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385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docx

GTS74003硬质景观基本沉降常见问答及管理组织措施

GTS

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GTS74003-2012

 

硬质景观基础沉降

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2012-04-23发布2012-04-24实施

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明确了项目现场硬质景观基础沉降的管理职责,规范了土方回填、二次结构植筋等操作流程。

为确保项目工程硬质景观品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项目综合品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是开展硬质景观基础施工工作的强制性企业标准。

本标准根据绿城集团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起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2012年04月24日起实施,实施时间为2年,下次标准适宜性评审时间为2014年04月24日。

本标准由绿城景观咨询公司品质管理部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邱斌、金永森、曹璞等。

 

4.2原因分析2

 

硬质景观基础沉降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1总则

本标准对硬质景观基础沉降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是开展硬质景观基础施工管理工作的制度依据。

2术语和定义

2.1植筋

运用高强度化学粘合剂,使钢筋、螺杆等与混凝土产生握固力,从而达到预留效果。

2.2硬质基础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3地基处理

  指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方法。

3职责

3.1项目公司工程管理部职责

负责确认硬质景观基础处理方案,并组织硬质景观基础防沉降措施的人、机、材料等,对完成部位进行验收,以及对验收后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3.2景观公司各区域负责人职责

负责会签硬质景观基础处理方案、实施细则等。

3.3景观公司驻项目景观管理人员职责

景观工程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施工情况监督和记录,并做好日常汇总。

4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硬质景观沉降开裂现象

4.1.1因基层回填不规范、植筋不规范导致铺装下沉开裂现象。

(图1)

图1铺装下沉示例图

4.1.2因基层回填,沉降缝设置不规范造成围墙、矮墙开裂。

(图2)

图2围墙下沉示例图

4.2原因分析

4.2.1设计图纸不够严谨,交底不到位

集团公司内不少项目的景观方案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分别委托不同设计单位,结果往往是重视方案效果,而对景观结构施工图的安全性和严谨性缺乏足够的重视,评审程序不够到位,导致施工图纸不够严密。

此外,由于专业限制,项目景观管理人员较少涉及结构专业知识,对景观结构设计重视度不够,导致施工图纸交底忽略基层做法。

4.2.2项目营造开发周期短,项目环境条件了解不足

目前项目开发时间紧、强度大,往往为了抢工而忽视一些基本施工规范的要求。

如回填土质量较差、分层夯实工序缺失或不到位情况、景观施工无足够时间使土体沉降稳定,这些情况都给后期施工埋下了隐患。

4.2.3施工过程缺乏监督控制

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对于回填区域的回填材料、回填方式及施工配合等不够重视。

施工过程监控不到位、各专业的施工配合不足、缺少专业之间的衔接,施工现场经常出现“开膛破肚”、“管网井位遍地”及“石材干挂与铺装脱节”等情况,极大影响硬质景观基础的稳固性和整体美观性。

(图3-1,图3-2)

图3-1土方回填不到位示例图图3-2工序倒置,造成返工示例图

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在土方回填时未严格按照规范工序施工,节点工艺工法不到位,经常出现基层回填及面层施工的工艺工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现象,也是导致铺装面层沉降开裂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自身管理不到位使得混凝土标号不足、钢筋规格不符、植筋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发生,也是造成硬质基础沉降的原因。

5.解决措施

5.1施工前管控措施

5.1.1做好项目开发时土方回填预案措施

针对项目开发量大,回填多的区域,需进行土质情况分析或对深地基回填做好防沉降专项措施方案,经项目公司工程部内部评审及集团工程质量督导部确认,在施工过程中组织落实到位,可以有效减少后期沉降问题的产生。

同时,应对前期施工条件的熟悉(如原始地形、地貌及土建施工时的地形地貌含综合管网等),为后期施工提供依据。

5.1.2减少基础开挖和土建施工面

在建筑基础开挖时,有效控制开挖工作面,尽量多留原土及减少土方回填量。

土方应尽量提前回填,脚手架能采取挑架或后搭措施的,优先保证土方施工。

在建筑基础总包回填时,应严格执行分层夯实工艺,特别注意有结构挑板部分的土方回填;应建筑出地面就及时回填土,增加自然沉降的周期。

5.1.3加强基础结构设计图评审,优化基础施工方案

在景观施工图深化设计时,对基础结构设计请集团总师办会审把关,对关键部位要有专项施工方案,如地库与非地库之间、单元门出入口等区域应加强对配筋设计的要求;针对不同土质情况,可优化基础结构设计,如粉沙土质的区域,碎石垫层可以改用三七灰土,避免水土流失情况发生等。

在现场条件发生改变或地槽情况明确后,应尽快对原设计基础图进行复核,以满足施工要求。

5.1.4做好施工技术交底,明确易发生沉降部位的防范技术措施和方案

会前带领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主要施工班组长,实地参观集团内外各项目;施工交底会议中,应根据集团质量督导部标准节点做法和本标准,明确易发生沉降部位的防范技术措施。

例如:

台阶第一级侧板、外墙干挂石材应伸入铺装面层5cm,此时应注意与幕墙施工单位严格校对图纸,以免景观地面石材排版时出现误差。

(图4)

图4石材延伸入铺装5cm以上示例图

5.1.5采取相应防沉降工艺工法

合理运用分层碾压法、强夯法、压密注浆法及植筋法等《防沉降工艺工法说明》(附录4),减少硬质景观基础沉降。

5.2施工中管控措施

5.2.1确保基层的密实度、标高、宽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土方回填时应分层回填、夯实,回填料应强度高、稳定性、透水性好,有条件应尽量保证足够的自然沉降时间;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检查基层的密实度、标高、宽度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硬质基层结构施工,施工单位应上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附录1GTR65000-39),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签字确认,与现场拍摄照片一同交项目工程部资料室存档备查。

5.2.2施工过程的工序把控落实到位,合理运用各种防沉降措施。

大面积广场及人行道地面的基层回填需做好场地找坡和有组织排水工作,合理设置明沟或暗沟;对基坑较深,回填量大的区域,可以采用强夯方式;对局部小区域地块,根据基础性质,也可以采取打松木桩方式、加固地梁和圈梁等做法,加强基层的构造及承载力。

硬质铺装面层和基层需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大小、深度的伸缩缝,并注意缝隙尺寸。

在地库与非地库交接部位,应做好塘渣或块石的回填处理,混凝土基层在交界处延伸需加强配筋要求。

对于台阶、出入口及与主体相接位置,一方面应控制好地面垫层厚度,另一方面应尽量保证与建筑主体一起施工或预留钢筋接头;在台阶与主体脱离的情况下,应做好植筋处理。

对于二次结构植筋规范工艺需利用监理力量,严格控制植筋质量,有必要时可以进行植筋工艺样板交底。

项目景观管理人员应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基层施工进行现场验收,并填写《基层施工项目验收单》(附录2GTR65000-40),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签字确认,与现场拍摄照片一同交项目工程部资料室存档备查。

5.2.3认真执行复核及检查验收制度,提高专业素质

严格实施复核及检查验收制度,如植筋验收等。

在植筋施工完成前,项目景观管理人员应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现场验收,并填写《植筋验收单》(附录3GTR65000-41),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签字确认,与现场拍摄照片一同交项目工程部资料室存档备查。

同时,项目景观管理人员需进行相关结构知识学习,拓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5.2.4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沟通工作

景观硬质铺装电脑排版时,应加强立面材料排版,如建筑外墙干挂时,需做好花岗岩下口标高与景观硬质地面标高相接工作,避免吊脚现象的发生。

在交叉施工期间,要加强各施工单位间协调配合工作,防止出现工序倒置、管井密集及回填不实等现象。

5.3成品保护管控措施

5.3.1避免基础受干扰,重视混凝土养护

基层施工结束后,主要是加强基层成品养护。

避免在土体或基层未稳定时,发生人为踩踏、机械碾压等干扰;保证混凝土浇捣后的养护工艺、养护时间到位。

5.3.2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整改

对已发生沉降的部位需全面检查,及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减少返工费用的发生。

对沉降严重或已不能使用、造成安全隐患的部位,须确认整改方案后,及时全面返工。

6.附录

附录1GTR65000-39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附录详见景观精细化管理手册)

附录2GTR65000-40基层施工项目验收单(附录详见景观精细化管理手册)

附录3GTR65000-41植筋验收单(附录详见景观精细化管理手册)

附录4防沉降工艺工法说明

 

附录4

防沉降工艺工法说明

1.分层碾压法(图1)

1.1原则:

薄填、慢驶、多次(土石填筑地基不得采用倾填的方法,均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铺填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类型和规格确定)。

1.2施工要点:

大面积土方分层碾压可利用18至26吨的压路机进行填方碾压,方向应从两边压向中间,每次重叠宽度为15-25CM;园路或车库顶板等区域建议采用挖机多次碾压。

1.3适用范围:

回填土单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一般≤50cm。

1.4检验方法:

环刀试验法抽检土壤密实度,每100-400m2取1点,但总计不应少于10点。

图1分层碾压法示例图

2.强夯法(图2)

2.1原则:

重量选择适当、分遍间隔、布点方式均匀、多遍夯实距离加大。

2.2施工要点:

强夯施工分两遍点夯进行,第一遍单点夯击6次,第二遍单点夯击4次,最终平均沉降量宜<5cm。

夯击点间距采用1.5~2.0D(3.5~4.5m),平面布置采用方格形。

2.3适用范围:

大面积回填土,深度2米以上,且在非地库上,采用强夯方式。

3.4检验方法:

物探方法(面波法、电阻率法、重力法、磁法、地质雷达技术)可解决大面积土方回填检测。

在强夯施工结束后,对强夯区域进行质量检测。

检查点数为100-400m2取1点,但总计不应少于10点。

图2强夯法示例图

3.压密注浆法

3.1原则:

高压灌入,等距布点。

3.2施工要点:

保持注浆管间距离,应保持管道不堵塞;沉管深度、注浆量、注浆压力、范围、浆液配合比应根据图纸要求并派专人负责,做好记录;注浆需连续进行,避免中断。

(图3)

3.3适用范围:

软弱土地基、基坑加固

3.4检验方法:

测试注浆土体承载力。

在注浆施工结束28天后,对注浆土体进行了注浆土体承载力质量检测。

检查点数为注浆孔数的3~5%,但不少于10个点。

图3压密注浆法流程及示例图

4.植筋法(表1、图4)

4.1原则:

避免因植筋锚固产生混凝土剥离和劈裂;保证钢筋屈服力、混凝土保护层、钢筋间距等。

4.2施工要点:

弹线定位→钻孔→洗孔→钢筋处理→注胶→植筋→固化养护→抗拔试验→绑钢筋浇筑混凝土(植筋施工技术要点表详见表1)。

4.3适用范围:

新、老混凝土连接。

4.4检验方法:

外观检查主要有:

看是否有流胶现象、注胶是否饱满以及固化是否正常。

质量检测为植筋抗拔试验,应在植筋完成3d后进行,抽检量不低于工程量的10%。

表1植筋施工技术要点表

序号

施工工序

技术要点

备注

1

钻孔

混凝土强度达到C20以上。

孔径应比植入钢筋直经大4-6mm,钻孔深度为10d(≥C30),小于C30时为13d。

 

2

清孔

钻孔必须清扫干净,以增强孔壁与结构胶的粘结力。

成孔用棉丝封堵,避免灰尘落入 

3

植筋表面处理

除去植筋表面铁锈和氧化层,以增加与结构胶的粘结力。

防止钢筋再次生锈 

4

结构胶

灌注

注胶量为孔深的1/2~1/3。

从底开始注胶,胶体不得有气泡存在。

 

5

钢筋植入

将处理好的植筋缓慢旋入孔内预定深度。

植筋必须缓慢旋入。

 

6

养护固化

已植入孔内的钢筋要保证固结时间,中间不得扰动。

专人看护 

注意事项:

1.锚固构造措施要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的有关规定。

2.清净孔洞、钢筋除锈、胶配比是否准确、搅拌是否均匀、孔内胶是否密实决定了锚固效果的优劣。

3.检查结构胶有无沉淀,若有沉淀,用细棍重新搅拌均匀即可。

4.气温低时配制结构胶需要水浴加热(50℃),并增加搅拌时间;施工场所平均温度低于-5℃,建议对锚固部位也加温0℃以上,并维持24小时以上。

5.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植筋工艺样板交底。

图5植筋法示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