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454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docx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0623DOC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

1.(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

2、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

3、我们将“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称为法律关系的(内容)*

4、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

5、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范围,包括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

**

二、单项选择题

1、与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是(A)。

*

A.习惯B、道德C.宗教D、法律

2、惟有(C)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

A.道德习俗B、宗教信条C.法律D、社会章程

3、惟有(C)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

A.道德习俗B、宗教信条C.法律D、社会章程

4、国家某一方面的基本制度由基本法律规定,其制定机关是(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该规定属于(D)**

A.禁止性规范B.命令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

6、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划分为(C)*

A.实体法和程序法B.国际法和国内法C.根本法和普通法D.一般法和特别法

7、下列属于奴隶制法律的是(A)**

A.禹刑B.秦律C.唐律D.清律

8、关于法律和国家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A国家需要法律        B法律先于国家而产生

C法律不一定从属于国家    D法律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

9、在一个国家里,由部门法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称为(B)*

A法系   B法律体系C法学体系    D法的历史类型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的是(B)***

A审议法律草案  B形成立法动议C提出和审议法律议案 D清理规范性法律文件

11、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B  )适用我国法律。

**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12、法律(   A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13、法律主要体现的是(B)的意志。

*

A.全民B.统治阶级C.党D.整个社会

14、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指(A)*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B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法律制裁和法律监督

15、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

这体现的是法律的(  C   )**

A.概括性特征  B.普遍性特征 C.规范性特征   D.严谨性特征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此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D)

A.委托性法律规范  B.命令性法律规范C.禁止性法律规范   D.授权性法律规范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是(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    D.学理解释

18、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情况是( D )**

A.法律权利   B.法律义务C.法律后果    D.法律事实

19、在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监督是(  C   )*

A.社会性的监督 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C.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D.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三、判断题

1、法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X)*

2、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必然通过法表现出来。

(X)*

3、每条法律条文都有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组成。

(X)**

4、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两种形式。

(√)**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内在基本要求是正确、及时和公正。

(√)*

6、凡是违法的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X)*

7、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法律就是指对全体公民都有效的法律。

(X)**

8、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凡是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X)*

9、不是合法的行为,便是违法的行为。

(X)**

10、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X)*

四、名词解释

1、权利:

是人们根据法律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或某种利益的资格。

2、制定法:

它是指国家的有权机关,通过正式的程序,并且用成文的形式(条文)所表达的规范性文件。

现在大我数国家的法律都以制定法为其主要渊源。

3、法系:

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时分类的一种方法。

主要分为大陆法系、英国法系等。

4、法律后果:

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

法律后果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肯定性的,另一类是否定性的。

5、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范。

6、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7、立法解释——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我国宪法规定,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8、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9、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

10、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

11、法律——是指由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3、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对社会最终产生的影响。

13、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14、法学:

法学是以研究法或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法?

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创制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和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法律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

3)法律的内容体现国家意志性;

4)法律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发生作用;

5)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2、简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答:

1、产生方式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3、调整的领域不同。

4、实施的保证不同。

3、什么是法律规范?

它有哪些特征?

答: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它具有以下特征:

1)国家意志性。

法律规范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宣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态度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否定态度。

2)概括性。

法律规范的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是对同一类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抽象概括,而非就个人、个别事件所作的专门性规定。

3)可预测性。

法律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模式和方向,人们依据法律规范可以预测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在法律上的后果。

4、简述法的概念和作用

答:

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政治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对人的行为的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

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包括法的政治统治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5、法律的本质:

A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B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意志,是集中了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

C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

D国家意志的内容如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6、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

A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

其中包括违法行为、违法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C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D违法的主观要性,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7、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轻罪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有如下的特点:

A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B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8、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主体。

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2)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9、法的历史类型的种类有哪些?

答:

按照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10、法律解释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哪些种类

答:

一根据解释的主体和法律效力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通常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包括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

二根据法律解释的尺度不同,可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三根据法律解释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11、简答两大法系的的区别?

答:

一、法律渊源不同:

遵循先例是英美法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二、法的分类不同:

主要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三、立法技术不同;四、议论程序和判决形式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纠问式,法官居于主导地位,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对抗式。

12、什么是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及原则:

  答:

法律的适用即执法,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动。

原则:

  第一: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二: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六、论述题

1、试述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答:

一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一般特点:

①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法仅仅在特定场合作为制定法的补充形式,司法判例不是法的渊源;②法律规范制定机关和规范性文件的多样性;③在“一国两制”的格局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别行政区法,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久法的渊源的例外情况,在特定区域长期存在。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分类: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⑤规章⑥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司法领域,“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第二,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在诉讼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享有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第四,对任何组织或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3、试述我国法律部门划分标准和分类?

答: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对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

凡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

主要法律部门有:

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议论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婚姻法、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

4、论述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党和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党与国家的关系。

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A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党的政策决定法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向。

社会主义法律正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应该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

社会主义法律要是离开党的政策的指导就会走偏方向的。

B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1)由于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这就便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了解、遵守和执行党的政策。

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各种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3)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还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C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简答)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二者的区别在于: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党的政策更多地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规定则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

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

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国家制定为法律,使人人遵守。

5、试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

答:

(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

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

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七、案例分析

1、应该适用我国我国法律。

因为按照法的地域效力原则,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所有案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均应适用我国法律。

2、此案应适用A国法律。

因为按照法的效力原则里的地域效力的规定,A国的远洋货轮属于A国的领土,此案件视为发生在A国领土上,故应适用A国法律。

**

四、案例分析

l、被告人甲(A国人),系我国某大学留学生,某日晚8时许,被告人甲因琐事与该校另一留学生乙(B国人)发生争吵,继而撕打在一起,被告人甲用随身携带的刀子刺中乙腹部,某乙因肝脏破裂抢救无效而死亡,此案应适用何国法律?

*

2、A国公民甲,系A国某远洋运输公司船员,95.6.7其所在的远洋轮船停泊于B国一港口内,当天晚上,甲酒后同中国公民乙发生口角,用水果刀刺中乙胸部,乙因流血不止抢救无效死亡,此案应适用何国法律?

**

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填空

1、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

A、依法治人B、依法行政C、依法治官D、有法必依

2、人治与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式,两者是()**

A.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B.根本对立的C.不分优劣D.人治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三、判断题

1、就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而言,社会主义法制应当居于首要地位。

()*

四、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

2、简答依法治国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看法。

**

2、试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宪法

一、填空

1、我国公民在选举权方面要求年满()。

*

2、1982年宪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部宪法。

*

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进步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4、公民权中最基本的是()。

**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6、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是()。

*

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和()。

*

二、选择题

1、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行政机关D、人民民主专政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A、中华民国约法B、重大信条C、钦定宪法大纲D、大宪章

3、我国宪法的修改要由()以上的多数通过。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会全体代表的1/2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1/2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会全体代表的2/3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

4、在我国,“公民”是指()。

*

A.在我国领域内出生的一切人B、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周岁的人

C.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周岁并享有政治权利的人D、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5、公民的通信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内容。

**

A.人格权B、言论自由权C.个人自由D、建议控告权

6、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

A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B.18岁以上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C.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D.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7、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联邦制B、邦联制C、复合制D、单一制

8、我国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为()*

A、5年B、3年C、4年D、8年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0、(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对公民国籍取得主要坚持的原则是()。

**

A、出生地原则B、血统原则C、归划原则D、出生地主义与血统主义相混合原则

12、根据宪法规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

A、各民族一律平等B、民族区域自治C、设立特别行政区D、一国两制

13、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B、国务院C、国务院各部委D、地方人民政府14、依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总理由()**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B、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推荐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1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是()**A、政治权利和自由B、教育和社会经济权利C、劳动权和受教育权D、保障权和人身权16、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权力属于我国的()*

A.国家主席B.国务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大常委会

17、我国制定选举法为公民行使选举权提供物质和法律保障。

这体现了()**

A.公民权利的广泛性B.公民权利的真实性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1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检察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国务院

19、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

A.外资经济B.国有经济C.集体经济D.个体经济

20、我国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是()***

A.1988年宪法修正案B.1993年宪法修正案C.1999年宪法修正案D.2004年宪法修正案

三、判断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

2、因为宪法是母法,所以,宪法的产生早于子法。

*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

4、宪法的内容会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他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6、凡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8、王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但依法律规定王某在监狱服刑期间仍享有选举权。

*

9、刘律师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修改宪法。

*

四、名词解释

1、国体*2、政权组织形式*3、选举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

5、国家机构**6、国家性质*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2、简述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3、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

*

4、简答我国的国体*

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7、简答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

8、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职权**

9、简述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

六、论述题

1、我国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表现在哪里?

**

2、试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

**

3、试述国体政体是什么*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5、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

七、案例分析

1.王云与其丈夫张民是某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职工。

1993年底,张民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对其进行挽留,并阐明职工调动、辞职的有关规定:

“男性职工申请辞职,如系双职工,夫妇二人应一并提出申请,方可按程序办理。

”1994年1月21日,公司又发出了《关于职工调动(辞职)补充规定的通知》,规定申请调出(辞职)的职工,如系双职工,夫妇双方应同时调出,3个月后不调出公司的,停发工资,收回住房。

1994年7月4日,王云接到单位通知,说1994年3月24日公司已同意张民辞职,同时限令她3个月内调离公司并交回住房。

公司自7月5日起不再安排王云的工作,7月15日起停发她的工资和各种待遇。

请分析,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的内部规定及其依其规定对王云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法律依据,其合法性如何?

**

2.1995年初,广西某市二轻医院职工要求成立工会,并通过院党支部书记请示市总工会组织部,组织部答复:

“有80%以上的职工申请,就打报告来。

”.但此一合乎宪法权利的合理要求遭到该医院院长及轻工局局长、书记的反对,他们召开大会轮流对广大职工进行指责,并当众宣布:

职工们要求成立工会,就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是非法组织”、要“坚决取缔”。

职工们对此不服,派代表一次次到上级有关领导部门反映,奔波呼号近一年,医院的上级领导、市二轻局就是不批准。

请依据宪法知识分析,职工的要求是否合法?

医院和二轻局领导的行为违反了宪法的哪些规定,侵犯了职工的什么权利?

***

第四章行政法

一、填空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