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861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任务三保护土壤.docx

任务三保护土壤

任务三保护土壤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走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国内外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了以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1.基本概念

(1)土壤侵蚀: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soilerosion)的定义为: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

(waterandsoil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水土保持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

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土壤侵蚀形式

1、水力侵蚀(water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风力侵蚀(winderosion)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风力侵蚀简称为风蚀。

3、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erosion)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4、混合侵蚀(mixederosion)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debrisflow)。

混合侵蚀(mixederosion)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debrisflow)。

5、当温度在0℃上下变化时,岩石孔隙或裂缝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缝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裂缝加宽加深;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缝更深地渗入岩体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不断使裂缝加深扩大,以致岩体崩裂成岩屑,称冻融侵蚀(freeze-thawerosion)。

也称冰劈作用。

6、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glaciererosion)。

7、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称为化学侵蚀(chemicalerosion)。

8、沙尘暴是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现象。

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000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

沙尘暴是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现象。

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000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

三、土壤侵蚀的防治:

(一)水利工程措施

1. 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

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

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

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

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 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

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

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

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

3. 小型水利工程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二)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

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

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三)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 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3. 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

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主要有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纳雨蓄墒、并配合耙耱、浅耕等,以减少降水损失,控制水土流失。

防治土壤侵蚀,必须根据土壤侵蚀的运动规律及其条件,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

但采取任何单一防治措施,都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根据不同措施的用途和特点,遵循如下综合治理原则:

治山与治水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集中综合治理方针,才可收到持久稳定的效果。

四、土壤沙化的防治

土壤沙化的防治必须重在防。

从地质背景上看,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林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

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一)营造防沙林带

我国沿吉林白城地区的西部一内蒙古的兴安盟东南一哲里木盟和赤蜂市一古长城沿线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壤沙化正在发展中。

我国已实施建设“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应进一步建成为“绿色长城”。

一期工程已完成600万hm2植树造林任务。

目前已使数百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轻度沙化得到控制。

(二)实施生态工程

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昔日被称为“沙窝子”、“风库”,当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生物工程与石工程相结合的办法,在北部沿线营造了1220多km的防风固沙林13.2万hm2,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6.5万hm2,在走廊内部营造起约5万hm2农田林网,河西走廊一些地方如今已成为林茂粮丰的富蔗之地。

(三)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地区、辽西等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资源,土壤沙化发展较轻,应建立林农草复合经营模式。

(四)合理开发水资源

这一问题在新疆、甘肃的黑河流域应得到高度重视。

塔里木河建国初年径流量100×108m3,50年代后上游站尚稳定在40×108-50×108m3。

但在只有2万人口、2000多hm2土地和30多万只羊的中游地区消耗掉约40×108m3水,中游区大量耗水致使下游断流,300多公里地段树、草枯萎和残亡,下游地区的4万多人口、1万多hm2土地面临着生存威胁。

因此,应合理规划,调控河流上、中、下游流量,避免使下游干涸、控制下游地区的进一步沙化。

(五)控制农垦

土地沙化正在发展的农区,应合理规划,控制农垦,草原地区应控制载畜量。

草原地区原则上不宜农垦,旱粮生产应因地制宜控制在沙化威胁小的地区。

印度在1.7亿hm2草原上放牧4亿多头羊,使一些稀疏干草原很快成为荒漠。

内蒙古草原的理论载畜量应为O.49只羊/hm2,而实际载畜量每公顷达0.65只羊,超出33%。

因此,从牧业持续发展看必须减少放牧量。

实行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培育土壤肥力。

(六)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在草原、土壤沙化地区,工矿、道路以及其他开发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人为盲目垦地种粮、樵柴、挖掘中药等活动要依法从严控制。

五、土壤退化与防治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1.土壤退化的分类

引起土壤退化的因素森林砍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工业活动,等等,均是人为引起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

2.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特点

1)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壤退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估计中国的退化土壤总面积为4.65亿hm2,其中大部分属于轻微退化和轻度退化,面积为3.07亿hm2,占总退化面积的66%(其中轻微退化为5500万hm2,轻度退化为2.52亿hm2)。

2)土壤退化的发展快

仅建设耕地占用一项,2000年至2002年三年就达到52.35多万hm2,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

1.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是引起土壤水蚀的主要因素。

气候因素中的风速和风的持续时间,是决定土壤风蚀强弱的重要因素。

覆盖土壤的植被不同,水土流失也有显著差别,在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侵蚀量是以林地<草地<农地。

因此采取造林种草、合理轮作等措施,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植被可以减轻或防止土壤的水蚀和风蚀。

植物根系有穿插,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地形对于土壤水蚀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地面的坡度和坡。

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

土壤风蚀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

农作物对阻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因作物种类和栽培方式而不同。

2.土壤侵蚀的防治

我国土壤侵蚀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首先应该从大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土地利用的形式。

其次,要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政策投入等;第三,在具体的防治措施上,应根据土壤侵蚀的具体情况,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综合运用,并注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三)、土壤沙化

1.沙漠化的概念

土壤沙化一般是指由于风蚀作用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细粒部分和营养物质损失而出现土壤表层粗化的过程。

从土壤沙化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分布的差异来看,至少有两种不向的过程,一是沙漠化,一是风沙化。

而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下,在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沙质地表出现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2.沙漠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因素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持续的干旱促使沙质荒漠化的蔓延,而对水蚀荒漠化则是一个抑制。

在风与水两种荒漠化自然营力方面,风力吹扬提供了突破口;再加上过度农垦的结果,致使缓丘缓坡地出现沙漠化的蔓延。

2)人为因素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人为活动是土壤沙化的主导因子,土壤的干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

3)人口增长等因素与沙漠化成因:

人口增长过快是中国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政策也是造成中国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国沙漠化的人为成因类型

 

3.沙漠化的防治

1)生物治沙

植物固沙不仅在防沙治沙,更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上有巨大功能。

建造农田防护林;流动沙丘造林;建造防风阻沙林带;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弃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和建立保护区;小流域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持林;飞播造林;引种抗盐植物等技术体系。

2)工程治沙

机械固沙。

利用风力本身的运动规律设置不同的治沙机械工程,将能够使工程治沙取得明显治沙效益。

这些工程中,从阻止风沙,改变风沙运行规律着手,则有铺设沙障、建立立体栅栏,利用各种材料网膜的技术;从输导风沙着手,则有引水拉沙,治沙造田技术。

上述二种工程技术,便基本构筑了工程治沙技术体系。

3)化学治沙

利用化学材料与工艺,对易发生沙害的沙丘或沙质地表建造一层能够防止风力吹扬又具有保持水分和改良沙地性质的固结层,以达到控制和改善沙害环境,提高沙地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目前,化学治沙技术,主要包含铺设粘土、高分子化学材料、石油沥青制品治沙固结技术和使用化学制品增肥保水造林二大内容。

六、土壤培肥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

土层厚度一般在1m以上,耕作层约20—30㎝左右。

质地较轻,孔隙度52%—55%.通气孔隙10%—15%。

为上虚下实的层次构造。

肥沃水田土壤,要具有松软、深厚紧实的犁底层,既有明显托水托肥作用,又有一定透水能力,心土层(斑纹层或渗育层)也要通气爽水,调节水气矛盾。

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水平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旱地在20g/㎏左右,水田25—40g/㎏,全氮含量旱地1—1.5g/㎏,水田1.5—3g/㎏;速效性氮和磷各为50一80mg/㎏;速效性钾150mg/㎏以上。

3酸碱度适宜,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

肥沃土壤的酸碱度范围为微酸性到微碱性。

4土温稳定,耕性良好

温度稳定,土壤温度的变幅较小,稳温性好。

土壤疏松,宜耕期长,干耕不起坷垃,湿耕不成明垡条,耕作质量好。

5地面平整

地面平整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土体内水分、养分均匀分布。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三个方面:

1.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

2.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从区域生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增加大区域的植被覆盖,提高区域光、温、水的利用,使引入到区域农田土壤的总的物质与能量增加,减少水土流失,使农田土壤生态更为优化。

具体技术措施包括建立农田防护林、优化作物布局、实行合理的间作套种等。

3.农艺措施:

①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的耕层:

②广辟肥源,合理施肥:

③合理灌排,调节水肥。

  

实验七 培养土的配制

一、目的要求

室内及温室花卉大多栽植在盆内。

由于花盆体积有限,植株生长期又长,一方面要求培养土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又要求培养土有良好的结构,大小空隙配合适当,有一定的保水功能,又有良好的通气性。

因此需要人工配制混合土壤。

这种土壤被称为培养土。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培养土应根据园林植物习性和材料的性质配制。

要求为一盆木本花卉、一盆草本花卉及一盆预播种花卉各配制一盆培养土。

二、实验材料

园土 、腐叶土、山泥、河沙、泥炭、草木灰、骨粉、木屑、苔藓等基本物质材料,火炉及锅或40%的福尔马林

三、方法步骤

1. 选材

(1)园土普通的栽培土,因经常施肥耕作,肥力较高,富含腐殖质,团粒结构好,是培养土的主要成分。

用作栽培月季、石榴及一般草花效果良好。

但其缺点是:

干时表层易板结,湿时通气透水性差,不能单独使用。

(2)腐叶土利用各种植物叶子、杂草等掺入园土,加水和人粪尿发酵而成的培养土。

PH值呈酸性,曝晒后使用。

(3)山泥是一种由树叶腐烂而成的天然腐殖质土。

特点是疏松透气呈酸性。

适合兰花、栀子、杜鹃、山茶等喜酸性土壤的花卉。

(4)河沙可选用一般粗沙,是培养土的基础材料。

掺入一定比例河沙有利于花卉通气排水。

(5)泥炭又叫草炭、泥煤。

含丰富的有机质,呈酸性,适用栽植耐酸性植物,泥炭本身有防腐作用,不易产生霉菌,且含有胡敏酸,有刺激插条生根的作用。

泥炭是古代埋藏在地下未完成腐烂分解的植物体,加入泥炭有利改良土壤结构,可混合或单独使用。

(6)草木灰是稻壳等作物秸秆烧后的灰,富含钾元素。

加入培养土中,使之排水良好,土壤疏松。

(7)骨粉动物骨磨碎发酵而成,含大量磷元素。

加入量不超过1%。

(8)木屑将木屑经发酵后,掺入培养土中,也能改变土壤的松散度和吸水性。

(9)苔藓苔藓晒干后掺入培养土,可使土壤疏松,通水、透气良好。

2. 配制比例

(1)一般草花腐叶土30%、园土50%、河沙20%。

(2)木本花卉腐叶土40%、园土50%、河沙10%。

(3)播种用用腐叶土50%、园土30%、河沙20%。

(4)室花卉腐叶土40%、园土40%、河沙20%。

3. 制作堆肥土

(1)堆肥土也是栽种盆花的一种常用培养土。

它是用枯枝、落叶、青草、果皮、粪便、毛骨、内脏等为原料,加上换盆旧土、炉灰、园土,分层敷放,加以堆积,再于上面浇灌人畜粪便最后再在四周和上面敷盖园土。

经过半年以上贮放让其发酵腐烂,然后拨开混合打碎过筛的细土,即为堆肥土,其余下的残渣,再行堆积贮放,制作下次用的堆肥土。

(2)在制作堆肥土时应注意不要使堆积的土内过湿,以便让好气细菌有足够的空气,进行有机物分解,生成氮化物和硫化物。

如果过湿则嫌气细菌会将有机物腐化成氨气和硫化氢等散失在空气中,而减低肥效。

(3)制成的堆肥土与沙土各一半混合种花,既肥沃又利于排水,效果非常好。

如堆肥土与泥炭土混合种兰花、山茶花、杜鹃、君子兰、米兰等名贵花木效果亦佳。

4. 调整酸碱度

(1)种植花卉的土壤酸碱度(pH值)对花卉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酸碱度不合适,会严重阻碍花卉的生长发育,影响养分的吸收,引起一些病害的发生等。

(2)大多数花卉在中性偏酸性(pH5.5—7.0)土壤里生长发育良好。

高于或低于这一界限,有些营养元素即处于不可吸收的状态,从而导致某些花卉发生营养缺乏症,特别是喜酸性土壤的花卉,如兰花、茶花、杜鹃、栀子、含笑、桂花、珠兰、夜合花、白兰、广玉兰等适宜在pH值5.0—6.0的土壤中生长。

否则易发生缺铁黄化病。

强酸性或强碱性土壤,都会影响花卉的正常生长发育。

(3)改变土壤酸碱度的方法较多。

如酸性过高时,可在盆土中适当掺入一些石灰粉或草木灰;降低碱性可加入适量的硫磺、硫酸铝、硫酸亚铁、腐殖质肥等。

对少量培养土可以增加其中腐叶或泥炭的泥合比例。

例如,为满足喜酸性土壤花卉的需要,盆花可浇灌1:

50的硫酸铝(白矾)的水溶液或1:

200的硫酸亚铁水溶液;另外施用硫磺粉也见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需每隔7—10天施一次。

5.消毒

土壤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蒸煮消毒法、福尔马林消毒法和二硫化碳消毒法等。

(1)蒸煮消毒法把已配制好的栽培用土,放入适当的容器中隔水在锅中蒸煮消毒。

这种方法只限于小规模栽培少量用土时应用。

也可将蒸汽通入土壤消毒,要求蒸汽温度在100—120℃,消毒时间40—60分钟。

这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

(2)福尔马林消毒法在每立方米的栽培用土中,均匀洒上40%的福尔马林400—500毫升,然后把土堆积,上盖塑料薄膜。

经过48小时后,福尔马林化为气体,除去堆上所盖的薄膜,摊开土堆。

待福尔马林全部化为气体,消毒就完成了。

6.改良排水、通气性

(1)花木一般都要在排水、通气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生长。

这样的环境有利根系生长发育,花木也才能枝繁叶茂,开花不绝。

可在一些土质粘重的地区,花木很难长好,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改良土壤排水、通气性。

(2)木屑质轻疏松,空隙度大,是改良粘质土的良好材料。

使用前在木屑中放入一些饼肥或鸡鸭粪,在缸中加水发酵腐熟,以后挖出晾至半干。

然后在土中掺入1/3的木屑,并均匀进行混合,这样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经1—2个月,木屑又会被土壤中的好气性细菌分解为腐殖质,从而也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同时木屑还能不同程度地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有利于花木的生长。

7.用木屑代替盆土

(1)木屑(锯末)具备盆栽花卉土壤要求的全部条件,可单独使用;但单独使用不能固定植株,因此多和其它材料混合使用,增加排水透气性能。

锯木屑呈中性,可种君子兰、苏铁、牡丹、月季之类;松木杉木的木屑带酸性可种白兰、含笑、米兰、栀子、杜鹃、茉莉、兰花之类。

(2)锯木屑可经过发酵制成培养土,办法是将锯木屑装入桶或塑料袋中浇足水,密闭放置在高温地方,经过两个月将底部倒上来再经过一个夏季,锯木屑即成黑褐色,可作培养土使用。

为了防治虫病应增加铁质,可在栽种前浇施硫酸亚铁水溶液,按每公斤锯木屑用10克(1%)的比例施用。

(3)锯木屑质轻透气保水肥,是代替盆土的好材料,使用时最好用已发酵过的锯木屑按重量5%的饼粉或人畜肥作底肥。

花苗在生长期,与盆土种花一样,每1—2周施用稀薄肥液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