君

施工员

负责现场施工管理

10

李贺

施工员

负责现场施工管理

桥台施工人员配备表表5.5-2

序号

工种

数量

备注

2016年—2017年

11月

12月

1月

1

管理人员

1

1

1

2

技术人员

1

1

1

3

测量人员

2

2

2

4

电焊工

1

1

1

5

钢筋工

5

5

5

6

混凝土工

3

3

3

7

力工

2

2

2

8

电工

1

1

1

9

修理工

1

1

1

10

司机

2

2

2

合计

 

6施工方法

6.1施工工艺流程

图6.1-1U型桥台施工工艺流程图

6.2施工方法

6.2.1施工准备工作

进场后,首先应完成“三通一平”。

清除地表危石、浮土,铲除松软土层并夯实。

6.2.2明挖扩大基础施工

6.2.2.1定位放样

根据地质情况严格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定出放坡率,放出边桩,再按照基础尺寸、深度确定基坑开挖尺寸,为便于立模,每边加宽0.5m。

6.2.2.2基坑开挖

明挖扩大基础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和人工开挖相结合,基坑开挖形式采取斜坡式。

开挖时控制边坡坡度,保持边坡稳定。

根据地质水文条件,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

基坑顶做成2%反坡,并疏通排水渠道,疏导水流,防止雨水或其它地表水汇集浸入基坑。

距坑顶缘2.0m以内,禁止动载或较大静载存在,防止塌壁。

基坑预留20~30cm人工清底,以免扰动原基,基坑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及时清排水。

基坑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桥台扩大基础地基承载力检测合格后,并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批准后,迅速进行基础圬工施工,避免暴晒。

若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立即报请监理工程师及设计代表提出处理意见。

扩大基础施工质量标准表6.2-1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平面尺寸(mm)

±50

基础底面高程(mm)

土质

±50

石质

+50,-200

基础顶面高程(mm)

±30

轴线偏位(mm)

25

6.2.2.2.1基坑开挖施工措施

(1)坑顶四周距坑缘适当位置处设截水沟、防止雨水侵入;

(2)根据地质、气候条件确定坑顶动载位置,根据需要加宽护道、加强支护,动载距坑缘间至少备有1m宽的护道;

(3)基坑弃碴弃于指定用地范围内,并弃于百年水位线以上,弃碴脚按设计进行防护。

用于回填的弃土堆至坑缘距离不小于基坑深度;

(4)开挖后及时进行浇筑基础施工,避免基底长期暴露。

基底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6.2.2.2.2基坑支护和排水

基坑开挖前,根据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制定可行性防水措施,备足抽水设备,及时排除坑内积水。

基坑排水采用汇水井法,开挖中不停止抽水,抽水能力为渗水量的1.5~2倍,排出的水要防止回流、回渗。

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不稳定的含水土壤,放坡开挖无法保持边坡稳定或受地形条件制约无法放坡开挖时,制定可行性支护方案(如槽钢支护)。

加强坑壁稳定,确保施工安全。

6.2.2.2.3地基检验

基坑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采用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

对基底平面位置、尺寸、标高、基底承载力、基底稳定性、基坑侧壁和等进行检查,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签字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则按设计图纸或监理工程师指令进行基底处理。

6.2.2.3模板加工及安装

按照基础尺寸,放出模板边线。

基础模板采用全新大块组合钢模板施工,以增强整体刚度,减少接缝数量,并可节省连接、支撑等配件的使用量。

根据基础几何尺寸进行拼装,采用钢管脚手架及对拉螺栓等连接构件进行加固。

模板结构及各部位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模板及模板支撑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模板接缝应紧密,保证不漏浆,模板拼缝采用双面胶带填隙。

变型损坏的模板不得使用。

浇筑混凝土前,派专人检查支架和模板稳固情况,当发现松动变形,移位时及时处理。

6.2.2.4混凝土浇筑

(1)基坑开挖后,及时浇注混凝土,避免基坑长期暴露。

浇注混凝土前,先对基础进行处理,基底为粘性土时,在基底设计标高下,夯填一层10~15cm碎石层。

基底面为岩石时,浇筑前洒水润湿,铺一层厚2~3cm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2)基础混凝土施工由拌合站集中拌合,混凝土输送车运输,采用溜槽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振捣器平移距离不小于振捣器作用范围的1.5倍,振捣器振捣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并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10cm;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合良好。

混凝土浇筑完后,经养护、拆模、如经质量验收没有问题,及时回填。

(3)基础混凝土浇注施工措施:

A混凝土使用的粗细骨料、水泥及砂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B混凝土采取分层连续浇注,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

C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拆模,并用薄膜等物覆盖养生,最少保持7天。

养生期间要始终保持表面湿润,当气温低于5ºC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6.2.2.5基坑回填

基础混凝土施工完成并达到强度后,按设计进行片石砌筑和人工分层夯实回填土施工。

回填土质及密实度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1)桥台扩大基础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80%以上)方能进行基础四周回填,回填土方用人工或小型机具薄层夯实。

(2)每层填土压实厚度不大于15cm。

(3)桥台扩大基础回填土方碾压时应免碰撞基础结构对桥台扩大基础造成损伤。

(4)施工中严格控制压实度,保证填筑质量。

6.2.3台身、侧墙及台帽施工

6.2.3.1脚手架施工

台身施工的脚手架均采用双排脚手架。

6.2.3.1.1选用材料

脚手架搭设选用Ф48×3.5规格无缝钢管,采用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连接。

用于立杆、大横杆和斜杆的钢管长度以4~6.5m为宜。

有裂缝的钢管严禁使用。

有脆裂、变形、滑丝的扣件禁止使用。

(1)钢管:

采用Ф48×3.5焊管,材质Q235-A级,长度不超过6500mm(最大质量≤25kg)。

新钢管的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资料齐全,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并涂刷防锈漆;

(2)扣件:

新扣件的生产许可证、测试报告和产品质量合格证资料应齐全。

旧扣件应检查其外观,对有裂缝、变形的禁止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

(3)脚手板:

在使用人员密集、使用周期较长的部位,脚手板采用木板。

木板用杉木或松木制作,其宽度≥200mm,厚度≥50mm,两端用10~14号镀锌钢丝捆紧。

禁止使用腐朽的木板。

6.2.3.1.2构造要求

立杆纵距1.5m,横距1.0m,大横杆步距1.8m,里立杆距结构边距离为35cm,以保证一定的操作活动空间。

上、下两根大横杆之间设一道护身栏杆。

上、下横杆的接长位置应错开布置在不同的立杆纵距中,以减少立杆偏心受载,与相近立杆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三分之一。

扫地杆通长设置在距外架底部20cm处。

 

图6.2-1脚手架纵横扫地杆构造

(1)立杆接长

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对接时,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

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2)纵向水平杆

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内侧,横向水平杆下部,与立杆用直角扣件固定,其长度≥3跨。

纵向水平杆接长可对接也可搭接。

对接时:

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得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错开的距离≥500;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1/3倍跨。

搭接时:

搭接长度≥1m,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100mm。

 

图6.2-2水平杆对接接头布置

(3)横向水平杆

主节点处(水平杆与立杆连接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与立杆用直角扣件固定。

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150mm。

在每跨跨中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以便支承脚手板。

对双排脚手架,横向水平杆靠墙一端的悬挑长度距装修面≤100mm,最大不超过400mm。

(4)脚手板

脚手板采用木脚手板或竹串片脚手板。

脚手板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

脚手板的铺设可对接平铺,亦可搭接铺设,具体要求见下图:

 

图6.2-3脚手板对接、搭接构造图

(5)剪刀撑

剪刀撑的宽度≥6m,且≥4跨,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见下表。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º

45º

50º

60º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7

6

5

双排架的剪刀撑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和设置一道,并由底至顶边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15m。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采用搭接。

(6)作业层的栏杆和挡脚板设置

 

图6.2-4栏杆与挡脚板构造

6.2.3.1.3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

(1)搭设顺序

做好搭设的准备工作—→放置纵向扫地杆—→逐根树立立杆,随即与纵向扫地杆扣牢—→安装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或纵向扫地杆扣牢安装第一步大横杆—→安装第一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杆—→第三步小横杆—→加设临时抛撑(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牢,在装设两道联墙杆后方可拆除)—→第三、四步大横杆和小横杆—→接立杆—→加设剪刀撑铺脚手板—→绑护身栏杆和挡脚板—→立挂安全网

(2)拆除顺序

安全网—→护身栏杆—→挡脚板—→脚手板—→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纵向支撑

(3)台顶部作业层平台脚手板铺设

施工时,作业层脚手板沿纵向满铺,做到严密、牢固、铺稳、铺实、铺平,不得有50mm以上间隙。

严禁留长度为150mm的探头板。

搭接铺设的脚手板,要求两块脚手板端头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400mm,接头处必须在小横杆上。

(4)支撑体系

A纵向支撑:

为了增强脚手架的纵向稳定性和整体性,在脚手架纵向传力结构的外侧隔一定距离沿高度由下而上连续设置纵向剪刀撑。

在其两端和转角处设置剪刀撑宽度取3—5倍立杆纵距,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60°范围内,最大面的斜杆与立杆的连接点离地面不宜大于500mm;

B横向支撑:

每片脚手架在其两端设置横向支撑,并于中间每隔6个间距加设一道横向支撑;

C水平支撑:

没有铺板的水平桁架在二榀横向承力结构之间设置一根小横杆,其间距不宜大于1m。

必要时呈“之”字形连续布置。

(5)地基处理

脚手架地基落在回填土上。

回填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夯填,分层厚度≤300mm,回填土的密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搭设前应将场地平整,将回填铲平,并距外脚手外侧立杆500mm设置浅排水沟。

6.2.3.2钢筋制作及安装

6.2.3.2.1作业条件

(1)熟悉桥梁设计图纸,明确各施工工序的做法;

(2)进场钢筋按图纸要求悉数进场,且已试验合格。

6.2.3.2.2钢筋加工

(1)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进行钢筋抽样,抽样完毕后,方可交付钢筋工下料;

(2)在钢筋下料过程中,应严把质量关。

而且质检员应不定期抽查后台下料长度与钢筋工长料单长度比较,误差大于规范要求的应重新制作;

(3)钢筋在下料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进行下料,而且钢筋锚固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4)成品堆放应标明所用部位、长度、规格。

6.2.3.2.3钢筋绑扎

(1)进行钢筋绑扎时,箍筋应与受力钢筋垂直,箍筋搭接处承受力钢筋方向相互错开;

(2)钢筋绑扎完毕后,应在底部和钢筋外侧垫齐同标号混凝土垫块,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不露筋。

(3)绑扎钢筋时应满绑,不得缺扣或漏绑。

6.2.3.2.4质量要求

(1)高度重视半成品加工质量,下料前必须调直钢筋。

下料尺寸必须经施工技术人员严格审查后执行。

钢筋制作一律在钢筋加工场使用机械加工弯制成半成品使用。

保证弯曲角度和平直部分长度。

加工好后应按照规格品种分类堆放整齐,取用时不得错拿错放,以保证成型骨架准确;

(2)钢筋骨架绑扎注意绑扎方法,宜采用十字扣绑扎法,不得采用顺扣,防止钢筋变形。

6.2.3.2.5成品保护

(1)成品钢筋应垫平堆放,且应分规格和品种堆放;

(2)钢筋堆放时,要保持钢筋表面洁净;

(3)避免踩蹋已绑扎好的钢筋。

6.2.3.3模板的制作及安装

6.2.3.3.1模板选型及质量要求

模板设计及加工应满足:

接缝严密、不漏浆、构件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模板构造简单,支装方便、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破坏、不倒塌。

在满足模板施工及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考虑经济,施工效率等成本因素。

根据本工程特点,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及现场实际情况,模板综合选型如下:

组合钢模板、φ48×3.5钢管、φ12及φ14对穿螺栓。

6.2.3.3.2模板检查与组拼

(1)模板安装前应对模板进行检查,要求具有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满足结构尺寸要求,表面平整度不大于5mm,无平面翘曲等。

对不符合标准的模板进行整形、磨光;

(2)模板锈蚀或表面粗糙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外观,施工前应进行除锈处理;

(3)安装前应有详细的模板施工工艺方案,进行拼模设计、编号;

(4)根据拼模方案进行模板的组拼,不得随意更换。

6.2.3.3.3模板安装与固定

(1)模板加工完成,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模板安装要满足要求,加固牢固可靠。

模板安装完成后,专业木工要进入模板内部检查模板间的拼缝是否满足要求,不允许错台和缝隙宽度超标;

(3)台身模板用吊车分节吊装拼接,将模板连接成为一整体。

为保证模板的整体性、刚度和稳定性,外模拼接处面板及背肋(或桁架)全部采用φ32螺栓进行连接固定。

为保证桥台内模的稳定性,除利用设计通风、泄水孔进行模板加固外,另在中腹板每60cm加设一根φ20支撑钢筋(两端头套塑料垫块)进行加固;

(4)模板间的止水胶带粘贴位置应约低于面板1~2mm,连续不断,模板连接紧密后,密实且与面板相平,保证拼缝面平整且不漏浆;

(5)模板在安装前,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