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988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

“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

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无

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3.秦始皇历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4.“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

A.《论语》B.《韩非子》C.《春秋繁露》D.《荀子》

5.西

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

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6.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8.唐太宗说:

“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10.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

,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2.“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1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关于战国时期的资料,指导教师认为它不能当成原始史料使用。

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农业劳动的场景

B.使用的生产工具

C.“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

D.文字的字体与书写方式

14.读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6.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可见()

A.民主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17.“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

”这段话评论的是()

A.牛顿的近代力学B.路德的因信称义

C.卢梭社会契约论D.达尔文的进化论

18.某经济学家指出:

“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

”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19.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20.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1.明人宋应星说:

“(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22.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3.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24.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

《天工开物》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25.(25分)凯尔森说:

“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

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

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

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妥协”现象在不同国家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妥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9分)

 

26、(12分)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

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

……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

……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

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

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

……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10分)

(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正是这种多样

文化的并存、交汇和融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不应该互相歧视、敌视、排斥,而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形成和谐多彩的人类文化。

——温家宝:

《关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分析法国启蒙运动高举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的旗帜的原因。

(6分)

 

(2)简述这些价值观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的影响。

(9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的能力,可用排除法。

首先可以排除③,青铜器上是铭文,而非甲骨文。

其次,材料反映的内容“德治”明显和青铜器发展水平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故A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2.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表明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

所以,他提出的政治背景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即答案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史观及其解读。

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的结果是不同的。

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

故D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理论·史观

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观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阐述事物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表,由材料图表信息“西汉”就可以排除A、D两项。

由图表“这些人”的出身可以排除察举制。

故,本题B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郡县分不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

故A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学生

一是要注意时间:

魏晋时期,一是要理解此人提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朋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的内容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人才鼓励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材料没有表现出来。

故D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9.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

材料中“各国船只的停泊”,说明海外贸易繁荣。

综上,可知,B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利益均沾”。

“利益均沾”是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一项条款。

故B是正确答案。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

力。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国民而起”“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分析,可知,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共和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社会惰力、守旧武人、学者,而这些落后因素正是复辟帝制的基础。

故D是正确答案。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尚没有出现图片中的“废井田开阡陌”的字体与书写方式,而农业劳动的场景、使用的生产工具、“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均是符合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的,综上所述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只能是选项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字的字体与书写方式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中晚期的商品经济谈不上高度发达,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是在更靠后的1898年,所以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只能是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从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而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中晚期农工商税变化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片中的材料仅仅是幼儿园“暂行”规程,也足以证明当时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还尚未初步建立,所以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其他几个选项均是符合题意的,例如,“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足以证明妇女社会地位的确得到提升,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等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人文精神的起源和不断的发展,“民主法治”并不是普罗泰戈拉、彼特拉、康德等人的诉求,人、人性、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的追求才是普罗泰戈拉、彼特拉、康德等人的诉求,这些诉求当然不是什么“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问题,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是不符合普罗泰戈拉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等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所以这段话评论的只能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可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正在开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

入现代增长模式只能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选项。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增长模式”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只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当时的商人把资

金用于投资,转化为商业资本,也就是当时的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其他三个选项均不是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2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不难看出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并未逐步失去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的事情,图中表格数据主要体现了城乡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比重明显的增加,意在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3.A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结合所学知识,交谊舞源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因此选A;BD项过于绝对化;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

24.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完全可以使用排除法的,“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但是当时中国科学家并不缺乏勤奋研究精神,中国

传统科技的确进入了总结阶段,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确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的确是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所以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25.

(1)传统习惯或历史制度的影响,如英国中世纪的分封制度、贤人会议传统等;对革命以后建立的专制统治的畏惧,如英国人对克伦威尔统治的不满;政治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卓越品质,如美国国父华盛顿、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革命者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保证革命的真正成功,如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

(每点均须包括概括和说明,其中概括3分,说明1分,每点4分,计16分)

(2)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和政权的平稳交替;有利于保证法律、制度的传承;有利于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和谐,进而维护世界和平。

(任答三点,共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妥协”现象在不同国家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主要从英国、美国和中国三个国家展开分别的论述即可。

英国对革命以后建立的专制统治的畏惧,如英国人对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不满,协商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政治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卓越品质,如美国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