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421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docx

北师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38

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对应学生用书第238页)

考点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背景

(1)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孙中山放弃改良尝试,走上革命的道路。

2.形成

(1)过程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起来。

②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发动起义。

(2)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始。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

(1)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内容

(1)民族主义

①内容: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②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真正独立的内容。

(2)民权主义

①内容: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②局限:

没有触动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社会阶级基础,即推翻封建地主士绅阶级的统治。

(3)民生主义

①内容:

基本原则是“平均地权”,目标是通过实行“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消除贫富悬殊和社会革命。

②局限: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希望用改良的方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评价

(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2)集中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

(3)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成为团结广大革命力量,反对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易误辨析]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均告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希望。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

2.提出: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

(3)民生主义:

最主要原则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4.评价:

同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开展。

[轻巧识记]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教材补遗]__孙中山思想的概述

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把奋斗目标定位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上。

孙中山试图在华夏大地上建立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方面:

实行“五权分立”

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

2.经济方面: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为防止少数人垄断土地,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并写入同盟会的纲领之中。

后来在新三民主义中又提出“节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目的是防止资本家垄断国计民生,维护工人、农民等基层民众的利益。

3.文化方面: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集中外文化之精华

孙中山描绘的中国文化发展蓝图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如纪年方面,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采用公元纪年与国际接轨。

又如,孙中山亲自设计的中山装,其基础形制来自国外服装,但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文化元素,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服饰、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宪法”等。

4.对外关系:

益增睦谊,和平主义

中国近代遭受资本主义列强蹂躏的苦难历程,使孙中山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形成了痛恨侵略反对奴役的思想,提出了“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大同”的和平主义主张。

5.实现道路:

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不仅构想的资本主义具有“中国特色”,而且道路设计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孙中山“将种族(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主张,希望建立一个三民主义的中国。

三民主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1)“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选集》

(2)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

社会的国家》(1906年12月2日)

史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革命者推倒清政府具有两个方面作用,即“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定地价的法”→体现了民生主义主张。

(2)史料二:

“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民主主义之鼻祖”“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其继承传统的因素;“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其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其创新的地方。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

①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族主义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生存发展问题,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③民生主义是基础。

民生主义要解决人民的贫困、国家的富强问题,能够巩固前两个革命的成果,是三民主义的基础。

(2)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定地价的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它为什么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

提示:

核心内容:

土地国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3)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

提示:

“因袭”: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

“规抚”: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

“创获”:

实行“五权分立”。

(或:

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史论归纳]

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从纲领内容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推翻清朝统治

从民生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政治看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史料一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从所得而私也……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史料二 孙中山认为:

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史料三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

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且强调只有真正反对帝国主义才享有此自由权利。

(2)史料二:

“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农民生活。

(3)史料三:

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20世纪20年代前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其主要推动因素又有哪些?

提示:

变化:

由效法英美到以俄为师;认识到民众的力量;由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因素: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提示:

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

[史论归纳]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1)内容新

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

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有一首《保国歌》,内容是:

“堂堂始祖是黄帝,四万万人皆苗裔,嫡亲同胞好弟兄,保此江山真壮丽。

仔细听我保国歌,天和地和人又和,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

”这首诗歌所讲的“保国”是指(  )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保卫中国主权

B.推翻袁世凯独裁卖国的统治,保卫中华民国

C.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恢复汉族的中国

D.抗击日本侵略,保卫祖国

C [“黄帝”是汉族人的始祖,材料反映当时汉族人被满洲贵族统治,“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

”即要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恢复汉族的中国,故C项正确。

]

2.孙中山说:

“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结束清政府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C [由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

结束清政府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但仅是初级而非终极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

]

3.孙中山说:

“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D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故A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的解释,而且当时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C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中的政治团体的组织涣散、纪律涣散等现象错误的归纳为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

]

4.1924年1月孙中山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导学号:

67930086】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D [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选项正确;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故B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

考点2|毛泽东思想与新时期的理论成果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1.形成

(1)从中共创建到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创党初期: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②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思想。

(2)土地革命时期

①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

②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革命实践: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理论创新: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③建军理论:

三湾改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④1935年的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开始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历程。

(3)抗日战争时期

①确立地位: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作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内容

(1)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独创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关于党的建设

①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②提出全党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

(2)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3)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将在以后继续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易误辨析] 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不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因此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邓小平理论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人们的焦点。

②1978年,邓小平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内容

①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和战略重点:

提出“三步走”,实行台阶式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④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⑤祖国统一问题: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意义: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轻巧识记]       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②中共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评价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

(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史料二: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民主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史料运用]

(1)依据以上两则史料,分析毛泽东思想在这两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提示:

史料一表明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史料二表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史论归纳]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影响

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②在中国思想史上: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

史料一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一个党……就要亡党亡国”→反对“从本本出发”,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认为这将导致亡党亡国。

(2)史料二:

“大胆下放”“国际的合作”→强调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者都是手段”→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这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