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10477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肛门直肠手术并发症.ppt

肛门直肠解剖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西安肛肠医院肛二科,肛门直肠解剖,一、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

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

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

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

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

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

(1)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供应。

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流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

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

(2)齿线以上黏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

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

(3)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

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4)齿线以上的黏膜,由于括约肌收缩。

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

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二、直肠,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

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黏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

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

肛瓣易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等。

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

肛腺在黏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黏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隙。

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是瘘管性脓肿、肛瘘的感染源和内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

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

长约1215cm。

直肠上端的形状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

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

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返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

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

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

直肠壶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

中瓣常与腹膜返折平面相对。

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

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直肠肛管肌肉:

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

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1.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亦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

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

其功能:

(1)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

(2)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

(3)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

(4)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

2.肛管外括约肌,被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纤维穿过,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部分。

皮下部是环形肌束,位于肛管下端皮下层内,内括约肌的下方。

浅部是椭圆形肌束,起于尾骨,向前围绕肛管,止于会阴体,与尾骨相连部分形成坚强韧带,称肛尾韧带。

深部位于浅部上方,是环状肌束,与耻骨直肠肌纤维合并。

但外括约肌三层之间,分界线并不十分明确。

一般在皮下部与浅部之间常可识别,而浅部与深部,深部与耻骨直肠肌之间的分界线就很不明显。

肛管外括约肌的功能是平时闭合肛管,排便时舒张,帮助排便;排便后又立即使肛管闭合。

近年来Shafik认为肛管外括约肌的组成像三个U形环:

顶环是深部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中间环是外括约肌浅部,底环是外括约肌皮下部,当外括约肌收缩时,顶环及底环向前牵拉肛管后壁,中间环向后牵拉肛管前壁,使肛管紧闭。

3个环可反复蠕动收缩,排出肛管内存留的粪便,3.联合纵肌,由三层组成,内层是直肠纵肌的延长,中层是肛提肌悬带,外层是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

三层在内括约肌下方形成中心腱,由腱分出很多纤维隔。

其功能:

(1)固定肛管:

联合纵肌层属肛管各部的中轴,似肛管的骨架,借其丰富的放射状的纤维,将肛管各部包括内、外括约肌联系在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

这些纵肌纤维,不仅固定括约肌,还通过肛周脂肪,附着于骨盆壁和皮肤;还穿过内括约肌止于齿线附近的黏膜,因而对防止直肠黏膜脱垂和内痔脱出起一定作用。

(2)协助括约功能:

联合纵肌在括约肌内部呈网状,与肌纤维相粘着。

肛管括约肌的功能,是联合纵肌形成的弹性网与括约肌一起活动的结果。

当括约肌放松时,借弹性网的弹力作用,使肛门张开,粪便下降。

但联合纵肌层组织疏松,又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4.肛提肌,肛提肌是直肠周围形成盆底的一层肌肉,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组成,起自骨盆两侧壁,斜行向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呈漏斗形,对于承托盆腔内脏、帮助排便,括约肛管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耻骨直肠肌,在收缩时能将肠管向耻骨联合处牵拉,增加肛管直肠交接处的角度(直肠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后)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约作用。

5.肛管直肠环,由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部、内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纤维组成一个肌环,在直肠指诊时可清楚扪到。

此环有重要括约功能,如手术时不慎完全切断,可致肛门失禁。

四、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即外科解剖间隙,因其间含脂肪结缔组织,极易感染,形成脓肿。

在肛提肌以下的有:

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膈及周围皮肤之间,左右两侧可在肛管后相通(此处也称为浅部肛管后间隙)。

坐骨直肠间隙(也称坐骨肛管间隙),在肛管两侧,位于肛提肌之下,坐骨肛管横膈之上,左右各一,可在肛管后相通(此处也称为深部肛管后间隙)。

在肛提肌以上的有:

骨盆直肠间隙,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

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间也在肛提肌之上,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

肛管直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1.动脉:

肛管直肠动脉的供应来自直肠上、下动脉、肛门动脉和骶中动脉4支:

(1)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支。

肠系膜下动脉的起点在十二指肠第三段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在进入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时,与左侧输尿管靠近。

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时,须将十二指肠向上推开和显露左输尿管,以免误伤。

(2)直肠下动脉由髂内动脉前干或阴部内动脉分出,左右各一,通过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与直肠上动脉在齿线上下相吻合。

(3)肛门动脉由两侧阴部内动脉分出,通过坐骨直肠间隙,供应肛管和括约肌,并与直肠上、下动脉相吻合。

4)骶中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分出,紧靠骶尾骨前面下行,供应直肠下端的后壁。

2.静脉:

有两个静脉丛:

(1)痔内静脉丛位于齿线上方的黏膜下层,汇集成数支小静脉,穿过直肠肌层成为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入门静脉。

因为静脉内无瓣膜易扩张成痔。

由痔内静脉丛发生的痔,称内痔。

(2)痔外静脉丛位于齿线下方,汇集肛管及其周围的静脉,经肛管直肠外方形成肛门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它们分别通过阴部内静脉和髂内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

由痔外静脉丛发生的痔,称外痔。

3.淋巴:

肛管直肠的淋巴引流以齿线为界,分上、下两组。

上组在齿线以上,引流途径向上、向两侧和向下。

向上沿直肠上血管到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这是直肠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径;向两侧者先到直肠侧韧带的直肠下血管淋巴结,再到盆腔侧壁的髂内淋巴结;向下穿透肛提肌至坐骨直肠间隙,伴随肛管血管到达髂内淋巴结。

下组在齿线以下向外经会阴部到达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到髂外淋巴结,也可经坐骨直肠间隙到髂内淋巴结。

上、下两组淋巴网有时有吻合支互相交通,因此,直肠癌有时也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4.神经:

肛管周围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痔下神经和前括约肌神经,以及肛尾神经和第4骶神经会阴支所支配。

故肛门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应注射一圈,特别是两侧及后方要浸润完全。

直肠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前(腹下)神经丛,该丛位于主动脉分叉下方,在直肠固有筋膜之外分成左右两支,各向下与骶部副交感神经会合,在直肠侧韧带两旁组成骨盆神经丛。

骶前神经损伤可使精囊、前列腺失去收缩能力,因而不能射精,导致绝育。

骶部副交感神经由第24骶神经分出,为支配排尿和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在会阴部手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

肛门直肠生理,肛门功能主要是排便。

直肠无消化功能,只有少量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粪便的形成,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

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

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

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

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叶酸和消旋泛酸。

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

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ml。

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ml水。

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

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药物。

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

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

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一样。

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消化液、消化道黏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

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

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

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

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

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

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100200g。

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

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

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

正常粪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

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

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内气体约100ml,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

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为肠源性紫绀。

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

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

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予注意。

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

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引起疼痛。

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从而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

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

直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保护黏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

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

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黏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黏液。

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

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二、排便,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cm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

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cm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约300g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

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

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

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

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地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而且能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

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有很大的意义。

除非环境不允许,否则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

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齿线上45cm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二、免疫功能,肠黏膜表面广泛地被覆着免疫球蛋白,直肠黏膜内有免疫活性物质,两者组成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系。

肠道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直肠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质,特别是肛管周围组织具有对抗肠内细菌的特殊免疫机构,即肛管自移行上皮至复层扁平上皮内,有散在的梭形分泌细胞(IgA)。

发炎时,IgA分泌亢进。

故肛门手术一般不会发炎。

肛肠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肛门直肠是具有复杂解剖关系的器官。

血管、淋巴、神经分布相当丰富,并与尿道、前列腺、膀胱颈、子宫颈、子宫体等器官相邻。

各种手术对肛门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损伤等能造成术后各种合并症,严重地影响创面愈合。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疼痛,一、原因:

解剖因素:

齿线以下的肛管组织由脊神经支配,感觉十分敏锐,受到手术刺激后可产生剧烈疼痛,甚至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局部缺血而使疼痛加重。

具体分为:

1.手术:

手术损伤肛管皮肤、创面神经末梢暴露,受到刺激产生疼痛,或手术中结扎部位在齿线以下有痛区,而引起疼痛。

2.感染:

切口分泌物刺激,导致括约肌痉挛引起疼痛。

3.水肿:

术后肛缘水肿或保留组织水肿。

4.排便:

切口过小或干结粪便的冲击,撕裂伤口导致疼痛,或排便次数过多刺激伤口而致。

5.瘢痕:

术后切口愈合,瘢痕形成,压迫神经产生疼痛。

6.其他:

肛瘘或肛周脓肿手术挂线时橡皮筋结扎过紧或换药手法太重。

患者恐惧使括约肌紧张。

二、预防1.操作要稳、准、轻、快、巧,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2.枯痔、硬化剂不应注入括约肌内和齿线下的痛区,缝合结扎不要伤及括约肌。

3.使用局麻尽量用低浓度麻药,避免组织水肿。

4.损伤较多造成肛管狭窄时,可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注射长效止痛剂。

5.换药时肛内填塞油纱条要少,放置药条要内松外紧,尽量平整放置紧贴创面,固定敷料不可太紧以免造成压迫。

三、处理:

轻微疼痛者可不予处理,剧烈时应给予处理。

1.止痛药:

去痛片口服或强痛定100mg肌注,必须时杜冷丁50mg肌注。

2.切口感染应进行抗感染治疗。

3.肛缘水肿时应消肿止痛,局部薰洗外敷药膏。

4.排便异常者必须调理大便,使用润肠通便药物。

5.手术后创缘注射0.25%布比卡因510ml加1%亚甲蓝0.5ml(实用肛门手术学第7章)。

或0.25%普鲁卡因20ml、0.25%布比卡因5ml长强穴封闭。

6.瘢痕组织引起的疼痛,口服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的中药,配合热敷及理疗。

长效止痛针原理,第二节出血,手术多为开放性伤口,术后伤口创面容易渗血,注射治疗痔黏膜脱落等,痔核坏死等。

甚至小动脉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续性两种。

一、原因1.原发性出血(术后小时内发生):

结扎不紧,或残端过短,结扎线脱落。

切口超过齿线,血管丰富易出血。

出血点未处理,丁字带压迫不紧。

2.继发性出血(术后天出现):

痔块坏死脱落、干便、扩肛、剧烈活动引起创面损伤、血栓脱落而出血。

痔块坏死、继发感染、组织脆弱和血管破裂。

痔内注药浓度过高、剂量过大、部位过深。

3.全身性出血性疾病,门脉高压征静脉还流受阻。

二、预防1.结扎要紧、牢固可靠,减少损伤,爱护组织,活动性出血要结扎止血。

结扎线残端略长。

2.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要牢固,减少活动。

3.痔块脱落期间,减少局部刺激,换药要轻柔。

三、处理,1.一般少量渗血用纱布,止血粉压迫止血。

2.出血较多压迫止血无效,应结扎止血。

3.内服或注射止血剂,如安络血、维生素、仙鹤草素。

4.大出血伴有休克前驱症状者,应在麻醉下结扎止血或注射硬化剂止血,同时进行抗体休克治疗。

输液、输血(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保持血压在80mmHg以下。

5.少量大便带血处理:

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植树油。

可预防性口服抗菌素、土霉素、磺胺、灭滴灵。

第三节尿潴留,一、原因1.手术牵拉、挤压、损伤引起局部水肿、剧痛、导致反射性尿道及膀胱颈括约肌痉挛,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异物刺激(填塞纱布过多)。

2.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3.患者过于紧张或不适应环境。

二、预防1.术前交待清楚术后正常反应情况,解除疑虑,使患者适应环境并练习改变体位排尿。

2.选择有效的麻醉方法,使括约肌充分松弛,手术操作要细致,减少组织损伤。

3.术后饮浓茶,或灯芯、竹叶适量泡水频饮,或食西瓜。

三、处理1.针灸:

中极、关元、气海、水道、三阴交等穴。

2.下腹部交替冷热敷,刺激排尿。

3.指压脐下横指正中线分钟,并行按摩。

4.用流水声刺激排尿。

5.用上法无效,膀胱充盈平脐或术后已超过12小时,可以导尿,但要注意无菌操作。

第四节感染,一、原因1.手术或异物损伤肛窦而发炎,向周围蔓延。

2.创口处理不当,留有死腔、血肿或引流不畅。

3.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

二、预防1.手术时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损伤,修整皮瓣呈型创面,保证引流通畅。

2.对损伤较重或年老体弱者,术后可用黄连素和清热解毒汤药。

三、处理1.局部肿痛,硝矾洗剂熏洗后外敷水调散、一效膏。

2.已成脓应切开引流,防止扩散。

3.控制炎症,应用黄连素、抗生素。

第五节水肿,水肿是局部血液、淋巴循环障碍,血管壁渗透性增高,水分在组织间隙滞留过多所致,炎性渗出增加导致炎性水肿。

一、原因1手术不当,如混合痔的内痔部分结扎;外痔未处理,切除皮瓣和结扎不当。

2排便困难,下蹲过久,结扎痔块脱出嵌顿,影响淋巴回流。

3内痔注射,药液扩散浸润肛门周围或局部感染,丁字带压迫过松,局部渗出增加。

二、预防1手术切口呈放射状,皮瓣修剪要整齐呈型创面,混合痔要彻底剥离曲张之静脉丛,并在外痔区减压切口。

2术后痔块脱出要及时复位,防止嵌顿。

3排便避免久蹲、用力,丁字带压迫要牢固。

三、处理1硝矾洗剂熏洗,一效膏外敷。

2水肿已形成血栓,应早期切开减压,取出血栓,减少疼痛,第六节粪便嵌塞,一、原因1手术后疼痛,患者恐惧排便而抑制排便,粪便在肠内蓄积过久,水分被吸收而干硬。

2年老体弱或齿线附近组织损伤过多,致使排便反射功能减弱。

3术后用解热镇痛药致出汗过多,口服四环素、土霉素易便秘。

二、预防1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

2早期离床活动,增强肠蠕动。

三、处理1口服麻仁丸、槐角丸。

2开塞露注肛。

3保留灌肠,液体石蜡、甘油灌肠。

4必要时用食指插入直肠内将硬块压碎排出。

第七节发热,一、原因1手术损伤,坏死组织吸收,毒素刺激及继发感染等。

2吸收热(插丁,注枯痔液吸收)3合并其他疾病:

感冒、尿路感染、肺结核、风湿热以及贫血等。

二、预防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服消炎药。

三、处理术后天内,体温37.5左右为吸收热,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如不消退可能为继发感染,可按炎症处理,必要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第八节伤口愈合缓慢,一、原因1全身性疾病:

贫血、营养不良、肺结核、慢性肠炎、糖尿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症等。

2创面感染,伤口内异物、假性愈合、上皮组织切除过多、用药及换药不当等.,二、预防1有全身慢性病者,延期手术。

2术中避免切除过多皮肤而创口过大。

三、处理1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和口服人参养荣丸。

2假性愈合及时敞开,生长腐肉用红粉条,上皮生长缓慢用珍珠散。

发现异物或结扎线头应及时清除,如有绿脓杆菌应隔离换药治疗。

3经多种处理仍无效者,应做病理检查。

第九节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休克属于中医“厥证、脱证”范畴。

出现休克,表明病情严重,机体的阴阳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如不及时纠正,就有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学会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抢救技术。

一、临床表现失血性休克属于中医“血脱”,多发生于手术后大出血,出血量达全身总血量的20%时,就会发生休克。

血压下降,收缩压在80mmHg以下,舒张压升高,脉压差缩小到20mmHg,脉搏增快每分钟120次以上。

面色苍白,身冷出汗,四肢厥冷,头晕、眼黑、心慌、心悸、口渴、尿少、舌质淡、脉细无力。

如有继发出血时,多次测血压和血色素,可呈进行性下降,血压听不到,呼吸急促,脉微欲绝,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有代谢性酸中毒时,血CO结合力明显降低。

有肾功能损害时,血尿素氮增高。

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等改变。

二、抢救,凡术后出血患者,通过临床观察若发现有发生休克可能时,就应给予必要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休克,抢救愈早愈好。

.一般紧急措施:

让病人平卧,去掉枕头或将下肢抬高20cm,增加下肢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间歇给氧,保温但不加温,就地抢救,不宜搬动。

粗针强刺人中、足三里、内关,.尽快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血液灌注。

首先静脉输入复方氯化钠浴液10001500ml或中分子右旋糖酐,并加入维生素、止芳血酸100200ml和抗生素,在1h内输完。

失血量难以估计,通常用休克指数来估计。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

指数0.5为正常。

休克指数为,大约失血20%30%,若休克指数为0.5,失血约30%50%,若休克指数为2,休克严重。

休克较轻的(失血约800ml)输液,严重的必须输全血。

.在补液、输血的同时,应尽快进行止血,先用暂时止血措施,如直肠内填塞纱布压迫止血、肛门部丁字带固定。

待休克初步纠正后仍不止血,则行结扎、电灼或消痔油、消灵注射等根本止血措施。

.药物:

大出血时,止血药作用不明显。

也不宜用升压药,仅在全血或右旋糖酐不能立即输入、血压下降有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时,才可能考虑暂时应用升压药,常用阿拉明肌注或静脉滴注。

另用当归补血汤治疗失血和独参汤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