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8485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docx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2019年检验技师精选体验课

 

本章内容

一、糖代谢简述

二、高血糖症和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四、低血糖症

五、糖代谢先天性异常

 

一、糖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途径

1.糖酵解途径无氧条件供能

2.糖的有氧氧化途径主要供能方式

3.磷酸戊糖途径生成5-磷酸核糖、NADPH

4.糖原的合成分解途径糖的储存、调节血糖

5.糖异生调节血糖、饥饿时供能

6.糖醛酸途径生成葡萄糖醛酸

1.糖酵解

概念:

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要点:

(1)无氧条件、胞液进行;

(2)产能少;(1分子葡萄糖2分子ATP)

(3)产物乳酸

(4)关键酶: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生理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或无氧状态迅速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是某些组织细胞获得能量的方式,如红细胞;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2.有氧氧化

概念: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要点:

(1)第一阶段在胞液,第二阶段在线粒体;

(2)经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呼吸链)彻底氧化为CO2和H2O。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彻底氧化的共同通路。

 

第1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糖的有氧氧化基本过程

 

(3)产能多:

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36或38分子ATP。

(4)关键酶:

乙酰COA合成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生理意义:

有氧氧化是糖氧化提供能量的主要方式。

3.磷酸戊糖途径

产物:

5-磷酸核糖、NADPH。

关键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生理意义:

(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还原型辅酶Ⅱ),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

4.糖原的合成途径

(1)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具有高度分支的聚合物。

(2)糖原主要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3)糖原是可以迅速动用的葡萄糖储备。

肌糖原分解可供肌肉收缩的需要,肝糖原分解提供血糖。

短期饥饿后,血糖浓度的恒定主要靠肝糖原的分解。

肝脏有葡萄糖-6-磷酸酶使肝糖原分解,肌肉组织缺乏该酶。

 

第2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5.糖异生

(1)概念: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2)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3)原料:

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4)生理意义:

①补充血糖,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②防止乳酸中毒。

③协助氨基酸代谢。

6.糖醛酸途径生理意义:

生成有活性的葡萄糖醛酸,它是生物转化中重要的结合剂。

葡萄糖醛酸是蛋白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

糖代谢途径

 

葡萄糖在肌肉内的代谢如下,但除外的是

A.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

B.糖酵解主要在肌肉内进行

C.糖酵解是氧供应不足情况下的一种供能方式

D.乳酸可以直接变成6-磷酸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恒定

E.肌肉收缩做功主要靠肌糖原氧化供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称为有氧氧化,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肌肉进行糖酵解生成的乳酸,最终仍需要在有氧时彻底氧化为水及二氧化碳。

肌糖原可供肌肉收缩的需要,肝糖原则是血糖的重要来源。

 

对葡萄糖的代谢叙述错误的是

A.有氧氧化是葡萄糖在体内供能的主要方式

B.磷酸戊糖途径可生成NADPH

C.糖原分子中主要的化学键是α-1,4糖苷键

D.肌糖原分解可直接补充血糖

E.糖异生可以调节血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肌肉中缺少葡萄糖-6-磷酸酶,不可以直接分解补充血糖。

 

第3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考纲

●红细胞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Rh血型系统

●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自动化血型分析仪

●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

●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查

●血液保存液

●输血与输血反应

 

红细胞ABO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及抗体

血型:

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血小板和白细胞表面抗原也存在差异,因此,血型是抗原抗体系统的遗传特征。

 

KarlLandsteiner

1.ABO血型抗原

(1)ABO抗原的遗传:

第9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显性基因A、B,隐性基因O。

 

第4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六个基因型:

O0、AA、A0、BB、B0、AB。

四种表现型:

A、B、O、AB。

(2)ABO抗原的发生

 

(3)ABO分泌型

ABH血型特异物质

存在于唾液(含量最丰富)、尿、泪液、胃液、胆汁、羊水、血清、精液、汗液、乳汁等体液中,但不存在于脑脊液。

这些可溶性抗原又被称为血型物质。

 

血型物质意义

①测定唾液血型物质,可辅助鉴定血型。

②中和ABO血型系统中的“天然抗体”,有助于检查免疫性抗体,鉴别抗体的性质。

③检查羊水,可预测胎儿ABO血型等。

2.AB0系统抗体

(1)天然抗体与免疫性抗体

天然抗体:

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而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也可

能是由一种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产生而得。

免疫性抗体:

有IgM、IgG、IgA,但主要是IgG。

抗A和抗B可以是IgM与IgG,甚至是IgM、IgG、IgA

的混合物,但主要是IgM,而O型血清中以IgG为主。

(2)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特性天然抗体(IgM)免疫抗体(IgG)

抗原刺激无察觉有(妊娠、输血)

相对分子质量100万16万

与红细胞反应最适温度4~25℃37℃

 

第5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被血型物质中和

不能

溶血素效价

较低

较高

耐热性

不耐热(冷抗体)

耐热(温抗体)

在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发生肉眼可见凝集

不能

对酶处理红细胞的反应

变化不大

能反应

通过胎盘

不能

与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的反应

灭活

不被灭活

 

(二)AB0血型系统的亚型

亚型是指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能或抗原位点数有一定差异。

A亚型:

最多见,A亚型主要有A1和A2,占全部A型血的99.9%,其他A亚型(A3、AX、AM)为少数;作

AB0血型鉴定时,应加O型血清,以防对A亚型误定型。

B亚型:

(B3、BM、BX)比A亚型少见,临床意义不大。

1.A1、A2亚型基本特征

A1亚型:

红细胞上具有A1和A抗原,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

A2亚型:

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血清中除含抗B抗体外,还有少量抗A1抗体。

2.A1、A2亚型的鉴定方法

A1和A2表型鉴别

 

3.A1、A2亚型鉴定的意义

目的是防止误定血型。

尽管我国A2、A2B型在A与AB型中所占比例少于1%,但定型时易将弱A亚型误

定为O型,如果给其输入0型血,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把弱A亚型误定为0型,并输给O型人,则

受血者的抗A抗体就可能与输入的弱A亚型的红细胞起反应,引起血管内溶血性输血反应。

(三)AB0血型鉴定

1.原理常用盐水凝集法检测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体,依据抗原抗体存在的情况判定血型。

 

常规的方法有:

①正向定型:

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

 

第6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②反向定型:

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结果判定:

凡红细胞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呈散在游离状态为阴性。

红细胞的常规

AB0定型

正向定型

反向定型

血型

抗-A

抗-B

抗-AB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

-

-

+

+

-

O

+

-

+

-

+

-

A

-

+

+

+

-

-

B

+

+

+

-

-

-

AB

 

2.鉴定方法

(1)生理盐水凝集法

①玻片法

操作简单,适于大量标本检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者如血清抗体效价低,则不易引起红细胞凝集,因此,不适于反向定型。

 

②试管法

由于离心作用可加速凝集反应,故反应时间短,借助于离心力可以使红细胞接触紧密,促进凝集作用,

 

第7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适于急诊检查。

 

玻片法凝集结果判断

呈一片或几片凝块,仅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

++++

呈数个大颗粒状凝块,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

+++

数个小凝集颗粒和一部分微细凝集颗粒,游离红细胞约占

1/2

++

肉眼可见无数细沙状小凝集颗粒。

于镜下观察,每凝集团中有

5~8个以上红细胞

凝集

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的游离红细胞

±

可见极少数红细胞凝集,而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

混合凝集外

镜下未见细胞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

 

(2)凝胶微柱法

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

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

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

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

确保结果准确性。

 

3.抗A、抗B和抗AB标准血清

标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并应符合下述条件:

①特异性:

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

②效价:

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

128以上。

③亲和力:

我国标准要求抗

A对A、A及AB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分别是

15s、30s和45s;

1

2

2

抗B对B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

2

15s。

凝集强度为3min时,凝块不小于1mm。

④冷凝集素效价:

在1:

4

以下。

⑤无菌。

⑥灭活补体。

(四)交叉配血法

最重要的AB0血型配合试验之一。

必须在AB0血型相同,且交叉配血无凝集时才能输血。

1.目的:

检查受血者与供血者是否存在血型抗原与抗体不合的情况。

2.原则:

 

第8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主侧加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次侧加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观察两者是否出现凝集。

 

3.方法

(1)盐水配血法:

简便快速。

主要缺点是只能检出不相配合的完全抗体,而不能检出不完全抗体。

(2)抗球蛋白法配血法:

又称Coombs试验。

是最可靠的确定不完全抗体的方法,但操作繁琐。

抗球蛋白法配血法是最早用于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方法。

 

直接抗球蛋白法:

可检查受检者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间接抗球蛋白法:

可用于鉴定Rh血型及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本法虽较灵敏,但也有一定限度,且操作复杂,不利于急诊检查和血库的大批量工作。

 

(3)聚凝胺法配血法:

可以检出IgM与IgG两种性质的抗体,能发现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故本法已逐渐推广使用。

配血原理

聚凝胶分子是带有高价阳离子多聚季铵盐,溶解后带有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有

 

第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利于红细胞凝集,低离子强度溶液也能减低红细胞Zeta电位,可进一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吸引力。

 

(4)凝胶配血法:

又称微管(板)凝胶抗球蛋白试验,此法在凝胶中进行,保持了传统抗球蛋白试验的准确性、同时具

有简便、可靠的特点,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进行交叉配血,也是利用凝胶配血。

其他可检出不完全抗体的方法有蛋白酶法、胶体介质法等。

4.质量控制

(1)血液标本:

交叉配血的血液标本,受血者标本应为新鲜血,供血者标本应为血袋两端刚剪下小管中的血液。

(2)选用方法:

用试管法做交叉配血。

(3)溶血现象:

配血管出现溶血现象,为配血不合。

(五)AB0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常见错误

1.分型血清方面的原因

(1)自制分型血清抗体:

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造成定型不准确。

(2)患者纤维蛋白原增高或为异常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可产生缗钱状假凝

集。

(3)患者输入了高分子血浆代用品或静脉注射造影剂等药物:

可引起红细胞聚集,易误认为凝集。

(4)血清中可能存在的不规则抗体:

如A2和A2B型患者血清内有抗A1抗体,能凝集A1红细胞。

有些癌

症患者(如胃癌、胰腺癌等)血中含有大量可溶性A或B物质,这些物质可中和抗血清的抗体,从而抑制

反应,造成假性不凝集。

克服的办法是红细胞先洗涤后再试验。

(5)婴儿尚未产生自己的抗体或有从母亲获得的血型抗体:

新生儿不宜用血清作反定型。

(6)老年人血型抗体水平下降:

某些免疫缺陷的人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以及有些用了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球蛋白下降,血型抗体也下降甚至缺如。

可出现反向定型错误。

2.红细胞方面的原因

(1)用近期内输过血的患者血液做对照红细胞:

此时,患者血液中红细胞为混合型细胞。

(2)患者红细胞被大量抗体包被:

例如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或新生儿溶血病患者的红细胞,或红细胞悬浮于高浓度蛋白的介质中,红细胞都会自发地发生凝集。

(3)红细胞膜有遗传性或获得性异常。

(4)抗原变异:

A或B的弱抗原易判为不凝集(假阴性),而由细菌引起的获得性类B抗原易误判为

阳性。

有些细菌含有乙酰基酶,能使特异性A型物质末端的N-乙酰氨基半乳糖水解成半乳糖,从而使A型

获得类B抗原后易误定为AB型。

由于患白血病或某些恶性肿瘤(如Hodgkin病)使A或B抗原变弱。

婴儿

及老年人的红细胞抗原也较青壮年为弱。

(5)血清中有高浓度血型物质:

当用血清配制红细胞悬液时,血型物质则会中和分型血清中的抗体,而不再与红细胞抗原起反应。

(6)红细胞被细菌污染:

细菌的酶消化了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暴露了人人都有的T抗原,被具有抗

T活性的IgM凝集。

(7)嵌合体现象:

混合细胞群见于异卵双生子。

如:

有98%O型红细胞,2%B型红细胞会定为O型,但

血清中只有抗A抗体。

 

第10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3.操作方面的原因:

是最常见原因。

(1)操作器材:

玻璃器皿不洁或使用了严重污染的血清、红细胞,可出现假阳性。

试管污染洗涤剂会造成假阴性。

(2)红细胞与血清比例和离心:

红细胞与血清比例不当、过度离心或离心不足可引起假阳性或假阴性。

(3)溶血现象:

误认为溶血现象为阴性结果。

(4)试验温度:

温度过高会造成假阴性。

AB0血型系统的IgM抗体最适温度为4~22℃,如达37℃凝集力即下降。

(5)信息记录差错:

标本、试剂、标签、加样弄错,或出现记录错误。

大批标本检查时搞错标本号,张冠李戴最易造成错误。

(六)AB0血型系统主要临床意义

1.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完全相合才能输血。

2.新生儿溶血病母婴AB0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常为第1胎溶血),主要依靠血型血清学

检查作出诊断。

3.器官移植受者与供者必须AB0血型相符才能移植。

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一般情况下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

细菌抗原多用液体或固体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颗粒性抗原大多用静脉内注射免疫法。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一)组织和可溶性抗原的粗提

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补体、细菌毒素、免疫球蛋白片段、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

1.组织匀浆的制备

(1)高速组织捣碎机法;

(2)研磨法:

组织匀浆液要离心沉淀,沉淀物为组织和细胞碎片,上清液为提取可溶性抗原的材料。

2.细胞的破碎

(1)反复冻融法:

-20℃冷冻,30~37℃融化。

(2)超声破碎法

(3)自溶法

(4)酶处理法:

胃蛋白酶或胰酶。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十二烷基硫酸钠。

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

(1)非共价键解离法:

改变pH环境或用变性剂。

(2)共价键解离法:

还原法或氧化法解离二硫键。

(3)溴化氰裂解法:

溴化氰裂解蛋白质肽链。

 

第11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4)酶解法:

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

 

(二)可溶性抗原的提纯和纯化

1.超速离心法:

适用于少数大分子抗原或比重较轻的抗原,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分子抗原。

2.选择性沉淀法:

(1)核酸去除法:

核糖核酸降解法更简便。

(2)盐析法:

常采用硫酸铵使蛋白抗原进行粗筛、提取丙种球蛋白及抗原浓缩。

(3)有机溶剂沉淀法:

常采用乙醇或丙酮。

(4)聚合物沉淀法:

常用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

3.凝胶过滤法:

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纯化。

4.离子交换层析法:

利用一些带电离子基团的凝胶或纤维素,吸附带有相反电荷的蛋白质抗原。

5.亲和层析法:

与生物分子间不同的亲和性进行分离。

如抗原和抗体、酶和酶抑制物、酶蛋白和辅酶、

激素和受体等。

6.电泳法:

蛋白质在同一pH环境中,分子量和电荷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率不同进行分离。

(三)纯化抗原的鉴定

1.

蛋白质含量测定:

常用的是紫外光吸收法,该法测定

280nm和260nm的吸光度(A)值。

2.

分子量测定: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法、凝胶过滤法等。

3.

纯度鉴定:

采用醋酸纤维膜电泳、

SDS-PAGE、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高效液相层析法等。

4.

免疫活性鉴定:

双向免疫扩散法、

ELISA法等。

 

三、半抗原性免疫原的制备

半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多见于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机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相结

合具有免疫原性。

(一)载体

1.蛋白质:

以牛血白蛋白最常见。

2.多肽聚合物:

常用多聚赖氨酸。

3.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颗粒。

 

第12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二)半抗原与载体的连接方法

1.物理方法:

通过电荷和微孔吸附半抗原。

2.化学方法:

通过功能基团将半抗原与载体连接。

(1)带有游离氨基或游离羧基的半抗原,脑啡肽、促胃液素、前列腺素等多肽激素,可直接与载体连

接。

(2)无羧基和氨基的半抗原,如醇、酚、糖、多糖、核苷以及甾族激素等,需要用化学方法使其转变为带有游离氨基或游离羧基的衍生物后才能与载体连接。

(三)半抗原性免疫原的鉴定

20个以上半抗原连接在一个载体分子上,才能有效刺激免疫动物产生抗体。

方法有:

1.吸收光谱分析法

2.放射性核素标记半抗原渗入法

 

第二节免疫佐剂

 

一、佐剂的种类

1.化合物:

包括氢氧化铝、矿物油、吐温-80、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与液状石蜡的混合物)以及人

工合成的多聚肌苷酸:

胞苷酸、脂质体等。

2.生物制剂:

①经处理改造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卡介苗、脂多糖(LPS)和类脂A、源于分枝杆菌

的胞壁酰二肽等;②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

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弗氏佐剂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两种。

使用时加入水溶性抗原并充分乳化,使抗原与佐剂形成油包水乳剂。

佐剂和抗原的比例为1:

1。

乳化的方法有两种:

①研磨法。

②搅拌混合法:

本法优点是无菌操作,节省抗原或佐剂,且可用此注射器直接注射。

缺点是不易乳化完全。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4.改变抗体的产生类型和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抗血清的制备

 

抗血清的制备是将制备好的免疫原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接种给所选择的动物,该动物在含有多种抗原

表位的抗原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某一抗原多种不同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为多克隆抗体。

采集动物血液,分离含有抗体的血清,即为抗血清。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

常用的有家兔、绵羊、豚鼠、鸡、山羊和马。

1.抗原来源与动物种属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免疫效果越好。

2.抗体需求量大时,可选用马、绵羊等大动物。

抗血清需求量少时,可选用家兔、豚鼠和鸡等小动物。

3.抗血清分为R型和H型

抗血清

来源

合适范围

用途

R型

家兔等小动物

较宽

诊断试剂

H型

马等大动物

较窄

免疫治疗

 

第13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4.抗原的性质:

对于蛋白质抗原大部分动物皆适合,常用的是山羊和家兔。

在某些动物体内有类似物

质时,蛋白质抗原对这些动物免疫原性极差,如IgE对绵羊、胰岛素对家兔、多种酶类对山羊,免疫后均

不易产生抗体。

 

二、免疫程序

1.免疫原的剂量:

免疫原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使动物产生免疫耐受,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原剂量越大,产生的抗体效价越高。

2.免疫途径:

有皮内、皮下、肌内、静脉、腹腔、淋巴结等途径。

皮内或皮下免疫时一般采用多点注射。

初次免疫一般选择皮内接种,加强免疫和颗粒性抗原一般选择静脉注射。

宝贵抗原可选择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

3.免疫间隔时间:

间隔时间过短,极易造成免疫抑制。

若间隔时间太长,则刺激减弱,抗体效价不高。

第1次与第2次免疫间隔时间以10~20天为好,第3次及以后的间隔一般为7~10天。

 

三、动物采血法

动物经免疫3~5次后,如抗血清鉴定合格,应在末次免疫后5~7天及时采血。

1.颈动脉采血法:

该法最常用,适用于家兔、绵羊、山羊等动物。

最多可获70~80ml,—般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