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90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9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4259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四川内江中考化学试卷

A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B.电灯发光C.光合作用D.干冰升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结成冰,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放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KOHB.MgOC.HNO3D.ZnS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钾由钾、氧、氢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氧化镁由镁、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故符合题意;

C、硝酸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D、硫酸锌由锌、硫、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B.油脂和维生素不属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C.误食重金属盐,可喝些牛奶或蛋清应急解毒

D.食物纤维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对于人体必需元素,我们也要注意合理摄入,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故A说法不正确;

B、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故B说法不正确;

C、重金属盐会使蛋白质变性使人中毒,牛奶或鸡蛋清能消耗重金属盐,应急解毒,故C说法正确;

D、食物纤维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水资源极其丰富,不存在水危机

B.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又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故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又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只约占全球总水量的不足1%。

5.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事()

A.用小苏打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B.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可以和发酵产生的酸反应,故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B、研发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故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异味,故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D、农药化肥要有针对性、均衡适度地使用,故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D

6.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

2H2O通电2H2↑+O2↑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作燃料的产物是水,优点是无污染且燃烧热值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示,循环中水分解是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而不是通电,故错误,符合题意;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的是()

A.二氧化碳无色无味,可用于灭火

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造多种电光源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食品袋防腐

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金属的焊接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对应关系不成立;

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

光可制造多种电光源,故对应关系成立;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食品袋防腐,故对应关系成立;

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金属的焊接,故对应关系成立。

故选A

【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8.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

B.他们都是同一种粒子

C.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D.第③种粒子的符号为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三种粒子的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故错误;

B、同一种粒子要满足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等,故错误;

C、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虽然相等,但质子数不同,性质不完全相同,故错误;

D、第③种粒子为11号钠元素,核外电子数小于核内质子数,则为钠离子,故正确。

故选D

【点睛】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9.下列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与防护不合理的是()

A.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表面,保持洁净

B.在钢铁表面喷油漆可防止生锈

C.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D.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铸造成合金材料可优化其性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表面,会擦掉表明的氧化铝薄膜,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B、在钢铁表面涂油、喷油漆、镀层可防止生锈,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C、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铸造成合金材料可优化其性能,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氧气的进一步氧化,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对此反应分析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64

32

8

4

反应后质量(g)

32

24

48

4

 

A.可以反应的类型分解反应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中甲丙两种物质质量比为2:

3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物质质量减少了32g,为反应物;乙物质质量减少了8g,为反应物;丙物质质量增大了40g,为生成物;丁物质质量没有改变,可能为杂质或催化剂,据此分析。

【详解】A、反应为甲和乙生成丙,符合“多变一”,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B、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C、反应中甲丙两种物质质量比为32:

40=4:

5,故错误;

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正确。

故选D

11.实验室欲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该溶液的步骤是称量和溶解

B.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只有天平、烧杯和玻璃棒

C.溶解氯化钠固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

D.转移溶液时,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将洗涤液一并倒入试剂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配制该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错误;

B、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故错误;

C、溶解氯化钠固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故正确;

D、转移溶液时,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若将洗涤液一并倒入试剂瓶,会改变溶液的浓度,故错误。

故选C

1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可以从表中获得许多信息,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推断不正确的是()

A.①代表的是碳元素B.②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两个电子

C.③元素与氮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②和④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Mg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代表的是六号元素碳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元素的原子为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③元素磷元素与氮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元素②和④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MgCl2,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24分)

13.森林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进入林区禁止带入火种,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除可燃物

(2).开垦烧荒、吸烟

【解析】

【详解】灭火原理包括:

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依据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

故填:

清除可燃物;开垦烧荒、吸烟

14.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2)在60℃时,向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15克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溶液质量为_________g。

【答案】

(1).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21

【解析】

【详解】

(1)A点时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填:

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表明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达到饱和,那么在10g水中最多溶解11g硝酸钾,则溶液质量为10g+11g=21g,故填:

21。

15.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其中还有醋酸,生活中常用食醋,除去烧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Mg(OH)2和Ca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复分解反应

【解析】

【详解】根据醋酸和氢氧化镁的反应,可知醋酸具有酸的通性,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均为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且有气体和水生成,则为复分解反应,故填:

,复分解反应。

【点睛】本题易错点:

书写醋酸钙时要注意,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金属离子在后,醋酸根离子在前。

16.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乱有少量的硫酸钠,可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是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蒸发结晶

【解析】

【详解】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若要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填:

,蒸发结晶。

三、实验题(共18分)

1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收集二氧化碳选用________(填字母,下同)装置,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

(3)要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可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共热制取甲烷,选择用的发生装置为__,能用E装置收集甲烷,说明甲烷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导管口出现_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气体;

【答案】

(1).长颈漏斗

(2).集气瓶(3).

(4).D(5).将燃着的木条移至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6).

(7).A(8).难溶于水(9).连续均匀的气泡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故填:

长颈漏斗,集气瓶。

(2)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应选向上排空气法,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移至集气瓶口;故填:

,D,将燃着的木条移至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3)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有酸生成,故填:

(4)固固加热型选择用的发生装置为A,能用E装置收集甲烷,说明甲烷具有的性质是难溶于水,当看到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故填:

A,难溶于水,连续均匀的气泡。

四、计算题(本大题10分)

18.过氧化氢(H2O2)既是工业上重要的氧化剂,又是常用的医药消毒剂。

(1)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价,其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某过氧化氢

水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

4,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100克该溶液中氧元素质量为________克。

(精确到0.1克)

【答案】

(1).-1

(2).1:

16(3).20%(4).89.9

【解析】

【详解】

(1)H2O2中氢元素显+1价,则氧元素显-1价,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故填:

-1,1:

16。

(2)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

4,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克该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20g=80g,氧元素质量为

,故填:

20%,89.9。

B卷(共30分)

19.内江拥有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基地,可回收处理大量废旧塑料电器及玻璃等,某品牌电器的废旧电路板中还有Fe、Cu、Ag、Ni(镍,银白色金属)等金属,如下图是某车间回收部分金属的工艺流程,已知,2Cu+O2+2H2SO4△2CuSO4+2H2O。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使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__________;

(2)滤渣③中含有

金属是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工艺流程图,可以得出Ni、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Ni______Fe(填“>”或“<”)。

(4)滤液③中加入足量铁粉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A除主要含有铜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铁,为了进一步提纯铜,可以向固体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流程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漏斗

(2).Ag(3).<(4).使得硫酸铜反应完全(5).

(6).避免焚烧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解析】

【详解】

(1)操作①为过滤操作,使用的玻璃仪器还需漏斗;故填:

漏斗。

(2)根据题意,滤渣①为铜和银的混合物,根据已知的提示信息,滤渣③中含有的金属是Ag;故填:

Ag。

(3)根据以上工艺流程图,加过量铁粉后得到Ni,说明铁的活动性强,故填:

<。

(4)滤液③中加入足量铁粉的主要目的是使得硫酸铜反应完全,固体A除主要含有铜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铁,为了进一步提纯铜,可以向固体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使得硫酸铜反应完全,

(5)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流程的主要优点是避免焚烧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故填:

避免焚烧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20.某同学在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后发现,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对反应是否发生产生了疑问?

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

②若发生反应,则可能生成什么产物?

【查阅资料】①将二氧化碳缓慢的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后发生如下反应:

2NaOH+CO2=Na2CO3+H2ONa2CO3+H2O+CO2=2NaHCO3

②NaH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a(HCO3)2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实验Ⅰ:

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的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Ⅱ:

取Ⅰ中溶液少许与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实验Ⅲ:

再分别取Ⅰ中溶液少许于A、B两支试管中,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Ⅳ: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质的成分,将Ⅰ中剩余溶液低温蒸干,得到白色固体,取白色固体与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Ⅱ中:

该同学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中:

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Ⅲ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中:

涉及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CO2+Ca(OH)2=CaCO3↓+H2O。

综上所述实验探究可知,实验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通常检验二氧化碳时,常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

(2).

(3).溶液中含有碳酸钠(4).

(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6).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

【解析】

【详解】[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Ⅱ中:

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故填:

不能。

实验Ⅲ中: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钡,说明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发生了反应,故填:

,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实验Ⅳ中:

取白色固体与试管中加热,产生二氧化碳,说明有碳酸氢钠存在,故填: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反思交流]

通常检验二氧化碳时,常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

故填: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

21.某化肥厂生产的一种化肥包装袋上的说明如图所示,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其纯度,取样品5.6克,完全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00克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35克沉淀(杂质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通过计算回答。

氯化铵

净重25Kg

纯度≥95%

XX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1)所用硝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2)该化肥是否合格(结果精确到0.1%)。

_____。

【答案】

(1).17%

(2).合格

【解析】

【详解】解:

设硝酸银的质量为x,氯化铵质量为y。

x=17g

y=5.35g

所用硝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样品的纯度为

故填:

17%,合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网络传播着真相,利于正义的抵达。

有人说,网络沟通着你我他,传递着温馨、温暖。

有人却说,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围观没有改变中国。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仿佛一叶扁舟,载着信息瞬时漂洋过海,带着正义的风浪,也卷着评论的乌云。

它既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来传播真相与正义,传递温馨与温暖;也让围观者的阴暗与苟且有了肆虐的空间。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确实,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工具,其优势十分明显。

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比尔•盖茨曾说过: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备受青睐,如朋友圈、视频聊天等都在无形中跨越时空的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前几日的河南郑州,44个小时内,全城接力,在朋友圈为3岁的男孩然然寻找丢失的小耳蜗,更是给严寒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天的温馨与温暖。

但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弊端亦不容忽视。

网络发言的自由性和匿名制度,再加上少部分人素质不高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象,如网络语言暴力。

事件围观起初形成的舆论的确可能倒逼不少公共事件从幕后走到台前,督促事件从失衡走向公平和正义。

可是在缺少约束的网络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在人性深处的“魔鬼”也会悄然伸出它的触角,很多人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妄加评论,甚至诋毁辱骂。

这样的肆意评论一旦主宰舆论风气,往往会隐藏事情的真相,进而“借刀杀人”。

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

若不是公安当局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灯是否会熄灭也未可知。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

一个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隐匿的喧哗者,这注定是一个没有公共精神的社会。

因此,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保证网络言论的文明,确保自己言行有“节”;还要提高对不同信息的辨别能力,既不做言论自由的滥用者,也不做推波助澜的看客,做到有“智”明辨。

正如《止学》中所言:

“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为了使中国“得以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道德法律约束内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做有节有智的优秀网民。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

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其实就是要求考生作文时围绕“以上几种观点”做深度思考,离开所给言论材料行文则视为偏离题意。

“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看法”,即写作者的见解、观点,“思考”侧重理性思维,文体指向议论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面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本题材料,言论一的关键词是“传播真相”“正义”,群众可利用互联网监督扑朔迷离的社会事件,督促真相浮出水面。

言论二,肯定网络拉近时空距离,让人们可以为陌生人困境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

言论三中“沉默是金”与“众声喧哗”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本质均是“看客”的“围观”,即人们以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事件与人,不论何种性质的事件,都如同看戏一般,对当事人没有理解与共情的心理反应;其背后是社会责任感的丧失,须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考生若选择三种观点之一来立意,最多只能归到二类文;若能结合正反两方面来辩证思考则为上佳之选。

具体作文时,可参考以下立意:

①趋利避害,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②传播正义,沟通你我,做有节有智的网民;③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④做理性网民,莫让网络网住灵魂;⑤做互联网的“驯火者”,让网络属于正义;⑥传播真相,传递温馨,拒做网络看客;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