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8385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7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docx

最新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版

在上海,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商铺应运而生,并且在重要商圈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投资经营地铁商铺逐渐为一大热门。

在人民广场地下的迪美购物中心,有一家DIY自制饰品店--“碧芝自制饰品店”

4、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二)上海的人口环境对饰品消费的影响

标题:

大学生“负债消费“成潮流2004年3月18日

目前,上海市创业培训中心已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届毕业生62人。

(二)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消费态度分析

现在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会闲着,在装扮上也不俱一格,那么对作为必备道具的饰品多样性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上海的人口环境对饰品消费的影响

(2)文化优势

1、购买“女性化”

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

(2011年版)

 

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

二O一一年十二月

 

前言

自2004年第一版《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在全市各医院下发以来,我市急诊科和ICU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建设的轨道。

按照2004年第一版《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对急诊科和ICU质量建设标准的要求,根据近几年急诊和ICU质控专家对全市二、三级医院急诊科和ICU的督查结果,全市大部分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急诊科和ICU都已达标。

各区县政府、卫生局和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和ICU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普遍加大了对急诊和ICU的投入,建立了急诊抢救—留观—ICU连贯性一体化的绿色通道救治体制,使危重病急救患者得到了快速高效安全的救治,大大减少了急诊、ICU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

感谢各级相关部门对急诊科和ICU质量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感谢全市急诊科和ICU从业人员多年来为加强急诊科和ICU质量建设付出的辛勤劳动。

危重病急救患者既是急诊科首先承担的服务对象,也是ICU需要收治的病人,急诊科和ICU在救治危重病急救患者的专业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急诊抢救—留观—ICU连贯性一体化的体制是加强急诊科和ICU业务建设的有效运行体制。

目前本市部分医院的急诊科和ICU在人员编制、工作场地、仪器设备配备和诊疗技术开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医院急诊科还未建立ICU,这些是全市医院急诊科、ICU需要重点加快建设的工作,也是质控中心的重要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海市急诊科和ICU的质量建设,按照上海国际性大都市建设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水平对急诊、ICU越来越高的需求,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全市30多位质控专家对2004年版《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进行了修订。

新标准的修订是结合我市急诊科、ICU质量建设和国内外急诊、ICU发展的现状,本着高于原来标准、符合国际性大都市综合发展水平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多数单位能够达到新标准的原则完成的,同时广泛征求了本市急诊、ICU从业人员的意见,并在全市多所医院进行了试行。

新修订的《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从2012年开始在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正式使用。

《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是全市各级医院急诊和ICU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是急诊科和ICU的质量建设与行业质控标准。

上海市卫生局医政处

二O一一年十二月

一、上海市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1、急诊工作特点

2、急诊科的任务

3、急诊科建设原则

4、急诊科运行体制

5、急诊科的业务范畴

6、急诊科医师与床位编制标准

7、急诊医师基本技能

(1)常规辅助诊断技能

(2)床旁快速诊断检测技能

(3)急救操作技能

8、急诊绿色通道建设标准

(1)急诊绿色通道的概念

(2)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指征

(3)急诊绿色通道的醒目标志

(4)急诊抢救室的建设标准

(5)急诊手术室的建设标准

(6)急诊监护病房(EICU)的建设标准

(7)急诊绿色通道的运行机制

(8)对急诊绿色通道工作人员的要求

9、危重病急救患者抢救的相关规定

10、特殊伤病员的处理规定

11、专科医院急诊规定

12、急诊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内救治应急预案》

二、上海市医院ICU建设标准

1、ICU工作特点

2、ICU的任务

3、ICU建设原则

4、ICU运行体制

5、ICU的业务范畴

6、ICU的诊疗技术

7、ICU建设基本标准

8、综合ICU(GICU)/急诊ICU(EICU)分级建设标准

9、专科ICU(RICU、CCU、SICU、PICU)分类建设标准

10、ICU的收治与转出标准

11、ICU工作常规

12、ICU建设中注意避免的问题

三、上海市医院床旁监护(监测)标准

1、床旁监护的概念

2、床旁监护的适应症

3、床旁监护的禁忌症

4、床旁监护的内容

5、床旁监护的基本要求

四、上海市医院急诊抢救室与ICU的监测

1、监测的概念

2、监测的方法

3、基础监测

4、分级监测

5、系统监测

五、上海市医院急诊科与ICU单病种的质量控制

六、上海市医院急诊、ICU医师职责

1、主管急诊工作的科主任职责

2、急诊高级职称医师职责

3、急诊主治医师(组长)职责

4、急诊住院总医师职责

5、急诊住院医师职责

6、ICU主任职责

7、ICU主任医师、教授职责

8、ICU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职责

9、ICU主治医师、讲师职责

10、ICU住院总医师职责

11、ICU住院医师职责

七、上海市医院急诊、ICU规章制度

1、急诊预检制度

2、急诊预检要求

3、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4、急诊、ICU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5、多发伤抢救制度、

6、三级查房制度

7、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ICU消毒隔离与感染监控制度

10、ICU患者出入管理制度

11、ICU家属探视制度

12、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13、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制度

14、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学习培训制度

15、急诊科和ICU基本情况统计报告制度

八、上海市医院急诊、ICU工作人员医德规范

九、上海市医院急诊科、ICU质控督查表

1、上海市急诊科质控督查内容与要求评分表

2、上海市ICU质控督查内容与要求评分表

3、上海市医院ICU单病种质量控制登记表

4、上海市医院急诊科、ICU基本情况质量控制登记表

附件一:

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50号)

附件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23号)

 

一、上海市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一)急诊工作特点

⒈急诊科是医院普通急诊和危重病急救患者就医的首诊场所,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⒉急诊患者多因遭受意外伤害或突然病情变化而到急诊就医,患者及家属缺少思想准备,容易惊慌失措,对诊治要求紧急迫切。

⒊急诊工作随机性强,患者就诊时间、数量、病种及危重程度均难预料。

⒋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需要及时快速诊断和紧急医疗处理,急诊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和精湛的医疗急救技术。

⒌急诊病人的抢救往往需要多专科各类专业人员同时参加,要求各科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紧密协作配合。

(二)急诊科的任务

⒈急诊科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危重病急救患者的连贯性救治。

⒉急诊科负责普通急诊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

⒊急诊科为全院内、外、妇、儿等各科提供相关专科急诊病人诊治的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

(三)急诊科建设原则

⒈一切方便病人的原则。

⒉每天24小时、全年每天对社会开放的原则。

⒊急诊科独立建制、急诊科编制有固定医生队伍的原则。

⒋突出快速高效安全的原则。

⒌急诊抢救-留观-ICU-康复连贯性一体化的原则。

(四)急诊科运行体制

⒈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留观病房或急诊病房-急诊监护病房(EICU)或综合监护病房(GICU)连贯性一体化的救治管理体制,以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快速高效运行。

⒉二级医院的急诊科实行和住院危重病急救患者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体制。

有利于加强急诊科建设,稳定急诊和危重病急救专业医师队伍,避免小而分散的ICU重复建设。

⒊三级医院的急诊科首先考虑实行和住院危重病急救患者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体制;专科规模大、危重病急救患者多的专科,可根据专科入住ICU患者的实际需要设隶属于专科管理的专科ICU,如心脏科的CCU、儿科的PICU和外科的SICU等。

(五)急诊科的业务范畴

1、心跳呼吸骤停

2、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

3、严重心律失常

4、高血压急症与危象

5、急性心力衰竭

6、急性呼吸衰竭

7、急性肾功能衰竭

8、重症哮喘

9、内分泌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等)

10、急性中毒(包括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有害气体和毒物中毒、毒蘑菇和食物中毒等)

11、呼吸道出血

12、上消化道出血

13、急性胃肠炎

14、高热、惊厥、昏迷等急症

15、脑中风

16、癫痫持续状态

17、中暑、电击伤、淹溺

18、急性多脏器官能障碍综合征

19、各种类型休克

20、水电质酸碱紊乱

21、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

22、脓毒症

23、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

24、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

25、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胃穿孔、急性腹膜炎等)

26、蛇、犬等咬伤

急诊内科医生要求1~22项,急诊外科医生要求22~26项,急诊科医生要求1~26项。

(六)急诊科医师与床位编制标准

1、日均急诊量>500例次的医院

⑴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0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

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⑵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8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⑶急诊ICU床≥12张。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⑷抢救室床位≥8张。

按5名急诊科医师编制,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2、日均急诊量300~500例次的医院

⑴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8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⑵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6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⑶急诊ICU床≥8张。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⑷抢救室床位≥6张。

按4名急诊科医师编制,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3、日均急诊量200~300例次的医院

⑴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6名。

⑵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4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⑶急诊ICU床≥6张。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⑷抢救床≥4张。

按3名急诊科医师编制,急诊科医师负责急诊抢救工作。

4、日均急诊量100~200例次的医院

⑴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4名。

⑵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3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⑶急诊ICU床4~6张。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⑷抢救床≥3张。

按3名急诊科医师编制,急诊科医师负责急诊抢救工作,。

5、日均急诊量<100例次的医院

⑴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2名。

⑵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10~2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⑶可酌情设ICU床≥4张,建议与急诊科一体化管理。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⑷抢救室床≥1张。

相关科室急诊医师5分钟内到达抢救室迅速抢救病人。

6、对全院开放的急诊ICU,酌情增加ICU床位数。

(七)急诊医师基本技能

1、常规辅助诊断技能:

急诊医师对以下辅助检查项目能熟练掌握其正常值和病理意义,并迅速作出基本判断。

⑴血、尿、粪三大常规,尿酮体、尿三胆、大便隐血试验

⑵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肥达氏反应

⑶血、尿淀粉酶活力

⑷三P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⑸脑脊液糖、氯、蛋白测定

⑹胸部平片(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肺不张、血气胸、心包积液)

⑺腹部平片(肠梗阻、空腔脏器穿孔)

⑻胸、腹部超声、CT(血气胸、主动脉夹层、肝脾胰肾外伤、腹膜后血肿)

⑼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⑽ECG(常见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

⑾外伤性骨平片(骨折和脱位)

⑿头颅CT(颅脑外伤和脑血管意外)

急诊内科医生要求1~10项,外科医生要求1~8、11、12项,急诊科医生要求1~12项。

2、床旁快速诊断检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技能

POCT具有快速、准确、便捷、易操作等特点。

能在10分钟左右完成检测出报告。

有利于急诊特别是危重病急救患者的快速诊断。

可用于急诊和危重病急救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演变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也可用于危重病急救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

急诊科和ICU医师能熟练掌握以下床旁快速检测项目、熟悉正常值和病理意义并迅速作出判断。

⑴血气:

含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剩余碱、血糖、乳酸、电解质等,3分钟出结果,抢救病人必测项目。

⑵血糖:

动态实时血糖监测或30秒出结果,抢救病人必测项目。

⑶心型利钠肽:

15分钟出结果,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⑷心脂肪酸结合蛋白:

1.5h即可显示阳性,10多分钟出结果,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⑸CK-MB:

发病2h血标本检测可显示升高,10分钟出结果。

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损伤的诊断和动态评价。

⑹肌钙蛋白I、T:

发病2h血标本检测可显示升高,10分钟出结果。

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损伤的诊断和动态评价。

⑺D-二聚体:

10分钟出结果,可用于栓塞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与动态评价。

⑻降钙素原(PCT):

感染开始后3小时即可测得,6~12小时达到峰值,18分钟出结果。

是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早期诊断和动态评价的最佳指标。

3、急救操作技能

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⑵体外或体内临时起搏

⑶深静脉插管

⑷初级和高级心肺复苏术(含除颤)

⑸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腹腔穿刺引流术术

⑹留置胃管、胃肠减压;洗胃术;三腔管压迫止血术

⑺导尿术

⑻止血、包扎、固定技术

急诊内科医生要求4~7项,急诊外科医生要求4~8项,急诊科医生要求1~8项(二级医院体内临时起搏不作基本要求)。

(八)急诊绿色通道建设标准

1、急诊绿色通道的概念

急诊是各医院的窗口,危重病急救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

急诊绿色通道连贯性一体化的运行体制是救治危重病急救患者最有效的机制。

急诊绿色通道是医院为急诊危重病急救患者建立的快速高效安全的服务系统。

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ICU、药房、血库、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

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和监护病房是急诊绿色通道中救治危重病急救患者的主要场所。

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和监护病房的标准建设,是确保危重病急救患者快速高效安全救治的基础。

2、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指征:

①心跳呼吸骤停②各种类型休克③急性心肌梗塞④致命性心律失常⑤急性心力衰竭⑥急性呼吸衰竭⑦严重创伤、多发伤⑧急性中毒⑨电击伤、溺水⑩其它急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抢救的患者。

3、急诊绿色通道的醒目标志:

急诊预检、化验、X线、CT、超声、药房、收费等处张贴醒目的“抢救患者优先”急诊绿色通道醒目标志,并立即提供优先服务。

4、急诊抢救室的建设标准

⑴医护人员与床位:

按照“急诊科医师与床位编制标准”配置。

⑵抢救床单位面积:

每张床位≥15m2,现不达标的在改建时达标。

⑶抢救室设备:

①每张抢救床配1台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1台。

②每个抢救室配有创、无创和便携式转运呼吸机各≥1台,便携式转运监护仪≥1台,除颤仪1台,临时起搏器1台,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1台,心肺复苏仪≥1台,③气管插管箱1套(装有喉镜、两种型号以上的气管套管、导引钢丝、送管钳、牙垫、注射器、胶带、备用电池等,有条件者可配置高清晰度可视喉镜),④抢救车1辆等。

此外应能提供床旁X线摄片、B超检查。

没有设儿科编制的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应配备儿童急救需要的儿科面罩、球囊、气管插管、鼻胃管等急救设备。

⑷抢救技术:

能开展心肺脑复苏、除颤、临时起搏、休克复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洗胃、深静脉置管、静脉溶栓、胸腹腔穿刺闭式引流等技术。

⑸抢救流程:

抢救室墙壁上有心肺复苏、休克、创伤、中毒等常见伤病的抢救流程。

⑹抢救室其它抢救器具、药品、环境等需满足抢救要求。

⑺抢救室工作注意事项:

①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用完后应暂行保留,以便抢救结束后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②一切急救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有专人负责。

③急诊室抢救物品原则不外借,值班护士要班班交接,并作记录。

用后归放原处,及时清理补充。

5、急诊手术室的建设标准

⑴二级已等综合性医院设急诊手术清创室。

⑵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手术室面积≥30m2,设2张手术床,同时配置手术准备室。

⑶与抢救室相邻,现做不到的医院,在改建时完善。

⑷能开展急诊开颅、开胸、开腹手术和清创止血等手术。

6、急诊监护病房(EICU)的建设标准

⑴EICU床位编制标准:

根据每个医院日急诊量,按照“急诊科医师与床位编制标准”设置EICU床位数。

日均急诊量>500例次的医院设EICU床≥12张,日均急诊量300~500例次的医院设EICU床≥8张,日均急诊量200~300例次的医院设EICU床≥6张,日均急诊量100~200例次的医院设EICU床4~6张,日均急诊量<100例次的医院可酌情设ICU床≥4张,建议与急诊科一体化管理。

对全院开放的EICU,酌情增加ICU床位数。

⑵EICU医护人员编制标准按床位∶医师=1∶0.8编制配备EICU医师,至少≥3名医生相对固定在EICU6个月以上,设主任1名,由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担任。

按护士数∶床位数≥2比例配备护士(无护理员或卫生员则≥2.5),设护士长1名,由主管护师以上的护士担任。

酌情配备适量的护理员或卫生员。

⑶EICU仪器设备:

①每张监护床配监护仪1台(至少具有监测体温、心电、呼吸、血压和氧饱和度监测功能),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各≥1台。

②每1~2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至少具有CMV、SIMV、PSV、PEEP等模式功能)。

③每个ICU配无创呼吸机≥1台、便携式呼吸器≥1台、除颤仪1台、临时起搏仪1台、心肺复苏机1台、心电图机1台、降温仪≥1台、肠内营养泵≥3台、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1台(如ICU未配备,院内应提供血气分析检查)、气管插管箱1套(装有喉镜、两种型号以上的气管套管、导引钢丝、送管钳、牙垫、注射器、胶带、备用电池等,有条件者可配置高清晰度可视喉镜),④抢救车1辆等。

监护病床≥8张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1套,血液净化仪≥1台。

监护病床≤7张的ICU,医院其他相关专科能提供纤维支气管镜和床旁血液净化的诊疗服务。

⑷EICU监测技术:

⑴体温、呼吸、血压、心电⑵氧饱和度⑶血气d.呼气末PaCO2⑷血流动力学⑸氧代谢动力学⑹无创血压⑺有创动脉压⑻出凝血指标⑼血糖⑽乳酸⑾电介质⑿肝肾功能⒀免疫营养指标⒁感染监测项目如PCT、内毒素、致病微生物⒂出入量⒃胃粘膜pH值⒄超声⒅X线影像学⒆颅内压、脑电⒇分级与系统器官功能等监测技术。

三级综合性医院EICU开展以上20项监测技术的18项以上,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EICU开展以上20项监测技术中的16项以上,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EICU开展以上20项监测技术中的12项以上。

(5)EICU诊疗技术:

⑴心肺脑复苏术⑵面罩氧疗术⑶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⑷机械通气术⑸支气管肺泡灌洗术⑹深静脉置管术⑺胸腔闭式引流术⑻腹腔冲洗引流术⑼胃肠减压术⑽胃肠内营养术⑾胃肠外营养术⑿床旁血液净化术⒀静脉溶栓术⒁微创血管栓塞术⒂镇痛镇静术⒃调温术⒄临时心脏起搏术⒅电复律除颤术⒆胸外心脏按压术⒇开胸心脏挤压术等。

三级综合性医院EICU开展以上20项诊疗技术的18项以上,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EICU开展以上20项诊疗技术中的16项以上,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EICU开展以上20项诊疗技术中的12项以上。

7、急诊绿色通道的运行机制:

①救护车送患者到急诊时,急诊科有专人立即迎接。

如果是抢救患者,接车人员应尽快护送患者直接到抢救室,抢救室医护人员应立即展开救治并与救护车工作人员作好交班工作。

各医院急诊科应根据急诊量及时作好分流工作,保证救护车送患者来急诊时无搁车情况。

②各专科抢救由首诊科室急诊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

③遇有批量伤病员、严重创伤、多发伤等情况时由急诊科专职医师和急诊科专职护土牵头负责抢救,并同时报告急诊科主任和有关职能部门。

多发伤或诊断未明的伤病员,在未明确收治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

④对日均急诊量>200人次的医院,急诊抢救室应安排急诊科医生固定值班,日均急诊量<200人次的医院,急诊抢救室应安排护士固定值班,遇有抢救患者,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立即对伤病员接诊,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迅速赶到,积极参加抢救工作。

⑤如患者确需转科,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室或首诊医师负责联系安排。

⑥如需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室或首诊医师向有关职能部门汇报,落实好接收医院后方可转院。

⑦伤病员经抢救病情稳定或需转入ICU病房或手术室救治者,应有医护人员护送并作好交班工作。

8、对急诊绿色通道工作人员的要求:

①急诊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各类医护人员应立即提供温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②急诊绿色通道的各级医护人员职责明确,各班各类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随时作好急救准备。

③急诊绿色通道医生、护士要训练有素,技术熟练,胜任抢救各种危重病急救患者的需要,按照诊疗常规、职责、临床路径和抢救流程进行工作。

④医生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执行医嘱前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抢救结束后及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处方。

⑤急诊室护士应保持警惕,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伤病员应尽快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立即通知护士长或主班护士,同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体外胸外心脏按压、吸氧、吸痰、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开放静脉通道等。

(九)危重病急救患者抢救的相关规定

⒈凡遇心肺脑复苏、严重中毒、严重创伤(多发伤)、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电击伤、溺水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抢救患者,应直接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不影响抢救的前题下再补办挂号、收费等手续。

⒉急诊绿色通道应设醒目标示和/或制作专用标牌,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伤病员在取药、检查及收费时应给予最优先的照顾。

⒊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在送检查过程中,应有医护人员全程陪同。

⒋一般抢救由有关科室急诊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

⒌涉及多科和重大的抢救由急诊科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和急诊护土长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参加抢救。

⒍遇有批量伤病员、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等情况时,应按“急诊绿色通道”相关工作要求开展抢救,并立即报告有关职能部门。

⒎如当班医生正在抢救患者而诊察室无接诊医生时,对后续急诊患者的接诊工作,预检护士应酌情报告科主任或有关部门,尽快另行安排医生接诊。

8.医疗文书应及时、准确、清楚、扼要、完整记录,每次必需记录生命体征,并注明执行时间和签名。

9.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及时补记于病历上并补开处方。

10.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液空袋和输血空袋等用完后应暂行保留,以便抢救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