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990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第60套

芜湖市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年级三校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共3小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

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

《论语·里仁》中说: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

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

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

意欲前往。

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

孔子说: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的回答是:

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

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

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

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

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

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

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

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

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

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

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

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

《孟子·离娄》: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

”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

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

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

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

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

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题3分,共9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

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

“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偃穷诎。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

军问: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

“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

“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④,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制:

帝王的命令。

②繻:

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

③传:

zhuàn,凭证。

④孤于外官:

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徐偃使行风俗行:

巡察

B.臣宜被坚执锐被:

披、穿

C.不足以亢一方之任亢:

对抗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羁:

束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为复传,还当以合符②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C.①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D.①军无横草之功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

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

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4分)

(2)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3分)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

(3分)(《苏武传》)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7分)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本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金人入侵,合肥已成为离南宋的边防线不太远的“边城”。

8.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4分)

9.结尾“池塘自碧”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任意选做6小题)

(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6)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7)今两虎相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

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

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

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

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

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

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

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

我该怎么办呢?

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

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

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

“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

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

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

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

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

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

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

老天爷啊!

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

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

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

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

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

“你被俘虏了!

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子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

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1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6分)。

答:

1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6分)

答:

1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15---17每题3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牛皮癣(xiǎn)憎(zēng)恶果脯(fǔ)削(xuē)足适履

B.舳(zhú)舻溯(sù)流契诃(hē)夫横(héng)财

C.羁绊(bàn)怀揣(chuāi)连翘(qiào)片盛筵(yán)难再

D.傩(nuó)送焙(bèi)烤潦(lǎo)水尽怏(yàng)怏不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

王立群说:

“文化奶妈”的说法是从去年年底“百家讲坛”正红火时开始的,不知道一些观众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称谓?

王立群承认,对于这样的称谓,自己是哭笑不得,但别人非要这样称呼,自己也没有办法,“天要下雨”,又有谁能管得了?

王立群笑言:

“真正的奶妈了不得,也不好当。

奶妈首先要有奶,否则就无法哺育孩子。

‘文化奶妈’,首先得有渊博的、深厚的文化知识,否则也当不好这个‘奶妈’。

”他说,现在,社会需要有人站出来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普及我们的经典著作,引导读者去研读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这个普及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我们只不过是有幸被选中了而已。

”王立群说,学者要有奉献的精神,要有敢于当“文化奶妈”的精神。

即使不被大众理解,甚至遭受误解,但只要社会有这样的需求,就要有勇气站出来。

“如果大家都有‘奶’吃,也就不需要‘奶妈’了,这也是现时我们这些‘奶妈’所追求的目标。

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文中“文化奶妈”的真正含义及其社会责任。

答:

19.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5分)

 

(1)请为漫画拟个恰当的标题:

(不得以“无题”为题)(2分)

(2)谈谈你对漫画内容的看法:

(50字左右)(3分)

20.请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要求修辞,句式与例句一致)(6分)

例: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李白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

“你先长成一座大山!

”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

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请就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芜湖市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评分细则

1.A(“‘时’是辩证法的源头”的表述夸大了孔子“时”的地位,与原文不符。

2.C(原文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可“依时而定”而不是“仁”的内涵可以“依时而定”,管仲前后“仁”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

3.D(A“时”并非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B“不赞成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属无中生有。

C召忽“自杀以殉”时还没有儒家学说。

4.C(亢:

担当)

5.D(D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

B项①动词,作为;②介词,替、给。

C项①副词,表示判断,是;②副词,才。

6.B(“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错)

7.

(1)终军作为谒者,出使巡行郡国,举着符节向东出了函谷关,守关的官吏认识(认出了)他。

(4分。

“为”“使行”“建节”各1分,句意1分)

(2)终军于是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

听从并答应了他,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

(3分。

“许”“属”各1分,句意1分)

(3)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3分。

“壮”“收系”各1分(“壮”译成“认为…豪壮”也行),句意1分)

8.

(1)分别从听觉(或声音)、肤觉(或触觉)、视觉(或颜色)三个角度,写出了垂杨巷陌柳色依依却一派凄清荒凉(或春光依旧,物是人非)的图景。

(角度2分,指出三个中的任两个即可;春光或杨柳及其特点各1分。

9.①“池塘自碧”,池水无情,不知人之感受,抒发了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②“池塘自碧”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漂泊流离,思念故乡的愁绪。

③“池塘自碧”描写了物是人非的空寂景象,抒发了词人国土沦丧的家国之痛。

(共3分,第①②点中的任一点得1分,第③点2分,答对意思即可)

10.①重湖叠巘清嘉②一蓑烟雨任平生③凄凄惨惨戚戚④赢得仓皇北顾

⑤樯橹灰飞烟灭⑥暮霭沉沉楚天阔⑦其势不俱生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C项,“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

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述错误,小说表现的是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人爱好和平,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

D项,“但他的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人看出”表述错误,他内心是坦然快乐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安全了。

B项“贪恋安逸”不十分确切。

12.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队伏击。

求生的欲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

(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

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

(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

(2分)

1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2分)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紧张气氛。

(2分)侧面表现人物恐惧痛苦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2分)

14.认为可悲:

①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离开战友,临阵脱逃;②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③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④他是一名侵略者。

认为可爱:

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③他饥寒难耐,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④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

(观点明确给1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语句流畅、论述严谨给1分。

15.D(A项,牛皮癣xuǎn;B项,横hèng财;C项,连翘qiáo片。

16.A。

(A项,毋庸置疑:

毋庸,不必。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符合语境。

B望文生义。

细大不捐:

细:

微,小;捐:

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C“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D误用对象。

不忍卒读:

卒:

尽,完。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17.C(A项不合逻辑,“电影节”不能吸引电影来参与;B项语义重复“提出”与“质疑”中的“质”重复;D项语序不当,“不仅”放在“电子商务”后。

18.有渊博的、深厚的文化知识、有奉献精神学者。

满足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普及我们的经典著作,引导读者去研读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的社会的需求。

(4分,每点2分)

19.(5分)

(1)示例:

《雷》《如此“专家”》《“雷言”惑众》《坑人专家》《假话专家》《无德专家》等(2分)

(2)示例:

“塑化剂安全”“三聚氰胺无害”“人类排毒解毒进化论”“房价不高”,你是在考验公众智商么?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漫画讽刺了某些专家在利益驱动下对食品安全、高房价等问题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让人大跌眼镜,也引爆公众脆弱的神经。

专家做学问搞研究,探寻真理,为的是求真求实、求善求美。

专家要说一些官员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