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385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docx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能力目标:

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追问,拓宽思维的深度及广度,能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谈论与分析,从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课件:

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

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

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

(一)了解社会生活

情景一周六早上6点30分,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

他们发现公园新增了些健身器材,健步道上也铺上了塑胶,跑步可舒服了。

情景二上午8点20分,李铭的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

他们发现蔬菜品种多了,蔬菜可新鲜了。

情景三下午3点15分,李铭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上网。

情景四晚上7点10分,李铭和爸爸一起看有关《大国工匠》的新闻,交流关于新闻的看法。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与人交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2.合作探究:

出示材料“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

7月25日

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8月3日

在家看电视,我看到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纪录片,心潮澎湃,对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感到了由衷的敬佩。

问题一:

小华日记里记录的“大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问题二:

读了小华的日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三:

在暑假里,你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与同学分享?

明确小华日记里所谓的“大事”看起来并不是大事,但是对他而言这是他所经历的,是他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这个社会有了经一步的了解,感受很真实。

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1.出示一组“小丸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

教师总结: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通过对图片和课本材料的分析,小组讨论总结: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关系可以分为那些不同的类型?

举例说说明在每种社会关系中,我们都具有什么身份?

教师总结:

主要的社会关系有: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我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

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消费者……

3.小组活动:

绘制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要求:

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完成图表,与同座交换,说一说自己的社会关系。

思考:

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

他们的存在对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上述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你的生活经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社会就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大网。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员,社会就是有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同学们可以来接认识社会,了解的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从养成关注社会的行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

从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我们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整体。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感受社会生活,勇担责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去感悟。

明确我们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要为社会承担责任。

1.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关系。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构建了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互助合作的机会。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认知、探索、实践的对象,在讨论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实践活动。

教案二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 我与社会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

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

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

(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

活动一:

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

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

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

活动二:

小华的暑期“大事”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

学生讨论回答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

例:

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图片展示:

社会关系网

2.思考:

我们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提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的权势,其特点是人们虽然属于若干群体,但可以通过熟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与他人联系,由此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这种联系类似于计算机结点间的互相连接。

社会网络几乎可以以任何活动为中心,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结点之间的互相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为“社会网络革命”。

(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活动一:

情景探究

设计意图:

以两幅情境图呈现同一个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

1.问题思考:

(1)在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的身份是确定的吗?

提示:

不是。

(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提示:

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2.相关链接:

(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设计意图:

援引社会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社会关系,意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理解社会关系的框架,明确几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师总结: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活动二:

小辩论

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提示:

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