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7421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9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活性碳纤维—纳米银抗菌材料可用于生产医用防护服和口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活性碳纤维具有吸附性,可作纳米银的载体

B.银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具有杀菌作用

C.纳米银与片状银化学活性相同

D.活性碳纤维-纳米银抗菌材料属于复合材料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的比例模型:

B.氢氰酸的电子式:

C.H-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D.醋酸的结构式: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硅胶有吸水性,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B.小苏打可溶于水,可作糕点的膨松剂

C.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作食品的杀菌剂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作食品的抗氧化剂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02g

H与0.03g

H合成

He时释放

的数目为0.1NA

B.1mol甲基碳正离子(CH

)所含质子总数为8NA

C.加热条件下,56gFe与足量浓硝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D.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后,容器中的分子总数小于2NA

5.下列反应中,现象和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A.向胆矾粉末中加入适量浓硫酸,粉末由白色变成蓝色:

CuSO4•5H2O

CuSO4+5H2O

B.Fe加入FeCl3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Fe+Fe3+=2Fe2+

C.Na2O固体在空气中加热后,由白色变为淡黄色:

Na2O+CO2

Na2CO3

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2(SO4)3溶液,白色沉淀转化红褐色沉淀:

3Mg(OH)2(s)+2Fe3+=2Fe(OH)3(s)+3Mg2+

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装置甲证明醋酸为弱酸B.装置乙处理Cl2尾气

C.装置丙除去乙醇中少量的水D.装置丁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酸性KMnO4标准溶液

7.2020年9月,研究人员在金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磷化氢(PH3)气体。

PH3常作为一种熏蒸剂,在贮粮中用于防治害虫,一种制备PH3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磷与浓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次磷酸的分子式为H3PO2,属于一元酸

C.流程中,PH3属于还原产物

D.理论上,1mol白磷可生产2molPH3

8.对下列反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反应

解释

A

CuCl2+H2S=CuS↓+2HC1

反应体系中S2-浓度变小

B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Ag(NH3)2]OH的碱性比NH3•H2O的弱

C

2NaCl(固)+H2SO4(浓)

Na2SO4+2HC1↑

生成HCl气体,熵增明显

D

NaCl+NH3+H2O+CO2=NH4Cl+NaHCO3↓

该实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和氯化钠的小

A.AB.BC.CD.D

9.科学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下列分析错误的

A.用甲操作检验K+,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来排除Na+干扰

B.用乙装置制备氢氧化亚铁,胶头滴管插到覆盖一层苯的液面以下,以防止空气干扰

C.用丙装置制备并检验乙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排除CO2对乙烯检验的干扰

D.丁装置中,读出H2的体积时,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将漏斗缓缓下移至两端的液面处于相平,是为了防止温度和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10.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Z分别与W形成的两种气体相遇会产生白烟;常温下,金属Y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X、Y、Z四种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存在游离态

B.原子半径:

Y>Z>X>W

C.最高正价:

X>Z>Y>W

D.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电解质

11.碱式盐是能电离出氢氧根或氧离子的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n(OH)Cl和FeOOH都属于碱式盐

B.铜绿[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产生的原因是2Cu+H2O+O2+CO2=Cu2(OH)2CO3

C.聚合硫酸铁{[Fe2(OH)n(SO4)3-

]m}是一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可用于污水处理

D.Mg2(OH)3ClO•H2O在酸性溶液中具有杀菌、漂白作用

12.化合物X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转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C到溶液D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Fe3++3SCN—

Fe(SCN)3

B.E为CO,物质的量为0.05mol

C.X为Fe(CO)4

D.过量的稀硫酸若换成盐酸,会造成环境污染

13.普通电解水制氢气和氧气的缺点是温度高,能耗大。

铈—钒液流电池在充电状态下产生的Ce4+和V2+离子可在低温催化条件下用于制备氢气和氧气,该装置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催化剂作用下有利于降低分解水制氢的能耗

B.铈—钒液流电池在充电状态下总反应为:

Ce3++V3+

Ce4++V2+

C.工作时,H+通过质子交换膜由a往b移动

D.制氧气的离子方程式为:

4Ce4++4OH-

4Ce3++O2↑+2H2O

14.马里奥·莫利纳等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的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是

A.CFCl3是四面体结构

B.过程Ⅲ中的O原子可能来自大气中O2或O3的解离

C.整个过程中,CFCl3是O3分解的催化剂

D.紫外线辐射提供破坏化学键的能量

15.向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O2(g)、2molH2(g),发生反应为H2(g)+CO2(g)

CO(g)+H2O(g)ΔH。

在T1、T2下,测得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平衡转化率:

α(T1)<α(T2)T1

B.前3min,T2温度下容器内发生的有效碰撞次数比T1多

C.T2温度下12min时,向容器中再分别充入H2、CO2、CO、H2O各1mol,平衡向正向移动

D.在初始温度T1下,1L绝热容器通入2molCO2(g)、2molH2(g),平衡时n(CO)<1mol

16.25℃,向20mL0.1mol•L-1的弱碱BOH溶液(Kb=1.0×10-5)中逐滴加入0.1mol•L-1盐酸,pH~V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到b点,水的电离程度先减小后增大

B.a点时,c(Cl-)+c(OH-)=c(H+)+c(BOH)

C.b点时,c(Cl-)=c(BOH)+c(B+)+c(H+)

D.V=20mL时,c(Cl-)>c(B+)>c(OH-)>c(H+)

二、填空题

17.矾是一类含硫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

(1)蓝矾(CuSO4•5H2O)属于的物质类别有___(填序号)。

a.混合物b.电解质c.氧化物d.离子化合物

(2)绿矾(FeSO4•7H2O)溶于水后水溶液显__性,绿矾水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出现红褐色沉淀,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___,绿矾水溶液保存时防止变质可加入试剂为___(填化学式)。

(3)黄矾[FexSyO9•zH2O]中Fe、S的化合价分别为+3、+6。

y=2时,x=__,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该黄矾样品所含结晶水数,将样品加热到110℃时,只失掉2个结晶水,失重7.2%,黄矾的化学式为___。

三、实验题

18.正丁醚,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萃取剂。

用正丁醇制备正丁醚的反应原理如下:

2CH3CH2CH2CH2OH

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H2O。

副反应:

CH3CH2CH2CH2OH

CH3CH2CH=CH2+H2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如表:

化合物

状态

密度(g•mL-1)

沸点(℃)

溶解性

正丁醇

无色液体

0.80

118.0

微溶于水,可以与50%硫酸混溶

正丁醚

无色液体

0.76

142.0

不溶于水

浓硫酸

无色液体

1.84

340.0

与水互溶

丁烯

有毒气体

0.0025

-6.9

不溶于水

实验步骤如图:

(1)加热回流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

在100mL二颈瓶中加入2.0mL浓硫酸和20.0mL正丁醇,加入顺序是___,分水器中加水至接近支管,安装好冷凝回流装置,用电热套给二颈瓶加热,随着冷凝回流到分水器中的液体增加,上层有机液体从右侧支管自动流回二颈瓶(如果分水器中的水层接近了支管时可打开底端旋塞放掉一部分,防止水流回二颈瓶)。

实验中一般不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___,回流时使用分水器的好处是___。

(2)洗涤过程中,先用50%硫酸洗涤,洗去的杂质主要是___。

证明有机层水洗呈中性的操作是___。

(3)将干燥后的产物小心注入圆底烧瓶中,装上蒸馏头,蒸馏并收集到139~142℃馏分共5.0mL,实验后所得正丁醚的产率为___%。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实验过程中,下列仪器还能用到的有___(填名称)。

四、工业流程题

19.钯是一种稀有金属,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一种从失效的含钯催化剂(含Pd、PdO、Al2O3和有机物)中提取Pd的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的主要目的是①使Al2O3发生晶型转变形成难溶于酸的α—Al2O3,②___。

(2)写出在还原PdO步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3)在浸出步骤中单质Pd转化H2PdCl6,不同浸出体系对钯浸出率的影响如表所示:

浸出体系对钯浸出率的影响

废催化剂质量(g)

浸出体系

现象

钯浸出率(%)

10.02

HCl+HNO3

反应剧烈、有黄烟

98.45

10.01

HCl+H2O2

反应剧烈

98.48

10.12

HCl+NaClO3

反应平稳

98.73

选择最佳的浸出体系为___,理由是___,写出用该体系浸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浸出步骤中,盐酸浓度对钯浸出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由此确定最佳的盐酸浓度为___,理由是___。

五、原理综合题

20.甲醇是目前人类认知最为安全、高效、清洁的替代燃料,可用如下方法制备:

碳的氧化物和氢气合成法,其主要反应包括:

Ⅰ.CO(g)+2H2(g)

CH3OH(g)△H1=—90.8kJ•mol—1

Ⅱ.CO2(g)+3H2(g)

CH3OH(g)+H2O(g)△H2=—49.0kJ•mol—1

Ⅲ.CO2(g)+H2(g)

CO(g)+H2O(g)△H3

(1)在恒温的合成塔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合成塔出口处总压强为5.0MPa,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表所示:

CO

CO2

H2

CH3OH

其他

10.0%

5.0%

50.0%

2.5%

32.5%

①反应Ⅲ的焓变△H3=___。

②此温度下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p=___(MPa)—2。

(2)反应Ⅰ是合成甲醇的主要反应,在二氧化碳存在时,单位体积催化剂上生成甲醇的速率如图:

①加入二氧化碳对甲醇反应速率的影响是___。

②在无二氧化碳的体系中加入适量氧气也可以起到和二氧化碳相似的作用,原因是___。

(3)一氧化碳与氢气的反应历程如图,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①该反应历程中控速步骤的能垒为___eV。

②写出虚线框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

参考答案

1.C

解:

A.活性碳纤维具有吸附性,可作纳米银的载体,故A正确;

B.银离子是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具有杀菌作用,故B正确;

C.二者颗粒大小不同,参与反应速率快慢不同,所以化学活性不同,故C错误;

D.复合材料是不同性质的材料经过高科技器材的组合和优化形成的一种全新材料,所以活性碳纤维纳米银抗菌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C。

2.C

解:

A.二氧化碳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分子中碳原子的半径大于氧原子半径,比例模型为

,故A错误;

B.氢氰酸为共价化合物,结构式为H—C≡N,电子式为

,故B错误;

C.H—的核电荷数为1,核外电子层为1,核外电子数为2,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C正确;

D.醋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结构式为

,故D错误;

故选C。

3.B

解:

A.硅胶多孔,吸水能力强,硅胶能作干燥剂,由于无毒,不会污染食品,所以常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故A正确;

B.小苏打可中和面团发酵的酸产生二氧化碳,可作糕点的膨松剂,故B错误;

C.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作食品的杀菌剂,故C正确;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且无毒,可作食品的抗氧化剂,故D正确,

故答案选:

B。

4.C

解:

A.核聚变的方程式为

H+

H→

He+

,0.02g

H和0.03g

H的物质的量均为0.01mol,则核反应释放

的数目为0.01NA,故A错误;

B.甲基碳正离子含有的质子数为9,则1mol甲基碳正离子所含质子总数为1mol×9×NAmol—1=9NA,故B错误;

C.加热条件下,铁与足量浓硝酸充分反应生成硝酸铁,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3×NAmol—1=3NA,故C正确;

D.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则2mol二氧化硫和1mol氧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的分子总数大于2NA,故D错误;

故选C。

5.D

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胆矾晶体中的结晶水被吸收,所以胆矾由蓝色变为无色,故A错误;

B.Fe加入FeCl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

Fe+2Fe3+=3Fe2+,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故B错误;

C.Na2O固体在空气中加热后,由白色变为淡黄色,反应为:

,故C错误;

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2(SO4)3溶液,白色沉淀转化红褐色沉淀:

3Mg(OH)2(s)+2Fe3+=2Fe(OH)3(s)+3Mg2+,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A

解:

A.醋酸钠水解显碱性,测定盐溶液的pH可证明醋酸为弱酸,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A选;

B.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用来处理Cl2尾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氯气,故B不选;

C.乙醇和水均易挥发,不能通过蒸发的方法装除去乙醇中少量的水,故C不选;

D.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够腐蚀橡胶管,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酸性KMnO4标准溶液,应用酸式滴定管,故D不选;

故选A。

7.D

解:

A.由流程分析白磷与浓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正确;

B.次磷酸钠分子式可得,次磷酸的分子式为H3PO2,由于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其属于一元酸,B正确;

C.反应

中,P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至PH3中的-3价,PH3为还原产物,H3PO2中P的化合价为+1价,PH3的化合价为-3价,所以次磷酸分解生成PH3为还原反应,PH3属于还原产物;C正确;

D.根据图示可知发生的反应有

,所以

所以若起始时有1molP4参加反应,则整个工业流程中共生成2.5molPH3,D错误;

故选D。

8.B

解:

A.H2S属于二元弱酸,电离方程式为H2S

H++HS-,HS-

H++S2-,加入CuCl2,生成CuS沉淀,使体系中的S2-浓度减少,故A不符合题意;

B.[Ag(NH3)2]OH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Ag(NH3)2]+和OH-,NH3·H2O为弱碱,部分电离,[Ag(NH3)2]OH的碱性强于NH3·H2O,该反应不是利用碱性强的制取碱性弱的,而是生成更稳定的络合物,故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固体+液体加热制备气体的反应,混乱度增大,即该反应属于熵增,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方程式,生成碳酸氢钠沉淀,说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氯化铵的溶解度,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9.C

解:

A.用焰色试验检验钾离子时,观测钾元素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钠元素的黄光的干扰,来排除钠离子的干扰,故A正确;

B.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制备氢氧化亚铁时,长胶头滴管插到覆盖一层苯的液面以下,以防止空气干扰,故B正确;

C.用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备乙烯时,乙醇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会发生副反应,使得乙烯气体中混有乙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杂质,其中乙烯和乙醇、二氧化硫都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检验乙烯时,应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吸收乙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用来排除乙醇、二氧化硫对乙烯检验的干扰,故C错误;

D.测定气体体积时必须测定实验时的室温和压强,则读出氢气的体积时,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将漏斗缓缓下移至两端的液面处于相平测定氢气体积,防止温度和压强对氢气体积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C。

10.B

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Z分别与W形成的两种气体相遇会产生白烟,则W为H元素、X为N元素、Z为Cl元素;金属Y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Y为Al元素。

解:

A.氯元素和铝元素在自然界中只存在化合态,不存在游离态,故A错误;

B.不同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l>Cl>N>H,故B正确;

C.氮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价,氯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价,则氯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大于氮元素,故C错误;

D.氯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为次氯酸,次氯酸为弱酸,故D错误;

故选B。

11.A

解:

A.FeOOH不能电离出酸根阴离子,不属于盐,A错误;

B.铜在空气中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铜锈,化学方程为2Cu+H2O+O2+CO2=Cu2(OH)2CO3,B正确;

C.聚合硫酸铁中Fe为+3价,溶于水产生Fe3+,Fe3+能水解生成具有吸附作用的Fe(OH)3胶体,可以净水,C正确;

D.Mg2(OH)3ClO•H2O在酸性溶液中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可以杀菌、漂白,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2.C

由溶液C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得到血红色溶液D可知,金属单质A为铁;由气体E能与足量氧化铜共热反应生成的气体F,F能与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G可知,气体E为一氧化碳;由碳原子个数守恒可知,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则化合物X中铁和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比为

0.05mol=1:

5,化学式为Fe(CO)5。

解:

A.溶液C到溶液D中发生的反应为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在溶液中反应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

Fe(SCN)3,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气体E为一氧化碳;由碳原子个数守恒可知,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化合物X的化学式为Fe(CO)5,故C错误;

D.若过量的稀硫酸换成盐酸,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亚铁离子时,过量的盐酸会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造成环境污染,故D正确;

故选C。

13.D

解:

A.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因而能够降低分解水制氢能耗,A正确;

B.由题干可知:

充电状态下可产生Ce4+、V2+,因而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反应方程式为:

Ce3++V3+

Ce4++V2+,B正确;

C.由图可知:

在装置的右侧产生H2,因此H+会通过离子交换膜由a往b移动,C正确;

D.装置中含有质子交换膜,因此有H+参加反应,制备O2的反应方程式中不能有OH-,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4.C

过程Ⅰ为:

CFCl3→Cl+CFCl2,过程Ⅱ为:

Cl+O3→O2+ClO,过程Ⅲ为:

ClO+O→O2+Cl

解:

A.CH4是正四面体结构,CFCl3就相当于用F将一个H原子替代了,用3个Cl将一个3个H原子替代了,虽然键长、键角有变化,但是还是四面体结构,A正确;

B.过程Ⅰ为:

CFCl3→Cl+CFCl2,过程Ⅱ为:

Cl+O3→O2+ClO,过程Ⅲ为:

ClO+O→O2+Cl,故过程Ⅲ中的O原子可能来自大气中O2或O3的解离B正确;

C.过程Ⅰ为:

CFCl3→Cl+CFCl2,过程Ⅱ为:

Cl+O3→O2+ClO,过程Ⅲ为:

ClO+O→O2+Cl,我们发现CFCl3作为反应物被消耗,CFCl3不是催化剂,C错误;

D.由图可知,紫外线辐射提供破坏了C-Cl,断键需要吸收能量,D正确;

故选D。

15.D

据图可知T1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短,反应速率更快,所以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解:

A.根据分析可知T1>T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越高,CO2的转化率越大,所以α(T1)>α(T2)T1,A错误;

B.据图可知前3min,T1温度下反应速率更快,所以T1温度下容器内发生的有效碰撞次数更多,B错误;

C.T2温度下1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CO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初始投料为2molCO2(g)、2molH2(g),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此时容器内CO2、H2、CO2、H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5mol、1.5mol、0.5mol、0.5mol,该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可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计算平衡常数,所以该温度下K=

=

,再充入H2、CO2、CO、H2O各1mol,则浓度商为

=

,所以此时平衡逆向移动,C错误;

D.据图可知非绝热条件T1温度达到平衡时n(CO)=1.0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绝热条件下进行反应容器内温度降低,则新平衡会在原平衡的基础上逆向移动,则平衡时n(CO)<1mol,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6.B

解:

A.当B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0.05mol/LBCl,此时溶液中存在B+的水解,BOH的电离平衡常数Kb=1.0×10-5,则B+的水解平衡常数为Kh=

=10-9;则此时溶液中满足Kh=c(H+)c(BOH)/c(B+)≈c(H+)c(BOH)/0.05mol·L−1,c(H+)=c(BOH),解得c(H+)=

×10-5.5mol/L,所以此时溶液的pH>5,即b点BOH已经完全反应,a点到b点,BOH逐渐和盐酸完全反应,然后盐酸过量,则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a点时,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Cl-)+c(OH-)=c(H+)+c(B+),此时pH=9,则c(OH-)=10-5mol/L,BOH的电离平衡常数Kb=

=1.0×10-5,所以此时c(BOH)=c(B+),则c(Cl-)+c(OH-)=c(H+)+c(BOH),B正确;

C.当BOH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

c(Cl-)=c(BOH)+c(B+),b点时盐酸过量,所加入的盐酸中存在c′(Cl-)=c′(H+),若加入到混合溶液中后,B+的水解不受影响,则c(Cl-)=c(BOH)+c(B+)+c(H+),但盐酸的电离会抑制B+,所以c(Cl-)>c(BOH)+c(B+)+c(H+),C错误;

D.V=20mL时,溶液中溶质为BCl,溶液存在B+的水解,溶液显酸性,但水解是微弱的,所以c(Cl-)>c(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